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
【篇一:《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 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
我走在这条山区马路上, 我像是一条船。
这年我十八岁……”《十八岁出门远行》, 这是余华除了《活着》之外最吸引我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描述的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的远行经历。
先是苦苦寻找旅店, 但却一无所获, 然后出现的汽车让他获得了暂时的舒适……
这篇文章情节虽然简单, 但展示的冷漠的、难以把握的世界则令我们惊疑、惶惑。
十八岁的“我”, 刚成年, 不知现实世界的冷漠。
到了外面, “我”可谓是吃尽了苦头。
找不到旅馆、好容易搭上车却半路抛锚、山民们哄抢车上苹果等。
一系列的事, 让“我”经历了磨难与考验。
当离开亲人, 父母的庇护。
我们要勇敢的去面对, 去迎接, 那些不可避免的磨难与考验。
当我们已战胜这些考验, 我们就真正成长了。
余华这个作家的这篇文章的手法, 像是鲁迅的写作手法。
都是以幽默的形式来表达一些在人世间的道理与事情。
这个黑暗, 虚伪, 愚昧的世界被他们两个毫无保留的展示了。
读完这篇文章, 我深受影响。
我觉得要经历过一切磨难, 我们人才能坚韧不拔, 才会长大。
【篇二:《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
闲着没事, 看起了《现当代小说选读》, 有一次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感觉却与以往不同, 似乎小说中“我”的经历和十八九的我们有些相识之处, 甚至预示着我们的未来。
小说情节极不和理, 语言却新奇幽默, 完全是十八岁的孩子应有的思想。
难怪莫言会说它是一篇“条理清晰的访梦小说”。
小说一开始便写“我”在路上的情景, 充满着对未来的新奇和对过去的回味。
这个男孩会对着远方的云呼唤熟悉的人的绰号, 这也算是对少年时代的一种告别。
以往熟悉的事, 熟悉的人, 甚至少年时的爱恋与梦连那些快乐和忧愁, 有些会留在脑海里, 但大都会渐行渐远, 慢慢陌生起来。
男孩起初并不在乎什么汽车和旅店, 他只是带着兴奋漫无目的地向前路走着。
但人生并不允许他这么一直漫无目的下去, 天晚了, 他必须找个旅店住下, 就像我们不可能永远是个孩子, 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打一个基础, 找一个安身之处(人生的旅店)。
接下来的事非常戏剧性。
他遇到了汽车, 为了能顺利搭车, 他甚至使用了不属于他的年龄的方式——让烟(这其实
是他第一次对解决人生问题的尝试)。
接下来似乎一切顺利, 他不但上了车, 还几乎与司机成了兄弟。
但事情却给了他一个巨大的转折, 让他感觉到无限的悲伤。
为了保护司机的苹果而被打的遍体鳞伤, 而司机却放任事态的发展而使自己毫发无损。
最后司机拿着男孩男孩的包跳上了抢苹果的拖拉机, 只留下男孩和汽车一起无限悲哀地等待夜色的降临。
让人发笑的情节背后却是一场现实世界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 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遭遇这种冲突, 但我们必须适应, 我们总得成长。
即将走入大学, 对未来会既期待又迷茫, 但路毕竟要自己走的, 我会认真面对自己的人生。
面对未来, 要学会选择, 我们会成熟起来, 只要心中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梦。
【篇三:《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作文】
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 我认为作者可能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一个刚刚成年的人走进社会的心路历程。
我想这段成长的路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 而贯穿其中的就是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旅店”。
初期的热情, 为了遥远的理想而执著。
刚满十八岁的“我”怀着憧憬独自上路。
告别童年, 告别过去, 是成长的第一步, 去寻找自己的未来。
路上, 一直问人前面有否旅店, 他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 就像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
觉得人生不能没有理想。
年轻的我们总是带着理想出发, 并试图在某个地方找到它。
而中期的疲惫, 因找不到理想而困惑。
不断起伏的柏油公路, 暗示着将遇到的折磨, 爬上高处再滑向低处, 如此循环, 他始终看不到旅店。
于是, 他的热情逐渐冷却, 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惫和困惑。
因此, 当他看不到旅店时便选择了汽车。
现在他根本不在乎旅店, 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了, 只要汽车驰着, 那就驰过去看吧!现实的安逸让心灵得到了暂时的满足, 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暂得了安逸, 完全把自己的理想, 抛在一边, 不管这种方式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不管这样的生活将把自己带到何处。
后期的坦然, 他想要的就这么简单。
人总要接受现实, 并且在现实中寻找自我安慰, 学会坦然。
就像每个在年轻的时候都梦想着将来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 但真正步入社会, 发现一切都不像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 所以只能学着坦然面对。
读这篇小说, 感觉是在一个梦境之中, 但这个梦有时那么地真实;不知道它具体告诉我们什么, 但又在无形中与我们的心灵深处相契合。
笔者之所以选择这篇作品正是被它的偏向于人生哲学的意蕴所触动, 也是因为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 觉得像现实中的自己。
【篇四:《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
皎洁的月光又一次照亮了我的书房, 它迟迟不肯离去, 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我独自坐在小窗旁的桌前细细品读着《十八岁出门远行》。
书中讲了一个十八岁的“我”步入社会的旅程。
当夕阳逐渐落下, “我”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我”不再贪图旅途上美好的风景, 迫切需要找到心灵栖息的地方, “我”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 就像我的人生不能没有理想。
在旅途中“我”迫切想搭车, 可是连汽车的马达声都听不见, “我”总是期待着高处, 因为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中间的那个弧度中一定有“我”想要的旅店。
可是想象是美好的, 现实总是残酷的。
“我”一次次地往高处奔, 奔来的却不是“我”满心憧憬的旅店——而是车。
不过这也不错, 最起码“我”可以搭车去寻找旅店了。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 递给了他一根烟, 给他点了火。
于是, “我”便心安理得, 因为他只要接过“我”的烟, 他就的让“我”做他的车。
在他的车中“我”发现的一个箩筐, 用鼻子闻, 是苹果。
等他修好车, “我”便对他说:“老乡, 我要搭车。
”却被他粗暴的叫滚开, “我”对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含着我的烟。
”他便友好地对“我”说上哪, “我”对他态度的180度大转变感到大惑不解。
由此“我”还因为给他的这根烟得到一筐水果。
车开着开着抛锚了, “我”只好下车。
这时便来了一群人, “我”跑过去问:“这附近有
旅馆吗?”他们没有回答“我”, 却问:“这车上是什么?”他们得知是苹果后便开抢, “我”被他们拳打脚踢。
远处又有几个人蜂拥而来抢苹果, “我”对司机说:“你苹果被人抢了。
”他漠不关心, 还在远处嘲笑“我”。
苹果抢光了, 远处只剩下屈指可数的苹果, “我”被他们打的狼狈不堪, 抬头看看夕阳的余晖, 仿佛是为了看“我”的笑话迟迟不肯离去。
“我”爬到车椅上, 身体虽是遍体鳞伤, 但“我”的心窝却是暖的。
躺在车窝里想起了“我”临走时父亲对“我”说的一番话……沉重……
人要接受现实, 要在现实中寻找安慰, 学会坦然。
少年虽然质朴、勇敢, 但坦然面对现实时却显得无能为力。
青春充满困难挫折, 我瘦小的肩膀要扛起很多的责任, 也要学会忍受很多的事, 冰冷的世界, 人情的冷暖……我都要慢慢地适应, 因为我憧憬长大, 憧憬青春, 憧憬未来, 就要面对困难, 挫折, 还有黑暗。
【篇五:《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
一开始买到《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本书, 我还以为是一本描写旅途经历的书, 后来我才发现, 这本书里讲述了不同孩子不同的成长故事, 告诉我们成长的感受和做人的道理, 我们能够通过与别人成长故事的对比, 从而得到不小的收获。
《谁是未来的中队长》这篇文章揭示了老师和同学对“好
学生”的不同评判, 这也引发了读者对自己在班级里处在地位的思考, 讨论青少年该如何塑造理想人格的问题。
文中的“张莎莎”在老师心中是听话、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但同学们却认为她只会告状却不办实事。
李铁锚在老师心中是鲁莽的坏学生, 而同学们认为他重义气、乐于助人。
这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两面性, 我们要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在对事实真相了解透彻之前不能妄下定论。
文中的“我”是一个很有主见、敢于挑战权威的人。
面对老师, “我”敢于说出对张莎莎的不满, 在老师的劝说之后还能在思考过后坚持自己的观点。
在‘我“的坚持下, 老师也开始重新审视张莎莎和李铁锚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 这说明”我“的坚持是有用的。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是愿意无私地帮助自己的手下解决问题, 而不是只会告状取悦上级, 应该在自己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才与更有权威的人商讨。
这样既能在自己的团队中形成威信, 也能使领导者更省心、更满意。
书中的《棕色的熊》《哦, 香雪》《昙花、鹤和鬼火》《格拉长大》几篇小说都包含了战胜恐惧的故事。
战胜恐惧是成长的重要一环, 也能令人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但是恐惧也是人生存的一个重要保障, 如果没有应有的危机感, 人类就无法顺利存活到现在, 社会也无法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所以我认为成长并不仅仅包含战胜恐惧, 也包含了在恐惧和胆大妄为之间寻找一个最适合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平
衡点。
《我可不怕十三岁》具体而又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探求真理的过程。
”我“并不将思维拘泥于家长、学校的灌输, 而是有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我“充满了好奇心和求证心理, 然而当”我“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却不免偏执, 也没有采用委婉的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 ”我“的偏执和直率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使”我“的母亲阻碍”我“的探索之路。
小说的最后是个圆满的结局, 告诉我们成长是观念和性格的改变, 我们要考虑他人的感受, 要沉着应对这一系列的变化。
与这本书中其他小说都是描述成长的喜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十八岁出门远行》,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
成长必须要面对的是应对社会的黑暗面, 适应这个社会。
我们并不用去成为黑暗面中的一员, 反而要在了解社会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正直、善良,
我们所面对的成长之路, 有笑有泪, 有喜有忧, 我们要守住自我, 沉着地走上成长之路, 走向未来。
【篇六: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
当看到书桌上有一本崭新的书本, 我跑上前一看, 原来妈妈新买了一本《十八岁出门远行》给我, 看到这个题目时, 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 一定是一个十八岁的孩子第一次自已出远门, 有很多有趣的事发生吧!但看完时, 我不再
这么认为, 它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它与别的小说不一样。
书中是这样讲述的, 十八岁的我走上了步入社会的旅程, 太阳很快出现到了西面, 我只想找到一个可以住宿的地方, 我觉得不能没有旅店, 像我不能没有理想一样, 我没看到旅店, 但我看到了车, 我做上车给司机一根烟, 心想他要了我的烟一定会让我坐他的车的, 我对他说:“老乡, 我要搭车, ”但没想到他会让我滚开, 我说:“你抽了我的烟, ”他马上又笑嘻嘻的问我:“去哪, 小姑娘, ”这根烟还换来了苹果, 我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我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他不不知道要去哪里, 我们就一边说, 一边坐在车上往前赶, 正聊的开心, 汽车突然不走了——抛锚, 车不能修了, 过会儿有五个人来了, 我跑过去问:“这附近有旅馆吗?”他们没有回答我却问我:“这车里装的是什么?”“苹果”, 哪知道他们知道是苹果后便去抢, 我还被他们拳打脚踢, 我对司机说:“你的苹果被别人抢走了, ”他却无动于衷, 后来有开拖拉机的, 骑自行车的……他们把所有的东西都抢走了, 我被打的更重了。
这时我看见司机跳上拖拉机跟他们一起走了, 他的手里还抱着我的那个红色背包, 我现在身无分文, 一无所有了。
天完全黑了, 我上了车, 外面风很大, 但我躺的坐椅
上开始暖和了, 我的心窝也还是暖和的, 坐在车上, 我又想到了那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父亲给我收拾书包, 让自已一人出远门, 我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冲了出来, 我一直在寻找旅店, 没想到旅店你竟然在这里。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作家余华, 我在搜他的资料时记得他坦言说:“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 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 我的这个真实, 不是生活里那种真实, 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 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他的小说都反映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 对人的可恶不满, 喜欢写一些暴力啊、死亡啊, 这些现象, 《十八岁出门远行》就是讽刺现在社会人类的险恶, 他想让我们明白现实中的真实并不真实, 他认为真实的荒谬的。
所以, 他想把作品表面上写的荒谬, 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真实。
他写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也是如此, 这让我十分敬佩, 因为我在看的同时感觉在另一个世界, 那个世界又那么真实。
《十八岁出门远行》让我明白了现实是残酷的, 我们要面对现实, 勇往直前。
现实是残酷, 青春也是充满着困难与挫折的, 但青春期里我们这些花样少年同样也要面对青春。
《十八岁出门远行》还让我们明白了, 我们在一天一天的长大, 我们所要担当的责任也一天一天的在增多, 我们也要学会忍受着一些事情, 外面的世界没有家里暖, 外面人也
没有家里好, 所以我们要坚强, 勇敢的去面对困难、挫折还有社会的黑暗, 人类的险恶。
《十八岁出门远行》写的就是未来的我们。
这本书与别的小说不一样, 值得一读, 你会明白很多。
【篇七:《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
足迹, 我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本书, 让我有狠毒偶的感悟和启迪。
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 我认为作者可能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一个刚刚成年的人走进社会的心路历程。
我想这段成长的路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 而贯穿其中的就是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旅店”。
初期的热情, 为了遥远的理想而执著。
刚满十八岁的“我”怀着憧憬独自上路。
告别童年, 告别过去, 是成长的第一步, 去寻找自己的未来。
路上, 一直问人前面有否旅店, 他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 就像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觉得人生不能没有理想。
年轻的我们总是带着理想出发, 并试图在某个地方找到它。
而中期的疲惫, 因找不到理想而困惑。
不断起伏的柏油公路, 暗示着将遇到的折磨, 爬上高处再滑向低处, 如此循环, 他始终看不到旅店。
于是, 他的热情逐渐冷却, 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惫和困惑。
因此, 当他看不到旅店时便选择了汽车。
现在他根本不在乎旅店, 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
他来说都不重要了, 只要汽车驰着, 那就驰过去看吧!现实的安逸让心灵得到了暂时的满足, 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暂得了安逸, 完全把自己的理想, 抛在一边, 不管这种方式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不管这样的生活将把自己带到何处。
后期的坦然, 他想要的就这么简单。
人总要接受现实, 并且在现实中寻找自我安慰, 学会坦然。
就像每个在年轻的时候都梦想着将来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 但真正步入社会, 发现一切都不像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 所以只能学着坦然面对。
读《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小说, 感觉是在一个梦境之中, 但这个梦有时那么地真实;不知道它具体告诉我们什么, 但又在无形中与我们的心灵深处相契合。
笔者之所以选择这篇作品正是被它的偏向于人生哲学的意蕴所触动, 也是因为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 觉得像现实中的自己。
《十八岁出门远行》, 虽然是一本书籍, 可是, 我仿佛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篇八:《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
看到这个标题, 我想到的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出门远行时发生的一些趣事儿, 第一次深入接触这个社会的兴奋而复杂的心情, 或者是受到了什么刻骨铭心的震撼。
看完全文后我才发现什么也不是, 但是的确让我刻骨铭心, 我原来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
小说一开篇, 就如同一个梦的开始。
突如其来, 一个梦境、一个随着起伏的海浪漂流的旅途开始了。
似乎都没怎么准备好, 路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在脚下延伸。
远行的意义有很多, 其中一条便是“百闻不如一见”, 于是作者写道:“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 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 前面是否有旅店。
他们都这样告诉我:‘你走过去看吧。
’我觉得他们说的太好了, 我确实是在走过去看”。
“公路高低起伏, 那高处总在诱惑我, 诱惑我没命地奔上去看旅店, 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 中间是一个令人沮丧的弧度。
”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啊。
“我”似乎有点像希腊神话里终年推着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 每次接近山顶, 巨石都会因为他的体力不支而重新回到山脚。
人生总是陷在这种荒谬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之中, 一直到最后一刻。
这仿佛是这个梦里对现实最忠实的折射。
然后那辆汽车就出现了, 像任何梦一样, 总有些东西会莫名其妙地闯进来。
同时进入视线的还有那个把头塞在车头里屁股上长着晚霞的司机。
从此, 更加梦呓般的情节和古怪的行为接二连三地发生了。
那司机先是粗暴地对那少年说滚开, 即使他抽了他的烟。
可少年据理力争上了车后, 他的态度又来了个180度大转变。
先是一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的看着他, 再是热心地请他吃苹果。
他们竟然成为了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
当汽车
抛锚的时候, 修不好车的司机在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 而且认认真真一节不落。
做完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
后来有人来抢苹果, 任少年怎么叫喊司机都好像听不见, 还在悠哉游哉的散步。
少年的鼻子被打得挂在了脸上, 司机只会在远处哈哈大笑。
最后, 司机抱着少年的背包上了最后一辆拖拉机, 还是哈哈大笑, 最后扬长而去, 消失在山坡尽头。
这样的结局实在太荒谬了。
如果说前面都是作者设下的谜团或悬念的话, 最后总会把真相和盘托出吧。
可是我们失望了, 结局里除了恐怖的笑声没有别的, 或许它还称不上是个结局, 只是一个梦的尾声, 彻头彻尾充满着谜团和悬念。
即使醒来, 也无法将它们一一解开。
且这样的无谓的探索也只会是徒劳。
每个人都可能有一种答案。
离奇和诡异的情节把一切都置身于了一个异样且独立的空间, 然而它还是有一定逻辑和条理的──少年最后终于还是找到了旅店, 也是他的精神家园──那辆破烂而疲惫的汽车。
他会觉得它的心还是暖和的, 也就意味着少年的心也还是暖和的, 没有因为遭遇了暴力和抛弃而自暴自弃。
我们也多多少少得到了一些安慰──不是一切都变得荒诞了, 变得令人失望了。
余华自己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 只有脱离常识, 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 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
”看似玄奥的话语, 其实并
不难理解:他认为现实中的真实并不真实, 他所提倡的真实是现实中的我们认为的荒诞。
他是用表面的荒诞来写表面的真实, 好让我们看清真正的真实。
这样匠心独运的手法, 清晰思辨的哲学突破, 让我佩服万分。
连莫言也望尘莫及地说:“牙医的生涯培养和发展了他的这种天性*, 促使他像拔牙一样把客观事物中包涵的确定性*意义全部拔除了。
于是, 在他营造的文学口腔里, 剩下的只有血肉模糊的牙床, 向人们昭示着牙齿们曾经存在过的幻影。
”
人们都说自己感受到了一种由悖谬的逻辑关系与清晰准确的动作构成的统一所产生的梦一样的美丽。
这突然让我害怕起来, 我觉得自己存在的这个世界好像就这样崩塌了, 被解构了, 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 不需要任何解释。
仿佛另一个空间的大门刚刚在我的脑子里洞开, 那是一种由奇异的, 如梦的, 却又不完全把客观世界打乱的想像力构成的, 让人琢磨不透的空间。
然而, 令我惊喜的是, 原本小说的开头放到了最后──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 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这样满怀憧憬的青春之旅遇到丑恶的荒诞世事时产生的天壤之别的反差和剧烈的碰撞, 无疑给这篇仿梦小说提供了更强的审美张力, 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