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政府治理变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政府治理变革
童传轩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循环经济环境下我国政府治理所面临的挑战,从构建多元化的治理模式、加强法律建设,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建设管理———服务型政府、强化官员问责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政府治理变革的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循环经济政府治理变革
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对资源的充分利用,这就对政府在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实现政府治理的成功变革,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循环经济即一切的经济活动都应该依据生态规律以及经济规律来进行,这也和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

从技术层次的角度看来,循环经济也是一种全新的物质流动模式。

传统的物资流动模式为资源开发———产品生产———排放废物,是一种开放型的模式,而循环经济下的模式则为资源开发———产品制造———废物回收再利用,其核心在于减少对资源的消耗以及注重资源的再利用,从而提高对生态环境利用效率。

在循环经济的模式下,政府治理也相应的有一些变革。

二、循环经济下我国政府治理面临的挑战1.对传统治理方式的挑战。

循环经济的理念已经的全球化的,很多问题逐渐变得国际化,不再是某个国家面临的问题,如自然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世界范围内开始形成了一系列的国际公认的规则与惯例,各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制度制定。

我国政府同时也应该强化规则理念与意识,在国际合作和协调下,依法治理。

因此,我国政府治理也要从传统的运用公共权力来强制干预的模式变为着手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定规范,依靠法律法规推进社会的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2.对治理政策质量的挑战。

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发展中国家所制定的内政以及外交政策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收益情况。

我国如何在体现着西方国家战略意图的国际机制中维护国家主权、防止他国干预我国主权以及内部事务,如何积极参加国际化的活动从而获得制定国际规则的主动权,如何在循环经济下扬长避短,寻找我国经济发展的契机,这都是对政策是否合理、科学提出的挑战。

3.对单一治理主体地位提出的挑战。

我国在很长时期内全能主义的各级政府管理与控制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在理论上不够科学,而实践也证明这种治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循环经济下,任何政府都无法继续坚持单一治理去管理一切事务,对我国来说,仅凭政府体系无法提供充足、及时的公共产品服务。

因此,我国应该注重多元治理主体。

注重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协作,注重国家和社会的协作。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政府治理变革的策略1.建立政府主导、官民协作的多元治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与市场意识正在逐渐提升,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以及能力也有
了很大提高。

公共产品以及服务正在由公共机构、非盈利组织以及私人机构一起承担,并且逐渐形成了竞争。

当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正在实施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社区居民全体参与、社区组织主导的新型混合管理模式,这是对多元化治理的有效尝试与实践。

然而,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新老矛盾的交织,官僚机制庞大等对治理变革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只有强化民主法治建设,彻底摒弃封建主义、道德主义、人治等观念的束缚,才能够更好的推进治理变革,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循环经济更好发展。

2.注重法治建设,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为了更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政府应当制定出一系列科学、规范的法律法规,让一切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使经济社会井然有序的发展。

因为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有效的限制各种特权以及恣意妄为,将各种关系与人情控制到最小范围内。

循环经济下政府面临着更多的利益关系,以法律的途径不仅能够为这些利益关系提供有效的保障,使其合法化,还能够对破坏这些利益的个人行为如滥用职权起到限制作用,最大限度的保障利益主体的权利与要求。

因此,运用法律规范来调节与平衡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规范其行为能够很大程度上保障对多元主体的合理治理。

只有统一标准,建立规范,才能够创建其井然有序的法治环境,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带动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法治建设,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与水平的根本需要,是循环经济环境对政府提出的要求。

3.建设管理———服务型政府。

目前,我国政府在一些治理的
实践中,仍表现出一些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能型政府的因素,这不利于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几年来,中国社会的“非典”、“禽流感”以及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等事件的发生,更是让公民呼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建立服务型政府,需要从根本上摒弃官本位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以公民为本位的意识。

政府应该关注社会公众的利益,将权力适当下放,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民,同时要将以往的行政方法去管理转变为依法行政。

服务型政府的行为应该被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指导。

强化政府依法治理的思想,消除权高于法的旧思想,尊重法律的权威性。

政府自由量裁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以公共利益为重,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其社会管理的有效性。

当然,处于发展中的中国不能完全将西方国家的服务型政府照搬照抄。

而是根据实际,以管理为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以公共服务为侧重点。

建立管理———服务型的治理模式。

4.建立政府官员问责制度。

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政府官员应该对自己手中权力承担相应的责任。

只有将权力和责任相提并论,对公共决策等重大责任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才能够强化各级官员办言行上的责任意识,让官员对公共决策更加重视与谨慎。

应该对问责的程序、调查处理以及问责执行等环节做详细的规定,使其具有可行性,在实践中不断细化,从而限制官员滥用职权,使其行为规范化。

四、结语循环经济要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政府建立起规范的法律法规,建立多元化的治理模式,构建服务于民的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各项事务,最大限度的控制滥用职权、官本位、责任不明等行为与思想,全面建立科学治理、依法治理的社会,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郁建兴,__________刘大志.治理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J].公共行政。

2003,(4):6-7.
张立荣,冷向明.当代中国政府治理范式的变迁机理与革新进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39-41.43公共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