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餐具(中国文化餐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餐具(中国文化餐具)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餐具,以及中国文化餐具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
1、筷子的来历
2、中国人用的筷子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3、筷子是中国传统文化吗
4、请问,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筷子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5、中式风格餐厅如何选择餐具?
6、筷子蕴含的传统文化
筷子的来历“中国第一发明”——筷子及其哲学
——兼论中华民族复兴统一伟大思想新武器
当西方“四大发明”载人飞船、原子弹、克隆术、网络业风行于世时,史称拥有东方“四大发明”的那个国度没寂了。
这是由于率先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的先贤没能给炎黄子孙带来永久的殊荣。
曾几何时,西方的造纸与印刷术反超中国,指南针令尔等发现了新大陆和诸多殖民地,火药与洋枪洋炮最终轰开了自家的门户。
非但如此,中国四小发明陶瓷、纺车、景泰蓝、地动仪,与四件国粹丝绸、茶叶、中药、京剧也每况愈下,难怪不少国人作忧天状,嗟叹中国有几多当代发明就有几多遗憾。
难道没有一件中国古代大发明可以振奋当代同胞的自豪与自尊?
天方日谈——第一发明
面对这困扰人而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真不知道如何对孩子的孩子们加以诠释。
我只是凭着多年来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而近乎偏执地自信,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必定有一种先于古代四大发明、优于异国异邦文明起源的造化物。
否则何以在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南部能出息繁衍全人类最庞大的一个族群。
物择天竞,适者生存。
适应这伟大族群生存与发展的力量和智慧以怎样的载体、作何等的传承呢?
循着生命实体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这个崇尚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自华宗汉祖之先民自从懂得刀耕火种而改变茹毛饮血的原始陋习,转而在火中取栗和汤中取食时的某种需求。
由于火焰与热汤的高温不允许沿用伸手抓捏的习惯,于是出现了手指的替代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树枝。
显然,单枝独箭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远不及两根手指拿捏之便捷。
先民们最质朴的思维已经懂得了灵巧的拇指可藉作两根树枝而延伸,更何况先民们狩猎和劳动的技能已将手指锻炼得运用自如,将两根小树枝捏在手中,竭尽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之能事,还可
供递喂播舀、煎卷烤炸,真乃十八般食艺可得心应手。
由此可推断,华汉先民的第一种创造发明得以诞生。
其之所以称之为发明创造,是由于筷子完全符合当今对于发明创造赋予的三大定律: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而且还具有取之有竭的原材料可用来加工批量制作。
因此,又可以进而断言,祖先除发明创造了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那么最初的第一件民间日用品非筷子莫属。
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制作筷子的材料渐次演变为树枝、木条、竹枝、竹条、骨条和牙条。
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
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和围着食器聚餐的习俗,必须具有一定的长度方能伸手夹取食物。
而这长度又必得便捷于手腕在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手臂的运动半径亦受制于腕骨到肘骨这两个支点的牵制,于是小臂的长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
这一见解十分重要,先民的长度概念难道真的同筷子有关吗?事实上,原始人对距离与长度的最初确认,往往是按人体工程学的原理,以自我为尺度来确认的,包括拳头、手指、步幅,又引伸到长矛和箭的射程,但这类成法显然不如筷子来得便捷。
由于筷子的诞生,不但确定了围食的习俗,而且依据筷子加手臂的长度作为半径,确定了用以聚餐的方桌与圆桌的直径与宽度,确定了餐桌周边长度与食客空间人数的惯例。
最终使得筷子成为原始尺寸的长度单位,一市尺约等于小臂加拳头的长度,最初的筷子也大体如此。
只是由于木竹筷子容易弯曲,加上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人们逐渐从野外移至室内,食桌食器筷子渐渐短小精致。
至于筷子的形制取上方下圆,大概同先民崇尚的天地方圆说相关。
既然天圆地方自居中国,将方圆把握于掌股之间
亦理所当然。
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间的许多理念和原始等级,也由筷子反映出来,依牙骨竹木品质与制作难度,按筷子长短粗细优劣与刻意制作的不同纹饰,决定了执筷人的等级尊卑与长幼身份。
为了适应传统礼仪之邦的各种需求,筷子又演化为礼品供品祭品。
当祭祀神灵供三牲五谷时,人们把筷子插入供品。
为了确定祭拜的时辰,有人燃点竖着的木竹筷子以作计时之用。
继而又发现某种木料所制筷子燃点后会发出香味,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似能起到驱避蚊蝇虫蚁并驱赶饿鬼厉鬼的作用,更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
固而有了最初的焚香与火烛,直到后人懂得在筷子上粘裹香料和石蜡,才有了蜡烛与燃香问世,但其载体还是根筷子。
筷子果然妙用无穷,是由于先民赋予它巨大的可塑性,它又转而启迪着同胞的创造性。
因为原始人部落人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文明与文化,筷子担当了无可取代的角色。
在筷子成为长度单位的同时,人们对量与数引起同等的关注。
如何记录劳动果实呢?在数字诞生前,人们开始以筷子作筹码,一二三Χ正的递进式和记码法应运而生,但当数量累进需使用太多筷子时,为便于替代因而以长短粗细为制,以十根短的换取一根长的,以十根长的换一根粗的,十进位制数学由此形成。
初期创造的方块数字即是长短不均的筷子,加上弯曲的和长短折剩的筷子头尾,基于形成了横竖勾折撇捺点的数字雏形。
以象征和会意为特征加上筷子形制创造的古汉字,必然形成方块字型,因为作为造字和书写工具的硬笔原本也是随手拾起的一支筷子。
木竹牙骨之笔在地上桌面墙面勾画之余,又发现在笔端扎上羽毛兽毛,醮
上植物矿物中提取的颜料或最初的土色兽血,居然大有用场。
筷子中尤以竹筷一端空管中充塞羽毛最为易行,于是大量书写描绘工具的使用产生书法绘画及涂满屋宇祭坛物件衣饰上的色彩和纹样。
附着于筷子毛笔上的削刮绘烙雕刻诸般工艺,也堂而皇之附着于甲骨钟鼎岩玉墙壁殿堂之上。
适逢礼祭天文战事之需,长于玄学道术的先祖立地为坛,划地为方圆阴阳曲直,设一把筷为占卜问卦之籖,复将长长短短的籖围绕阴阳鱼之圆心而为阴阳之爻,这乃是首以象牙为箸的纣王始所未料的。
其实,筷子最初即以“箸”相称,因俗民讳言其音与“住”相近,复改而寓“快”之意而称“筷”,认定取食宜快而进餐更属人生一大快事,何能往而不进?正是非同小可的一双筷子,令人强化了手指延伸与拿捏夹取的概念,以致派生出火钳剪刀等物器。
又由筷子纵横交叉的排列法,由小及大由短及长,使得洞穴鸟巢中生息的祖先颖悟了柱梁檩栏和樊篱牢笼的构成与功能,鲁班的祖师便用筷子演示了中国古代第一具建筑横型,相沿至今的古建寺塔宫楼中,筷式排列或严谨有序或勾心斗角,当然那鸟笼和牢笼也属筷子的造化。
由此而联想到同步进化的西方民族,同样凭着一双手,拿捏的却是刀叉,不同的取食进餐法则绵延成不同样式的文化与理念。
左刀右叉一字排开乃至成为长条餐桌。
没有筷子的乐趣,造字成因于手语与指掌的变化,写字得力于一管羽毛。
至于垒屋造房,无论是哥特式罗马式无非是石头的堆彻,确乎少了这份筷子的灵性和韵味。
直至经历了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的欧美宾朋,但凡要享用中国烹调之妙,无一不从筷子学起。
然后才明白全人类最文明的美筵绝不是舞动刀叉者流,巧用两支精美的
筷子,随心所欲地作相对运动,可见“炎黄斯坦”的原始相对法要早于西方人数千年。
岂只是原始相对法则呢,中国人仅仅从一双筷子中感悟到了太多太多的事物,又由此而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筷子情绪与筷子哲学。
毫不夸张地说,纵观几千年中国文明史,还有什么东西比筷子这项发明创造更为伟大的了。
倘若笔者把筷子描述为情感的载体和文化的传承,描绘为中国古代“第一发明”,难道会有人非议我的浅陋和偏颇?是的,自从十余年前的某一天笔者食不裹腹、迫于饥寒而咬定筷子作杞人状时,恍然顿悟的我立刻将嘎然咬断的筷子攥在手心,突发奇想的狂人不禁捧着断筷如获至宝。
是的,断筷令我当时鬼使神差般玄想着两个有关筷子的寓言。
其一说的是:公元前周灭商前世道大乱,各地义将聚会为公推首领而纷争不止。
某将当即命众人把餐桌上筷子拿起折之,果然轻折即断。
该将复使一把筷子攥在手中竟折而不断,便晓以众人抱团结帮之理。
众人因之折服称臣,公推其为周武王,商朝于是灭于西周。
其二说的是:古时某大家族因人口众多,常因取食不均而生事端。
家长为此特制三尺长竹筷命家人执筷取食。
无奈筷长而不能自喂,只能取食喂于对桌之人。
家长因而晓以“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和“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的理义家规,明理义而使事端烟消云散。
“筷子如此不凡,我当为筷子立言立传,为列祖列宗立典立碑!毕竟是凭这寻常而非凡的筷子佐餐四十年,才明白同胞们每逢佳节,置筷思亲的至德。
原来人如筷子,而摆开的筷子就是人字啊……”写罢一段似乎天方日谈的文章,笔下更涌动无尽情思。
罗氏物语——筷子情绪
第一双中国筷子始于何年何代,发明于何氏何人,皆已无可考。
限于学识和佐证,笔者只能以天方夜谭的方式杜撰筷子的变迁史。
尽管历经十余载研究探索,其间亦撰写和发表过数篇关于筷子的文章。
其中尤以1998年7月16日发表于《中国改革报》学者论坛栏目中的署名文章《艺术新表现主义的哲学思考》;1996年10月在京城大学所作的“哈罗新表现主义演讲”;以及2000年12月23日发表于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共办的《科学时报》头版文章《第一发表——筷子及其哲学》引人关注。
按照文责自负的原则,我毅然勇敢地担负起了罗氏筷子学说的相关责任,不厌其烦地将同胞们咬来嚼去、伸来缩去的筷子们当成研究对象和话题。
我明知缺乏任何史料和佐证,却要凭着臆想断言筷子的种种神话,纵然这种推断有着极大的合理性,但究其学术价值终究难免令人置疑。
因此,我宁肯寄希望地执笔提出反证的人们加以辨析或共同探讨,否则还得容笔者滔滔不绝地在“罗氏物语”篇中说下去。
究竟“筷子情结”又是为何物?
且不说“置筷思亲“有多么悠久的历史。
年夜饭前父母总将美味佳肴上插满筷子,请祖辈赏光品尝。
中秋佳节倍思亲,往往在缺席者的空酒盅旁置筷为念。
幼童上桌入席的第一课即是执筷之法以及使筷子就近夹菜的家训。
至今记忆犹新的平生第一次家法,就是因为夹菜位置靠前因而被家父当头一击,便听得两根筷子点击着我硕大的脑门。
初学字习文时为节省纸笔,便是仿效家父以筷子醮水在一方石块上涂
抹汉字。
儿时的寓言又是母亲讲授的“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折
不弯”。
母亲不但知书达理,还工于编织与玻璃画。
她用来编织棕床
藤椅的竹针便取材于几支竹筷,儿子们的毛衣更是用竹筷削成的毛衣针织成,后来我也如此这般把筷子削细切短,串起一堆木珠子,制成了蒙童就读后的第一把土算盘。
我想,祖先发明第一把算盘时,大概也是用筷子串珠而成。
此后我用筷子缠上布条,制成少儿打水仗时所用的竹筒水枪中的活塞杆,还截成二胡共鸣筒上的小小琴码,或削成小风筝上的细龙骨。
但此举未及同妈妈商量便擅自盗用了一小把筷子,还在削龙骨时被菜刀划伤了小嫩手。
妈妈操起筷子要打儿子的小手心,这才看到手指上伤口和血迹,竟又伤心得落下泪来。
是的,筷子要紧儿子更要紧。
她二话没说,买回一根竹子来,用她年轻打工时削过蜡烛芯的双手剖开楠竹,削了大把竹筷子和风筝龙骨。
“自己动手做比
什么都强。
筷子太短竹子才够长,这叫物有所短亦有所长……”听了母训,我们有所悟,因为我见识了筷子,更看到了竹林。
被誉为中国楠竹之乡的湖南益阳,到处有成百上千亩竹林,用做竹筷的竹子,还被生产成驰名海内外的竹席竹帘竹器的竹工艺品。
大到竹楼竹墙竹床,小到竹凳竹笼竹勺,令竹乡的百姓世代受用。
及至我完成初等学业时,正赶上当地政府为发掘继承千百年的竹器工艺而批准竹艺厂招收艺徒,不足14岁的我因具有美术和雕刻基础,被破格录入厂学艺。
听
技艺精湛的老师言传身教,第一堂课当然是讲竹艺传统。
“知道吗,
这些竹器原本是我师傅的老师傅的老老师傅传下来的,到底谁是宗师谁也说不清,但第一件产品就是筷子,传说益阳还是竹筷的发祥地呢!”
言者无心闻者有益。
我至少亲眼所见全国的第一架竹筷机诞生在此地的厂房中,那质量与工效简直令手工劳作的匠人们咋舌惊呆。
我看着雕刻机、烙花机之类在筷端上完成的福寿喜字或龙凤花纹,看着成双成对的礼品筷精品筷封入精美的包装盒中,益发感受到工友们夜以继日的辛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赋予竹筷们怎样的情愫。
直到某年某月得悉筷子包装盒上添加了“中国制造”的字样,才得知近如咫尺的邻邦国家中除华侨华人,还有着众多喜欢筷子和中餐的洋人。
因为在他们看来,筷子是中国人的特殊情结,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所为在日本韩国和新马泰境内,筷子比比皆是,使用筷子的人们在享用中餐时彼此总多一分好感。
筷子的确是这样的不可思议。
一个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伟大族群,几千年来总是不离不弃这件国粹。
我想其外观不及金樽玉簪银盘瓷碗富丽奢华,而其价值也远不及与之匹配的礼器祭器饰器食器般珍奇昂贵,但人无分尊卑长幼在筷子面前总看似平等。
特别是就其实用性而言,委实是大多数日常器物所无法比拟的。
然而,筷子就是筷子,尽管因为它的存在而衍生出那么多造化物,尽管由于它的功能而影响到亿万万人的饮食生存,它却安于其名份和地位,扮演一个极为寻常的角色。
时至今日,甚至没有人把它奉为中国古代一大发明,更鲜为有人从它的诞生发展过程中去诠释它对于中国文明有过怎样的伟大
贡献。
筷子仅仅是筷子吗?如前文所述,岂是一个是与否字能解答的,倘若笔者解析筷子的上述说法能够成立,那么,由于筷子而激发的实
用主义原则和理想主义思维,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疑投射在国人的精神层面中,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中国人的思维和情感。
又由于这种世世代代的影响力,转而使人们对筷子赋予了某种人文主义的内涵。
就像国人杜撰的生肖,赋予那十数种动物以人格,同时也赋予子虚乌有的龙凤、朱雀、麒麟之类以人格。
人既然可以用诸多生肖来比照自身作自我观照,必定也可以将自己的许多造化物藉以自比。
其实四大发明、四小发明、四大国粹一度是国人最引为自豪的东西,也一直以这些造化物观造自我,并由此提升自我形象和自我人格。
只是由于长期以来将国粹们提升到了不适当的高度,一旦在这些领域中面临着后来居上的西方人,大多数人便顿时失去了荣耀感和自尊,少数人甚至惶惶然妄自菲薄,一改往日唯我独尊的那等仪容。
恰恰在这时,筷子们不卑不亢地挺起了脊梁,不但砥柱了中国人的神经,还像阿基米德描绘过的那杠杆,显示出它足以撬动地球的力量。
难道不是吗,有谁能大略地计算出一个亿万万人口的大国,几千年间鲸吞过多少吨食物,味必这天文数字一般沉重的食物不足以与地球相比。
奇迹就在于这么沉重的食物,原本不过以两根袖珍型的杠杆便轻而易举地叼进了嘴巴里。
这就是筷子式的逻辑思维,源于筷子情结,却激发成了难以言述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
无怪于仓颉要把筷子拿将过来构文造字,难怪老子要把筷子拿将过来制爻作卦,假如当代人不把筷子也拿将去精心打造,那能对得起喂他养他的这双筷子、能对得起令他口舌生津精神为之一振的中国筷子吗?至少“罗氏物语”有如筷人筷语,道出也其中的许多真谛。
我辈莫如扪心自问,使筷子吃尽的滋味!只是劝君
有些些留心,万莫狼吞虎咽般暴食筷子,这直来直去的两根线条可不会随着胃肠转弯。
中国人用的筷子是怎么演变而来的?人类进食采用的方式,世界流行最广泛的有3种:用手指、用叉子、用筷子。
用手指抓食的人生活在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的许多地区,用叉子的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南北美洲,用筷子的人主要分布在东亚大陆。
中国人是用筷子群体的主体,也是筷子的创制者。
筷子起源于中国,古代叫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也叫筯。
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
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筷子是何时发明的?
究竟是谁发明了筷子?我们早已无从考证。
《礼记》郑玄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
”说的是先民把谷子用树叶包好,糊上泥再放入火中烤熟。
更简单的方法是把谷粒放进火灰中,不时地用树枝拨动,让谷物得到均匀的受热后再食用,也许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启发,一根树枝逐渐变成了两根,树枝又被竹木代替,最原始的筷子就出现了。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
筷子古称箸,纣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
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
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却从象牙箸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
料。
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在3000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中国人最早使用的是刀叉,不是筷子
其实,一开始我们中国祖先也是用刀叉的,而不是筷子。
刀叉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
现在世界上最早发现的骨质餐具刀是在我国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新石器时代的人还基本过着茹毛饮
血的生活,对付肉食类最好的工具当然是刀了,所以聪明的中国古人就把刀最先应用于饮食之中。
只不过,当时人们把用于餐桌上的刀具叫作“匕”。
现代人用的匕首原来产生的时候居然是用于饮食的。
看看下面出土的青铜匕,它具有两种实用功能:一是相当于勺子,二是相当于餐刀。
先秦的时候,这个“匕”其实就是从刀演变而来的,后来,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两个功能就分开了,形成了刀和勺。
“匕”后来只代表勺子,这个字在古代也引申成美食、美味。
我们曾把去世的母亲称为“妣”,甲骨文中“妣”就是“匕”,代表做饭的母亲。
餐具刀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餐具,接着出现的就是餐具的叉子。
在我国西北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骨制餐叉,距今至少4000年了。
它们出土的时候是在一起的,说明当时是成套使用的。
到了商代,餐叉变为两齿,也小巧了。
它和勺子和骨刀同在,表明当时餐叉、勺、刀是三件配套的。
在我国商代的一些遗址、墓葬中也有出土餐具,这表明商代时刀叉是人们使用的主要餐具。
之后,在洛阳的一个战国墓里出土了50多件铜刀铜叉,说明战
国也用刀叉。
甘肃酒泉出土过东汉铜餐叉,广东出土过东晋铁餐叉,甘肃漳县出土过元代的餐叉餐刀,同时在山东嘉祥也出土过刀叉,还有专门放置刀叉的竹鞘。
这说明刀叉的使用一直持续到宋元时期。
中国人为何用筷子取代刀叉
中国最早的筷子是安阳殷墟1005号墓发现的6支铜箸头。
这就是为进餐准备的。
所以,学界认为筷子当作餐具使用是在商代。
为什么用筷子取代刀叉呢?这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结果。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烹饪技术摆脱了原始的状态,进入到饮食的文明时期。
让我们来看看西周的王室和贵族的标准饮食。
这时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代八珍”。
这“八珍”可是厨师事先对食物精加工的,工序很复杂。
事先就把食材加工成适合入口的大小块,端出来的菜品已经切好做好了,所以,吃饭时当然不再用刀叉进行分割了,只要用筷子夹住送入口中就行了。
因为“周代八珍”是中国各地方菜系的鼻祖,所以筷子成为了古代中国饮食的主流餐具。
“周代八珍”由2饭6菜组成:“淳熬”(肉酱油浇大米饭)、“淳母”(肉酱油浇黍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牂”(煨烤炸炖母羊羔)、“捣珍”(烧牛、羊、鹿的里脊)、“渍”(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肝膋”(网油烤狗肝)。
饮食结构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进食方式。
以肉类为主食的西亚和欧洲大陆,餐刀始终是他们重要的进食工具,后来他们又发明了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