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声画剪辑规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置的匹配
指上下两个镜头中同一主体所处画面的位置, 在逻辑关系上要有一种空间上的统一性,在视 觉心理上要有一种流畅和呼应,使得两个画面 连接在一起时产生自然和谐的关系。
具体要求:
1、主体保持两个画面中大致相同的位置。 2、画面中主体和前景、背景的关系保持相同
的位置。
3、画面的景别应有较大的变化。
3、中景
用来表现人从膝盖以上或腰以下的一种景别, 可使观众看清人物半身的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
能把所有动作都以较大的形状呈现给观众,让 观众有种满足感。
双人镜头一般多用中景。如相声表演。
4、近景
用来表现人的胸部以上的画面,常用来表现物 体的面部特征或人物表情的景别。可以逼近对 象作仔细观察,产生一种交流感。
1、叙述清晰 平铺直叙:远景渲染、全景定位、中景叙事、
近景交流、特写强调。
制造悬念(倒叙):特写开始、逐渐拉开,展 示原因、关系和真相。
观看《历史不会忘记》两集开头片段。
2、视觉流畅
两个连接画面的景别要有所变化,但又不宜变 化太大。
3、情绪气氛
为了某种特定的情绪气氛,可以使用非常规的 景别变化安排(如两极化的镜头),形成积累 或对比的效果,以引起观众心理的震动。
采访镜头或谈话者一般采用近景景别。
5、特写
表现人的肩部以上的画面,能将人的细微表情 和特定瞬间心理活动的表情传达出来,具有一 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有时也用来表现某一物体的细部特征,产生一 种暗示和强调作用,也可以用来制造悬念或创 造视觉震惊效果。
特写的分类: 1)“切入特写”: 指前面镜头中较大场景中的一部分,用来强调
镜头一:他坐着。 镜头二:他站起来走出去了。
动接动:选择主体由静转动(由坐到站的动作) 的那个瞬间切换。
如果不这样,镜头就很突兀,不流畅。
3)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相接时,要遵循“静 接静”原则:
运动镜头拍摄时要做到能够“一裁三”,即要 有起幅 、运动过程和落幅。其中起幅和落幅 单独剪切就是固定镜头(静镜头)。
“关系轴线”,指每两个主体之间的一条假想 线,始终是一条直线。摄影机只能在轴线的同 一边进行拍摄。
图示:
运动轴线 关 系 轴 线
作业:
1、拍摄并编辑一组画面,体会画面位置的匹 配原则。
2、拍摄并编辑一组画面,体会方向的匹配原 则,包括运动的匹配和视线的匹配。
第二节 剪接中的景别安排
一、什么是景别? 景别是指画面中表现出的面积。 景别的大小由摄像机与被摄主体的距离和透镜
主体留在画面中心时,是中性方向;
主体出画或入画时,方向已不再是中性方向。
图示:
运动方向与运动轴线:
摄像机的位置不同,拍摄下来的同一物体的运 动方向是不同的;
如果从运动物体的两侧去拍摄,屏幕上看到的 完全相反的运动方向。
图示:
4
1
把不同侧面拍的画面组接在一起,就会出现屏 幕上主体运动的混乱。如果是足球比赛,就会 出现双方在攻自己的球门的现象。
二、景别的类型及其功能
1、远景 从很远的距离来描述一片广大的距离。
画面中没有明显的主体,也看不清具体的活动 状况,不大具有介绍性的作用。
可以用来抒情,或渲染规模和气势,提供一个 环境背景空间。(如人群聚集)
2、全景
描述的是动作所涉及的整个面积,是一种最基 本的介绍性景别。
又称“定位镜头”。全景往往是场景中光线、 色调、影调、人物的方向及位置的总体基调和 设计。
为了避免混乱,就要遵守“180度总角规则”, 又叫“运动轴线”或“动作轴线”。
运动轴线是贯穿于主体运动轨迹上的一条假想 线。它是无形的,却随时随处影响着屏幕画面 的运动方向。
在拍摄主体的运动时必须把摄影的位置选定在 这条线的同一侧。如果越过这条线,就会引起 动作方向的混乱。
不仅拍摄时要考虑运动轴线,编辑时也必须时 刻注意。
1)相同主体相同动作的剪接(动接动)
一是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转换由于有了过 程中动作的掩护,而使得它在屏幕上不显突出, 顺利完成转换。
二是用不同景别描述一个动作,景别的变化使 得动作的力度动感加强了,产生更大的感染力。
如:电影中的武打动作,一般较大景别表现一 般动作,用特写镜头表现关键动作。
用“相似动作”作为对某种事件的暗示,产生 象征或隐喻作用;(如落花喻意伤感,流水喻 意离别等)
用来表示一个重要动作的推动并作为一个段落 叙事的开始;(如汽笛、警笛)
用来代替描述上不宜表现或无需表现的场景; (如手术过程中只拍摄手术刀传递特写)
分散观众注意力,校正方向跳轴。
三、剪接中景别的变化规则
第三节 剪接中运动的表现
从剪接的角度看,构成屏幕运动的因素有三个: 一是主体的运动; 二是摄像机的运动(镜头的运动); 三是组接的运动(剪接率、剪接频率)。 剪接中运动的表现,要使主体的运动、镜头的
运动和组接的运动达到一种内在的协调和一致。 这样,就必须在剪接时寻找最佳的剪接点。
动与静的四种情况:
一是主体动而镜头静;
固定
二是主体静而镜头也静; 镜头
三是主体静而镜头动;
运动
四是主体动而镜头也动。 镜头
在电视的剪接中,运动的表现主要包括:动作 的连贯、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运动的节奏等几
个方面。
1、动作的连贯 又叫“接动作”。拍摄时把动作分解,再在剪
接时重新组合。 剪接点的选择: “动接动”:在动作的过程之中进行切换。 “静接静”:在动作由动转静的瞬间进行切换。
焦距的长度两个方面决定。 摄像机与被摄物体越近,景别越? 透镜焦距越长,景别越?
景别与镜头:
摄像的连续、机位的移动、焦距的变化使摄像 的景别变化比照相复杂得多。
同一个镜头里,景别可以相互转换。
实验室实验:
从单个同学的面部特写开始,摄像机同时拉升 并移动,逐步变为实验室全景。然后,再倒过 来拍摄一次。
当两个或更多的人并肩走路或并肩坐车时,就 会出现跨越运动轴线的合理情形。
镜头中主体运动的方向会跳来跳去,但因为两 个人视线相对,所以,运动方向跳轴具有视觉 上的合理性。
观摩《我的青春谁做主》周晋与方宇车上交谈 的片段。
跳轴的补救或校正:
剪接时用某种技巧来改变轴线关系时,让观众 从屏幕上得到提示,即视点已转换。方法:
“匹配原则”,是指上下镜头中人物的位置、 动作、视线应该统一或呼应,以保持视觉上的 连贯和符合生活中的心理感受。
匹配原则是由于电视画面的特性和生活的逻辑 所决定的。
由于屏幕画框的存在,屏幕中观察到的事物及 其运动方式,与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有许多 不同之处,如物体的相对位置、运动的方向性、 视觉的注意中心、视线的方向等。
1)借助运动的动作变化改变轴线。如:人物 转身动作。
2)让观众看见摄像机改变了位置。如摄像机 在开机状态下从主体的这一侧移动到另一侧。
3)插入中性运动镜头,减弱相反运动的冲突 感。
4)借助人物的视线使相反运动产生逻辑关系。 5)插入特写镜头,暂时分散观众注意力,减
弱相反运动的冲突感。
6)全景再次交待视点。 观摩《青春》片中周晋与方宇湖边对话。
3、运动的节奏
为了表现一种运动的节奏和韵律,造成一种情 绪效果和特定的气氛。
1)主体运动的组接:
一是表现有秩序的运动。如申奥宣传片。不同 的运动主体,动作相似、方向一致,流畅协调。
二是表现杂乱的运动。如“高尔夫的力量”。 运动方向混乱,用内在的一种冲击力和爆发力 把各种运动主体联系到一起。
主要的部分,突出动作表情; 或把细部的动作放大,以引起观看兴趣; 还可用以压缩时间过程; 分散观众注意力,弥补跳轴现象;
2)“旁跳特写”:
与前面镜头场景有关,但不是其中一部分,它 描述的是与前面的场景同时在别处发生的次要 动作。功能:
用以显示主要人物以外人物的反应;
暗示观众应作何种反应,引导观众接受作者意 图;(如谈话现场观众镜头)
图示:
镜头一
镜头二
观摩案例:《电视节目制作》10’20” 观摩案例:《里约申奥片》
二、方向的匹配
屏幕边框的存在使镜头中的人物运动或视线具 有了方向感。
屏幕上的方向有两种:一是动态的方向,主体 在运动;二是静态的方向,主体是静止的。
观摩:摄像机课堂演示。
画面剪接时要保持画面中的运动方向或视线方 向符合逻辑。
2)摄像机镜头运动的剪接制造节奏。
表达一种情绪的外化,或一种态度的形式化外 露。如《历史不会忘记》片尾主题歌。
视线匹配:指剪接时注意画面中人物的视线方 向要合乎一定的逻辑关系。
如人物对话、对视,画面中人物的视线要保持 相对的方向;
如人物向同一方向看,则画面中人物视线应向 同一方向看。
视线匹配与运动方向匹配一样,也要遵循一定 的轴线规律。
在连接的画面中,摄影机的视点和镜头里人物 的视线,都必须保持在轴线的同一边。这个轴 线称为“关系轴线”。
这样是为了与下面的镜头相接时,可以有多种 选择。
例如:一个固定镜头要接一个摇镜头,则摇镜 头开始要有起幅;
相反,一个摇镜头接一个固定镜头,那么摇镜 头要有“落幅”。
如果静镜头直接接摇镜头的中间过程,画面就 会给人一种跳动的感觉。
4)运动镜头与运动镜头相接,要遵循“动接 动”原则:
把运动镜头的起幅和落幅去掉,直接将运动镜 头的中间部分相接。但要注意运动的方向要合 理。
2、视线方向的匹配
视线方向属于静态的屏幕方向,即主体没有动 作或运动,但由于屏幕边框的存在,主体的视 线也有方向感。
人物的视线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反映 了人与物的关系,物与人的对应常常通过人物 视线的结果来表现。
观摩《我的青春谁做主》片段。
人物视线变化是剪接的重要契机。视线的落点 既是剪接点,又是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感情关 系的重要因素。
如摇镜头要保持运动方向的一致,不能摇来摇 去,否则就成了“刷墙壁”。
推拉镜头要推接推、拉接拉,不能推与拉相接, 否则就成了“拉风箱”。
2、运动的方向与速度
一是运动的方向尽量保持一致,使动势趋向流 畅自然运行,让视线保持自然的过渡;
二是运动速度尽量保持和谐统一,包括主体的 运动和镜头的运动、机位的运动。
2)屏幕运动方向相反或相对: 相反的方向:表示同一主体的一去一回。
观摩:《我的青春谁做主》周晋替方宇还钱一 段。
相对的方向:表示两个相反方向的主体彼此向 对方移动。
3)屏幕运动方向垂直:
垂直的屏幕运动方向是一种中性的运动方向, 表示运动着的主体向着或背着摄像机的方向运 动,可以跟任何运动方向的场景进行切换。
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
第五章 电视声画剪接规则
电视声画剪接规则就是电视视听语言的“语 法”。
没有“语法”不成语言,没有剪接规则也无法 形成能够交流的视听语言。
掌握了声画剪接的规则,才能自由地用视听语 言进行创作、表达与传播。
第一节 剪接中的匹配原则
镜头转换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在转换过程中使 人的视觉注意力感到自然、流畅。这就意味着 镜头剪接必须遵循一些匹配原则。
1、运动方向的匹配
指屏幕上运动着的主体在上下两个画面的连接 中要保持设定方向的连续性或合理性。
屏幕上主体的运动方向一般有横向、垂直和环 形三种运动方向。
横向运动:
环形运动
垂直运动:
运动方向的匹配一般为三种: 1)屏幕方向不变,表示同一主体运动的连续:
方向相反:可以表示同一主体的一去一回。
动作接点的分配: 较大景别中的动作部分多留一些画面,约占
2/3,因为动作幅度较小,需要较长时间感受; 较小景别的动作部分少留一些画面,约1/3。 例:动状态的剪接: 镜头一:她从远处走来。(主体动镜头静) 镜头二:她站定了。 (主体静镜头也静) 静接静:选择主体由动变静的那一瞬间切换。 观摩《电视节目制作》片段。
运动轴线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或折线。
不管何种形态的线,都要保持摄影位置在线的 同一侧,如果越过了这条线,就叫“跳轴”或 “越轴”。
所谓“跳轴”,就是由于在拍摄一个主体的运 动时,摄像机跨过了运动轴线而导致画面上主 体的运动方向莫名其妙地改变。
例:国庆阅兵直播中的跳轴现象。
图示:
合理的跳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