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 单元整合提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题例证 1] (2019·滨州模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 六书》中写道:“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 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此言 论旨在( )
A.否定洋务运动的成果 B.批判保守的传统文化 C.变革封建的政治体制 D.传播西方的启蒙思想
解析:“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是承认洋务运动有 一定成效,A 项表述属于主观臆测,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保守的传统文化,故 B 项错误; C 项表述与题目中“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 可谓之变政”,强调变政,故 C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 传播西方启蒙思想,故 D 项错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2)问,根据“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 得出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根据“于救亡之事”并结合 19 世 纪初革命形势得出内忧外患;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从 1901 年开始实施新政,改革政治制度,试行地方自治。
第(3)问,根据“到 1997 年底,全国共有 91 万个村民 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并结合所学村民自 治相关知识得出乡村治理的创新,健全了国家治理体系; 根据“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并结合 改革开放后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相关知识得出推动基层 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基层社 会治理制度,实行村民自治,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 1997 年底,全国共有 91 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 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 举。1998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 理论成果
单元整合提升
纵向梳理 一、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特点 1.历程。
2.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 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 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 “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 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A.缺乏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B.挽救民族危亡是当务之急 C.多数国人守旧落后,缺乏反省 D.中国民众民主与科学意识淡漠
解析:由材料“并没有把中国的人文精神转移作为 精神资源”,可知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偏离方向在于绝 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资源,故 A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挽救民族危亡的紧急性,故 B 项错 误;材料论述新文化运动偏离方向是从五四运动的领导 人出发而非多数国人,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中国民 众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故 D 项错误。
[观点三] “传统—近代”模式 历史学家陈君静认为:“传统—近代”模式是指西方 近代社会是当今世界各国万流归宗的“楷模”,因此中国 近代史也将按此模式,从“传统”社会演变为西方的“近 代”社会。他认为:中国历史在西方入侵前停滞不前,只 能在“传统”模式中循环往复或产生些微小的变化,只有 等待西方猛击一掌,然后才能沿着西方已走过的道路向西 方式的“近代”社会前进。
答案:A
突破高考 25 分压轴大题(二) 古今贯通主题递进类 材料解析题
[考题例证] (2018·全国卷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 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 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
答案:C
二、20 世纪以来中国的六大思想理论成果
[考题例证 2] (2019·衡阳二模)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 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 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 是唯心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 )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 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 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解答模板
第一步 判断题型及特点 本题为古今贯通主题递进类材料解析题,其主题是“中 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演变”,涉及宋至明清、清末、改革开放 以后的时段。 第二步 审设问,明考向,确定解答项 第(1)问,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宋至明清时期 的乡约制度;第一小问,求答项为“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
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同时,要注 意思维的逻辑程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 如果是一材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 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
试题点评 本题通过中国古代乡约制度、清末的地方自治及今天 的基层村民自治历史线索脉络,使考生加深了对深化政治 体制改革的理解,契合了当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热点, 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农村稳定与发展问题的重视。本题考查 古今贯通,时间跨度较大,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 系。试题难度不大,大多模拟试题应该都能扣住此类题目, 这体现了高考不避讳热点的思路。
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 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 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 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 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 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 年,清政府颁布 《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 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第三步 根据设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 案
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从乡约制度的内容及建 立主体等方面来概括,根据“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
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 约最重要的内容”得出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 讲“圣谕”的内容;根据“建立民间组织”“由地方官吏 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得出乡约组织从民间 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第二小问“作用”,根 据“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每月召集百姓 宣讲、教化”并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 的传播;根据“重农桑以足衣食”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 发展生产;根据“训子弟以禁非为”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利 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答案:A
中外关联 比较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
[考题例证 3] (2019·株洲模拟)有学者说:“文艺复兴 到启蒙运动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五四运动领导 者本身,主张打倒宗教,其实是要回归中国的人文精神。 由于要打倒中国的传统,并没有把中国的人文精神转移作 为五四运动的精神资源。”该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 “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是( )
A.都反映了社会现实 B.各自具有片面性 C.都是为了发展经济 D.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义利观认识的不同,是与当时的社会现
实紧密联系的,故 A 项正确;各自具有片面性说法错误, 故 B 项错误;毛泽东的义利观是为了革命,故 C 项错误; 二者的观点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 D 项错误。
史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化模式的四大观点 [观点一] “冲击—反应”模式 费正清教授认为:当“西学东渐”产生之时,中国传 统文化和传统社会已经失去生命力,变得衰老、迟钝乃至 僵死。而西方则是“19 世纪及 20 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 步和其他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从自身的 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 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现代化”。这就是所谓的“冲击—反 应”模式。
全文结束!谢谢 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方法点拨 主题递进式材料解析题一般解答思路
(1)解答要紧扣主题,注意递进式材料解析题每个设 问之间的递进关系。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其逐步递进的关 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是有秩序地推进,设问之间的答案互 相关联着,前一问对后一问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 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间接或直接的答案。
(2)解答注意解答顺序和思维逻辑顺序。解答好第一 问是关键,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掘材料的显
自治的历史背景”;第二小问,求答项为“说明乡约制度的 积极作用”;第(2)问,考查清末新政——城镇乡地方自治; 求答项为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第(3)问,考查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民 主 与 法 制 的 建 设 —— 基 层 民 主 选 举 制 度 (村民自治);求答项为“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 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 吏推动设立。
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 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背景: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 改革政治制度。
(3)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 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 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观点二] “中国中心观”模式 这一模式与“冲击—反应”模式是对立的理论体系。 美国卫斯理学院历史系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 员保罗·柯文认为:“冲击—反应”模式是“帝国主义” 论,具有很强的以西方为中心的色彩,扭曲了中国的历史 事实。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核心概念是必须以中国为中 心。他认为,传统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形态和展开过程, 社会内部张力会不断地为自身发展开辟前进的道路。因而 不必把它看成是“西方历史之实际或理论上的延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