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实验中学2016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鲁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实验中学九年级(上)月考
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其中,1~4小题各1分,5~10小题各2分,本大题共16分)
1.生活处处有化学.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葡萄酿成酒B.水果榨成果汁 C.蔗糖溶于水D.汽油挥发
2.下列图示操作正确的是()
A.
液体读数B.
滴加液体C.
加热固体D.
倾倒液体
3.我国“化学”一词最早出于《化学鉴原》(1871年).该书把一种元素翻译为“矽(xi)”.在地壳里,“矽”的含量在所有元素含量中占第二位,现代把这种“矽”元素命名为()A.锡B.硒C.氧D.硅
4.下列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5.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电解水时在正极产生氧气
C.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6.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
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
D.该原子的质量由构成其原子的质子和电子决定
7.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原子之间有间隔
B.气体受热膨胀﹣﹣温度升高,分子自身体积增大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如氧气活泼﹣﹣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D.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8.对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分子的原子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C.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D.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
9.自来水消毒过程发生的化学反应中有如下图所示的微观过程,其中描述错误的是()A.上述反应共涉及到两种单质
B.水分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C.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D.的化学符号为Cl2
10.M元素的离子为M2+,其核外电子数为a,核内中子数为b,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a+b+2 B.a+b﹣2 C.a+b D.b+2
二、填空与简答(共19分)
11.用化学符号表示:
(1)3个镁离子;(2)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3)两个铜原子;(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12.泉水是“泉城”济南的文化之魂,建设美丽泉城,是我们山东人的职责.请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中,水的存在形式多姿多彩,水孕育了万物生灵,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天然循环,这个循环过程是由供的能量(填序号).
A.地球自转 B.太阳照射 C.海洋潮汐 D.植物生长
(2)某化学小组的小泉同学取趵突泉水进行探究实验.先将水样进行过滤操作如图2,操作中的一处错误是
(3)再用滴管取2滴过滤后的滤液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灯上小心加热,水分消失后,观察到玻璃片上有少许残留物,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4)家中可用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13.现在已发现的元素有百多种,科学家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并将依次的编号称为原子序数.下图是将原子序数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按周期表的排序排列而成的图示.
(1)9号元素F属于(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形成简单离子的离子符号为;
(2)从上面的图表中还看出至少写出三条:


③.
14.将“A、物理性质B、化学性质C、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的字母代号填入下面的空格中.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酒精易挥
发.酒精易燃烧,可以作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气化,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5.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粒子是原子,则影响该原子化学性质的是的大小.
(2)若X=13,则该原子所对应元素的符号是.
(3)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且Y=8,则该粒子的符号是.
(4)若X﹣Y<10,则该粒子是一个(选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三、实验与探究(共9分)
16.根据实验要求填空
(1)写出仪器的名称F
(2)请你根据以下实验要求从中选出所需合适仪器的编号,并写在横线上.
①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②镁条燃烧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
③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
17.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借助构建原子结构模型,逐渐揭开了原子构成的神秘面纱,并通过不断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原子结构理论.
(1)如图1两种模型是汤姆森和卢瑟福分别于1897年和1911年提出的,其中(填代号,下同)是由汤姆森提出的.
(2)如图2,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上面的实验.他们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1)现象一::
(2)现象二:;
(3)现象三:
③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理论的学说中,卢瑟福的观点是
A、原子是不可分的
B、原子是可分的
C、原子好像一个大西瓜,在球体内充斥着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
D、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
E、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F、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内高速运动.
四、分析与计算(共6分)
18.极少数青少年有吸烟的恶习.香烟经燃烧会产生许多致癌物和有害物,如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烟气中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尼古丁(化学式C10H14N2)由种元素组成,每个尼古丁分子中共含有个原子.
19.图1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图2是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2中m的值为,n的值为;
(2)硒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周期.
(3)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实验中学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其中,1~4小题各1分,5~10小题各2分,本大题共16分)
1.生活处处有化学.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葡萄酿成酒B.水果榨成果汁 C.蔗糖溶于水D.汽油挥发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葡萄酿成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水果榨成果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蔗糖溶于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汽油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图示操作正确的是()
A.
液体读数B.
滴加液体C.
加热固体D.
倾倒液体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判断;
B、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解答;
C、根据给试管中的固体物质加热解答;
D、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解答.
【解答】解:A、量取液体时,视线没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示操作错误;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不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图中操作正确;
D、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所以图中操作错误.故答案选C.
【点评】了解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化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才能安全、准确地进行化学实验.
3.我国“化学”一词最早出于《化学鉴原》(1871年).该书把一种元素翻译为“矽(xi)”.在地壳里,“矽”的含量在所有元素含量中占第二位,现代把这种“矽”元素命名为()A.锡B.硒C.氧D.硅
【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钙.【解答】解: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钙,含量居第二位的元素是硅,观察选项,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4.下列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化合物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
【解答】解:A、图中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选项正确;
B、图中的物质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图中的物质是由同种的原子直接构成的,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D、图中物质的分子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电解水时在正极产生氧气
C.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考点】电解水实验;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的气体是氧气,较少;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的是氢气,较多;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据此结合分解反应的特征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的气体是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该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结论、分解反应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
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
D.该原子的质量由构成其原子的质子和电子决定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解:A、由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该元素为钛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是2,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则该原子的质量由构成其原子的质子和中子决定,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原子之间有间隔
B.气体受热膨胀﹣﹣温度升高,分子自身体积增大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如氧气活泼﹣﹣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D.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是因为原子之间有间隔,且原子间的间隔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如氧气活泼,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对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分子的原子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C.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D.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构成分子的原子不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C、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D、分子、原子、离子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
【解答】解:A、有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分子,构成分子的原子不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错误;
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质子数不变故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错误;
C、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正确;
D、分子、原子、离子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错误.
答案: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特点,知道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原子的构成,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在不断运动.
9.自来水消毒过程发生的化学反应中有如下图所示的微观过程,其中描述错误的是()A.上述反应共涉及到两种单质
B.水分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C.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D.的化学符号为Cl2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观察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等.
【解答】解: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上述反应共涉及到一种单质,故A错误;
B、水分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故B正确;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故C正确;
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的化学符号为Cl2,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此类试题属于微观粒子模型的图示题,解答时一定要弄清各微观粒子的构成情况,并能把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很好的联系起来,才能根据微观粒子来推测物质的种类与实验结论等.
10.M元素的离子为M2+,其核外电子数为a,核内中子数为b,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a+b+2 B.a+b﹣2 C.a+b D.b+2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依据已知M2+,核外电子总数为a,可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并,再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判断其核内的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中子数解答即可;
【解答】解:由于M2+,核外电子总数为a,可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总数为a+2,由于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其质子数等于a﹣2.因为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知M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b+2;
故选A
【点评】此题是对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的考查,要熟悉原子的结构中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只有这样才能轻松解题.
二、填空与简答(共19分)
11.用化学符号表示:
(1)3个镁离子3Mg2+;(2)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H ;
(3)两个铜原子2Cu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解答】解:(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镁离子可表示为:3Mg2+;
(2)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原子,其符号为:H;
(3)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两个铜原子,就可表示为:2Cu;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符号为:Al;
故答案为:(1)3Mg2+;(2)H;(3)2Cu;(4)Al;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2.泉水是“泉城”济南的文化之魂,建设美丽泉城,是我们山东人的职责.请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中,水的存在形式多姿多彩,水孕育了万物生灵,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天然循环,这个循环过程是由 B 供的能量(填序号).
A.地球自转 B.太阳照射 C.海洋潮汐 D.植物生长
(2)某化学小组的小泉同学取趵突泉水进行探究实验.先将水样进行过滤操作如图2,操作中的一处错误是漏斗末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3)再用滴管取2滴过滤后的滤液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灯上小心加热,水分消失后,观察到玻璃片上有少许残留物,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水中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4)家中可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考点】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硬水与软水.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1)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太阳提供了能量;(2)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3)水中溶有一些可溶性物质,水分蒸发后会析出;
(4)根据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解:(1)水的天然循环过程中太阳提供了能量,观察选线,故选B;
(2)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操作中漏斗末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故填:漏斗末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3)水中含有一些可溶性物质,水分被蒸发后,固体会析出,所以玻璃片上有少许残留物;故填:水中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
(4)硬水是指含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煮沸能使钙、镁离子形成沉淀,析出,这是生活中最常用的最简单的降低水硬度的方法.
故填:煮沸.
【点评】本题考查了空气与水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3.现在已发现的元素有百多种,科学家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并将依次的编号称为原子序数.下图是将原子序数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按周期表的排序排列而成的图示.
(1)9号元素F属于(选填“金属”或“非金属”)非金属元素,形成简单离子的离子符号为F﹣;
(2)从上面的图表中还看出至少写出三条:
①前十八号元素最外层原子不超过八个
②元素的原子序数与核内质子数相同
③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元素的简单分类.
【专题】开放性简答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和图中的信息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1)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通过归纳,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金”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可推断出9号元素F属于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简单离子的离子,符号为 F﹣,
故答案为:非金属;F﹣;
(2)通过总结图表中的规律和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可得,
①前十八号元素最外层原子不超过八个,
②元素的原子序数与核内质子数相同,
③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
故答案为:①前十八号元素最外层原子不超过八个;
②元素的原子序数与核内质子数相同;
③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知识的总结应用能力.
14.将“A、物理性质B、化学性质C、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的字母代号填入下面的空格中.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A ,酒精易挥发 A .酒精易燃烧B ,可以作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气化 C ,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 .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