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优秀随笔
玉米飘香作文

玉米飘香作文《玉米飘香篇一》玉米飘香,那是一种独特的味道,能一下子把人拽进一段段美好的回忆里。
我老家的院子旁边就有一块玉米地。
每到夏天,那玉米杆就像一个个挺拔的士兵,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窃窃私语。
玉米棒子呢,就躲在层层叶子的包裹之中,像是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
小时候,我可调皮了。
经常趁着大人们不注意,就偷偷地溜进玉米地。
那时候我就在想,这玉米地可真是个神秘的小世界。
我会像个小探险家一样,在玉米杆之间穿梭。
有时候,我还会跟玉米对话呢,“嘿,小玉米,你啥时候才能长大呀?”现在想想,我可真是傻得可爱。
等到玉米快成熟的时候,那股子清香就开始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那香味就像有魔法一样,勾得我心里痒痒的。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去问爷爷:“爷爷,玉米可以吃了不?”爷爷总是笑着说:“小馋猫,还没熟透呢。
”有一次,我实在是忍不住了。
瞅着一个看起来差不多熟了的玉米,就伸手掰了下来。
然后,我找了个角落,就像做贼似的开始啃起来。
哎呀,那口感可真不咋地,又硬又涩,一点也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香甜。
我当时就想,这玉米是不是在故意惩罚我这个心急的家伙呢?不过,当玉米真正成熟的时候,那可真是美味到爆。
煮好的玉米,热气腾腾的,那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玉米粒饱满得像是要蹦出来似的,咬上一口,甜甜的,糯糯的,就像吃了一口人间美味。
我能一口气吃上两三个,那时候就觉得,这世界上没有比玉米更好吃的东西了。
可是现在,我在城市里很少能闻到那种纯粹的玉米飘香了。
每次路过街边卖煮玉米的小摊,那香味虽然也有几分相似,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也许,缺的是小时候在玉米地边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缺的是爷爷那温暖的笑容吧。
玉米飘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乡愁啊。
这玉米飘香的记忆,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永远都不会消失。
《玉米飘香篇二》玉米飘香,这四个字一出现,我的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似的,出现了好多画面。
我记得有一年暑假,跟着爸爸妈妈去乡下的亲戚家玩。
幼儿园有关玉米活动教育随笔

幼儿园有关玉米活动教育随笔导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植园地的玉米,经过了孩子们春之播种、夏天的耕耘和锄草,最终迎来了秋天的收获。
下面是随笔网我整理的《幼儿园有关玉米活动教育随笔》,欢迎阅读。
幼儿园有关玉米活动教育随笔【第一篇】:整合活动玉米的畅想活动设计背景正值春耕之际,农夫伯伯正在筹备春耕。
虽然我们地处农村,但是农村的孩子并不非常了解农作物。
由于家长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身临其境。
本园正好是一所农村幼儿园,所以我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设计了这次主题活动《玉米的畅想》。
让幼儿更好的了解农作物。
活动目标1、组织幼儿观看课件,了解玉米的从土里长出来的过程,知道玉米植株各部位的名称。
2、让幼儿充分发挥想想力,用精确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通过看图片,了解玉米生长需要阳光|、水、相宜的温度等条件。
植物也是有生命力的。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玉米的从土里长出来的过程,知道玉米植株各部位的名称。
教学难点:让幼儿充分发挥想想力,用精确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预备一、物质预备:1、与家长共同收集的关于玉米学问的图片。
2、玉米正常生长所需条件的图片。
3、课件:《玉米成长》。
4、玉米植株实物。
二、阅历预备:活动前幼儿了解玉米的种植方法。
活动过程一、谈话活动1、早上,上学的路上你观察农夫伯伯在干什么?2、玉米是怎样播种的呢?鼓舞幼儿大胆描解到的播种景象。
二、出示课件1、引导幼儿观看课件,了解玉米是怎样成长的。
2、引导幼儿用精确的语言叙述“玉米是怎样从土里出来的”。
学习用一些简洁的动词,形容词。
3、老师讲解玉米植株各部位的名称。
三、观看叙述1、逐一出示图片,请幼儿讲一讲这株玉米苗为什么会死掉?让幼儿了解到玉米生长需要充分的阳光、水、相宜的温度。
2、让幼儿感受到玉米也有生命,它也很脆弱,不要损害它。
四、到户外观看保留下来的成熟的玉米棒。
活动结束。
五、活动延长:参观玉米叶编织品。
幼儿园有关玉米活动教育随笔【其次篇】:老师,这个玉米软软的祺祺是班里的挑食大王,除了早上的牛奶、饼干,午饭、点心他从来都不碰。
玉米,曾经温暖的回忆

玉米,曾经温暖的回忆玉米不像棉花和水稻,种下去是很省心的,在我家劳力并不充分的情况下,种一些玉米,可以填补一家人的胃口,还减少一个人劳动的负担,因为玉米的生命力极为旺盛,对土地的要求并不高,种下去后只要浇一些水,略施一些肥,就不需要太花精力过问了。
待到玉米成熟的时侯,我们就经常到玉米地里看,一是感受玉米成熟所带来的喜悦感,也是怕别人偷玉米,那时侯偷玉米的也有,走到谁家的玉米地附近,顺手牵羊的扳几根沉甸甸的玉米,放在蓝子里,这一般都是贪小便宜的大人所为,而对孩子来说,他们更喜欢偷玉米杆的,因为有的玉米杆很甜的,像甘蔗一样甜,孩子们很贪吃,即使被人家逮住了,也只是骂几句,我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偷玉米杆被主人发现了,正好那个玉米地在河边,我无路可逃,一下子跳到河里,还把那个主人吓了一大跳,不过我会游泳的,我一下子就从水里探出头来,还把那根玉米杆高高的举过水平,那个主人恨恨地骂了几句,不过那时侯感觉种行为还挺刺激的。
我家的玉米地是离家不远的小围田,这里大约有半亩地,我对这块地的印像很深,现在一想到玉米地,我就想起的电影里的镜头,微风拂面,一排排高过头顶的玉米杆在风中发生沙沙地响,太阳透到玉米杆发出了万道光茫,而几个农人走在玉边地边也是一种美丽的风景,我对玉米地的这种印象更多的是儿时在玉米地里生活的一种体验。
收割玉米了,我们都很高兴,父亲和姐姐们都挑着一担空的娄筐,我和妹妹们都跟在后面,蹦蹦跳跳地赶到田里,我们在玉米地里穿来穿去,把低一些的玉米棒扳下来,高一些的玉米棒就留给大人扳,每扳一次都是咔嚓一些,异常清脆,我们便把玉米棒放进娄筐里,娄筐一下子就满了,放不下就堆在地上,父亲就挑着一担沉沉甸甸的玉米回去,他肩上的扁担都成为一个弓字形,又一上一下地很有节奏地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玉米棒是被玉米皮层层包住,我们孩子们便把它们层层地剥开,扔得田里到处都是,剥到最里层就露出了黄色的玉米,晶莹剔透,惹人怜爱,上面还有一些胡须,我们便把它们拉下来,粘在下巴下,学着老人的样用手抹着胡须,发出咯咯的声音,当然玉米捧有大有小,有粗有细,如果是玉米杆正中间的部分,玉米棒便发肓良好,但上面的部分,由于吸收不到根部足够的营养,个头便较小,如果有些玉米杆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病虫害或者是土地太过贫瘠,玉米棒过小而且玉米没有长满,我们土话叫“三路稀”,像个秃子或半秃子。
玉米的情怀散文(通用10篇)

玉米的情怀散文(通用10篇)玉米的情怀散文篇1十月,东北大地一派丰收的景象,一片片高大的玉米整齐地挺立着,健壮的骨骼上,一个个粗大的玉米棒正捋着胡子慨叹对大地的感恩与依恋,和对史诗般秋天的赞赏。
这种在中国有着千年历史的农作物,在我的家乡于谷雨时节里种下,到十月收获,短短的六个月生命之中,它们矗立在辽阔的黑土地上,于乡亲们苦涩汗水的浇灌中生长,在坚硬的锄头下加厚底蕴。
当秋的阳光为它们涂上深沉的底色,仿佛一夜之间,都谦卑的低下头,转向回家的方向,默默地等待着收割。
追忆玉米的生长过程。
在优美的春光里,播种机正一埯一粒的辛勤工作着,20天后片片幼苗破土而出,就像新生儿降生一样招人喜欢!炎热的夏天里,茁壮的叶子奋力的向天空舒展,互相鼓励着,张扬的野性在晨风中肆意蔓延。
月朗星稀的夜晚,它们友好的地依偎着,安静地吸取着来自于天地的滋养,有时也能听到拔节的声响。
阴沉的天空突然愁云密布,吓人的雷电撕裂雨幕抽向它们,它们就会紧紧地抱在一起,用根牢牢地抓紧土地,恪守着坚定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地挺直身躯。
生命中的苦难,教会了它们坚强!后来,玉米个子都长高了,腿也长长了,一副俊秀的样子。
它们的腰间,一个个青玉米棒冒出头来,头顶垂着粉红色的缨子,仿佛成年人的模样。
这个时候,村庄是清闲的,牛羊啃着青草,清澈的小河流着,小鸡捉着虫子,狗儿在树下乘凉,乡亲们三五成群的打着麻将。
人心也非常清闲,傍晚的空气中,除了炊烟袅袅的余香,还有二人转曲调的回响。
到了秋分时节,玉米棒已有一尺多长了,饱满的籽粒露了出来,像一颗颗金黄闪亮的金子。
这是皮肤的颜色,也是丰收的颜色,是黄河的颜色,也是一个古老民族的颜色。
收割后的玉米杆,也会在落雪的冬天走进牛羊的饲料中,填饱它们的饥肠,咀嚼后最终回归土地。
于来年的春天里,完成生命的又一次生命的轮回,激情再次唱响!成熟的玉米闪烁着雄性的辉煌,它们有如一群健硕的汉子,守卫在古村之旁,拒绝了懒惰与荒凉。
在他们的怀抱中,每一个消沉的灵魂都挺起了脊梁!每一次收割玉米的时候,乡亲们都在那一望无垠的黄纱帐,深深地弯下腰去,用镰刀在骨节之间划出声响。
生活随笔 挥不去的玉米情

生活随笔挥不去的玉米情今天,到市场上买菜,一下子被浅绿色嫩皮包裹的玉米吸引。
深褐色的玉米须,如梳理过的老人胡须。
我立即挑选了两穗,一层层的剥去外衣,露出金黄饱满的玉米粒。
这么好的卖相,味道一定好极了。
回到家,迫不及待的上锅煮,甘甜清香溢满厨房。
熟了,顾不上烫手,立即品尝。
果然不负我望,是本地新鲜玉米的味道,是儿时吃的玉米味道,是母亲种的玉米味道。
喜欢吃玉米特有的香甜味道,从小时候持续到现在。
只要见到卖新鲜玉米的,或卖煮玉米烤玉米的,总会让我停下脚步,不买不吃不快。
而在每一次吃玉米的时候,我的思绪常会飞速的回溯到儿时的时光。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集体的土地全部分配到户,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
我家里有一亩多的菜地和三亩多的大田地。
母亲特别喜欢种玉米,不仅种在大田地,还种在菜地。
大田地离家里远,基本上都是母亲去侍弄,我关注最多的是菜地种的玉米。
母亲在菜地种玉米,可不是专门在一块地上种。
母亲深谙充分发挥土地效益的方法,总是把玉米种在菜畦的旁边,互不影响又增产增收。
等到结出玉米后,我便常常问母亲,再过多少天能吃啊,母亲总是告诉我别急。
我呢,总是偷偷的掰开玉米,看长得行不行。
一旦听母亲说,玉米可以吃了,开心无比。
对我来说,吃上一穗新鲜玉米,是难得的美味。
哥哥和弟弟,也是如此。
等到母亲煮了一锅玉米掀开锅盖时,我们姊妹仨就蜂拥而至。
怕烫手,母亲就把玉米穿在筷子上。
我们仨,连三赶四,狼吞虎咽。
母亲看我们仨的贪吃相,只笑不说。
用新鲜玉米做食材,母亲还有一个熬汤的绝招。
等到锅滚了,母亲会把新鲜的玉米粒用刀削到锅里,过不了几分钟,清香四溢。
这时,母亲会在碗里搅拌出小面疙瘩,倒在锅中和玉米粒一块儿,用小火煮。
约莫过个十几分钟,独家特制的玉米汤呈现在眼前。
喝了一晚,还想再喝一碗,比煮玉米、烤玉米的味道更加诱人。
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割草,看到谁家的玉米成熟了,就偷偷的掰几穗,到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寻找干柴,烧火,烤玉米。
一群小馋猫,常常是刚烤了一会儿,就急不可耐,下嘴就吃,半生不熟,也无所谓。
我的植物玉米150字三年级作文

我的植物玉米150字三年级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我的植物玉米150字三年级作文篇1它有着棕红色的胡须,绿色的外套,裹着金黄色的果实,但不是一整块的,而是一颗一颗的。
揭开绿色的外套,把果实从玉米茎上剥下来,拿起一看,可真像一把可爱的小扇子,可惜太小了,没办法当扇子使用。
把两把小扇子一拼,再加上两根小胡须,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小蝴蝶,把三把小扇子一拼,再拔几根小胡须,就变成一跟粗粗的小棒子只要你想得出来,就能编出来,它就是我们如皋的土特产—玉米。
玉米在所有的主食中,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是最高的。
玉米具有开胃,益肺宁心,清湿热和利肝胆以及延缓衰老的奇特功能。
玉米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胡萝卜素。
据科学家实验证明,玉米中含有的维生素,时稻谷和小麦的十倍。
玉米中还含有大量的营养保健品,含有的核黄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对预防心脏病和癌症等疾病有着很大的好处。
玉米是人们最喜爱的食品之一,但是,光会吃还不行,很多人买了玉米后,不知道该怎么煮。
下面,就让我来教你怎么煮玉米。
在锅里放入适量的水,将买来的玉米放进去,打开煤气灶。
等水开了以后,再用中火煮十五分钟,就可以了,这样玉米的营养就不会流失。
如果煮的时候,再加点盐,这样煮出来的玉米就会更加香甜可口。
听了我的介绍,你心动了吗?那就赶快来我的家乡尝尝玉米吧。
我的植物玉米150字三年级作文篇2《我的植物玉米》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种植玉米的经历。
去年春天的时候,我们老师宣布说要开展一个小小种植员活动,每个同学都需要种植一种植物,看看谁能把植物养活长大。
我当时就决定要种植玉米了,因为玉米是我最喜欢吃的食物之一。
妈妈买了一小袋玉米种子给我,我把种子带到了学校。
老师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个小花盆和一些营养土。
我先把营养土放进花盆里,然后按照老师的指示,在土里挖了几个小洞,把玉米种子埋了进去。
浇完水后,我满怀期待地等待着种子发芽。
第二天上学时,我迫不及待地检查花盆,可是还看不到任何芽苗。
玉米优秀随笔

玉米优秀随笔一一院子的月光如水,刚刚剥去外皮的玉米堆成了小山。
奶奶、父亲、母亲,安宁地围坐在玉米旁,父亲握一把生了锈的螺丝刀,将一个个玉米剜出几道纵沟,奶奶和母亲的双手,灵巧麻利地转动着父亲抛过来的一个个玉米,那金黄饱满的玉米粒,纷纷扬扬,便散落了一簸箩新鲜粮食的清新的气息。
三十多年前的仲秋八月,一幅这样的图景刻进了我记忆的内核,任时间的磨砺,竟依然清晰如初。
印象里,那幅图景安详如云,明润了我童年的眼睛,也将我童年的心境镶了一道金色的边。
院子里,一串串辫子似的老玉米,挂满了老屋的檐下和院门两边的墙头,成为庄稼人一道吉祥美丽的风景。
玉米们就那么安静地垂挂着,成熟的气息溢满了朴素的院落,院子里的一切,仿佛被一些幸福的味道浸透。
蝈蝈架在石榴树上“吱吱吱”地鸣着,石榴的枝叶挨着屋檐上的茅草,似乎在秋夜的凉爽里温暖地叙谈着一些有关收成的细语。
丰收的玉米,丰盈着父亲母亲关于农家日子的憧憬,也丰盈着我关于秋天与明天的想象。
夜深了,父亲在没有剥完的玉米堆上覆上一层塑料布,又登上梯子,查看挂在墙头上的玉米。
母亲高举着灯盏,照亮父亲伸出的双手,托举一感恩的心情,细细触摸着季节与土地的情意,摸索着爬过月下一个秋天的高度。
借着灯盏的余光,父亲捡起几粒地上的玉米粒,小心翼翼地归于盛粮的大瓮。
满溢的大瓮,熨帖着庄户人家的日子,填充着又一个秋与冬的色调。
父亲“嘿嘿”地笑说,玉米,可是咱庄稼人的口粮呢。
父亲经常说这句话。
是的,没有哪种粮食能够像玉米那样,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对贫穷的农民不嫌不怨,不离不弃,用一种永恒的朴素之爱,养育着农民的筋骨,养育着家乡山山水水的无数个生灵,养育着家乡大地的魂。
也没有哪种农作物能够像玉米那样,像极了乡村里的农民,如一个个淳朴憨实的庄稼人,站立在田野上,站立成一片踏实而挺拔的森林。
是的,是森林,我愿意用这两个深邃广阔的字,来称呼那片只是葱茏一秋的玉米。
二那是来自童年夏天的第一场雨水。
雨水之后的清晨,太阳刚刚把第一缕曙光挥洒在东方的山巅,湿漉漉的田野便迎来了一群群点种玉米的农人。
优美散文:飘香的玉米

优美散文:飘香的玉米优美散文:飘香的玉米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谁没有见过玉米,谁没有吃过香喷喷的玉米?在故乡的土地上,到了秋收的季节,到处可见黄澄澄的玉米林,到处可见黄澄澄的玉米,玉米成了故乡的山民们的口粮,成了孩子们的希望,成了男人和女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看着那一堆堆黄澄澄的玉米,我的心仿佛到了那些美丽的土地,和玉米成了好兄弟,好伙伴。
我亲近玉米林,亲近玉米,因为玉米延续了我的生命。
春天到来,父亲架着犁铧在翻耕播种玉米的土地,那些泥土在大水牛的脚下翻滚,仿佛扬起一层层沃野,仿佛父亲心中的绿浪。
父亲踩着大水牛拉过的土沟,用树枝抽打大水牛的屁股,大水牛使劲往前走,一浪盖一浪的泥土成了父亲心中的立体诗行。
那纷飞的牛虻在大水牛的背上吸着血,大水牛的尾巴左右摆动,目的是想赶走牛虻的袭扰,但是始终赶不走牛虻的攻击。
父亲见牛虻吸血吸得厉害,就吆喝一声,大水牛就停下了,父亲一巴掌拍在大水牛的背上,再把手翻过来一看,满手都是血,父亲的心里痛木了。
父亲说,虽然大水牛不会说话,它的心里很明白,父亲是爱它的,保护它的。
它就用舌头舔舔父亲的手臂,表示对父亲的感谢!经过一个上午的翻耕,一块大土就平整出现在父亲的面前了。
父亲把大水牛栓好,让它吃着青草,父亲手握锄头开始收土边,打玉米坑了。
当母亲在家里朝着父亲劳动的山坡喊父亲回家吃饭了时,一大块土的玉米坑也打得差不多了。
母亲喊吃饭,实际上是吃的杂粮,烂红苕干、玉米馍馍、玉米饭等,这些还算好的,最差的是吃野菜。
不过玉米饭那种香味隔上几间屋都能够闻到。
我们家的4个孩子就默默吃着。
等父亲回来,玉米饭所剩无几了。
父亲的脸上还是挂着笑容。
母亲说,娃儿吃多了,你的很少了,父亲说,没事,我不饿,孩子是吃长饭的,让他们吃饱吧。
父亲就一直这样爱护着自己的孩子。
父亲挑着大粪,一个坑一瓢大粪,母亲一个坑丢三四颗玉米,父亲挑着大粪满头大汗,母亲说,你不要浇那么多大粪,那么高的山坡,你要挑到什么时候?父亲说,肥少了生长出来的玉米苗不壮,你不要担心,要不了多少时间,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你把玉米种子丢完了就回去做饭,等会儿娃儿放学回来没有饭吃。
最新十一收玉米幼儿随笔

十一收玉米幼儿随笔十一黄金周除了旅游,还可以是果实的大丰收,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感受收玉米的壮观场面吧。
十一收玉米幼儿随笔【第一篇】:“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我们每一位成人都知道这一点,但许多孩子却不曾走近过丰收的秋天,为此,我们把丰收的秋天搬到了他们身边。
您瞧,我们班的自然角摆满了地瓜、玉米、芋头、高梁、谷子、大豆、辣椒、花生等农作物,这些是老师们给孩子准备的。
家长们争着把秋天的水果带到了班上。
吕晓慧带来了大枣、苹果,栾彬带来了莱阳梨、红富士……今年的秋天不一样,除了农作物、水果丰收了,我们班的海产品也很齐全,海螺、海蛎子、蛤蜊、小螃蟹、海胆,都是黄薇小朋友从大海边带回来的。
秋天的农作物丰收了,秋天的水果丰收了,秋天的海产品丰收了,秋天的孩子们更丰收了。
他们目不暇接地看着,爱不释手地玩着,清脆爽朗地笑着。
十一收玉米幼儿随笔【第二篇】:秋收秋风起,天渐凉。
又到了玉米收获的季节。
来到田野,一片片的玉米地望不到边。
玉米棒子的外皮已经黄了,该收获了。
在一块农田里,玉米收割机的马达轰鸣,在田野里奔跑,跑到了地头,把机舱里的黄灿灿的玉米棒子倒在了运输的汽车上。
田野里,农民的一辆辆的拖拉机、三轮车、汽车在等候收割机收获玉米,运回自己的家里。
看到此时田野里繁忙的景象,我想起了过去人工收获玉米的日子。
那时候没有机械化,一家一户的几亩地,全是人工收获。
收获玉米的时候,一个人在前边拌玉米棒子,拌下来的玉米棒子在地上堆在一起。
地里每隔不远就是一堆玉米棒子。
后面一个人手拿小jue的农具收获玉米秸秆。
拌玉米的经常被玉米叶子划破脸,本来是满头大汗,被玉米叶子一划,疼痛难忍。
有时候汗水流到眼睛里,难受极了。
后面收获玉米秸秆的比前面一个人还累。
到了中午,或者晚上,还要把玉米运回家。
开始大包干的时候,是人抬肩挑。
不管多远,全是人力运输。
当时有一部独轮小车就不错了,(就是电影上战争年代之前的那种独轮车),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家也用上了人力两轮车。
关于玉米的随笔

关于玉米的随笔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种的玉米也成熟了。
关于玉米都有哪些趣事?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关于玉米的随笔,一起来看看。
关于玉米的随笔篇一:玉米熟了秋天来了,在这个快乐又丰收的季节中,玉米熟了。
你瞧,近处的玉米堆成了山,两个小女孩高高兴兴地数着玉米,房上那晒干的玉米,也在高兴地唱着歌哩!看,一个光屁股的小孩正帮妈妈拾玉米呢。
几只可爱的小鸡叨着一个玉米跑来跑去;小鸟叽叽喳喳地呼唤着支觅食的妈妈;小猫喵喵地喝斥着偷玉米的小鸡,他们都在为玉米的丰收而欢呼,而歌唱。
远处的农民伯伯望着丰收的金灿灿的玉米,嘴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心里一定在计划着明年的更大的丰收。
举目四望,不光是玉米,柿子、苹果、桔子、谷子……成熟的东西还有很多,雪绒绒的棉花,金黄色的大豆,都是秋姑娘的杰作。
秋天,一个快乐、开心、丰收、热闹而又美好的季节,更是一个劳动的季节,人们在收获成果的时候,也学会了劳动的知识和技巧,更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与喜悦。
我喜欢玉米熟了的时候。
关于玉米的随笔篇二:掰玉米妈妈带我到乡下去做客,还说带我去掰玉米。
我一听,高兴地连蹦带跳。
我们来到玉米地,看到枯黄的树叶时,妈妈告诉我,现在是掰玉米的好时机。
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一片玉米地,小心翼翼地扒开枯黄的玉米叶一看,啊!那么多穿着淡绿色的外套和长着黑色和棕色胡须的那就是玉米。
我们把玉米掰下来,放进篮子里。
眼看篮子里的玉米已满,我们赶紧坐下来剥玉米。
我学着妈妈的动作先把玉米的外衣一片一片的撕下来,再把‘玉米爷爷’的胡须拔掉,金黄色的玉米就呈现出来了,然后再放回篮子中。
就这样,一个。
二个。
三个……,蓝里的玉米很快装满了,再把剥好的玉米放在有阳光的地方。
妈妈告诉我“把玉米晒干以后,再用机器磨成玉米粉,最后煮稀饭吃,那可好吃了。
”看着满地的玉米,我心想:虽然今天很辛苦,但我却收获了快乐。
关于玉米的随笔篇三:拾玉米秋收的季节到了,玉米的天香混合在浓雾中,弥散在田野上太阳高高的挂在天空,收集到的玉米已经堆起了好几堆,有人正在往车上运转捆好了的甜玉米更多的人正忙着玩腰检查玉米的质量。
玉米记叙事抒情散文

玉米记叙事抒情散文玉米记叙事抒情散文玉米全身都是宝。
这句话不知道是不是专家说的,但对于我来说,我一直就是这样认为的。
这样吧,咱先从玉米的根部说起。
玉米成熟收获时,玉米的根是沤制农家肥的原料,除了沤粪,还可以当柴烧。
现在种地机械化程度提高了,人们不习惯施农家肥了,也不缺燃料了,玉米的根也就直接落在田间的土壤里,让它自生自灭,下一茬,又是农作物的有机肥。
说完玉米的根,咱接着说玉米的茎,就是咱习惯说的玉米杆儿。
过去,玉米的颈一般有以下用途,一是生产队沤制农家肥,二是用作牲畜的食料,三是用它搭茅草庵,放农具或杂物,养牲畜,当厕所的围墙,冬天来临时,玉米杆儿盖在白菜、萝卜等农作物上还可以御寒防冻害;当然,这是成熟后的玉米杆儿,假如是没有成熟的玉米杆儿,田间劳作时,你有点口渴了,折断一棵青青的`玉米杆儿,丝丝甜味润肺解渴,今天的王老吉、加多宝等饮料也不过如此而已。
电影《火烧圆明园》有这样一个镜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后,慈禧太后和随从一路西逃,路上又渴又饿,路边休息时,慈溪太后顺手折断一棵玉米送进嘴里,又过瘾,又解馋。
玉米的茎部有一层层的叶子缠绕着,玉米的茎长多少个节,玉米的杆儿就会长多少片玉米的叶,一节一叶,绝配,好搭档!玉米的叶子是制作蓑衣的上等好材,如今,人们用来遮风挡雨的雨具多了,玉米叶制作蓑衣也就成了往事。
除了制作蓑衣,玉米叶子饲养牲畜,制作床铺的毡子也不错。
玉米的顶部叫缨子,是玉米的生殖器官。
成熟后的缨子可以加工成扫帚等。
说完玉米的身体,咱再说玉米的果实。
成熟后的玉米果实,农家人统称为玉米棒子。
当然,快成熟后的玉米棒子放在滚水中煮熟捞出啃着吃是许多人的最爱,这些玉米颗粒加工成罐头后,不少饭店宾馆端上了饭桌,黏黏的,甜甜的,大人小孩都喜欢,主要是因为嫩玉米颗粒的香味和筋道让人赞不绝口。
这样吧,既然咱是在说玉米,我还是分层次地说玉米棒子吧。
玉米的棒子最外围是一层层的包裹叶子,这叶子和玉米颈上的叶子不同,茎上的叶子长长的,将近一米,而包裹玉米棒子的叶子最长也就是一尺。
优美的玉米散文(通用25篇)

优美的玉米散文优美的玉米散文(通用25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美的玉米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美的玉米散文篇1在乡下,夜晚,屋檐下的蛐蛐开始嘁嘁地叫成一场比赛的时候,玉米却渐渐地安静下来,陷入沉思或等待。
从青翠的畅想和滴着露水的梦境出发,直到秋的深处,玉米不是倦了,而是成熟,惟有成熟,沉思才有味道,秋才入诗入酒。
在北方,玉米像北方的汉子一样骨骼粗大,秉性豪爽,所以在庄户人的眼睛里,玉米从来不是种植的庄稼,而是自己的兄弟。
从玉米地里划锄或施肥回来,庄户人伸长脖子把冰凉的井水猛灌一气,喉咙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和玉米哗啦哗啦的笑声遥相呼应,嘘寒问暖似的。
庄户人的生活是从一首诗里开始的,那里面首先就有玉米,然后是汗水、辛劳和盘中餐。
玉米从还是一粒种子的时候就明白了自己的位置,所以每一株玉米在粗糙的大手播进土地的一霎那,不管贫瘠还是肥沃,不管黄土还是黑土,就已抱定了金黄的决心,而且矢志不渝。
在家乡,一场疾风骤雨后,小麦常常会东倒西歪,难经磨难的样子,玉米则不然,玉米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伫立,伫立成庄户人眼中绿色的旗帜,而旗帜没有轻易倒下去的道理!这一点,和我在水瘦山寒中长大的乡亲息息相通。
玉米身子高大,叶子修长、碧绿,即使到了躁动的青春期到了生儿育女的时节,也不像一些艳丽的花朵一样招招摇摇,它把自己的希望和精力集中在头顶天线一样毫无光彩的花穗上,冷静而含蓄,然后在风中歌唱明天。
仿佛一夜之间,每株玉米怀里都仙人似的抱了翠绿的带鲜嫩红缨的“拂尘”,秋把自己化作无数颗黑夜里的星星,让每一缕星光普照在玉米身上,然后,“拂尘”一挥,玉米的怀里便是金黄的智慧,智慧一粒粒的,每一粒都闪烁着光芒,光芒一直闪进庄户人的眼睛里,渍进庄户人的笑纹里。
中秋月圆的时候,万家团圆,庄户人的玉米兄弟也要回家,它们被编成辫子似的挂满了庄户人的墙头边、屋檐下,和一串串燃烧似的红辣椒,丰腴着庄户人越来越红红火火的日子。
玉米散文随笔(通用20篇)

玉米散文随笔(通用20篇)玉米散文随笔篇1玉米,在我们家乡称作“棒子”。
按说生活在农村的我应该很熟悉它了,可是到今天才觉得认识了它。
村里的土地基本上都是水田,冬天种小麦,夏季种水稻,一些自留地的旱田也是被种上了棉花或者大豆,对玉米的印象是小时候村里种旱田时留下的,那个时候真的没有细细地去看它。
记忆里,吃玉米桔杆的甜稍,掰玉米粒儿,钻进桔杆堆里捉迷藏。
在辽宁盘锦的土地上看到了大片面积的玉米田。
住宿的院子门口也种了几行。
刚到盘锦的时候,玉米还不到一尺高,长势真快,一个月时间已经高过人头。
就是这个时候,一天早晨从玉米叶面上的细细水珠开始让我从心里爱上了它,原来它如此的美,从前只是知道,今天才算认识它。
晨光里,门口一人多高的玉米叶面上细细的水珠晶莹,我不禁伸手去摸,毛茸茸的刺,先是心里一惊,待仔细看,发现玉米叶面上是密密的绒毛,如此新的发现让我惊愕的心语:“哦,原来玉米叶面上长满了细细的绒毛。
”再摸叶面的下面是光滑的。
我发现自己还没有认识它,随后认真的打量起来。
我退后两步,仔细打量。
玉米的身姿真是挺秀,既不显得粗壮,也毫不觉得纤细,叶子舒展开来,就是那样得体合适,不上昂紧收也不松散的低垂。
那一身绿色,不深不浅的新,既不艳丽夺目,也不粗俗无光。
长长的叶子,不让人觉得丰腴的宽也不是瘦瘦的窄,中间一条白白的亮线又显得洁净。
叶边波浪一样的弯曲,犹如做了一点点最恰当不过的修饰,倍添了一分出俗的美丽。
真像一位极致的女子,贵而不骄,简而不俗,雅而不清高,近人而使人生敬。
若是这般的女子,谁不心生爱意,定是那样的描述“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不需养兰,也不用种梅,只在每年春季种几粒玉米,就可以好好欣赏那种极致的美了。
玉米散文随笔篇2许三观一家人从这天起,每天只喝两次玉米稀粥了,早晨一次,晚上一次,别的时间全家都躺在床上,不说话也不动。
一说话一动,肚子里就会咕噜咕噜响起来,就会饿。
不说话也不动,静静地躺在床上,就会睡着了。
玉米飘香的散文随笔

玉米飘香的散文随笔玉米飘香的散文随笔夏秋之交,玉米扛着红缨枪隆重登场,从乡村到城市一路走得雄赳赳气昂昂。
玉米的吃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煮玉米。
卖玉米的推着三轮车,车上放一个煤球炉子,炉子上是一锅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冒着袅袅热气。
馋不过买上一个,趁热咬一口,满嘴生香,直入肺腑。
现在比较流行的是烤玉米。
把煮熟的玉米加入各种调料,在烤炉上翻转几圈,再刷上一层面酱。
这种吃法五味杂陈,好吃是好吃,却没有了玉米那种天然的清香,似乎更受小孩子欢迎。
我对玉米的深厚感情从孩提时代开始。
幼时跟随父母收秋,偶尔几个晚熟的.玉米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偏嫩的水煮才好吃,甜中透着玉米特有的清香;老的适合煮熟后用热油加葱蒜爆炒,做成“油豆”,鲜香可口,保证你吃一口就会爱上它;还可以把玉米带包衣放进灶膛里,大火炙烤,到一定火候剥开外衣,露出一排排金黄色的“牙齿”,继续烘烤,烧得外焦里嫩,是另一种焦香,吃得满手满嘴都是锅底灰才算过瘾。
其他的吃法还有很多。
把经过太阳暴晒的玉米磨成玉米糁,煮粥,那曾经是上一辈餐桌上的主食;磨成更细的玉米面,这可是稀罕物,黄灿灿的玉米面窝头现在想吃都吃不到哩;还可以做成一种时尚的零食——“哑巴豆”,在锅底铺一层白土,烧热后玉米粒铺在白土上,以防烤焦,“哑巴豆”硬得硌牙,孩子们”嘎嘣嘎嘣”吃得香,老年人只有望豆兴叹了。
玉米还有一种“高大上”的吃法——经过一些复杂的工序,加工成玉米凉粉,和红薯粉、土豆粉比起来,其不仅颜色漂亮,口感也完全不同,做成凉粉汤饺子,我简直喜欢至极。
前段时间朋友发来一段养生资料,说美国人特别推崇吃玉米,在美国老玉米2.5美元一个。
我不禁咋舌,为啥这么贵?原来玉米富含维生素A、E,有抗衰老和防癌的功效,纤维素可防便秘,玉米胚芽油中的亚油酸可预防动脉硬化。
另外玉米中还有胡萝卜素,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带着生命本真的玉米永远是我的最爱。
观察玉米日记400字

观察玉米日记400字第一篇:《玉米成长记》最近家里种了一片玉米地,说是种,其实就是我爷爷闲来无事随手撒的种子。
没想到,这些小生命竟然顽强地冒出了头,从此,我的生活里多了一份期待。
每天早晨,我都会跑到田边看看那些小苗又长高了多少。
刚开始,它们还只是几片嫩绿的小叶子,看起来弱不禁风。
不过,没过几天,这些小家伙就开始疯长了,就像喝足了水的海绵,一天一个样。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站在那里盯着看,都能看到它们在生长。
最有趣的是给玉米浇水。
爷爷说,浇得太多会淹死它们,太少又不够喝。
我每次都是小心翼翼地,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害了它们。
其实,我也挺享受这个过程的,看着水流进土里,感觉就像是给大地喂奶,特别神奇。
到了开花的时候,那些玉米秆上长出了金黄色的花,随风摇曳,好看极了。
爷爷告诉我,这就是玉米的雄蕊,它们负责传粉。
我这才注意到,原来每根玉米秆上都挂着一条条细长的丝,那就是雌蕊。
这让我想起了书上讲的植物授粉,没想到在自家田里就能亲眼见证。
现在,那些玉米已经成熟了,黄澄澄的一大片,像极了秋天的田野画。
摘下来煮着吃,那味道,甜丝丝的,满嘴都是幸福的味道。
这次种玉米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了种植的乐趣,更让我明白了,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值得我们珍惜。
第二篇:《玉米的旅行》前阵子,家里种了一些玉米,从种子到成熟的这段时间,就像是在陪着玉米一起旅行,经历了很多第一次。
记得最开始播种那天,我跟着爷爷一起,把一粒粒小小的种子埋进了土里。
那时候心里还想着,这么小的东西,能长成什么样子呢?结果没过几天,地面上就冒出了嫩绿的小苗,就像刚出生的小宝宝一样可爱。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那些小苗也渐渐长成了壮壮的玉米秆。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去看看它们,有时候还会跟它们说话,告诉它们今天学校里发生的趣事。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它们好像长得特别快,没多久就比我高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给玉米授粉。
爷爷教我用一根棍子轻轻敲打玉米秆上的雄蕊,让花粉飘落到雌蕊上去。
黑糯玉米作文

黑糯玉米作文第一篇:《那年夏天的黑糯玉米》记得小时候,每到暑假,奶奶家后院的那片地就成了我的乐园。
最期待的不是地里的花花草草,而是那一颗颗黑糯玉米。
它们长势喜人,绿油油的叶子下藏着一个个饱满的玉米棒,就像一个个小黑胖子藏在绿色的被窝里。
奶奶总说,这黑糯玉米可是个好东西,营养丰富又好吃。
我那时候哪里懂得这些,只觉得吃起来甜甜糯糯的,比市面上那些甜玉米好吃多了。
每到收获的季节,奶奶就会摘几个最壮实的黑糯玉米,用大锅煮熟。
我总喜欢守在灶台边,看着蒸汽从锅盖缝隙里冒出来,那股香味儿直往鼻子里钻,馋得我直咽口水。
最有趣的是,奶奶还会教我怎么剥玉米皮。
她说,这可是一门技术活儿。
得先从玉米根部开始,轻轻一拉,那皮就乖乖地跟着下来了。
有时候,我会不小心把玉米须也一起扯下来,奶奶就会笑着说:“这小子,连玉米胡子都给剃了。
”后来,我离开了老家,去了城市上学。
每次想家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奶奶家后院的黑糯玉米。
虽然现在也能买到,但怎么也吃不出那种味道。
我想,那不仅仅是因为奶奶的手艺,更是因为那份童年的回忆吧。
第二篇:《玉米地里的笑声》夏日炎炎,阳光火辣辣地照着大地,村头那片玉米地却是一片清凉的世界。
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就是跑到这片玉米地里玩耍,躲猫猫、捉迷藏,乐此不疲。
最吸引我们的,当然是地里种的黑糯玉米了。
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决定自己动手,做一顿黑糯玉米大餐。
说干就干,我们找来几根长得最好的玉米,小心翼翼地连根拔起。
当然,这事儿要是被大人知道了,肯定少不了一顿骂。
不过,当时谁还顾得了那么多呢。
我们把玉米带到河边,用清澈的河水洗了个澡,然后找了个空旷的地方,架起了火堆。
大家轮流看火,其他人则去捡柴火。
火苗舔着玉米,那香味儿渐渐弥漫开来,大家都围坐在旁边,等着美食出炉。
等玉米烤好了,大家迫不及待地分着吃。
手上的黑糯玉米热乎乎的,咬一口,甜甜的汁水溢满口腔,那滋味别提有多美了。
吃着吃着,不知是谁先笑出了声,接着大家也都跟着笑了起来,笑声在玉米地上空回荡,恍若连玉米也跟着笑了。
2019年关于玉米的随笔范文.doc

2019年关于玉米的随笔范文篇一:小眼睛看玉米小眼睛看玉米富春七小四(4)班20XX.8第一篇玉米的一生发芽种子果实开花第二篇深加工食用、使用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一直以来是商品市场上的大品种,“老玉米“又添加了“新身份“,除了最基本的农业种植以及初级的食品、饲料加工以外,还出现了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和发酵工程等工艺技术对玉米进行深度的加工。
玉米深于纺织、汽车、食品、医药、材料等行业。
随着加工层次的不断加深,形成玉米经济系统。
第三篇多彩的玉米世界白糯玉米菠萝水果玉米紫红粘玉米黑糯玉米花甜糯玉米草莓水果玉米杂交彩色玉米第四篇快乐采摘篇二:掰玉米回忆掰玉米汝阳县蔡店乡中心校又到了一年掰玉米的时节,往年掰玉米的情形又浮现在眼前。
等到秋风起,玉米棒子包变干时,农家就打算掰玉米收秋了,一大早磨好了镰刀,准备好了箩筐,早早吃过饭后,一家人浩浩荡荡奔向自家的田地。
壮年的劳力挥动镰刀把玉米竿从根部杀倒码放整齐,其余的家庭成员就蹲在玉米竿堆旁掰起了玉米,双手并用,三下两下,一个黄灿灿或是白光光的玉米棒子就出现在眼前。
掰掉的玉米棒子并不急于装起来运走,总是被扔成一堆一堆,暴晒在太阳底下蒸发掉一部分水份减轻搬运的重量。
秋日下,田地间,满是收获的喜悦和地邻间拉家常的声音。
帮不上忙的孩子们最喜欢寻找不接棒子或是玉米棒子长的小的玉米竿,大家都叫做"哑巴竿"特甜,张嘴用牙撕去表皮,咬在嘴里一番吮吸,成为乡村孩子秋天收获季节的一大乐趣。
也有勤劳的乡亲在玉米地里间作套种了黄豆、绿豆、四季豆、黄瓜,总是既收获了玉米又收获了其他作物,让土地发挥了最大效益。
较大的玉米棒子,乡亲们不会一下子把玉米棒子表皮(我们叫玉米包)完全剥掉,会留下一部分,最后把这些玉米像辫女人的辫子一样将玉米包拧在一起,有时可将三四十个玉米棒子辫在一块,下边是颗粒饱满的棒子,上边是粗壮的玉米辫子,煞是好看,最后被乡亲们拎起来挂在树上,或是土瓦房的屋檐下通风晒干。
等到日薄西山,乡亲们开始往家里搬运玉米棒子,或肩挑、胳臂挎运到离家较近的路边、河滩、平房顶、玉米棚上(山区特有的一种木棚,四根较粗的木桩支撑,上边纵横放几根木头,最后再铺上用柔软的树枝编成的席一样的东西,上下通风不怕风吹雨淋,晾晒玉米棒子最好)晾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优秀随笔
那是来自童年夏天的第一场雨水。
雨水之后的清晨,太阳刚刚把第一缕曙光挥洒在东方的山巅,湿漉漉的田野便迎来了一群群点种玉米的农人。
我们一家,照例是父亲刨穴,母亲点种,我跟在后面为刚刚撒在土窠里的玉米粒覆土。
置身于夏日雨后的黄土地上,我感受到土地无边的湿润,如幽浮着一层油脂似的凝柔的温情,慢慢浸透我的鞋帮,溢过我裸露的脚踝。
晨曦的漫笼下,母亲点种的姿势很美,一手擎盆,一手撒种,玉米粒在她的手里轻轻捻起,翼翼地滑落,一缕金色的微芒,偶尔会由母亲的方向幽幽地向我的目视里袭来。
我想,那应该就是来自阳光和土地的颜色吧。
夏日的雨水总是一场接着一场,地里的禾苗也会一个劲地疯长。
间苗,打麦茬,锄二遍地,施农家肥,等这些不可删减的农事悄然挂起在流火的七月的时候,那些青气栩栩的玉米,已经半大孩子似的跌跌撞撞地长到父亲的齐腰高了。
这个季节的玉米,赋予了我多许童年的快乐和想象。
那些西山落满霓虹的傍晚,我总是会和玩伴们一起跑进暖洋洋的田里,去逮趴在玉米上的蚱蜢,或是寻找破土而出的蝉幼。
每次,母亲都说,你们千万要小心,别碰坏了正长个儿的庄稼。
母亲还常说,这个季节,如果你在月光下走进一片玉米地,你就会听到玉米拔节生长的声音,沙沙,沙沙……
那该是怎样的天外来音呢?我和小伙伴们在玉米地里穿梭,睁大眼睛,透视着青涩碧秀的茎叶,捕捉着田地里一切生机盎然的讯息。
转眼,那些半大的玉米就蹿成了父亲的高度。
我和母亲挎着篮子,钻进密密的玉米地,去拔掉那些与玉米争抢地盘的杂草。
我们淹没在无边无沿的绿色的热浪里,满脸的汗水,纷纷滴落于玉米的叶上,如同一串阳光撒落的珍珠。
母亲,揩一把汗水,挎起篮子向前移走,嫩黄的玉米花,簌簌飘落于母亲盘起的头发。
我看到母亲瘦小的身躯,顶着一头渴望孕育出一茎熟秋的黄花,在玉米们的注目里,款款游走出一缕甜甜的秋天的风。
经历过秋风的几次紧吹,赶在石榴吐子之前,玉米饱胀的胸膛开始诱惑着孩子们的眼眸。
求得母亲的允许,我兴高采烈地拎一个箩筐,一头扑进氤氲着青稞酒般香甜气息的田里,寻找那些又大又嫩的玉米,用力掰下,贪婪地装满我的箩筐。
拎着秋天的馈赠回家,我和母亲轻轻剥开它们的翠衣,齐整整的颗粒紧紧地抱在一起,莹润的嫩黄,总让我想起奶奶锁在木匣子里的那串年代久远的珠子。
将玉米一个个抛进柴火烧煮着的锅里,压上锅盖,只要半个小时的工夫,诱人的香气就在灶房里四处飘荡开来。
跟在母亲身后,焦急地看着母亲轻轻地揭开锅盖,扑面而来的热腾腾的甜香,已是把我迫不及待的心境轰然蒸透。
白露之时,秋天,以一种沉静的姿态度化着玉米最后的皈依。
玉米的叶子开始泛黄,它们希望回归阳光和土地的颜色,成熟的自适更加沉着而丰腴地挺起。
田野里,期待一秋的农人开始奔波在秋天的
收获里。
这个时节,从早到晚农人们都在忙忙碌碌。
又是一季不错的收成,农人的心情格外踏实。
清香弥漫的秋色里,阳光溢满了大田,溢满了农人的脸庞,溢满了那些沉甸甸的堆成小山的玉米。
悠远的秋收,满载而归的路上,夕阳正酣。
那片猩红,像父亲微醺的脸。
白露彼时,正秋高气爽。
擎着玉米的旗帜,饱满幸福的中秋即将来临。
童年的记忆里,一年四季,除了过年和刚刚打下麦子的时节能够吃上几天白面馒头,其余的长长的日子里,我们全村人家的主食就是玉米。
玉米是地地道道的粗粮。
就是这样的粗粮,在母亲的手里也能变幻出许多的花样。
母亲用她粗糙却灵巧的双手,在玉米的粉齑里揉合着自己的希望,用玉米的筋骨和秉性,喂饱了我们的胃肠,也饲喂着那一个个艰难贫困的日子。
刚刚打下的玉米散发着新鲜粮食特有的清香,母亲用它们摊玉米煎饼,蒸玉米窝头,贴玉米饼子,熬玉米糁儿粥,那些黄澄澄的饭食,吃在口里,虽是粗拉拉的感觉,嚼出的却是农家日子那份厚实淳朴的香。
父亲说,玉米才是咱庄户人家的口粮呢,吃着它,再弱的娃儿也能长成一副能够肩挑手推的身板儿。
父亲说这话的时候,把一个烤得热乎乎的玉米煎饼卷了大葱,一口咬掉一大截,嚼得有滋有味。
玉米煎饼是家乡人对玉米最钟情的吃法,也是鲁中、鲁南地区的乡下人对玉米最为普遍的做法。
晚上,母亲将一大盆玉米面用水泡
上,次日凌晨,天不亮母亲就起来推磨,磨成一盆细细滑滑的玉米糊。
吃过早饭,母亲在煎饼炉上支了鏊子,用玉米秸秆烧热,鏊子上轻轻抹一层豆油,母亲舀半勺玉米糊,“滋啦”一声倒在热鏊子上,母亲手把竹制的煎饼筢子,顺时针推动,三下两下,一张黄黄的、薄如纸样的玉米煎饼就烙好了。
那时,村子里长大的女孩子都得学会摊玉米煎饼,却是有的摊得薄些,有的摊得厚些。
摊玉米煎饼可是一项技术活儿,母亲常说,女孩子家不会摊煎饼,长大了找不上婆家哩。
也的确如此。
乡下人家家户户都以玉米煎饼为主食,庄稼人活儿重,饭量大,年轻力壮的小伙儿一顿能吃十来个。
那些人口多,劳力多的人家,女主人就要天天围着石磨转,日日坐在炉前烤,那份操劳,比起面朝黄土背朝天,或许还多了几分辛苦。
玉米用它的精华养育着农人,其实,在农人的眼里,玉米无一处不可利用。
它的芯,它的叶,它的秸秆,乃至它的地茬,是乡村人家最好的生火做饭的燃料,也是牛羊冬春季节赖以生存的主要饲料。
村里人说,田里长大的,哪有没有用处的东西。
有用处的玉米,总是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
它让贫穷的乡下人吃饱了肚子,便能自自然然,抬头挺胸,再苦的日子,再平庸的人生,也可嚼出一份生活的香甜来。
农人的日子,就在玉米的夏种秋收里,缓缓,向宽处的前方移动。
只要有了玉米的味道,再清贫的日子,却也幸福。
农人们在玉米的气息里,紧紧地抱着艰辛的日子向前走着,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候,
玉米,也是农人一路前行的拐杖,它让那些摇摇晃晃的身影,依然蹒跚在通向明天的风雨路上。
这个初秋,故乡傍晚的天宇宁静而安详,秋阳西缀在一幕猩红的浑厚里。
日渐羸弱的般河两岸,燕过田野,依然是那种久违的熟悉的气息。
玉米们立在霞光的抚慰里,把筋骨舒展得铮铮作响。
那种声音,让我想起很多年以前的夏日,般河涤荡着两岸,吼出一腔骄傲的号子。
再一次踏上故乡的黄土地,走近一直葱茏于梦中的那片密密的青纱帐。
站在一丛时光的后面,目光穿越三十多年风幕雨帘的隔阻,如此漫长而又如此短暂,我终于将要完成一种凝望,一种站定于崇拜里的深深的凝望。
我望到了,一株异常生动的、披着霞光的玉米,它弱冠之后的身姿,是怀抱着美梦的处子。
它在等待着相邀的风来,等待着相邀的风儿荡起秋天的物语,荡来心仪已久的悠远的天空。
在这片从季节的豁口里始遇了一场灾难,便越来越困顿,越来越孤独的土地上,很多的绿色正在各自凋敝,很多的蝴蝶已是各自离飞,很多的人们已是快要遗忘了它。
它却依然在默默坚守,用处子般的激情固执地坚守,坚守与这片黄土地的遥遥无期的契约,坚守与一场秋风的海誓山盟的约定。
阳光,雨露,云的怜爱,风的惜别,以及一只蚱蜢的咬噬,它已全部收于心里。
即使最后等来的,不是轰轰烈烈的荡气回肠,它更愿是平平淡淡的恬然自适。
它站定在这里,以极朴素、极低的姿态,只
为完成一个季节的叩响,一种心情的归宿,以及,一个突然而至的云开雾散的启迪。
我望到了,一株异常饱满的、披着霞光的玉米。
处子般的玉米,是我眼眸里的一株葱茏着的希望。
在这片渐以孤寂的黄土地上,顽强的玉米,已然是万丈霞光里的神示。
夜,害怕地躲在我的身后,躲在初秋的深处。
我望见,霞光下,放大的希望在淡紫的初生的穗子上跳跃。
亦如童年的脚步,自由而散漫地行走在玉米青春的列队里,没有蝉幼的拥土而出,没有蚱蜢的奋然登离。
我触摸着脚下的土地,我触摸到了玉米们蠢蠢蠕动的脚。
我感受到我的脚下,玉米的脚趾在朝着村庄,朝着夕阳暖临的方向自在地伸长。
俯身侧耳,我确切地听到了,那些青春健壮的身躯,脆生生向上舒展拔节的天籁之音,还有那些纤细柔韧的脚,在这片土地上追赶着秋阳,如万马奔腾的声息。
竟然还有山鸡,倏然飞离,它的翅膀,划破了初秋的晚唱。
我们差不多都是这样,吃着玉米长大,长出了能够飞翔的羽翼,就飞到了玉米看不到我们的远方。
无论玉米看到看不到我,眼前,初秋的夕照里,玉米仍在努力地朝着天际生长。
或许玉米相信,它的梦想,会一代代垦殖于这片曾经肥沃过,曾经被祖先热恋过的土地上。
霞光尚未隐去。
我恍惚望见,河的两岸,一片伟岸的森林正在升起。
《玉米优秀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