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明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叶绿素形成是否需要光,红光、黄光、绿光和蓝光对叶绿素形成的影响,温度对叶绿素形成是否有影响,及音乐对叶绿素形成是否有影响这四个子课题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生物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科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实验中,学生能够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科学思想。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启发学生把获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红光用于塑料大棚,蓝光用于生产韭黄的暗室,使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和价值观得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设计思路〗
从生活入手(彩虹、枫叶)创设问题的情境,注重同学们的体验过程。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在讨论中作出假设,在思维碰撞中制定计划,在辛勤实践中实施计划,在社会调查中学会人际交往,科学地分析判断获得的各种数据,由独立走向
合作,为汇报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在探究不同色光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实验中,需要同学们进行实验―讨论―再实验的过程,因而培养了同学们勇于进取、无私奉献、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使他们的创新意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得到提高。
引导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去,体现自身价值。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位于市边缘,学校设施齐全有利于学生探究实验活动。
学生们来自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有的家里微机已经联网,能为探究过程收集音乐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相关资料及秋季香山美丽枫叶的图片。
初一的学生好问、好学、好动,富于想象,富有乡情,需要正确引导。
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形成弱势群体,在探究过程中要关注他们。
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自己的实验课题,发挥他们的特长,体现自身价值。
〖教学设计〗
课前,大屏幕播放同学们探究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录像,把同学们又带回到探究的每一个细节中去。
同学们感到无比的愉快和自豪。
望着63双欣喜兴奋的眼睛,我说道:“将近一个月的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的课题就要结束了,请同学们把探究过程向大家汇报一下。
”(大屏幕播放同学们提出问题、阅读材料、讨论的活跃场面,最后把“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总课题分成四个子课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动组成了四个小组。
)
第一组的同学靓丽登场。
组长宣布他们研究的课题: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叶绿素形成是否需要光。
大屏幕展示同学们合作探究的过程。
作出假设:植物叶绿素的形成必须在光下。
设计实验步骤:(1)在十二个洁净的培养皿中放上二层纱布。
(2)以四个培养皿为一组,分别摆放萝卜种子、玉米种子、白菜种子。
(3)各培养
皿分别加以适量的水。
(4)每组的四个培养皿中各取二个培养皿分别放在光下与不透光的纸盒内。
(5)观察记录。
萝卜种子萌发情况记录如下:
结论:白菜种子、萝卜种子和玉米种子萌发后,无论对子叶还是叶片,叶绿素形成需要光。
小组汇报过程中,其他小组提出质疑:“光对叶绿素形成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本组回答:“重要作用,没有光叶绿素就不能形成。
”“我反对,这位同学回答得不够严密。
”同学们循声望去――第二小组的一位同学边说边走上讲台。
第二小组组长自信地说:“我们对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做了进一步探究,发现蓝光不能使叶绿素形成,这是通过实验证明了的。
我们研究的课题是红光、黄光、绿光、蓝光对叶绿素形成的影响。
”(屏幕出现了同学们在实验室用光源照射红、黄、绿、蓝四种塑料袋,对比寻求形成色光所需要的厚度;安装电路――创设影响植物叶绿素形成的光源,用天竺葵、龙爪菊、玉米种子、白菜种子和萝卜种子作为实验材料。
同学们分工:合作,按着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操作、观察记录、讨论评价一一展示。
)在红灯下叶片的绿色与日光下一样深;在黄光下,叶片的绿色浅一些;在绿光下,叶片浅绿色;在蓝光下,叶片是黄色。
组间质疑:“为什么不同的光使叶绿素形成的多少不同?”“叶绿素形成与光的波长有关。
”“什么叫波长?”第二小组同学用疑惑的目光望着我。
我回答道:“光的传播就像把石子扔进水中,泛起的波纹向远处传播一样,两个相邻波纹之间的距离叫波长。
道
理很深,在这里只作一浅显的解释。
第二小组的研究成果,同学们有什么启示吗?”大家议论纷纷,观点一:在塑料大棚里安装红灯有利于叶绿素形成。
观点二:在生产韭黄的暗室里需要安装蓝灯。
第三小组同学讲述他们研究的课题是温度影响叶绿素的形成,把同学们带入了秋季的香山,望见了美丽的枫叶,真正体会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
画外音:在光照相同的情况下,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叶绿素的形成。
第四小组同学踩着音乐的节拍,欢快地跑上讲台,他们双手托着绿色不同的白菜幼苗,说道:“我们组研究的课题是音乐对叶绿素形成是否有影响。
我们收集了相关的资料,了解到白菜喜欢听莫扎特的音乐,因此我们给一组萌发的白菜种子听音乐,而另一组不听音乐。
结果大家看到了吧?我们手中深绿色的白菜幼苗是听音乐的,浅绿色的是不听音乐的。
”同学们把资料展示给大家:植物对不同的音乐做出不同的反应。
如果植物伴随着音乐成长,根系和叶绿素就会增多。
白菜、豌豆和和生菜喜欢莫扎特的音乐,玉米和大豆听了《蓝色狂想曲》,心情舒畅,发芽快,叶绿素形成多,胡萝卜、甘蓝和马铃薯偏爱音乐家威尔迪、瓦格纳的音乐。
但有些植物宁可不听音乐,也不喜欢听不喜欢的音乐,为了表示厌恶,它们会付出死亡的代价。
比如玫瑰这种高雅的植物在听到摇滚乐后就加速花朵的凋谢,而牵牛花更为“刚烈”,听到摇滚乐的4个星期后,叶片枯黄完全死亡。
教师被学生的激情所感动,也融入了其中:“通过同学们的合作与探究分析得出影响叶绿素形成的有光、温度和音乐,但主要是光。
同学们探究科学的潜能是无法估量的,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团结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只有这样我们的科技才能进步,社会才能发展。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教学反思〗
在探究红光、黄光、绿光和蓝光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实验中,同学们发现虽然蓝光不使叶绿素形成,但有使植物向蓝光生长的特性,因而提出植物向光生长是
向与叶绿素形成无关的色光生长吗?红光使植物叶绿素形成,在只有红光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给予很高的评价,鼓励他们继续探索下去。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主动获取新知识,例如有几棵萝卜幼苗的子叶既不是黄色也不是绿色而是白色,问我为什么?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只是提供给他们相关的资料,他们通过自学、讨论终于懂得其原因。
在学生的问题中,新的课程资源又不断产生。
新课程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教师的知识、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必须提高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教学点评〗
吕建茹老师在《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一课教学设计中,从《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的要求出发,将课程理念渗透于教学策略中,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一、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的这一倡导。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形成有吕老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拓展了课程资源。
如教师用三棱镜折出七彩光,播放雨后彩虹美丽的画面,使学生知道光是七种色光混合而成,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单色光对叶绿素形成的影响的欲望;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获悉音乐对叶绿素的形成有影响并产生探究的兴趣。
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的设计,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学习。
二、注重体验探究过程,培养科学素养
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属于认识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体现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自由飞翔,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有创新性的问题和设计方案,从而使发散思维、跳跃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得以训练。
在实施方案中,小组同学认真做记录,如1组同学详细记录了1~5天种子萌发的情况、子叶颜色变化等。
2组的同学一次次选材(塑料袋、灯泡)、实验,在体验中习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在动脑、动手、动口中,分析叶绿素形成的色差,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心灵去感悟。
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之后,通过汇报交流、组间质疑,共享了研究成果。
在此过程中,学生真正体验了科学的基本过程,了解了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同时,让学生真正领悟科学探究的基本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构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体系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这方面有重大的突破,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上。
大部分时间、空间给了学生,使他们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看到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师生沉浸在无穷的快乐之中。
本节课的设计是开放、活跃的,体现在内容角度上是把科学世界(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
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和源泉。
另一方面从教学设计角度看,本节课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感受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