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大戏《宫心计》带你看唐代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VB大戏《宫心计》带你看唐代流行
TVB大戏《宫心计》带你看唐代流行
《宫心计》海报
《宫心计》以奇峰高耸的发鬓,在开播前便雷倒了许多网友。
虽然监制梅小青解释,唐代内宫以发髻高低展现地位高低,发髻越高者地位越高;但还是有不少网友笑称太皇太后高耸入云的发式仿佛顶了一条大香蕉在头上。
然而翻看史料,唐代女子发式有半翻髻、云髻、盘桓髻、惊鹄髻等数十种千奇百怪的发型,其中还真是就有太皇太后这种“大香蕉头”。
太皇太后的发式
太皇太后:抛家髻
抛家髻,又谓朝天髻,唐代后期流行发式,可参《新唐书·五行志》。
以两鬓抱面,头顶再加一个形似椎髻一样的“朵子”(即假发)为此类发型特点。
左图中太皇太后发型与右图中唐代出土人像有相同特点,只是发髻方向相反。
刘三好发式
刘三好:双环望仙髻
据唐段成式《髻环品》载,唐玄宗时宫中盛行双环望仙髻。
三好的发髻与右图西安李爽墓出土的仕女像相似,将头发分为两股,用丝绦束缚成环形,高耸于头顶或头之两侧,有瞻然望仙之状。
钟雪霞发式
钟雪霞:透额罗髻
透额罗为一种用于束发的轻纱名称,据传是源于唐玄宗标新立异,对宫女发式的改良。
钟雪霞将头发束成高髻,左右以团发辅助,两侧饰以珠花。
与右侧的仕女发式异曲同工。
何慧妃发式
何惠妃:堕马髻
坠马髻出现于魏晋,流行于唐天宝、贞元时,不同时代微有变化,但其基本特点,偏侧和倒垂的形态未变。
何惠妃高髻右偏,将坠未坠,但不及右图的出土仕女像偏得厉害,有九成相似。
三好的发式
三好:椎髻
三好的这个发式形似椎髻。
椎髻又称“椎结”,意为将头发结成椎形的髻,也是我国古老的发式之一。
《汉书:陆贾传》后颜师古注曰:“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
”魏学洢《核舟记》亦有关于“椎髻”的记载,曰:“居右者椎髻仰面。
”
唐代出现汉服全错?服饰以唐代基本款为主
纵观我国服饰发展史,唐代的服装继承了前朝的舒展飘逸的风格,拥有相似的宽袖敞装,同时服饰色彩样式以红、紫、黄为等鲜艳的暖色调为主,更加丰富多采,造型雍容华贵,富丽堂皇。
《宫心计》中的大部分服装还是较贴切的还原了唐代主流服装的式样。
妃子的服饰
金铃丽妃服饰:大袖对襟衫
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大袖对襟衫,平民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
丽妃所着的大袖对襟衫,长裙配以披帛。
贵族女子多穿这种大袖对襟衫,长裙,披帛。
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以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
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一则遮风暖背,二则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妩媚动人,显现女子的美态。
从这种衣服的样式可见当时唐朝的开放程度。
“慢束罗裙半露胸”、“粉胸半掩疑暗雪”,都是对此种服饰描述。
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大袖对襟衫是唐代服装的特色之一。
刘三好服装
刘三好女史服饰:半臂
半臂,又称"半袖",脱胎于短襦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
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裙那样束在里面。
三好的衣衫式样,和有图所示的唐墓女子陶俑如出一辙。
刘三好女史服饰与陶俑如出一辙。
三好的服饰
刘三好掌珍服饰:高腰襦裙
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为上身是衫、襦(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至腰部),下身束裙。
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多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
三好服饰则明显体现了这个特点。
宫女服饰
普通宫女服饰:对襟半臂
半臂是唐代襦裙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半臂类似与今短袖衫,因
为其袖子长度在两裆(无领无袖)与衣衫之间,所以叫做半臂。
宫女所着衣物衣领对开,在下方用丝带做结,是半臂的另一种形式。
皇上服饰
宣帝:冕服
冕服是皇帝在重要场合穿的服装。
据《旧唐书舆服志》载: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上绣有日、月、星、山、龙等十二种文章的图案。
古代以青与赤相配合称为“文”,以赤与自相配合称为“章”,所谓“文章”,也就是指错杂的色彩或花纹。
章服上纹饰的位置有讲究,两肩绣日月,后领下绣星辰。
所谓天子肩挑日月,背负七星,就是这样来的。
冕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等同时穿用,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纮、充耳等组成,冕冠的顶部的前圆后方的长方形是冕板,冕板前后垂下来的是“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