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丨文史纵横W 本文为2019年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创新工程科研支撑项目成果
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孙 炜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史研究部 山东济南 250000)
【摘 要】 本文认为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开端。
文章梳理了新世纪以来学界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动态及成果:将五四运动置于世界史中,以全球视野探讨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文化的对抗与交替;五四运动相关人物研
究;关于五四运动的区域研究;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评价与纪念。
指出五四运动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局限:重于挖掘五四运动的
现实意义,轻于研究五四运动作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叙述;对五四运动评价与影响的研究受现实政治影响较大,缺少关注当时
的政治家、以及社会各界对于五四运动评价与认知;关于五四运动的党建文章缺少基于研究之上的经验总结,使基于五四运
动的党建研究缺少了实质的核心。
【关键词】 新世纪;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大事件。
主要表现在其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传统中国思想、文化、政治、教育、科学等方面的重新认知与改变。
随着新世纪历史研究理念与方法的演进、以及社会、时代赋予五四研究的新要求,学界对于五四事件的研究视角日趋广阔、研究角度更为多样、研究面向更为丰富,促使五四运动研究几近发展成为一门显学。
有鉴于此,对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相关研究的梳理不仅十分有必要,更有利于明确既往研究的脉络与经验,对今后五四运动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将五四运动置于世界史中,以全球视野探讨五四运动。
随着中国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家鼓励学术全球化,互通有无。
在此背景下,不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在国外留学或访学的学者都日益关注当时国外尤其是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对五四研究的新闻报道、间谍报告等资料的发掘与使用,同时透过这些史料非常自然的将五四运动置于世界史中,从全球视野研究五四运动。
如著名学者王笛通过对《纽约时报》《基督教箴言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报刊资料的挖掘与分析。
考察了五四运动后至华盛顿会议前美国政界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其认为美国主流媒体即代表了美国政府的声音,美国政府对中国的五四运动表现出同情,但对中国政府不报希望,非常明确的区分了是扶持中国政府还是民众走向民主与法制。
尽管如此,王笛还是透过表面看本质,指出美国对中国的关心是基于其国家利益。
[1]孙江研究五四运动爆发后,中日知识分子的互动。
其揭露了中日知识分子互动中不为人知的一段往事,如日本知识分子对五四运动深表同情,对中国普通民众与知识分子反抗“侵略的日本”表示理解。
同时,五四运动一周年后,中日知识分子的关注点则从五四运动转向苏俄革命。
作者的这一结论是有政治环境,时代背景作为铺垫的。
[2]1919年左右日本处于大正时期,正值自由主义思想、民主思想在日本传播繁盛之际,日本知识分子的眼界与思想空前活跃。
因此,不难想象当时日本知识分子对中国五四运动的舆论声援。
二、中国新旧文化的对抗与交替
中国大陆学术与宣传的主流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和文化上的准备,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做了行动上的基础,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与继承。
因此学界在关注五四运动时,总是会关照新文化运动,继而逐步关注五四运动中思想、宗教、教育方面的探讨与阐述,如刘秋霞研究五四运动中所体现的现代社会基本精神。
[3]其指出五四运动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自主意识、创造精神等,从观念意识层面推进了中国民众的现代化。
相似的韩同友回答了什么是五四精神,其认为民主精神与科学精神是对五四精神的浅层诠释,其本质是爱国主义精神。
王晓明则考察五四精神与学术的关系,[4]指出“民主、科学、自由”的基本精神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灵魂与动力。
王扬宗更为直接的考察国民教育体系、学会和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的建立以及评议会构建的学术独立体系,研究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科学建制化,说明五四运动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5]
三、五四运动相关人物研究
既往关于五四运动相关人物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共早期创始人,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物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
随着史料的深度发掘,研究的逐步深入,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关注五四运动中国民党人物的探讨。
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相关人物研究的范围逐步扩大,涉及思想、教育等各界人士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如蔡元培、钱玄同、陈舍我以及学生领袖等。
首先新世纪以来,学者仍然持续关注五四运动与早期共产党人的关系。
如王文鸢梳理瞿秋白在五四运动中的活动,认为瞿秋白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着骨干作用。
[6]张玉菡分析《汉口新报》、《大汉报》等报刊资料,指出包惠僧利用舆论报道对武汉的五四学生运动给予引导。
[7]其次,社会文化界人物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五四运动初期是由学生领导的爱国主义运动,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齐悦冯夏根等学者分别对段锡朋等罗家伦等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进行考察与分析,认为学生领袖具有组织才能、演说才能以及苦干精神,是运动的领袖。
[8]第三,北洋政界人物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新世纪以来,学界对于五四运动时期人物考察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注意力转移到考察北洋政界人物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
张德旺认为张东荪自五四运动一开始就支持并且提倡全国联合,是五四运动的鼓动者。
[9]黄敏兰认为梁启超是五四运动的直接点火人。
[10]由此可知,不论新世纪以前还是以后关于五四运动人物的讨论是学界一直关注的重点,未曾忽视。
四、关于五四运动的区域研究
关于五四运动的区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
其他,往往以省为单位,针对性的出版过五四运动在当地的专著或资料汇编。
既往研究多认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北京。
熊月之认为考察五四运动应以联系角度,动态的分析,而非静止的孤立的看待,在此指导下,其指出五四运动是上海抗议运动的重演与扩大发展。
[11]岳珑等从经济角度诠释上海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
[12]其他还有关注天津与广东等地的文章,在众多关于五四运动区域研究的文章中,学者们着墨最多的是山东半岛。
这主要是因为巴黎和会中山东问题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董振平指出,山东抵制日货时间最长,从而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13]宋雪考察五四运动时期齐鲁教会大学对五四运动态度的转变以及其与政界的关系。
[14]高莹莹考察在山东的英美势力对五四运动的干预,揭露五四运动背后是列强的权利制衡与角逐。
[15]
107
新西部 NEW WEST 2020年03月中旬刊
新西部 NEW WEST 2020年03月中旬刊
M 108文史纵横丨
W 其他地区由于不是五四运动相关的代表性地区,因此受到的关注不多,尽管如此,学界仍有部分学者开展这部分研究。
如李玉才探讨了安徽地区,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反对军阀的活动。
[16]张忠细致描写了河南政界、商界、学界在五四运动中的各种关系。
[17]刘达成考察了五四运动在云南的情况,指出“云南学生爱国会”促进了云南社会民众的思想解放。
[18]齐远飞针对武汉学界与商界在五四运动中的互动展开论述,指出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的同时亦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19]
五、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评价与纪念
在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纪念文章,为五四运动的历史定位、性质与评价做了大方向的界定与指引。
其指出,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此大方向的导向下,学界更为具体的深化了五四运动的历史评价。
如陈漱渝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而是文化的重生,是基于“西潮”之上的重生。
张立文指出五四运动批判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不是全面的反传统。
同时,其提出青年一代要继承与弘扬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创新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
[20]
随着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的重视,基于五四运动的党建研究亦成为一种趋势,关于五四运动当代价值、对青少年启示、五四精神传承等文章不胜枚举。
这一类文章多具有宣传与教育性,往往忽略对于历史的研究。
六、结语
百年来中外学界对于五四运动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这就决定了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五四运动作为历史事件本事的研究,而是向其周边扩充。
如此趋势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重于挖掘五四运动的现实意义,轻于研究五四运动作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叙述。
例如学界鲜少关于五四运动组织史的专门探讨。
五四运动由学生发起,学生是如何将五四运动渗入农、工、商等群众阶层或团体?其次对五四运动评价与影响的研究受现实政治影响较大,缺少关注当时的政治家、以及社会各界对于五四运动评价与认知。
最后随着国家日益重视执政党建设与党史、新中国史,五四运动出现在诸多党建类文章中,但却忽视了五四运动作为历史的存在,缺少基于研究之上的经验总结,使基于五四运动的党建研究缺少了实质的核心。
【注 释】
[1] 王笛.华盛顿会议前后的美国对华态度——以美国主流媒体的中国报道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19.5.
[2][5] 欧阳哲生.百年回看五四运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人文论坛综述[J].中共党史研究,2019.7.
[3] 刘秋霞.五四运动与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6.
[4] 韩同友.爱国主义——五四精神的核心[J].淮阴师专学报,1994.3.
[6] 王文鸢.中国现代史论与方法[M].九州出版社,2012.
[7] 张玉菡.包惠僧与武汉五四运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5.3.
[8] 齐悦.段锡朋与五四运动.同舟共济,2018年第11期.冯夏根.罗家伦与五四运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
[9] 张德旺.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起点 五四及其政派研究[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10] 黄敏兰.梁启超与五四运动.江汉论坛,2002.2.[11] 熊月之.五四运动的上海因素[J].广东社会科学,2015.6.
[12] 岳珑.试论上海经济的发展与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J].西北大学学报,2000.4.
[13] 董振平.五四时期山东抵制日货运动述论[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1.
[14] 宋雪.齐鲁大学与五四运动考论[J].东岳论丛,2014.4.
[15] 高莹莹.反日运动在山东:基于五四时期驻鲁基督教青年会及英美人士的考察[J].近代史研究,2017.2.
[16] 李玉才.五四时期安徽学生抵制日货运动[J].安徽史学,2001.1.
[17] 张忠.学商政的博弈与地方五四运动——以1919年-2020年的河南为视角[J].史学月刊,2015.8.
[18] 刘达成.五四运动在云南——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J].学术探索,2009.8.
[19] 齐远飞.武汉学界与商界在五四运动中的互动[J].中共党史研究,2019.8.
[20] 张立文.继承与发扬——五四运动对现代青年的启示[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9.【作者简介】
孙 炜(1987.05—)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近代史、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