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五单元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五单元真题
选择题
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春衫: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
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春衫应为“青衫”。
B.望日:指月圆的那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指农历十六。
而“朔日”指每月最后一天。
C.寸管:毛笔的代称。
毛笔在历代都有不同的称呼。
春秋战国,各国对毛笔的称呼都不同。
吴国(今江苏)
叫“不律”,燕国(今河北)叫“弗”。
D.九泉:指地下深处。
死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阴间。
“九”字,因为它是数字单数中最大的数字,有“极限”之意。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而‘朔日’指每月最后一天”错误,“朔日”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故选B。
2、下列句子中,名句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赵乔迁新居,邻居们前来道喜,祝贺他道:“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
B.小钱做事不踏实,好高骛远,老师告诫他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
C.小李被训斥之后才安心读书,父亲抱怨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D.小孙对上司指出自己的缺点耿耿于怀,同事劝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名句)表达得体的能力。
得体的具体要求是:第一要考虑对象。
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
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
第二要考虑场合。
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
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第三要考虑目的。
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
如
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少用生僻的词等。
再如失物招领启事
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
第四要考虑语体。
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
语体分谈话语体
和书面语体两大类。
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A项,“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意思是鹊筑成巢,鸠来居住,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
选项中小赵乔迁新居,邻居用这一名句来道贺,显然不得体。
B项,“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强调始终要谨慎从事。
选项中小钱做事不踏实,好高骛远,老师用这一名句来告诫他,是不得体的。
C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不到他心里明白
而说不出来时不要去启发他。
选项中小李被训斥之后才安心读书,父亲用这一名句来抱怨是不恰当的。
D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诚实的语言不一定华美,华美的语言也不一定真实;劝人要接受别人诚恳的批评,不要被阿谀奉承之词所迷惑。
选项中小孙对上司指出自己的缺点耿耿于怀,同事用这一名言来劝
说小孙,使用正确。
故选D。
3、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藉寇兵而赍.盗粮赍:送给
B.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举:攻克
C.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择:选择,选取
D.却宾客以业.诸侯业:使成就霸业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思是“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
“择”同“释”,舍弃。
故选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损民以.益仇
B.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C.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②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答案: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
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
本题“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A项,都为连词,表目的,来。
B项,都为介词,相当于“于”。
C项,都为副词,竟然。
D项,①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②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故选D。
5、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意洞手.书B.不可数.计
C.瓜.分之日可以死D.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答案:D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A项,名词作状语,译成“用手”。
译文:林觉民亲自写的信。
B项,名词作状语,译成“用数字”。
译文:不能用数字来计算。
C项,名词作状语,译成“像切瓜一样”。
译文: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可以使人死亡
D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译成“照顾,爱抚”。
译文: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
故选D。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及革命实践极其广泛,恩格斯却用短小的篇幅将其表现出来。
B.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之本,国家应当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
C.作为汉剧艺术的代表人物,陈伯华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并对汉剧唱腔艺术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D.一些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其实是国内某些人臆想的“洋规矩”。
对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常常是国内热火朝天,而国外莫名其妙。
答案:C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搭配不当,应在“实践”后面加“的内容”;
B项,成分残缺,“营造”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上“的社会氛围”;
D项,搭配不当,“不文明行为”与“洋规矩”不搭配,将“洋规矩”改成不合‘洋规矩’的行为”。
故选C。
小提示: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
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
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
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
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化传承,是要有载体有传人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华文明若要绵延相续,不绝如缕
....,希望就在孩子们身上。
②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疏忽,一点微不足道
....的失误有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③这个贩毒组织近来购置了一批火力极强的武器,对他们而言这简直是如虎添翼
....,我边防检查站的缉毒官兵倍感压力。
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运动健身受到热捧。
教练提醒,健身塑形需要长期坚持,一旦放弃,会导致髀肉
..
复生
..,很快反弹。
⑤清晨,重庆10余万群众高举“舍身为人民,热血铸警魂”等字样的横幅来送别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而临危受
...命.的英雄周鑫。
⑥能够不断认识并提升自我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然而网络“键盘侠”们却只盯着别人的过失,对自身的问题
却目不见睫
....。
A.①②⑥B.①②④C.③④⑤D.③⑤⑥
答案:D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
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
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①“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用来修饰“中华文明”,用错对象。
②“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不合语境。
③“如虎添翼”,像老虎长上了翅膀,形容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形容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
使用正确。
④“髀肉复生”,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安逸,无所作为。
望文生义。
⑤“临危受命”,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使用正确。
⑥“目不见睫”,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使用正确。
故选D。
小提示:成语辨析题的设错角度
1 .望文生义。
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认真推敲,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
2 .断词取义。
成语的意义具有完整性。
如果只注意某些语素,而忽视其他语素,就会破坏整个成语的意义。
3 .轻重失度。
有些成语词义有轻重之别,切不可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4 .语义重复。
成语的意义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但如果不注意成语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就可能造成成语意义和句子语义的重复。
5 .自相矛盾。
如果不注意成语的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也极有可能使成语的意义和句子的语义矛盾。
6 .形近混淆。
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上极可能混淆。
7 .不合对象。
有些成语的使用有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不能随意搬用。
8 .褒贬颠倒。
成语往往含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褒词不能贬用,贬词不能褒用,否则会影响感情的正确表达。
9 .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用于己方,不能用于对方;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用于对方,不能用于己方。
如果辨别不清,就会造成谦敬错位。
10 .语法不通。
各个成语的词性是不同的,所以其语法功能也不同。
如果对成语的词性把握不清,就会造成句子的语法错误。
11 .性别色彩。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或只能用于男性,或只能用于女性,或共用于两性。
如果把握不准,就会造成误用。
12 .数量色彩。
在表数量的成语中,有的只能用于多数,用在表单数的句子中就成了误用。
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估量.(liàng) 悼.(dào)念肤.(fú)浅
B.繁芜.(.wú)丛杂忌.(jì)恨空.(kòng)白
C.豁.(huò)然开朗诬蔑.(mie) 领域.(yù)
D.卓.(zhuó)有成效诅.(jǔ)咒诽谤.(bàng)
答案:B
本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
此类试题通常要靠平时多积累,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
A项,“不可估量”中的“量”读liáng”;“肤浅”中的“肤”读fū;
B项,全部正确。
C项,“诬蔑”中的“蔑”读miè。
D项,“诅咒”中的“诅”读zǔ。
故选B。
小提示:字音误读的主要类型及解决办法。
1 .形声误读。
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与字的意义有关,声旁与字的读音有关。
学习字音,一定要
打破“形声字读半边”的习惯,以防声旁误导读音。
2 .多音字误读。
汉字字形相同如果意思不同,读音就不同。
例如“殷”,如果表示丰盛、深厚,读“yīn”(殷实、殷切);如表示颜色,则读“yān”(殷红)。
但也有一种情况是意思相同,读音也不相同。
这种字主要表现在
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上,例如“血”,书面语读“xuè”(心血、血气方刚);而在口语中,则读xiě(狗血、血淋淋),只是这种情况在较少。
3 .形近误读。
有些字字形相近,容易让人误以为读音也相同,其实读音相去甚远。
如“肄——肆”,分别该读“yì”(肄业),“sì”(放肆)。
4 .习惯性误读。
受地域、方言的影响,对某些字形成了习惯性误读。
例如“麻痹大意”的“痹”,易误读为“pí”,
正确的读音是“bì”。
5 .难字误读。
这类字大多文言味道较浓,使用频率不高。
例如“鳏(guān)寡”。
解决办法:
1 .形声字:筛选归类,强化记忆。
2 .多音字:揣摩词义,据义定音。
3 .形近字:分清字形,区别其音。
4 .习
惯性误读字:反复记忆,反复练习。
5 .难读字:勤收集,多见面。
6 .常说普通话,勤查工具书。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课内阅读
9、铺陈就是铺叙、陈述,即直书其事,反复叙说。
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谏逐客书》一文运用铺陈的特点。
答案:①注意角度的变化。
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要注意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
如
第一段连写四位君王“以客之功”,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穆公用客卿,强调人才来自四面八方,重在广纳人才;孝公用客卿,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全面论述,重在变法治国;惠王用客卿,以连横打破合纵,侧重于四面扩张;昭王用客卿,“废穰侯,逐华阳”,侧重于打击豪门。
其实四位君王在重用客卿上,提倡耕战、富国强兵、对外扩张,有许多共同之处。
这里有意避同取异,显得各有千秋。
角度的变化既突出了各自
的主要特点,又避免了雷同。
②注意用词的变化。
如第一段写穆公八方求士,用“取”得”“迎”“来”四个近义词,实际含义一样。
由于变化就
避免了重复。
写惠王的四面扩张,连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九个动词,灵活多变。
第二段写
秦王获取珍宝,用“致”“有”“垂”“服”“乘”“建”“树”七个动词,分别与一定的名词搭配,贴切自然,这些都是用
词的变化。
③注意句式的变化。
如第二段中,在铺陈大量珍宝时,就采取了多变的句式,写了十几种东西。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树灵鼍之鼓。
……而陛下说之,何也?”在这两句中,前面先用七个动宾结构,极力铺陈,而且是肯
定性的铺陈。
接着用一个反问句“……何也?”又把前面的铺陈全面提领起来。
下一句是“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西蜀丹青不为采”,在这里则是先用一个假设句总提,然后连用六个主谓句进行铺陈,而且是否定性铺陈。
这两部分都是铺陈珍宝,但一个是先铺陈后反问,一个是先假设后铺陈;一个是肯定性动宾结构铺陈,
一个是否定性主谓结构铺陈。
对美色的铺陈也有所变化,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由于铺陈同中有变,
变中有同,所以使大量铺陈错综复杂又一气贯通,既恣肆又严谨,读之但觉势如奔马,而又不觉得繁琐、累赘。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谏逐客书》是秦国丞相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而上的一个奏议,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论述得透
彻有力,无可驳辨,最后打动秦王收回了逐客令。
文章之所以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除了论点鲜明,论据充
分和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外,还与作者多用铺陈等表现手法有密切关系。
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
并有音节之美。
再如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之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
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
还有写秦王获取珍宝,用“致、有、垂、服、乘、建、树”七个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
总之,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作答时,从写作角度、用词、句式三方面概括。
10、“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
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比拟和用典。
把“革命”比喻为“老田鼠”“工兵”。
“罗宾”属于典故。
“好人儿罗宾”是英国民间故事中庇护
人们和为人们帮忙的幻想人物,是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这些鲜明的语言和生
动的文化氛围,为文章增添了文化色彩,使理论并不枯燥。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的精彩表达,再到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菲默法庭”的判决等典故的机智运用,可以看出这篇文章语言的精彩
之处,使读者对“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的理解,始终在一种鲜活的语境和生动的文
化氛围中获得。
11、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第一段正面论述历史上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先纵情放开,铺叙八位客卿有功于秦的事实,用一连串排
比句尽情铺写,给人以客卿之功绩说不尽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结,一放一收,恰到
好处。
第二段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尽情铺叙秦王喜爱的声色、音乐、珍宝,然后用“今取人则不然”,一笔收拢,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
使文章既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又有浓郁的感
情色彩。
从全文看,作者不纠结于“客”本身的纷争,撇开个人的利益,从大处、远处着眼,将秦国的安危、利害系于
胸口笔端,把对客卿的态度同秦国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抓住秦王急于成就帝业的心理,以铿锵的语言、无
可辩驳的事实、无懈可击的严密推理,层层剖析论证,终于说服了秦王收回成命。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要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概括各段内容要点;最后再
根据题干要求,归纳概括作者行文思路,并整理作答。
本文作者抓住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招士纳贤为例,强调重
用客卿之重要。
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然后用“今取人则不然”,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
全文在
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
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次言及未来。
在
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黔首、却宾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严重些;最
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
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结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