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孟之道的作文8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孔孟之道的作文800字
1、孔孟之道的幸与不幸
孔孟之道的幸与不幸,是与时代不可分割的。
时代安定,则孔孟之道幸;时代动乱,则孔孟之道不幸。
反之亦然。
孔孟之道指的是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人物的儒家思想,其核心是“为政以德”“行仁政”,而这乱世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时代安定,则孔孟之道幸。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制民之产”,以保证人民的温饱,使其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社会上人人推广自己的善意。
经过六十余年的休养生息,汉武帝在位时,汉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人民有能使其维持生计的产业。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得以推广,此为孔孟之道之幸。
孔孟之道幸,则社会安定。
孔孟之道为人们描绘了理想生活的蓝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只有社会安定,孔孟之道幸,人们才会追求这样的理想世界。
孔孟之道在社会成为主流思想之时,君王推行仁政,与民同乐。
这也体现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没有以利益为目的的战乱,社会安定。
然而天下局势向来复杂,动乱与安定交织。
社会动乱则,孔孟之道不幸。
东周后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常年的征兵与战乱导致大量田地无人耕种,百姓流离失所,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更何况“制民之产”以推行仁政呢?是故,孔孟虽踏便天下进行游说,但其主张仍得不到采纳,此
为孔孟之道之不幸。
孔孟之道不幸,则社会动乱。
儒家思想提倡君王对百姓进行教化,从而使孝悌的理念扎根在人们的心中。
社会上盛行“推恩”之风,达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如若孔孟之道不幸,即使国家再富有,社会也会动乱不安。
如现在某些西方国家,虽然建立了孔子学院,但没有从根本上践行孔孟之道。
哪怕其军事实力强大,百姓却买不起面包,枪击、暴力事件频繁发生。
这正是因为其国民丧失了恻隐之心。
这既是孔孟之道的不幸,也是霸权国家的悲哀。
孔孟之道既反映社会,也影响着时代的发展。
孔孟之道在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的作用。
中国人血脉里流淌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礼义廉”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和独特的气质;中国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诺言,便是民本思想的外在体现;“黎民不饥不寒,老者衣帛食肉”的理想,随着全面小康的实现已经成为现实。
而中华儿女也必将沿着先贤思想之光所明示的方向不断前进。
2、传承孔孟文化放飞圣城梦想高中优秀作文征文
有网友说:“孔老二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害!他对中国的贡献只占二成,而对中国的损害至少有八成!自从有了孔老二,中国只出腐儒,而无科技。
中国从此一落千年。
”
对于这种观点和类似的观点,本人不敢苟同。
很早以前,我曾和我的同学讨论过孔孟之道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有和这位网
友相类似的观点,这使我感到悲哀。
当再一次看到这种观点的时候,我觉得我不应该再沉默了。
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毋庸置疑值得提倡的。
但孔夫子所提倡的儒家之道,是不是值得提倡,换句话说,它是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在这个观点上,有许多人的意见不一。
而通过很多论坛,我们可以看到,谈起孔孟之道,大家所提到的最多的观点,是“仁”和“义”。
但大都忘记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而六艺,远远要比“仁”和“义”要重要的多。
我们不妨这样设想,“仁”和“义”是官样文章,六艺可比官样文章后接着要做的事。
显而易见,官样文章后要做的事,显然要比官样文章要重要的多,但我们可以说官样文章没必要吗?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好,现在我们就着这位网友的论点,谈谈孔孟之道的必要性。
“仁义”和“六艺”,可以大概的解释孔孟之道。
而“仁义”和“六艺”是中国历史的“大害”,这显然不正确。
对于所谓的腐儒,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他们所继承的并不是孔孟之道,这一种观点,我希望大家把它记在灵魂深处。
造成腐儒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我认为应该在当时的统治阶级。
统治者大倡忠君,却没做到爱民。
这就造成了腐儒们的应运而生,而朱熹对文学的吹捧,便成为了统治阶级利用的工具。
而真正的儒家之道,他们所要求的是什么呢?四个字,文武双全。
要求很高吧?是的,这便是真正的儒家之道。
大家试想,如果所
有的中国人都能做到文武双全,那么中国将处在什么地位呢?通俗一点讲,所有的中国人都有特种兵一样的体魄,有着教授般的知识,你想想吧。
呵呵。
当然,这种想法很遥远。
但我们可以看到,孔孟之道在今天,仍然适用。
当一个国家全民皆兵的时候,当一个国家举止泰然自若又不失文雅的时候,这个国家,是当之无愧的礼仪之邦,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而这个国家,会被世界所认可;这个国家的人民,会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畏。
日本曾经这样说过,他们称唐朝以前的中国为中国,唐朝以后的中国为“支那”。
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唐朝以前,中国得到了世界的承认,中国人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敬畏。
而当时的孔孟之道,讲究不止是“仁义”,还有“六艺”。
现在,我讲两位和朱熹同时代的人物。
辛弃疾,是众所周知的大儒,但他同样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将军。
我们可以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看出他的热情;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但一首《满江红》,却传唱千古。
这两位,便是文武双全的典型,他们继承了孔孟之道,而他们,自是流芳百世。
今天我们更应该传承孔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