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兼爱》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组(《兼爱》)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攻:治疗
B.君之不慈.臣慈:慈爱
C.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恶:怎么
D.不可以不劝.爱人者劝:劝说
1.【答案】D解析:“劝”的意思是“鼓励”
2.下列对课文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墨子”前一个“子”字,是对墨子的尊称,可译为“先生”。
B.墨家学派在先秦曾盛极一时,其核心学说有“兼爱”“非攻”等。
C.大夫,古代贵族等级名称,亦为职官等级名称,其地位在卿之下、士之上。
D.“大夫各爱其家”中的“家”指他们自己的家庭。
2.D【解析】D项,“家”是指卿大夫的封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必知乱之.所自起
B.虽父之.不慈子
C.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D.故大夫之.相乱家
3.【答案】C解析:C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其他三项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运用比喻,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医生要知道
病人的病根,才能治好病一样。
B.墨子认为正是由于人们“不相爱”,才会发生损人利己、强取豪夺的事情。
C.墨子提出补救的办法,就是要人们“兼相爱”,这样天下就可以得到治理。
D.由于人们只知道自爱而不互爱,出现小至盗贼偷窃、大至诸侯攻战的事情,因此墨子不主张“自
爱”。
4.D【解析】D项,“不主张‘自爱’”不当。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
/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B.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
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C.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
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D.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
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5.B【解析】根据重要词语“故”“之”“是以”“虽”“也”等的提示断句。
画线部分的标点是: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
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B.必知疾.之所自起疾.风知劲草
C.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国与国不相攻.
D.治乱者何独不然.其声呜呜然.
6.【答案】A解析:A项中的“治”都是动词,治理;B项中第一个“疾”是名词,疾病;第二个“疾”是形容词,急剧而猛烈;C项中“攻”是动词,第个解释为“治疗”,第二个解释为“攻伐”;D项中的“然”,第一个是代词,这样;第二个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察乱何自起”的“当”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的“当”含义一样,都为“对着,面对”的意思。
B.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
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后世遂称一般任官职者为大夫。
C.家,卿大夫的封地。
因此,春秋时代卿大夫封地的官员称为“家君”,卿大夫则称为“家主”。
D.子墨子,前一个“子”是先生、老师的意思,表敬称。
《墨子》一书是墨子弟子所记,所以在“墨子”前加上“子”。
7.A 【解析】A.“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的‘当’含义一样”错误。
“当察乱何自起”的“当”,通“尝”,尝试。
句意:我曾试着考察起源于何处。
“僻不当道者”的“当”,对着,面对。
句意: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焉.能治之焉.用亡郑以陪邻 B.臣子之.不孝君父人之.有是四端也
C.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若.使天下兼相爱若.属皆且为所虏
8.B解析:A项,第一个“焉”,副词,应解释为“方能”“才能”;第二个“焉”,疑问副词,可译为“哪里”“怎么。
”
B项,两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C项,第一个“以”,表目的,可译
为“以便”;第二个“以”,介词,可译为“把”。
D项,第一个“若”,表假设,可译为“如果”;第二个“若”,代词“你”。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通过假设论证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
B.《墨子》说理语言浅显且正反论说,这种文风与墨家思想的受众是中下层人民有关。
C.节选部分论述了“兼爱”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及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
D.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密切结合,认为“爱人”就是要“利人”。
9.A 【解析】A.“首段通过假设论证”错误,根据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可知,首段论证了混乱产生的根源,没有运用假设论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B.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C.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D.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10.A【解析】回答此题,主要根据句意、句式和虚词标志断句。
“也”是句末语气词,在“也”后断开,排除B项。
“贫则见廉”与后文“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等几个句子结构相同,句式相同,在这四个句子之间断开,排除C项。
在“反之”后断开句意不通顺,排除D项。
1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使天下兼.相爱兼:兼顾,无差等
B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恶:何,怎么
C.视人身若其身,谁贼.贼:残害,伤害
D.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之:的
11.D项,“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说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这样才能去治
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没法去治理。
B.作者分别从臣子不孝、君父不蒸、盗贼窃室、大夫乱家、诸侯攻国诸多方面,来指出天下动乱
的起因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
C.作者运用一连串的反问,来说明如果能做到“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
家”“视人国若其国”,那么天下就能安定太平。
D.文章中心明确,通篇都是围绕“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这一中
心观点展开的。
12.D.“通篇都是围绕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这一中心观点展开的”错误。
中心论点应是“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1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②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B.①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②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C.①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
D.①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②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13.【答案】D 解析:A.“以”,介词,把;/连词,用来。
B.“而”,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
C.“有”,连词,通“又”;/动词,可以译为“存在”。
D.“之”,两句中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广辟土地/著税货财/出必见辱/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不利/是两不利也/
B.以广辟土地著税/货财出/必见辱/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不利/是两不利也/
C.以广辟土地著税/货财出/必见辱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不利/是两不利也/
D.以广辟土地/著税货财/出必见辱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不利/是两不利也/
1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以广辟土地,著税货财”意思是“用来扩大领土,聚敛货物、钱财”。
“土地”“货财”都是名词,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故“土地”和“著税”之间必须断开,排除B、C。
“攻者”和“所攻者”之间构成并列关系,“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不利”,意思是“对被攻伐者不利,对攻伐者也不利”,因此在“而”之前,必须断开。
排除D。
句意:用来扩大领土,聚敛货物、钱财,这样出战就一定要受到屈辱,对被攻伐者不利,对攻伐者也不利,这是对两方面都不利的事。
故选A。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事:事情。
B.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起:根源。
C.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察:考察。
D.故亏.父而自利亏:使受损失。
15.A 解析A项,事:事业、事务。
16.下列对文学知识和原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与儒家主张“爱人”
同源同义。
B.盗贼,古人注:“盗贼通名,分而言之:则私窃谓之盗,劫杀谓之贼。
”与现代汉语中
“盗”“贼”的释义不同。
C.室,原文中义是指“家”,与杜甫《石壕吏》中的诗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中
“室”的意义相同。
D.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对他的尊称,后一个“子”跟“老子”“孔子”“庄子”“孙子”中“子”的含义和用法相同。
16.A.“同源同义”错误。
墨子主张爱的无差别,儒家讲爱的差等观,在出发点、落脚点和救世方法上有异。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使天下兼相爱若.入前为寿
B.犹有盗贼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C.犹有大夫之.相乱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某所,而.母立于兹
17.C【解析】A项,前句中的“若”,连词,假如;后句中的“若”,代词,你。
B项,前句中的“乎”,助词,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后句中的“乎”,助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C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D项,前句中的“而”,连词,表并列;后句中的“而”,通“尔”,你,你的。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
事/断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
事/断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断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断予之令
18.【答案】C“列德”和“尚贤”对举,由“而”字连接,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
“高予之爵”和“重予之禄”为对称结构,故应在“高“重”之前断开,据此排除B项。
故选C。
19.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相
..恶则乱交相:相互 B.天下之乱物
..乱物:纷乱之事
C.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家:家庭 D.具此
..而已矣具此:全都在这里
19.C项,“虽至大夫之相乱家”的“家”,是“家族”的意思,而不是“家庭”,该句译为: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A.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B.与越人水.战
C.故亏父而自利.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6.D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D项,“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例句,“贼”,名词用作动词,“伤害”。
A项,“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疏远”。
B项,“水”名词作状语,“在水上”。
C项,“利”,使动用法,“使……得利”。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是兼词的一项是( )
A.有青麻头伏焉.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D.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21.D 解析A项和B项,“焉”都是兼词,“于此”。
C项,“诸”是兼词,“之于”。
D项,“恶”相当于“何”“怎么”。
2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墨子认为爱人当不分亲疏贵贱,爱无等差,这样才能避免混乱,从而实现天下太平。
B.盗贼,古人注:“盗贼通名,分而言之:则私窃谓之盗,劫杀谓之贼。
”与现代汉语中“盗”
“贼”的释义不同。
C.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都继承了儒家学派的传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D.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也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六部经书。
22.C【解析】C项,“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都继承了儒家学派的传统”说法错误,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观点。
其中,“兼爱”是其思想核心。
B.从君臣、父子、兄弟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列举了不相爱的恶果,指出兼爱的重要性,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富有说服力。
C.大夫和诸侯也都有爱,不过他们只爱自己的封地或封国,不爱他人的封地或封国,所以会互相攻击,互相损害。
D.墨子一方面追求语言的浅白,一方面又采取反复论说的方法,务求在传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想与观点便于理解,深入人心。
23.B 表述不完成,还有盗贼、大夫、诸侯,层层递进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B.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C.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D.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句意: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这类攻城的器械,造成后,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
墨子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从鲁国出发,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郢都,见到了公输盘“公输盘”是主语,“为楚”是状语,“造”是谓语,“云梯之械”是宾语,故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BC行+日十夜而至于郢”中,“至于”是一个词,“野”是“至于”的地点,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
故选D
25.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
B.故贼.人以利其身贼:偷盗。
C.以亏.人自利也亏:使……亏损。
D.罪益厚.厚:深重。
25.B 伤害
2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治乱者何独不然”与“若火之始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
B.“具此而已矣”与“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两句中的“具”字含义相同。
C.“恶施不孝”与“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老子》四章》) 两句中的“恶”字含义不同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与“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产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
同
A.正确。
“这样/燃烧”句意:治理天下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
B.正确。
均为“全,都”;句意:全是这些了/很多荒废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了
C.正确。
“何,怎么/厌恶”,句意: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众人常常厌恶这些
D.“含义相同”错误。
“亲爱/音,舍不得”,句意:所以天下能相爱,天下就治/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音。
故选D
27.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亏父而自利
B.此亦天下所谓乱也
C.当察乱何自起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7.解析B项是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
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
B.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
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
C.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
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
D.是故出政施教/常善罚暴目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
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
句意:所以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
如果按圣王说的去做,则天下的动乱将可以得到治理,社稷的危险将可得到平定。
如果认为不是这样,古时桀时的混乱,汤治理了;纣时的混乱,武王治理了。
“出政施教”和“赏善罚暴”句子结构一致,都是由动宾结构的词语构成的并列结构,所以“教”“暴”后分别断开,排除AD天下之乱”和“社稷之危”是对举性结构,“将属可得而治也”“将属可得而定也”是这两种情况的结果,所以断法应该一致且“也”一般不出现在句子的开头,而是在句子中间或结尾,排除C。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