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1精选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漫长过程, 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难点)
2、能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准确描述地球的大小,逐渐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
【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合作竞学。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读图思考、演示观察等。
【教具准备】
伞、纸船、日地月运行仪、地球仪、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
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参观过科技馆吗?现在我
要带领大家去一个神奇的世界——地理科技馆。
我们地理科技馆内容丰富,容纳了人类探究地球的足迹,有五个不同的展区,下面由我带领大家走近科技馆。
欣赏地理科技馆简要了人类探究地球的大致历程。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臆想猜测形状
请大家观看第一展区图片区中古代人是如何认识脚下大地的吧!
阅读图片,并尝试说出古人对地球的认识:
古代中国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
通过图片直观呈现古人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古代中国 古代印度 这两幅图是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凭直观和臆想认识地球的,你能说一说古代中国和印度认为我们人类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吗?
局”。
古印度人认为:地球是一个隆起的圆盾,这个圆盾由三只站在龟背上的大象驮着,而这只巨大的龟又被一条在一望无际的海洋中游动的巨蛇支撑着。
衔接 过渡
由于古人活动范围狭小,古人只能靠直观和臆想来猜测地球的形状,他们对地球
形状的认识在今天看来是很可笑的。
随着人们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经验的增加,人们观察到了很多现象,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这些现象是无法解释的。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展区:体验区,去亲自感受一下吧! 生活经验探究形状
体验一:海边看船探究原因
教师提供伞和小纸船,让学生在伞面上演示模拟小船向海边驶来和小船驶向大海场景。
引导学生思考: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果大地是平的,还会出现这种现象吗?
体验二:演示月食思考成因
月食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处在黑夜中的人们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在同一条直线上。
古希腊学者亚里土多德从月食时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圆的,而推断地球是球形的。
教师提供日地月运行仪,让学生动手演
学生利用伞和小纸船合作演示模拟小船向海边驶来和小船驶向大海场景,并思考说出其中原因,从而说明我们生活的大地应当不是平面,而是球面。
学生动手演示月食的形成,并归纳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说出月食发生是如何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吗。
由于很多学生没到过海边,无法想象海边看船,用伞和小纸船模拟演示给学生直观感受,引导学生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地理问题。
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会探究的快乐,培养学
示月食现象,并引导学生据月食图片分析推断我们居住的星体是球形的吗?
生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衔接 过渡
通过生活中现象及大家的体验,人们认识到地球是圆的,于是“地圆说”就产生了。
但人们又提出了种种质疑:如果地球是圆的,一直向前走,会不会回到出发
的地方? 面对这些质疑,当时谁也无法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直到1519年一个伟大的航海探险家的出现,他的名字叫麦哲伦。
下面我们追随麦哲伦进入第三展区:探险区。
千辛万苦 环球航行
麦哲伦认为只要沿着一个方向航行,一定能回到西班牙。
教师动画演示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
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地球仪小组内合作演示环球航行。
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
航行,历时近4年,他们终于验证了一
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思考:麦哲伦船队历尽千辛万苦,最后麦哲伦回到西班牙了吗?最终用实践证明大地是球形的,对此同学们有何感想?
学生小组内合作,在地球仪上画出麦哲伦航海
路线,体会环球航行的艰辛,并说出自己的感想,从而认识到科学探
索的艰辛。
思考后回答: 麦哲伦没有回到西班牙,科学探索需要冒险精神,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通过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在地球仪画出环球航行路线,一方面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探求真理的艰辛。
衔接
过渡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但在当时人们对地球是个怎样的球体仍存
在一些争议。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20世纪,人类终于步入
太空,拍摄了地球的照片,下面我们进入第四展区:太空区。
太空
之中欣赏地球
随着科技的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的宇航员开始到太空中漫步,人类在太空中欣赏地球,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目了然。
教师出示人类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介绍人类特别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学生欣赏地球卫星照片,了解人类航天事业发展,观看视频材料,感受地球的壮美。
通过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观看视频,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逐步具有全球视野。
衔接 过渡
时代在飞速的发展,但是人们认识地球的脚步从没停止,人们不仅观测了地球的
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我们随着科学家的脚步,来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吧!下面我们走进第五展区:感知区。
数据
说明
地球
大小
教师出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并简要解释三个概念。
极半径: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距离。
赤道半径:是从地心到赤道的距离。
平均半径:地心到地球表面所有各点距离的平均值。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并思考:
1.比较赤道半径、极半径,你对地球形状有什
理解并在示意图中找出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平均半径。
思考后回答: 1.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
七年级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所以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识记和运用。
么新的发现?
2.你能解释一下“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寓意吗?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都如此吗?
然后教师让学生并试着在地球大小示意图上合适的位置标注出有关数据。
并引导学生读歌谣,感受地球大小。
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
探求地球形状史,伟人献身我辈记。
六三七一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2.因为赤道周长四万千米,所以在赤道上做地日行八万里。
通过歌谣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巧妙识记。
课堂建构分享收获
同学们,我们带着激动和兴奋完成了本次参观。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程吧!
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程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科学与迷信的较量,也有方法与技术的进步,更有人类对真理不畏艰辛的追求。
从地平到地圆,再到麦哲伦环球航行,最终到人类太空遨游,才真正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并精确的制作出地球的模型,这是人类进取精神的充分体现。
答疑解惑拓展延伸
1.地球是一个球体已经无可置疑,那
么住在地球另一边的人们能不能掉下去呢,为什么?
2.现代科技测量告诉我们,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但我们为什么看到的地球卫星照片还是很圆的?
友情提示: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居住在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人,谁也不会感到自己是头朝下,人们都把头顶的方向叫做“上”,把朝地的方向叫做“下”。
友情提示:因为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21千米,相对于地球半径来说非常小,因此缩小到照片这么大就很难看出来。
【当堂达标】
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不能说明地球是球体的是()A.月食的图片
B.日食的图片
C.“神九”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D.麦哲伦环球航行
2.关于地球大小的说法,错误的是()A.平均半径6371千米
B.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C.在赤道纪念碑处,“坐地日行八万里”
D.极半径比赤道半径长21千米
3.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请你在图上填出对应的数据。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_____千米,表面积是
______亿平方千米。
(3)从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上,我们看到
的地球是一个_____体。
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
极稍_____,赤道略_____的不规则球体。
(4)假如你从M点出发向东绕地球旅行,若每天走50千米,再回到M点时,你已经走
了_______天。
相信自己,就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学会生活。
数学思维
可以让他们更理性地看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