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柏林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演练
一、对小说主题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歌颂老兵一家为国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B.反映战争在人们心灵深处造成的巨大灾难。 C.揭露战争的残酷,控诉侵略战争的罪恶。 D.暗示对青年一代进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本文是从( A )方面对老妇人进
行描写的。
A.神态、语言、动作 B.总写、分写 C.概括、具体 D.颜色、外貌
提示: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 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 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 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 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 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 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 下的家庭的缩影。
总结:本文短小精悍,在人物对话上,文中 唯一的对话是谜底,它一语中的地道破了事实 的真相。这句话就像一块从陡峭的山崖上突然 降落的巨石,在惊叹之余将人们拉到对战争的 深刻反思之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对 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
• 男子都上前线去了。 • 为故事设置了悬念。
这说明了 什么?
快速默读第1自然段,用“____”画出描 写老妇人的句子,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 老妇人,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
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
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
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
初读课文
大声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说说:这 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作者隐去了战争的过程,以火车上 短暂的一幕为背景,把战争的结果直 接推到读者的面前。
读一读
bó
柏林
kā chā chī
咔嚓 嗤笑
A.不假思索 B.嗤笑 C.指手画脚
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
肆或得意忘形。
( C)
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车厢里为什么 一片寂静?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 里平静了。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知道真相的人们震惊了,老兵的话让人们 不禁陷入对战争的反思。
比较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 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 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 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结构梳理
老妇人数数
小姑娘嗤笑珍Fra bibliotek在爱
柏 林
老妇人数数 小姑娘傻笑
和
平
老兵说明缘由车
厢一片寂静
主题概括
这篇( 微型小说 )叙述了在一列火车上, 两个小姑娘嗤笑一位重复数数的( 老妇人 ), 后来老兵说出原因,引发人们深思的故事。反映 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 ( 厌恶 )和对和平的( 渴望 )。
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概括故 事情节。 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 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 疯人院。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举动引 起了两个小姑娘的嘲笑。老兵道出原因后, 车厢里一片寂静。
研读课文
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故事发生的地点及场景。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 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讥笑,轻蔑地笑。
( B)
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A )
健壮——__强__壮__ 沉思——__深__思__ 嗤笑——__讥__笑__ 寂静——__安__静__
健壮——__虚__弱__ 奇特——__平__常__ 可怜——__可__恨__ 寂静——__喧__闹__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 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提到战争,你想到了什么?
1939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 大战,不仅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 苦难,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战争 创伤。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是怎 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
14 *在柏林
奥莱尔(1873—1939年),美国女作家,记者。 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名篇中的精品。它以第 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 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以极小的篇幅深刻地反 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
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
重复起来。
虚弱多病
车厢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
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 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说说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什么?老头可能 在想什么?
快速阅读第2、3自然段。思考:当神志不 清清的老妇人又一次重复数数时,两个小姑 娘又再次傻傻笑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第一处“静” 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
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 在流血。
从老妇人的遭遇中我们看到很多人 因战争失去亲人、失去家园,这种痛苦 引起了列车上所有人的共鸣,也提醒着 人们不要忘记战争带来的苦难。
深化主题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 而课文的题目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 的理解。
➢老妇人的身份,是战时后备役老兵的妻子。 ➢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争中死去。 ➢老妇人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 ➢老兵要上前线,无人照顾生病的老妇人。
老兵所说的“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 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他们的母 亲”改成“她”,好不好?
不好,“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的 三个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 更直指人心,更让人感受到失去三个孩子的母 亲所承受的痛苦,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三、文中小姑娘“笑”的原因是( B )。
A.老奶奶会数数 B.老奶奶反复数“一、二、三” C.老奶奶很悠闲 D.老奶奶生病了
四、从全文看,本文采用了( B )的
表现手法,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 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A.对比 C.以物喻人
B.以小见大 D.欲扬先抑
小姑娘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之心,幼稚 粗浅。
找出老兵说的话,把它画出来。说说从 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
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 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 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 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