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鹦鸽初级中学赵鸿
语文教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信息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学科“好风凭借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课运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认为有三点:首先要做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规划,整合点的选择是否准确有以下三个衡量标准:信息技术支撑手段是否必须,整合点是否能凸显学科的本质,整合的模式是否能解决学科的关键点。

整合点选择的准确与否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成败。

我们要明确的并不是为使用而使用,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用,如果找不到多媒体与文本的整合点,那么宁可不用。

其次多媒体的使用要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相关性。

不仅仅追求多感官刺激,激发兴趣,更要追求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支撑作用,教学中所选择的媒体,必须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听
一位老师上公开课《台阶》时,她在导课和小结环节,运用了媒体音频《父亲》《感恩的心》渲染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在加之以老师深情地语言,教学效果很好.但在探究结束后,这位老师又插入了广告《打包》即老年痴呆的父亲给儿子拿饺子的广告,大概有三分钟左右,现场学生看的津津有味,播放结束后老师又问,这位父亲怎么样?学生都大声说“伟大”课堂气氛很好。

但我窃以为这段视频没有很好地和《台阶》一文实现整合,对于突破重点、难点、甚至与本文父亲的形象主题相差甚远,能牵上的点仅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父爱"了。

这样忽视重点、难点的所谓拓展对于教学本身本没有起到辅助作用。

课堂虽有声、有情、有境但缺乏内涵,没有很好地达成目标。

三、尽可能的开发多样化的媒体资源,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

语文课堂多媒体的运用不仅仅是使用PPT、音频、视频,媒体的使用要尽可能的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好和学生形成互动,让他们可以参与到媒体的准备、制作中.课堂可以充分的利用班班通、人人通平台、利用优课资源中的功能,使学生自己操作如放大、批注,加强课堂互动等.
利用QQ、微信、博客等媒介建立群、朋友圈,鼓励学生写体验、写反思、写美文,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博客里随感而发写日志写随笔并与同学交流,老师逛逛学生的博客就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读写的动向,发现学生课外创作的优秀作品并进行指导,推荐发表.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支撑、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信息技术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均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

因而,利用信息技术媒体的有利条件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轻松而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课前激趣
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文简意丰、格调清新,通过生动优美的句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月色闲游图。

教学前,我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出示月亮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柔美静谧的画面与课题的同步效果,把学生带入了“难忘的月色”中,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紧接着的朗读环节创设了很好地情境。

2、学中“有趣”,突破重难点。

将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后,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无形之中促进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例如《济南的冬天》一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未见过的济南的雪后秀气的山、冒着气的空灵的水、覆盖了雪的松树、斑驳的雪草地活生生地呈现在他们的面前,原本平面的、了无生气的教材内容变
成了立体的、可感的鲜活画面,伴随着画面的欣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不仅不会感到有负担、产生厌烦,而且还会怀着浓厚的兴趣、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3、课外“寻趣”,拓展延伸。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也不能忽视了课外学习的作用,“乐学”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如在教学《陋室铭》后,我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上网查询历代文人被贬后的资料,深化对刘禹锡个性的的认识。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网上寻找相关的的信息.有的学生找来了杜甫、白居易、屈原、阮籍;有的学生收集了范仲淹、苏轼、李白、陆游的资料,他们竟然还得出了小结论:比如“性格决定命运”“幸福与性格有关"“在经历中看一个人的气度”……孩子们将学习的乐趣延伸到课堂之外,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识,又扩大了自身视野,真正做到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


二、善用信息技术,扩大课堂容量
特级教师洪宗礼老师曾说过一段话,读来感触良多。

他说:“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五十平方米的课堂,空间是有限
的。

教师,只要有广博的知识,有扎实的基本功,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就可以在有限的时空里,发挥学生无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而如今这些想法都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得以实现.信
息技术的运用,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丰富了传统的教学内容,使课堂信息容量、知识容量加大,且能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可以说,信息技术使教材“活"起来,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

那怎样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有限的时空里,扩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呢?
1、补充资料,拓宽视野
网上丰富详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

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课件引入一些补充材料,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优化资源,大浪淘沙.
网上的资源很多很杂,因此我们要在课前下足功夫.尽可能的针对教学目标,针对学情,优化教学资源,选择适合目标和学情的媒体资源,使其生动、简约、形象最大程度支撑教学。

3、配合练习,读写结合
课堂上,我们可以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听说读写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通过多媒
体展示,能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思考,加快了课堂教学进程,增加了练习容量。

同时,也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语文教师就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技能,在不断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中,提高“整合"的能力,致力于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语文学科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