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法”视域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出导向法”视域下高职公共英语课
程思政实践
(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316)
摘要:高职英语课程兼具语言和人文双重属性,在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技能的同时还肩负着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使命。
本文结合产出导向法对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进行详细探究,阐释产出导向法与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高度契合,提出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实践路径和教师角色探析,以期深入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优化。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课程思政,高职英语
新时代的高职教师要时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教书育人“最后一公里”。
高职英语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时代呼唤立足实际的英语课程思政实践创新。
本文基于“产出导向法”理论,探析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阐述英语教师英语思政教学模式中发挥的“扁担一肩挑”角色。
一、高职英语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时代呼唤立足实际的英语课程思政实践创新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要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改革。
高职公共英语作为高职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兼具语言和人文双重属性,在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技能的同时还肩负着教育学生学会批判性学习西方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提高跨文化能力与人文素养,提升国际视野等重要的思政教育任务。
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高职英语教学中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方向。
高职校
是为社会各种工作岗位提供最直接应用型人才的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化
进程,越来越多岗位都需要英语和专业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这也促使高职校英语
教学和思政教学的融合。
在高职校所开展的英语课程当中,包含了公共英语以及专业英语课程两个部分,甚至在部分的高等职业学校当中还有英语兴趣班的建设。
其特点在于,知识
覆盖范围广泛,知识跨度范围广泛,并保持着足够充足的授课时长以及丰富的教
学内容。
另外,英语教学也不仅仅只是语言能力的一门技能课,同时,也是文化
交流学习的课程,在英语学习过程当中,高职校的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体会到语
言所蕴含的西方文化。
二、本土化外语教学理论“产出导向法”理念与英语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目
标高度契合
“产出导向法”外语教育专家文秋芳教授于2015 年提出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该理论重视语言产出活动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将语言输入的“学”与语言产出的“用”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长久以来中国学生外语学习中
存在的学用分离问题[1]。
“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包含“学习中心说”“学
用一体说”“文化交流说”和“关键能力说”四个教学理念和“输出驱动”“输
入促成”“选择学习”“以评为学”四个教学假设以及教师主导,师生共建的
“驱动—促成—评价”反复循环的教学流程[2]。
“产出导向法”的“学用一
体说”强调即学即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而课程思政要求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不仅要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政意识和观念,更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开展思政
实践,提升思政实践能力和水平,两者在学用一体方面是高度一致的; “产出导
向法”的“文化交流说”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目的语文化与本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主张不同民族互相尊重彼此文化,学习彼此文化精华,而课程思政同样要求
学生能够在学习、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广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文化,助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产出导向法”的“关键能力说”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思辨、文化、创新和合作六种关键能力,而在外语教学中适当引入思
政元素,可以启发学生对思政话题展开深度思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
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综
合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思政教学模式有助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与文化
输出能力,让学生成长为独立思考者
高职思政和英语能力提升是时代建设发展的更高要求。
“产出导向法”在英
语思政课堂上的实际运用与普通英语课堂不同,以往的英语课堂更为重视英语知
识能力的学习,而英语思政课堂则是在英语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对文化内涵进行深
入挖掘。
“产出导向法”所形成的产出任务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养,蕴含着学生
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并借助“产出导向法”可使二者同步提高,同向而行,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英语
思政课堂对教与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
文化素质,强化思想政治素养,增强文化思辨力;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融入
思政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出能力提出了新挑战,但也增强了学生产出自信。
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将对学生本身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影响,但也恰恰是这
种文化冲突,使学生思辨能力得到锻炼,综合素养得到增强。
四、教师在“产出导向法”的英语思政教学模式中发挥的角色,“课程思政
+英语学习”融合机制下“扁担一肩挑”
课程思政从本质上来旨在实现立德树人,与高职公共英语教师教书育人理念
是相互贯通的。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日
常生活方式进行深入探索,教学与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到一起,
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遇到的问题,触及他们认知和实践的根源,对学
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具体来看,首先,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应该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
在英语课堂上渗入思政教育的元素。
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涉及的
西方文化知识和背景较多,而含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却极少,为此更要加强思
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其次,使教学内容设计能够与教学主题紧密地联系到一起,重视学生批判性
思维能力培养。
涉及到具体教学内容来说,要让学生一堂课下来收获满满,教师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
的把控,并对教材进行补充,使教学内容设计能够与教学主题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要多设
计交际情景,让学生在多维语境中,实现目标语言的自由输出。
同时要重视思政
理念指引下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可以在课
堂上熟练应用语言知识,还可以在课堂之外的实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第三,通过课外延伸和社会实践,开辟“第二课堂”。
在课后实践环节,根
据学生今后职业面向特点,调动学生在本专业及与其相关的行业进行社会实践以
切身体会到工作的意义所在。
学生可以借助课本、词典或手机等工具找出描述未
来工作行业和生活场景的英语语言知识,真正地实现英语课程思政不止于课堂,
不止于浅尝辄止,真正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实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行
业的意义所在,学生如何运用英语正确表达对行业领域有意义的观点看法。
参考文献
[1]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 4) : 547 - 558 + 640.
[2]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8,32( 3) : 387 - 4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