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毒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生理性状的变化
小白鼠死亡后立即解剖取肝脏, 0.5 ml 组肝脏暗红、充血、肿大; 1.0 ml 组肝 脏褐红色、斑块状充血、肿大;2.0 ml 组肝脏深红褐色、部分出现棕褐色斑块、肿大; 2.8 ml 组肝脏可见明显且布满肝脏表面大小为0.2~ 0.3mm 的紫斑, 可清晰见到充血 的毛细血管, 肝脏明显肿大。肝脏经称重, 肝重为肝脏解剖取出时的湿重, 肝重率为 肝重与体重比值, 其变化见表2。
4
微囊藻毒素(MC)
在淡水环境的水华中发现的最常见的蓝藻毒素为微囊藻毒素(MC), 由7 个氨基酸组成,主要产自微囊藻、鱼腥藻、颤藻、念珠藻(Nostoc)、项圈藻 (Anabaenopsis)等浮游性蓝藻
6
MC对哺乳动物的毒性效应(肝毒性) • MC 的嗜肝性
MC有明显的嗜肝性。MC的嗜肝性可能与肝细胞上表达丰富的有机阴 离子转运多肽(OATP)有关。OATP 家族的OATP1B1 和OATP1B3 是特异性分 布于肝细胞基底外侧( 窦状) 质膜上的转运蛋白。两者转运的大部分物 质相同, 包括磺溴酚钠、胆汁酸、甲状腺激素等外源性物质。采用表达 OATP1B1 和OATP1B3 的Hela转染细胞检测MC-LR毒性,结果转染OATP1B1和 OATP1B3的Hela细胞比未转染的对照Hela细胞对MC 更加敏感, 这表明 OATP1 介导MC-LR 的转运在MC-LR 毒性的发挥中有重要作用。
饮用水藻毒素污染对中国南方原发性肝癌(HCC)发病率的影响
我国肝癌高发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原发性肝癌 (HCC)发病率与沟塘水的利用有密切关系, 通过对沟塘饮用 水中的蓝藻毒素的测定, 发现沟塘和河流饮用水中的MC 是 东南沿海地区肝癌高发的危险因素之一。
• 我国厦门市同安地区1987-1989 年肝癌标化死亡率为(40-45)/10 万人; 通过对63 份水样(1998 年8月)的分析, 藻毒素MC 的阳性检出率为 77.5%, 最高检出值696ng/L, 浅井水藻毒素中值121ng/L, 远高于国内其 它地区(表1); 肝癌高发村井水中的藻毒素含量明显高于肝癌低发村的井 水.
③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讨论
本次试验中0.5 ml 组中MC-LR 的腹腔注射剂量为0.06 mg/kg。此 次毒理实验表明: ① MC-LR 能使肝脏充血、肿胀。 ②线粒体嵴结构发生变形、碎裂, 有些线粒体出现膜溶解现象, 线粒体 的功能受到极大破坏, 使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功能受阻, ATP 合成减少, 同时糖、脂肪和氨基酸最终氧化释能受阻。 ③细胞内质网发生明显破碎现象, 破碎的内质网膜包被于线粒体周围由 于内质网的破坏, 发生核糖体脱粒现象, 使蛋白质的合成受阻, 使细胞 内的酶调控系统受到抑制, 原癌基因激活。 ④细胞核内成片染色质减少, 核结构异常, 易使细胞癌变。
•扫描电镜观察
对毒理实验致死的小白鼠进行肝脏组织修切至1 mm3 , 经2.5% 戊二 醛和1% 锇酸先后固定, 丙酮系列脱水, 过渡, 浸透, 环氧树脂包埋, 超 薄切片, 染色后, 通过H-800 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细胞超微结构的观 察与拍照。
结果
①行为的变化
研究发现0.5 ml 组小白鼠在腹腔注射80 min 后全部死亡; 1. 0 ml 组 小白鼠在第73 min 全部死亡; 2.0 ml组小白鼠在注射后30 min 时出现行走 摇晃、眩晕的异常行为, 在第65 min 全部死亡; 2.8 ml 组小白鼠在注射后5 min 即出现摇晃、蹒跚以至无法行走的状况, 在第56 min 全部死亡; 而对照 组小白鼠行为正常, 未出现行走摇晃、眩晕的异常行为和死亡现象( 见表1) 。
微囊藻毒素对小白鼠肝脏的毒理效应 • 实验材料
①选用22g左右( 30 d 左右) 的雄性健康ICR 品系( 对致癌物敏感)小鼠。多次冻融后, 10000 r/ min 离心25 min, 取上清液即MC 试液备用。
•毒性试验方法
将15 只的雄性小白鼠随机分成5 组, 每组3 只, 并设1 次重复实验。 对各组每只小白鼠分别腹腔注射0.5 ml( 0.5 ml 组) 、1.0 ml( 1.0 ml 组)、2.0 ml( 2.0 ml 组)、2.8 ml( 2.8 ml 组) 的MC 试液和1 ml 的 生理盐水( 对照组) , 观察小白鼠的症状, 记录死亡时间。Waters 2487 型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实验中所用MC 试液中MC-LR的含量为2.76 µg/ ml。
蓝藻毒素可分为三类: 环肽(cyclic peptides)、生物碱(alkaloid)和脂多糖内毒素(LPS),
根据毒素对动物的致毒方式,
①具有肝毒性的环肽毒素——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简称MC)和节球藻毒素 (Nodularins)。 ②具有神经毒性的生物碱毒素—类毒素(Anatoxins)和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 ③具有细胞毒性的生物碱毒素—拟柱胞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 ④皮炎毒性的生物碱毒素—海兔毒素(Aplysiatoin)和鞘丝藻毒素(Lyngbyatoxin) ⑤刺激性毒素-LPS。
谢谢!
蓝藻毒素
1
目录
• 1、藻类毒素及蓝藻毒素的分类。 • 2、微囊藻毒素(MC)的结构、毒性效应。 • 3、文献——微囊藻毒素对小白鼠肝脏的毒理效应。
藻类毒素: 藻类可以产生一些对多细胞生物具有毒性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包括 NH3、多肽和多糖,这些毒素存在于水中或水生贝类动物中,人和动物饮 用了这些水或食用了这些动物会引起食物中毒。 藻毒素的危害: 藻毒素对人体和动物体的急性或慢性毒作用使细胞产生一系列形态结 构和功能的改变, 促进肝肿瘤的发育,从而可导致急慢性中毒, 还具有强烈 的促肝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