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6.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价正确
6.1复核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计价方法,检查其是否按公允价值计量,前后期是否一致,公允价值取得依据是否充分;
6.2与被审计单位讨论以确定实际利率确定依据是否充分,非本期新增投资,复核实际利率是否与前期一致;
6.3重新计算持有期间的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当期应收利息,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当期投资收益,差额作为利息调整。与应收利息和投资收益中的相应数字核对无误;
ABCD
8.检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CE
9.结合银行借款等的检查,了解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否存在质押、担保情况。如有,则应详细记录,并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披露。
10.针对识别的舞弊等特别风险因素增加的审计程序。
10.1根据执行风险评估程序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审计目标
可供选择的审计程序
工作底稿索引
执行者签名
DE
1.获取或编制各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变动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结合减值准备科目与资产负债表中本年、上年金额及上年审计报告核对相符。
1.2检查非记账本位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折算汇率及折算是否正确;
1.3与被审计单位讨论以确定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金融资产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没有将应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4.3如有价证券在审计工作日已售出或兑换,则追查至相关原始凭证,以确认其在审计截止日存在;
4.4在外保管的有价证券等应查阅有关保管的文件,必要时可向保管人函证,复核并记录函证结果。了解在外保管的有价证券是否实质上为委托理财,如是,则应详细记录,分析资金的安全性和可收回性,提请被审计单位重新分类,并充分披露。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客户:
所审计会计期间:
编制:
复核:
日期:
日期:
一、需从实质性程序获取的保证程度
项目
财务报表认定
存在
完整性
权利和义务
计价和分摊
列报
1.审计目标
A
B
C
D
E
2.需从实质性程序获取的保证程度
注:根据财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评估的各认定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控制测试(如有)的结果填写。
二、审计目标与审计程序对应关系表
7.3将本期减值准备计提(或转回)金额与利润表资产减值损失中的相应数字核对无误;
7.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按单项资产(或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计提,计提依据充分,得到适当批准;
7.5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的债务工具,其公允价值回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事项有关的,应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予以转回,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对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工具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2.实质性分析程序。
2.1复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额的合理性,对两个年度间核算内容的一致性、金额的合理性进行复核,并对被审计单位业务理解的基础上对任何明显的疏漏进行复核;
2.2计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析被投资单位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收益的依赖程度,判断其盈利能力和稳定性。
ED
3.根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意图和能力,判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分类是否正确;检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相互重分类的依据是否充分,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BC
5.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记录完整,并确定所购入有价证券归被审计单位所有。
5.1分别自本期增加,本期减少中选择适量样本;
5.2追查至原始凭证,检查其是否经授权批准,确认有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购入有价证券归被审计单位所有;
5.3检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时,是否将原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对应处置部分的金额转出,计入投资收益。
ABCD
4.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余额正确,有价证券存在。
4.1对于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记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获取股票、债券、基金等账户对账单,与明细账余额核对,需要时,向证券登记公司等发函询证,以确认其存在。如有差异,查明原因,作出记录或进行适当调整;
4.2会同被审计单位的主管会计人员盘点库存有价证券,编制“有价证券盘点表”。注册会计师实施监盘,并检查有价证券名称、数量、票面价值、票面利率等内容,并与相关账户余额进行核对;如有差异,查明原因。作出记录或进行适当调整;
6.4复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价值计量是否正确,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期末公允价值变动应计入资本公积。但应关注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的利息、减值损失、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损益应确认为当期损益。与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等科目中的相应数字核对无误。
D
7.期末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如下逐项检查,以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
7.1核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本期与以前年度计提方法是否一致,如有差异,查明政策调整的原因,并确定政策改变对本期损益的影响,提请被审计单位做适当披露;
7.2期末,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逐项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已经发生减值。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幅度下降,或在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后,预期这种下降趋势属于非暂时性的,可认定该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并与被审计单位已计提数相核对,如有差异,查明原因。同时,应关注,在确认减值损失时,应将原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金额一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10.2通过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针对识别的特别风险设计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E
11.检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列报是否恰当。(在执行该程序时,应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中对列报的要求,视项目类型结合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确定列报内容是否恰当)
6.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价正确
6.1复核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计价方法,检查其是否按公允价值计量,前后期是否一致,公允价值取得依据是否充分;
6.2与被审计单位讨论以确定实际利率确定依据是否充分,非本期新增投资,复核实际利率是否与前期一致;
6.3重新计算持有期间的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当期应收利息,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当期投资收益,差额作为利息调整。与应收利息和投资收益中的相应数字核对无误;
ABCD
8.检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CE
9.结合银行借款等的检查,了解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否存在质押、担保情况。如有,则应详细记录,并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披露。
10.针对识别的舞弊等特别风险因素增加的审计程序。
10.1根据执行风险评估程序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审计目标
可供选择的审计程序
工作底稿索引
执行者签名
DE
1.获取或编制各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变动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结合减值准备科目与资产负债表中本年、上年金额及上年审计报告核对相符。
1.2检查非记账本位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折算汇率及折算是否正确;
1.3与被审计单位讨论以确定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金融资产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没有将应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4.3如有价证券在审计工作日已售出或兑换,则追查至相关原始凭证,以确认其在审计截止日存在;
4.4在外保管的有价证券等应查阅有关保管的文件,必要时可向保管人函证,复核并记录函证结果。了解在外保管的有价证券是否实质上为委托理财,如是,则应详细记录,分析资金的安全性和可收回性,提请被审计单位重新分类,并充分披露。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客户:
所审计会计期间:
编制:
复核:
日期:
日期:
一、需从实质性程序获取的保证程度
项目
财务报表认定
存在
完整性
权利和义务
计价和分摊
列报
1.审计目标
A
B
C
D
E
2.需从实质性程序获取的保证程度
注:根据财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评估的各认定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控制测试(如有)的结果填写。
二、审计目标与审计程序对应关系表
7.3将本期减值准备计提(或转回)金额与利润表资产减值损失中的相应数字核对无误;
7.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按单项资产(或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计提,计提依据充分,得到适当批准;
7.5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的债务工具,其公允价值回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事项有关的,应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予以转回,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对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工具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2.实质性分析程序。
2.1复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额的合理性,对两个年度间核算内容的一致性、金额的合理性进行复核,并对被审计单位业务理解的基础上对任何明显的疏漏进行复核;
2.2计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析被投资单位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收益的依赖程度,判断其盈利能力和稳定性。
ED
3.根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意图和能力,判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分类是否正确;检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相互重分类的依据是否充分,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BC
5.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记录完整,并确定所购入有价证券归被审计单位所有。
5.1分别自本期增加,本期减少中选择适量样本;
5.2追查至原始凭证,检查其是否经授权批准,确认有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购入有价证券归被审计单位所有;
5.3检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时,是否将原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对应处置部分的金额转出,计入投资收益。
ABCD
4.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余额正确,有价证券存在。
4.1对于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记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获取股票、债券、基金等账户对账单,与明细账余额核对,需要时,向证券登记公司等发函询证,以确认其存在。如有差异,查明原因,作出记录或进行适当调整;
4.2会同被审计单位的主管会计人员盘点库存有价证券,编制“有价证券盘点表”。注册会计师实施监盘,并检查有价证券名称、数量、票面价值、票面利率等内容,并与相关账户余额进行核对;如有差异,查明原因。作出记录或进行适当调整;
6.4复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价值计量是否正确,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期末公允价值变动应计入资本公积。但应关注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的利息、减值损失、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损益应确认为当期损益。与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等科目中的相应数字核对无误。
D
7.期末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如下逐项检查,以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
7.1核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本期与以前年度计提方法是否一致,如有差异,查明政策调整的原因,并确定政策改变对本期损益的影响,提请被审计单位做适当披露;
7.2期末,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逐项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已经发生减值。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幅度下降,或在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后,预期这种下降趋势属于非暂时性的,可认定该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并与被审计单位已计提数相核对,如有差异,查明原因。同时,应关注,在确认减值损失时,应将原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金额一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10.2通过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针对识别的特别风险设计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E
11.检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列报是否恰当。(在执行该程序时,应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中对列报的要求,视项目类型结合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确定列报内容是否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