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求学文言文翻译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充求学文言文翻译解释
东汉思想家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

他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王充求学文言文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王充求学
原文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

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选自范晔《后汉书·王充传》)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徙焉(搬迁到这里) 师事(以老师的礼节侍奉) 辄(就) 遂(于是)
2、翻译文中“好博览而不守章句”(要求补出省略成分)。

(王充)喜好读书且不被书中的句子所束缚。

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D)
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
分析:本文叙述了王充求学的故事,其中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译文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

王充小时候是孤儿,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

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跟一个叫班彪的扶风师学习。

王充喜欢读书,而且无书不读,没有特别的限制。

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

注释
会稽上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先:祖先。

孤:指小的时候死了父亲。

称:以……被称赞。

徙焉:搬迁到这里。

徙,迁移。

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而:而且。

辄:就。

遂:于是,就。

肆:店铺。

扶风班彪: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

王充: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论衡》,认为天是自然存在的,反对“天人感应”,认为世界上没有鬼神,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

京师:首都。

东汉的首都是洛阳。

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

班固的父亲,草创了《汉书》
师事:以师礼相待。

寓意
《论衡·别通》: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多读书,读好书,面要广。

要学会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感受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学习的大好时光,学习王充爱学和好学的精神和灵活的学习方法。

王充简介
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他小时候不但聪明而且用功。

6岁开始识字读书,8岁被送入本乡书塾。

20岁时,王充到洛阳的太学里去求学,他还感到不满足,就用课余时间读各种书。

日子久了,他把太学里收藏的书几乎都读遍了,又去街市的店铺里找书来读。

王充读书十分认真,记忆力又强,一部新书,读过一遍就能把主要内容记下来。

就这样,他的.知识越来越多。

因为王充对朝廷的腐败看不惯,所以不做官,一生大都在家里写书。

《论衡》就是他的有名的著作。

文章背景
本篇文章选自南朝宋时期范晔的《后汉书·王充传》。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范晔在撰写《后汉书》以前,已经有许多后汉书流传。

其中,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等。

范晔的《后汉书》,就是在这些后汉书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

有了前人的成就,范晔便参考各家内容,融会贯通,写成《后汉书》。

由于范晔的著作叙事简明扼要,内容全面,所以其成就超过了前人,受到后世的重视。

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阳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

出身士族家庭,博览群书。

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刘义康,贬为宣城太守,开始撰写《后汉书》,迁宁朔将军。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随从孔熙先拥戴彭城王刘义康即位,事败被杀,时年四十八岁。

一生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

著作《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