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精美课件【最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揣摩重点句,体会元宵节的快乐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句
与首句相呼应 总体感受——美好快乐
残灯:指花灯逐渐减少、熄灭 末庙:指庙会的最后一天
充满美好和快乐的新年 转瞬即逝
感受文章详写和略写相结合的好处
作用 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板书设计
腊月的初旬——开始 腊月二十三——“彩排” 除夕——真热闹 初一——截然不同 元宵节——又一个高潮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详
时间
腊八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除夕
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略
活动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所有人为过年做准备 祭灶王、吃糖 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
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守岁 拜年、逛庙会 铺户开张、放鞭炮 赏灯、吃元宵 春节结束
课堂演练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画线部分内容的意思。
1.新年时,所有的景象和事物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 焕然一新 )
2.除夕夜,家家都亮着灯光,从天黑一直到天明。 ( 灯火通宵 )
3.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没有丝毫形同之处。 ( 截然不同 )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1 北京的春节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初步感受 到了老北京过春节时间跨度大、热闹的特 点。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春节的?哪 几天写得详细?
第二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北京的方 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下面的“阅读链接”(见教材第6页)也写 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 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提示:所选片段描写了腊月二十九“围炉” 之内,闽南老家“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蒸“年 糕”、做“炸枣”和五香肠等一系列习俗,介绍 民俗活动的同时,还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辞 旧迎新画面,展现了南方地区人们过年的情景。
腊月二十三
街上卖糖的人多 糖的形状有特点
吃糖习俗 的来历
习俗的来历很有意思
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腊 月二十三这一天北京街上的热闹景象。
6
除夕
请你找出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嗅觉
8
视觉
听觉
作者是如何写出除夕这一天的热闹场景的?
除夕
文中重点写了除夕这一天的哪些习俗?
8
人们对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习俗的重视。
时间
腊八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除夕 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活动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所有人为过年作准备 祭灶王、吃糖 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
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守岁 拜年、逛庙会 铺户开张、放鞭炮 赏灯、吃元宵 春节结束
说一说,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
先理解字在词中的意思,再根据意思确定读音。
儿化音 杂拌儿 零七碎八儿 玩意儿 擦黑儿 摆摊儿
学写字
点击生字,观看生字视频
suàn cù jiǎo tān bàn zhǎ xiāo rán
蒜醋饺摊 拌 眨宵燃
fàn bǐ
hè
jiào luò tuó qià
贩彼贺 轿骆驼 恰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右半部分要舒展, 左右两部分要安排得紧凑一些。
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 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提示:课文的第④段描写了孩子们过春 节要做的几件事,认真读一读,联系自己的 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过春节时和北京的孩 子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 方,组织好语言,和同学交流。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 “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
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他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是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 号的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初读课文
点击图标, 听范读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
代表作:《济南的冬天》《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等。
助读资讯
春节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 “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 正月初一。
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最隆重 最具文化内涵 最有凝聚力
最热闹 最具传统魅力
字词识记
xún
初旬
bàn
杂拌儿
cā
一擦黑
luó
骡马
读一读
cù
陈醋
zhēn
榛子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残灯末庙,春节结束
理清文章脉络
年前 第一部分(1—7):人们为过年做的准备。
时
第二部分(8):除夕热闹场景。
间 顺
过年 第三部分(9—11):正月初一到十五前的活动。
序
第四部分(12—13):元宵节的热闹场景。
年后 第五部分(14):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课文品读
第2课时
想象画面,感受北京春节热闹、隆重的气氛。
课外练习
1.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 收集并积累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名句。 3.仿照课文写一写你家乡的春节习俗。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1 北京的春节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你和家人是怎样过春节的?春节的哪些 习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想了解老北京是怎样过春节的吗?让我 们走进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描绘的北京的春节吧。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cù
左半部分不要少 一横。
tān
注意中间的“又” 写得窄而短,左右疏密 均匀。
rán
左半部分的“火” 比右半部分的“然”略 短,但不能写到“灬” 的上方。
互动课堂
默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时间顺序
11
12 8
1
4
9 10
13
5
14
2
6
3 7
请找出春节期间人们的活动,填写学习单。
怎样的印象?
时间跨度大
热闹
我会读
ào
自傲
fàn
小贩
huì
彩绘
biān
鞭炮
bǐ
彼此
jiàn
蜜饯
zhǎ
眨眼
xián
娴熟
fěi
翡翠
xiāo jié
rán
通宵 截然 燃放
luò tuo
lǜ
骆驼 恰好 一律
suàn
腊八蒜 万不得已
多音字
gēng jiàn zhēng
guàn fèn
万象更新 间断 正月 白云观 分外
今时间天顺我序们来细腊细八品读课腊文月二,十感三受老北京
春节的独特风味。除夕 初一 元宵节
腊八
深入地读一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课 文写了腊八这一天的哪些风俗?想想作者 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结合 自己过年的感受作批注。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熬腊八粥
1
特点: 食材多
比喻
泡腊八蒜
2
特点: 色味双美
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感受除夕热闹 画面中饱含的浓浓亲情和人们辞旧迎新的美 好期盼。
8
初一
请你说一说初一这一天的特点。
9
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会不会没有 节日气氛呢?
拜年
10
逛庙会
类动写,不不不又作同同同重者的的人点为活人群写什动群的了么活小有分
孩子逛庙会的场景?
不同的人群有不 同的活动是正月初一 最突出的特点,而孩 子们的活动最有意思, 最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zhǎ
眨眼
luò tuó
骆驼
jiǎo
饺子
jiàn
蜜饯
xiāo
通宵
xián
娴熟
fěi
翡翠
chān
掺和
dàn
元旦
hǔ
水浒传
写一写
蒜醋饺摊拌 眨宵燃贩彼 贺轿骆驼恰
左右结构
醋 饺 摊拌 眨 燃 贩彼轿骆驼恰
上下结构 蒜 宵 贺
词语解释 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 间断 ):(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 娴熟 ):熟练。
元宵节
读读描写花灯的语句,作者写出了花灯的哪些特点。
12
数量多 种类多
比一比:哪种说法好?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 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 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②在条状物上打疙瘩
2.灯火( 通 )宵
①没有堵塞,可以穿过 ③整个,全部
②连接,想来往
3.万不得( 已 )
①已经(跟“未”相对) ③停止
②后来,过了一会儿
4.万( 象 )更新
①形状、样子
②姓
③仿效,模拟
二、按要求写句子。
1.孩子们准备过年。(扩写句子) 无__忧__无__虑__的__孩__子__们__欢__欢__喜__喜__地_准__备__过__年__。_
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作者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 “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 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 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 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拓展发散
课堂练习
一、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给所填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悬灯( 结 )彩
①发生某种关系 ③凝聚,凝结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突出表现腊八粥里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 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恐 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 详细罗列三件事
过年是孩子最盼望的事——欢喜、期盼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除夕热闹的气氛?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 哪一家都灯火通宵 鞭炮声日夜不绝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 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 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 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第一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现了“京 味儿”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口语化的 语言中常用儿化韵,这样的语言读起来纯 朴、平实,给人以亲切感。
课后习题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 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 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先写北京春节 的开始,介绍人们过春节的准备,重点介绍了腊 八这一天“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两个传统 的节日饮食习惯,和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王”
的习俗,其他时间及民俗习惯只用一句话带过, 如,“必须大扫除一次”“铺户多数关五天门, 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了除夕这 一天的热闹景象,初一这一天人们的活动和元宵 节这一天处处悬灯结彩的场面。最后简略交代春 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主次分明,有利于读者对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有 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2.这是美好快乐的日子。(改为反问句) 这__难__道__不__是__美__好__快__乐__的__日__子__吗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以时__间__为线索,内容安排有序,详略 得当。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 除夕、初一、 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 也是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因而作者将它们作 为重点进行了细致描写。
文中哪些词语具体表现了除夕热闹的气氛?
真热闹
酒肉的香味 红红的对联 灯火通宵 必定赶回家来
穿起新衣 各色的年画 鞭炮声日夜不绝 都要守岁
除夕的热闹有什么特点?
普天同庆
家家 到处 老少男女
通宵达旦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团团圆圆
除非万不得已 都要守岁
必定
体会初一与除夕的不同
除夕——街上挤满了人
初一——全城都在休息
从作者的描述中你体会到初一怎样的光景?
外出拜年
祥和
在家待客
幸福
逛庙会(各种美食,有趣的活动)
抓关键字体会元宵节的欢乐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承接上文
想象画面,感受元宵节的快乐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
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是纱灯……
场面壮观
排
气氛热八
满足
泡腊八蒜 色味双美
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
合作探究
➢ 默读文中描写“腊月二十三”“除 夕”“初一”“元宵节”的段落,思考作 者重点描绘了哪些习俗,勾画相关语句。
➢ 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圈画关 键词句,并作简单批注。
腊月二十三
6
小年在春节里的重要地位。
6
街上卖糖
的景象
整体感知
了解作者的记叙顺序——时间顺序
概括老北京春节的印象
时间
腊月初八 腊月初九至 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习俗活动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过小年,放鞭炮,祭灶王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 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 庙会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 听戏
1 北京的春节
第1课时
单元主题:民风民俗
语文要素 ◎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 写主要部分的。
习作话题 ◎ 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 北京人,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 予。1950年因创作话剧《龙须沟》 被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