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蔬菜产业发展实施专业技术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贵阳市蔬菜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筑府办发
〔2011〕59号)
发布日期:2011-08-05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为了切实抓好蔬菜产业工作实现开门红,促进我市各个方面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保证我市蔬菜产品安全、平稳、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特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国务院关于推进“菜篮子”工程发展的意见》和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三个发展”(即:生态蔬菜产业发展、观光蔬菜产业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发展),按照“三个为主”(即:以点为主,点面结合促进全市蔬菜产业健康发展;以保供给为主,促进外销蔬菜发展;以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主,推动蔬菜产业化升级),以蔬菜标准园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兴菜为支撑,促进蔬菜产业“三个提升”(即:生产效益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提升),实现“三个确保”(即:确保“菜篮子”安全平稳有效供给、确保助农增收、确保蔬菜主导产业地位),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新增蔬菜播种面积10万亩(次),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40万亩,总产量180万吨,主导蔬菜品种自给率达70%以上;
——食用菌生产3000万袋,总产量1.8万吨;
——蔬菜外销量90万吨,外销率达50%;
——蔬菜基地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8%;
——总产值34.4亿元(其中食用菌产值1亿元以上),较2010年增长11%。

三、工程主管部门、监管单位及实施单位
(一)工程主管部门
工程主管部门为贵阳市农业委员会,工程责任人:彭玉荣(副主任)。

(二)监管单位
贵阳市农委蔬菜产业发展处、贵阳市蔬菜技术推广站、贵阳市蔬菜基地管理站。

(三)实施单位
各区县(市)农业(水)局、蔬菜办、农业服务中心。

(四)带动企业及协会
贵阳裕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息烽润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贵阳华慧蔬菜种植公司、清镇青远农业有限公司、清镇世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修文曾艳种植开发有限公司、贵州湘连开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贵阳晨宇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贵州黔达喀斯特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贵州高山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贵阳山里妹食品有限公司、贵州天齐野生资源开发中心、贵州万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白云裕隆园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青岩盐菜协会等。

四、工程建设内容
2011年完成蔬菜播面140万亩(新增蔬菜播面10万亩),其中:完成城市蔬菜保供播面50万亩,外销蔬菜播面70万亩(其中:出口蔬菜基地3万亩),加工蔬菜原料播面20万亩;食用菌生产3000万袋;围绕“四个重点”(四个万亩规模化基地建设、两个食用菌园区建设、两个蔬菜专业村建设、蔬菜标准园建设),按照企业(协会、合作社)带动规模发展的原则,沿主要公路沿线,打造企业(协会、合作社)集群,推进蔬菜板块生产,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一)140万亩蔬菜生产总体安排
云岩区1.5万亩,蔬菜产量1万吨、产值0.17亿元;
南明区5.5万亩,蔬菜产量4.93万吨、产值0.83亿元;
小河区1.6万亩,蔬菜产量1.2万吨、产值0.2亿元;
金阳新区4.3万亩,蔬菜产量3.85万吨、产值0.65亿元;
乌当区10.9万亩,蔬菜产量15.1万吨、产值2.9亿元;
白云区5.9万亩,蔬菜产量7.1万吨、产值1.3亿元;
花溪区20万亩,蔬菜产量27.25万吨、产值5.08亿元;
清镇市26.5万亩,蔬菜产量34.43万吨、产值6.24亿元;
修文县24万亩,蔬菜产量32万吨、产值5.89亿元;
开阳县22.8万亩,蔬菜产量30.8万吨、产值5.78亿元;
息烽县17万亩,蔬菜产量22.34万吨、产值4.36亿元。

1.50万亩城市保供蔬菜生产:云岩区1.5万亩,南明区4.7万亩,小河区1.6万亩,金阳新区4万亩,乌当区7.2万亩,白云区4.9万亩,修文县6万亩,息烽县4.5万亩,清镇市6.4万亩,开阳县4.2万亩,花溪区5万亩。

依托企业、协会、合作社重点建设20万亩保供蔬菜基地。

2.70万亩外销蔬菜生产:南明区0.8万亩,金阳新区0.3万亩,乌当区
3.2万亩,白云区1万亩,修文县14万亩,息烽县9万亩,清镇市15.7万亩,开阳县14万亩,花溪区12万亩。

其中:出口蔬菜生产3万亩:完成出口基地备案1万亩,实现蔬菜生产3万亩(次)。

其中南明区0.2万亩,修文县0.6万亩、息烽县0.9万亩、清镇市0.7万亩、开阳县0.6万亩。

3.20万亩加工原料蔬菜生产:乌当区0.5万亩,修文县4万亩,息烽县3.5万亩,清镇市
4.4万亩,开阳县4.6万亩,花溪区3万亩。

(二)新增10万亩蔬菜生产
2011年新增蔬菜播种面积10万亩。

其中:金阳新区新增0.15万亩,乌当区新增0.4万亩,白云区新增0.2万亩,修文县新增1.3万亩,息烽县新增2.8万亩,清镇市新增3.57万亩,开阳县新增0.4万亩,花溪区新增1.8万亩,云岩区减少0.12万亩,南明区减少0.5万亩。

(三)3000万袋食用菌生产
2011年在贵阳市主要食用菌生产区、县(市)启动建设食用菌产业园区,食用菌生产规模达3000万袋,其中:白云区1100万袋,南明区400万袋,金阳新区300万袋,乌当区280万袋,开阳县400万袋,花溪区400万袋,清镇市100万袋,小河区20万袋,产量达1.8万吨。

(四)四个重点工程建设
1.四个万亩规模化基地建设
①清镇红枫湖镇万亩保供蔬菜基地建设
沿贵黄沿线,扩建清镇市红枫湖镇万亩保供蔬菜基地1个,面积12000亩(新增9000亩),以红枫湖镇为中心,涉及中一、右二、芦荻、大冲等村,基地依托“贵州长津农业有限公司”、“贵阳裕东农业有限公司”、“清镇青远农业有限公司”、“清镇世阳农业有限公司”等蔬菜重点企业,建立企业集群、板块生产的规模化蔬菜基地。

②清镇市暗流乡万亩鲜椒基地建设
沿321国道沿线,新建清镇市万亩鲜椒基地1个,面积10000亩(新增),以暗流乡为中心,涉及下坝、街上、小河、太阳、小沟、洗M、鼓钟、洋桥等村,基地依托“贵州众旺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订单种植小M椒、线椒等,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基地,实现订单生产。

③花溪黔陶乡万亩香葱基地建设
建成花溪区黔陶万亩香葱基地一个,以花溪区黔陶乡为中心,涉及赵司、骑龙、马场、半坡等村,基地面积10000亩(新增4000亩),依托“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香葱协会”、“花溪区黔山香葱种植合作社”,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香葱生产基地。

④息烽县西山乡万亩规模化蔬菜基地建设
沿贵遵沿线,扩建息烽县西山乡万亩基地1个,面积10000亩(新增8000亩),以西山乡为中心,涉及柏香山、林丰、鹿窝等村,基地依托“息烽润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立产业集群,实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规模化蔬菜生产。

2.两个食用菌产业园建设
①白云食用菌产业园建设
扩建现有“贵州高山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贵州黔达喀斯特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归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贵州雨青园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等4家食用菌企业生产规模,新增引进食用菌企业4家,打造企业集群,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园区以白云区沙文镇扁山村为核心,辐射带动沙文镇对门山、麦架镇果园村、高坡村、牛场乡等。

②南明食用菌产业园建设
南明食用菌产业园以永乐乡为核心,涉及羊角、柏杨等村,扩建贵州万象食用菌有限公司、贵阳山里妹食品有限公司食用菌规模。

3.两个蔬菜专业村建设
①燕楼村千亩苦瓜专业村建设
在花溪区燕楼乡燕楼村建设苦瓜专业村,生产规模达1000亩。

②扁山村保供设施蔬菜栽培专业村建设
在白云区沙文镇扁山村建保供速生菜设施栽培专业村,新建蔬菜大棚500个,总规模达1000栋。

4.蔬菜标准园建设
以蔬菜标准园建设为重点,在蔬菜产业带建设保障城市供应蔬菜标准园基地20个,其中南明区1个,小河区1个,白云区4个,修文县2个,息烽县2个,清镇市5个,开阳县2个,花溪区3个。

其中:12个列入贵阳市2011年十件实事,总面积2万亩(具体实施方案详见附件一)。

(五)保障体系建设
1.蔬菜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工程:围绕万亩蔬菜基地建设及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引进实验示范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50个,推广面积5万亩以上,为基地发展提供品种储备和技术支撑;完成技术人员、新型农民等技术培训10万人次。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蔬菜产业化进程:新引进扶持蔬菜规模种植和加工企业10家,使全市蔬菜企业达38家;加大蔬菜龙头企业的评定扶持,使蔬菜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达10家以上;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个,科技种植大户1000户。

3.市场开拓和品牌打造建设:一是完成10个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完善产地和区域集散地市场体系;二是在蔬菜外销目标市场举办1—2次蔬菜产品推介会,积极引导产业带共享品牌、产品共享品牌和区域共享品牌,打造“黔山牌”蔬菜大品牌和知名品牌;三是对外销大户、企业进行补助。

凭借销售环节的各项佐证资料,对全市前10名外销大户、企业进行补助,拓展省外市场。

4.配套设施建设:配套大棚、冷链及产后加工车间等设施建设。

5.出口蔬菜基地备案登记
对蔬菜重点企业蔬菜基地经过严格的检查,对符合出口要求的基地,按程序完成备案登记工作。

基地完成备案登记后,将按照统一计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用药、统一采收的“五统一”要求组织生产,有利于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维护广大蔬菜种植户的利益。

五、工程资金概算、筹措及安排
(一)资金概算及筹措
总投入29401.09万元,其中:市级资金4000万元(其中价调资金2500万元,新菜地开发基金1000万元,财政资金500万元),农民(企业)自筹25401.09万元。

(二)资金安排
1.2500万价调基金
(1)保供蔬菜基地(20万亩)建设:330万元,用于种子、农药、肥料等投入品补贴;
(2)3个重点万亩规模化蔬菜基地(红枫湖万亩保供基地、暗流万亩辣椒基地、西山万亩基地)建设:1130万元,用于种子、农药、肥料等投入品补贴,新增2.7万亩补助标准400元/亩、0.5万亩老基地补助标准100元/亩;
(3)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500万元,用于食用菌企业生产及加工设备设施补助;
(4)保障体系建设:70万元;
(5)市场开拓和品牌打造:250万元;
(6)蔬菜采后处理配套设施建设:170万元;
(7)出口基地备案登记:10万元;
(8)绩效考核经费:40万元。

2.1000万元新菜地基金
主要用于20个蔬菜标准园建设投入。

3.500万元财政资金
主要用于:
(1)花溪万亩香葱规模化蔬菜基地建设:220万元,用于种子、农药、肥料等投入品补贴(新增0.4万亩补助标准400元/亩、0.6万亩老基地补助标准100元/亩);
(2)新建两个专业蔬菜村:150万元(燕楼苦瓜基地主要用于种子、农药、肥料等投入品补贴,补助标准1000元/亩;扁山设施速生菜基地主要用于新建大棚补助,补助标准1000元/个);
(3)“四帮四促”蔬菜基地建设:105万元,用于种子、农药、肥料等投入品补贴;
(4)培训费:10万元
(5)工程管理经费:15万元。

(三)补助方式
农户采取种子、农药、肥料等物化补助或现金直补,现金直补需采用“一卡通”的方式直接到农户账上;对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补助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基础设施建设类工程采取先建后补制。

六、工程进度安排
(一)工程建设时间
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

(二)进度安排
1.2011年1—3月,完成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基地落实等前期准备工作。

2.2011年1月—2011年11月,完成工程实施。

3.2011年12月,做好工程总结验收工作。

七、保障措施
(一)建立保障措施,加强工程管理
1.各区(县、市)政府要高度重视蔬菜标准园建设工作,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市政府实事目标的顺利完成。

2.市农委成立以分管副主任为组长、总农艺师为副组长,蔬菜产业发展处、蔬菜技术推广站、菜地管理站、计财处、监察室、相关区县农业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的“2011年贵阳市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职责是:全面负责工程的
组织协调,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监督管理工程实施情况,指导生产技术指导小组和工程监察组开展工作。

3.成立生产技术指导组,主要负责蔬菜发展工程中的品种布局、实验示范、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和培训等工作。

4.成立工程监管组,负责资金管理、财务审计及工程检查等工作。

5.定期检查,不出漏洞。

各责任人深入对所负责工作定期检查登记,对不合格环节,应采取措施及时整改。

6.及时汇报,促进指导。

在工程实施中经常主动向主管领导汇报,及时得到监督和指导。

7.加强资金管理。

严格执行财政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工程资金到位使用兑现督查力度,由市农委成立工程资金督查组,定期对资金到位使用兑现情况进行督查。

同时,不定期邀请市财政局、市价调办相关人员到工程区对工程资金到位使用情况进行抽查,用好、管好工程补助资金,确保工程资金安全运行。

(二)更新观念、创新运作机制。

随着现代农业战略的实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科学规划蔬菜生产和品种布局,使蔬菜品种、种类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优势效应和规模效应,对现有企业加强和改善服务,引进新企业集群加盟发展,打造现代蔬菜企业集群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一是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模式,以企业投资为主体,政府在关键制约环节给予扶持。

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负盈亏。

以专业合作组织或企业为载体,开展“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示范,扩大产业规模。

探索通过“合作社”、“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带动广大农户发展蔬菜(食用菌),实现农业增效、企业增利、农民增收。

二是改变以往资金以面补助为主的方式,从面上补贴转向重点蔬菜产业补贴和新增基地补贴为主,拉开补助档次,打造重点产业集群、规模化的万亩蔬菜基地,新增基地补贴标准第一年400元/亩,第二年300元/亩,第三年200元/亩。

三是改变以往基地建设分散实施的方式,从分散建设转向以“整乡推进”为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整乡建设、整乡推进、整乡发展,打造蔬菜专业乡镇,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特”。

四是以奖代补,在外销蔬菜销售环节,出台实施奖励政策和激励机制,对全市外销蔬菜前10名的销售大户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拉动外销蔬菜产业发展。

五是引入竞争机制,扶优扶强,提高工程实施质量和开发效益。

六是建立奖罚机制,4个万亩基地建设纳入一级目标考核。

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主管单位将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验收,对工程完成好的单位、个人进行奖励,对工程实施未完成、未按期完成单位、个人进行一定的处罚,充分调动积极性。

(三)抓好队伍建设,加强新技术推广。

加强市、区、县(市)、乡(镇)、村四级主产区技术推广、行业管理队伍和科研开发队伍的建设。

同时,针对各蔬菜产业带目标市场,按照2011年蔬菜工作思路,加大蔬菜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等生产投入品和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增加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提高基地建设效益。

(四)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建立完善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管理四大体系(完善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健全蔬菜质量安全技术推广体系、强化产地检测体系、建立产品检测体系),规范我市蔬菜产销行为,推动绿色、有机蔬菜发展,促进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升级。

在基地建设中严格各环节质量控制,一是基地选址严格选择经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基地,把好生产源头关;二是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贵阳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DB5201),严禁使用禁用农药,把好生产过程质量关;三是严把蔬菜产地准出关,对基地产品上市实行例行检测,合格产品准予上市,不合格产品不准上市。

八、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经济效益
蔬菜生产总量达180万吨,总产值33.4亿元;食用菌生产3000万袋,实现总产量1.8万吨,产值1亿元以上。

蔬菜产业投入产出比达1:3。

(二)社会效益
——蔬菜工程的实施,为贵阳市蔬菜产业提供支撑,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实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完善蔬菜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蔬菜产业发展,对实现蔬菜产业整体水平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丰富市民菜篮子花色品种,促进产品流通,保证市民“菜篮子”安全供给,价格平稳。

——工程的实施,将实现蔬菜总产值34.4亿元,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工程的实施,将带动全市25万户农户种植蔬菜,人均增收2408元,带动全市农民人均增收达1302元。

——本工程带动省级一类贫困乡镇暗流乡3000余农民脱贫致富,对推进暗流乡整乡脱贫,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保障农民收入。

(三)生态效益
该工程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走无公害、绿色发展之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附件:1.2011年贵阳市蔬菜标准园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2.2011年贵阳市蔬菜主要目标任务
3.2011年贵阳市蔬菜基地汇总表
4.2011年贵阳市20万亩重点保供基地布局表
5.2011年贵阳市蔬菜基地建设投入概算表
6.2011年贵阳市蔬菜标准园建设内容及资金概算表
7.主要工程区蹲点技术人员安排(官网附件不能下)
乌当区实施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工程效果显著
2008年1月23日
乌当区是农业部2007年确定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之一。

工程下达后,乌当区政府高度重视,在省农业厅、市蔬菜办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积极组织农业、质监、蔬菜、财政等部门和涉及乡镇,严格按照农业部和省、市的要求,结合乌当区蔬菜生产的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目前各项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取得较好效果。

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程基本情况
乌当区蔬菜基地面积达6.8万亩,种植面积达13.56万亩,总产量达27.6万吨,商品蔬菜上市量20.22万吨,其中外销蔬菜10.01万吨,蔬菜总产值33567万元。

其中工程区蔬菜基地面积2.12万亩, 示范品种种植面积达2.87万亩, 总产量达8.93万吨,总产值12502万元。

乌当区蔬菜及其加工产品不仅销往两广、重庆、山东等地,还远销欧美、香港及东南亚国家。

二、工程执行情况
1、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建设。

在永乐乡、偏坡乡、羊昌镇、百宜乡建立了标准化示范基地
2.12万亩,种植面积达2.87万亩次,涉及农户8040户。

示范品种番茄0.6万亩,黄瓜0.9万亩,蕺菜0.85万亩,辣椒0.52万亩。

其中核心示范区永乐乡、羊昌镇达1.25万亩, 种植面积达1.95万亩次,涉及农户4150户。

核心示范区四个品种生产主要环节标准应用覆盖率达100%。

2、蔬菜标准体系的集成和转化。

参照国家、省、市的相关标准,充实和修订了乌当区无公害蔬菜的标准体系。

引用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15项、省级标准2项、市级标准2项。

修订区级标准24项、制订区级标准1项。

3、开展蔬菜标准化的培训与宣传。

已对蔬菜生产、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蔬菜标准化培训与宣传。

今年全区共培训农户401期15231人次(示范区164期8250人次),培训种子、农药经营户3期114人次,发放《乌当区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手册》8600多册、《贵阳市政府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通告》等宣传资料15000多份。

管理和技术干部接受上级培训3期128人次。

派送蔬菜营销人员培训2期22人次。

通过各种渠道,发布简报13期,制作课件3个,并通过区远程教育网在蔬菜生产的各个阶段,每天分三个时段循环播放。

在四个乡镇人口聚集地建立了4块宣传栏,定期登载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大力宣传介绍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知识。

核心示范区标准简明手册入户率达100%,标准入户培训率达100%。

4、规范农业投入品的管理。

已建立蔬菜投入品管理制度,完善标签、标识制度,在核心示范区建立投入品定点销售点2个,实行了定点采购和档案管理。

不断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依法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

5、建立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2007年在工程区建立了504户农业档案,逐步推行蔬菜生产经营档案管理。

已购置5台蔬菜农残检测仪,建立了5个蔬菜农残检测室、流动检测车一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基地和产地批发市场进行检测,到目前为止,经国家农业部、省、市有关部门对生产基地、批发市场抽检及及本区自检,合格率达100%,已使用无公害蔬菜标识
1.7万枚。

已购置电脑5台并开始着手建立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逐步实现从生产到市场的全程质量监控。

6、品牌培育。

在贵阳市“黔山牌”的大品牌下,形成了“百宜折耳根”、“永乐黄瓜、番茄”、“羊昌甜椒”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牌。

目前,工程区四个乡镇18个村都已获得省农业厅无公害产地认定(2007年12个),4个产品都获得国家农业部认证(2007年2个),“俊仁牌”辣椒系列产品获得A级绿色食品认证。

“百宜牌”折耳根、“永乐牌”蔬菜已注册商标。

同时组织“老干爹”等企业和本区蔬菜产品参加了贵州省第三届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取得了较好的宣传和推介效果。

7、不断加强示范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2007年完成机耕道建设8条10.5 公里,引水沟渠8条20公里,小水池168口,沼气池1560口,新建蔬菜大棚135个,冷库2座,蔬菜产地批发市场一个。

机耕面积1.35万亩次,机灌面积0.87万亩次,推广耕作机械1172台,植保、提水等机械385台。

三、主要成效
(一)经济效益显著
通过蔬菜标准化区工程的建设,促进了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2007年全区外销蔬菜突破10万吨,创产值9275.2万元,“黔山牌”永乐蔬菜、羊昌甜椒畅销沿海及东南亚城市。

2.12万亩蔬菜标准化示范区, 总产量达8.93万吨,总产值12502万元,蔬菜平均亩产达3110公斤,比前三年平均亩产2800公斤增加310公斤,2.87万亩次蔬菜标准化示范增产889.7万公斤,可新增收1245.58万元,户均增收1549.22元,人均增收309.84元。

农户收入明显提高。

如羊昌镇发展3000亩甜椒种植,产量达840万公斤,创产值1344万元,亩产值在4480元,亩纯收入达3400元,蔬菜种植收入当地农户占总收入59.1%。

(二)社会效益:通过工程的实施,全面提高劳动者生产素质,增强了全区实施标准化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能和意识,提高商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进而带动和促进我区蔬菜向优质高效和无害化方向快速发展。

一是农民标准化意识加强,基地实现了种子良种化、生产规模化、种植规范化;二是质量意识加强,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蔬菜品质得到提升。

2007年农业部和省、市对我区蔬菜进行农残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100%;三是招商、稳商意识加强。

农户自觉遵守外销商条件,按照等级规格生产,不掺杂使假、既留住了老买主,又迎来新客户,永乐果蔬批发市场冷库受到入驻市场的外销商的青睐,在外销菜的旺季,永乐乡就有32位蔬菜收购商,仅广州江南市场海特公司就在永乐乡收购蔬菜达1.4万吨。

(三)生态效益:通过工程实施,强化产地环境监测,推行平衡配方施肥技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量使用沼液、沼渣,桔杆等有机肥、有效减少对土壤的破坏,防止环境污染,同时实现我区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通过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带动我区外销蔬菜产业发展,我区外销菜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外销品种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永乐蔬菜保鲜库的建立增加了外销收购的品种范围,今年我区外销蔬菜品种已达22个;二是外销渠道由市外向省外发展,如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