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临床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
复合麻醉临床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比较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
临床中的各项指标。
方法:按照研究纳入标注与排除标准从2021年1月-2021年12月内本院收治的外科腹腔手术患者中选取14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靶控
组与复合组,各72例,靶控组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进行麻醉处理,复合组则采取静吸复合麻醉进行处理,两组患者均规范麻醉,麻醉后对比指标:(1)术后清醒指标;(2)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经不同麻醉工作开展后,对比相关指标,得出如下结果:(1)术后清醒情况,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靶控组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术后恢复室时间明显短于复合组(P<0.05);(2)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两组患者术后呕吐、眩晕、头痛、躁动、寒颤等情况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
义(P>0.05),但靶控组插管反应发生率更低、麻醉诱导时低血压发生率更低,
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等场景的麻醉方案中,异
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方式相较于静脉复合麻醉临床诱导更加平稳,降低
了诱导期间低血压发生率以及插管反应发生率,患者苏醒质量更好,出现不良事
件的发生率更低。
【关键词】手术麻醉;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
清醒时间;不良反应
近年来我国各类疾病手术开展率对比以往呈现上升趋势,人们对于手术治疗
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在手术治疗中,麻醉一直是手术开展前、手术过程中避免患
者痛苦与不配合、提高手术治疗的重要方式。
随着麻醉工作的不断发展,一种靶
控输注技术(TCI)在临床麻醉工作中得到广泛用药,对比传统的麻醉方式,该
麻醉方式对于麻醉药物的控制性较强,并且给量准确、操作较为简单,在临床中
广受欢迎[1]。
为了探讨更为有效的麻醉效果,本研究探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靶
控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对比,并对比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的影响情况,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研究纳入标注与排除标准从2021年1月-2021年12月内本院收治的外
科腹腔手术患者中选取14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靶控组与复合组,各7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对比:(1)性别,
靶控组男38例,女34例,复合组男40例,女32例;(2)年龄:靶控组28-70岁,平均年龄(48.9±8.1)岁,复合组(49.2±8.7)岁;(3)平均体质量,
靶控组平均(62.1±8.5)kg,复合组(61.8±8.3)kg。
所有患者均符合麻醉要求,符合目标手术标准,所有患者同意本次研究开展,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 靶控组靶控组患者采取靶控静脉麻醉:规范搭建心率、平均动脉压、心电图、氧饱和度等检测平台,在插管成功之后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严格控
制呼吸参数,呼吸膜二氧化碳保持在30-40mmHg内,计算机程序常规控制异丙酚
与芬太尼的把控输注,连接输液帮,等待患者自主呼吸完全恢复,清醒后符合拔
管要求后拔管。
靶控静脉麻醉的操作细节:在麻醉诱导过程中,采用咪达唑仑
0.05mg/kg、芬太尼4μg/kg,将异丙酚血浆浓度设置为4μg/ml,观察患者情况,等待意识消失时,采用维库溴铵0.1mg/kg,面罩给氧3分钟,随后气管插管,在
手术过程当中,为保证麻醉效果,需保证血药浓度,在手术结束后输注异丙酚。
1.2.2 复合组复合组采取静吸复合麻醉,操作细节:在麻醉诱导过程中,
采用咪达唑仑与异丙酚,两组血浆浓度相同,芬太尼的血浆浓度为诱导时的低血
压和插管反应明显多于3μg/ml,待患者意识消失时,采用维库溴铵0.1mg/kg,
面罩给氧3分钟,随后气管插管,在手术过程当中,为保证麻醉效果,需保证血
药浓度,在手术结束后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
1.3观察指标
(1)术后清醒指标(包括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定向
力恢复时间、离开术后恢复室时间)。
(2)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麻醉诱导时低血压、插管反应、术后恶心呕吐、眩晕、头痛、躁动、寒颤等)。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3.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
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
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清醒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清醒指标情况,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靶控组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术后恢
复室时间明显短于复合组(P<0.05),数据对比见表1:
表1术后清醒指标()
组别
例
数
自主
呼吸恢复
时间
(min)
拔管
时间
(min)
睁眼
时间
(min)
靶控
组定向力
恢复时间
(min)
离开
术后恢复
室时间
(min)
复合组
7
2
12.9
±4.5
13.5
±3.1
12.4
±4.3
18.9
±6.7
20.2
±8.8
靶控组
7
2
12.7
±4.2
13.9
±3.5
13.0
±4.5
14.7
±4.0
15.6
±3.4
t-0.2750.7250.818 4.567 4.137
P-0.5630.3090.7020.0010.001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术后呕吐、眩晕、头痛、躁动、
寒颤等情况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靶控组插管反应发生率更低、麻醉诱导时低血压发生率更低,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
表2:
表2不良反应发生率[n,(%)]
组别例
数
呕
吐
眩
晕
头
痛
躁
动
寒
颤
插管
反应
低血
压
复合
组7
2
4
(5.6)
5
(6.9)
3
(4.2)
2
(2.8)
2
(2.8)
8
(11.1)
9
(12.5)
靶控
组7
2
5
(6.9)
3
(4.2)
3
(4.2)
2
(2.8)
3
(4.2)
2
(2.8)
1
(1.4)
χ2-0.1
18
0.5
29
0.0
00
0.0
00
0.2
07
3.86
9
6.87
8
P-0.7
31
0.4
67
1.0
00
1.0
00
0.6
49
0.04
9
0.00
9
1.讨论
在手术治疗中,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的时候,身体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伤害,导致各方面的耐受能力更低,虽然全身麻醉可以有效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等不
良情绪,降低患者的手术不配合性,同时能够降低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但是不同
患者对于麻醉的耐受性不同,神经敏感性不一,过量或者不合适的麻醉方式都会
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出现则会影响手术效果,临床中希望
采取更为适合的麻醉方案。
静脉靶控输注TCI技术的作用机制是以药代动力学为基础,依靠电脑进行目
标浓度的相应调节与维持,有效的保证了镇静、麻醉、降压等方面的麻醉要求,
通过给药系统的应用,高效实现麻醉目的[2]。
相较于静吸复合麻醉,静脉靶控输
注具有以下几点明显的优点,即(1)系统控制,麻醉诱导速度更加快速,大幅
度减少了诱导时间,减少了诱导过程中患者出现低血压的情况。
(2)药物的麻
醉深度更容易控制,靶控技术能够根据患者对于药物的反应,及时调整靶部位的
浓度,能够满足多种手术操作需求[3]。
(3)不用计算药物剂量,用药方案通过电脑计算并执行,麻醉师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在患者安全监控上。
(4)麻醉过程平顺,避免患者麻醉过程中循环与呼吸波动。
(5)能够估计患者清醒时间,指导
麻醉停药。
(6)用药节省,减少医疗成本。
在本研究中,经不同麻醉工作开展后,靶控组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术后恢复室时间明显短于复合组,同时靶控组
插管反应发生率更低、麻醉诱导时低血压发生率更低,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
义(P<0.05)。
综上所述,在手术等场景的麻醉方案中,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方
式相较于静脉复合麻醉临床诱导更加平稳,降低了诱导期间低血压发生率以及插
管反应发生率,患者苏醒质量更好,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低。
参考文献
[1]国松,姜万维,郭旭东.不同靶浓度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与七氟醚复合瑞芬
太尼静吸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观察[J].河北医学,2021,27(1):33-37.
[2]傅泽龙,彭军其,肖卫.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外科手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
志,2020,13(33):118-120.
[3]安伟.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传统静脉复合麻醉的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87-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