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变“无米之炊”为“有米之炊” ——有关解决作文“肚里没货”之难题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变“无米之炊”为“有米之炊” ——有关解决作文“肚里没货”
之难题的探讨
摘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五-六年级)习作要求之一为“40分钟能
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可是很多学生写起作文来常常咬烂笔头也挤不出几
句话,更别说400字了,究其原因是“肚里没货”。

本文结合我多年作文教学的实
践和思索,从课堂教学和课后指导两方面来探讨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肚里没货”的难题,希望能抛砖引玉,有所突破。

[关键词]
习作小学生课堂课后素材实践
一、实情播放
一位语文老师搬着一撂作文本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迎接他的却是一片嘘声:“啊,又要写作文呀!”我敢肯定这不是个例,而是中国语文常规习作教学的一个
缩影。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不难发现,每次写单元作文时不少学生一节课下来
咬烂笔头也写不了几个字,甚至不难发现抄作文书以应付的现象,而且很多都是
无病呻吟。

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而且也具备了把句子写通顺
的能力,为什么学生会觉得“写作猛于虎”呢?
二、原因分析
“老师,不是我不想写,而是我真的不知道写什么啊!”——这是学生最常见
的回答。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之所以感到作文难,首先是因为肚里没货,无话可说;其次是不知道怎样把货拿出来。

前者是前提,是根本,后者是渠道,是技巧。

我们平时教师的作文教学常常本末倒置,过多地讲习作要求,习作
技巧,构思布局,而忽视学生是否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所谓水到渠成,只要地
下有暗泉,它总会喷涌而出,且自然会找到通往江河的渠道。

有次我看到班上两
个孩子上课吵起来了,我不假思索地批评了那个平时成绩差且调皮捣蛋的学生而
没有批评那个平时文明守纪的学生,前者感觉委屈,我便让他把经过写出来。


时咬烂笔头也没写出几句通顺话的他,结果洋洋洒洒写了400多字,还把对我这
次武断处理的看法写得很深刻。

——这应该引起我们深思。

由此可见,学生之所以觉得“写作猛于虎”根本原因是“肚里没货”。

学生“肚里
没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气质的原因,有成长环境的原因,有经验阅历的原因,有教师教学策略的原因。

很多东西是无法改变的,而教师的教学策略
却是可控的,所以作为教师只能从教学策略上找原因,求改变。

从教学策略方面看,学生“肚里没货”的原因是我们平时的习作往往是教师要
他们写,而不是他们自己要写。

从根本上讲,还是没有转变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
教学思维和模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并且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
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
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
实感”。

[1]这些指导性建议贯穿于习作教学就是要求我们让学生写作时“肚里有货”,是一种“我要写”的状态。

三、方法探讨
当我们明白了原因且明确了教学策略之后,摆在我们面前最艰巨也是最实际的
问题便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是靠经验,二是靠创新。


面我将根据自身习作教学经验和对问题的深刻认识,从课堂习作教学和课后习作
指导两方面来谈谈如何使学生的习作从“无米之炊”的苦恼变成“有米之炊”的欢愉。

(一)课堂习作教学
我认为就课堂习作教学来说,要保证学生写作时“肚里有货”,教师应主要从
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教材处理;二是情境创设;三是兴趣激发。

1、教材处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第三学段“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反映
在教材上即每单元后面有个习作要求。

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为了配合教材内容
和要求,不顾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造成学生不知写什么,即“肚里没货”。

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而不能成为教材
的“奴隶”。

在处理教材每单元的习作要求时,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写作教学应
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有一次,一学生趁英语老师下课辅导学生时把老师手机拿走,全班师生费尽心思最终水落石出,在班上影响很大。

第二天恰好是作文课,我并没有按照教材单元作文要求组织作文教学,而是以此
为素材备作文课。

结果几乎全班同学都轻松完成作文,且具体详细,感受启发较
深刻,——这其实就是本次单元习作的教学目标。

由此可见,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只要目标明确,不一定要死守教材,完全可以灵活处理,而其源泉便是学生生活
实际。

2、情境创设
有时候轮到写作文了,可是生活中确实没有特别的素材怎么办呢?这就需要
我们精心的情境创设。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写作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丰富写作素材,有利于引导学生由自发写作到自觉写作,从而较快地提升学生的
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写作水平。

可以说这是变“无米之炊”为“有米之炊”的“最
人为”的方法。

课堂情境创设是一种创新活动,不必拘泥教材,但“口语交际”是个很好的平台,应引起高度重视。

3、兴趣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攻破习作“肚里没货”的最好武器,因为只要学生
对本次习作内容感兴趣,他的各种感官、想象、思维、记忆等就会被激活,他就
能搜集到各种习作素材。

那么在课堂习作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认为首要的是所
选择的习作内容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要和学生交朋友,走
进学生的生活。

其次是多鼓励。

一是对学生作文评价中多用鼓励性评语,即使有
必要指出其作文的不足时也要注意委婉和艺术性。

二是对优秀作文和有进步作文
的点名性鼓励。

(二)课后习作指导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是"用人生的真实抒写真实的人生"。

新课标也强调让学
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学生之所以写作起来觉得“肚里没货”
主要就是不善于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循循诱导。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教会观察,二是组织活动,三是特色作业。

1、教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
多看,二是多练。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
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
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

”有次我让学生写学校运动会,有些同学说没什么好写的,有些同学却洋洋洒洒500来字不觉啰嗦。

他们的差别就在于观察能力的差别。

学会观察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

我认为
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还要用耳听,用手摸,用心想。

其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认为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是运
用“烂笔头”最可靠的方法。

而且,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要将观察生活、思
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

2、组织活动
以杜威和克伯屈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
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

”[2]照此,学生自己的
社会实践活动是作文的源泉。

现在许多学生除了吃饭、睡觉、上学就是打游戏、
参加学习班、辅导班,活动极其单调而有规律。

难怪许多学生要么就是不知写什么,要么就是写流水帐。

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留给孩子许多自由时间,要有意
识地组织各种活动,因为活动中才有冲突,才有故事,才有疑惑,才有东西写!
我们可以组织参观访问活动,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
贴近生活的活动。

3、特色作业
为了让学生写作有话说,不做“无米之炊”,我们在平时还可以布置一些特色
作业。

这让我想起了众所周知的“保蛋计划”习作案例:老师要求学生一周之内带
一个鸡蛋上学确保不破,然后把这个过程和感受写下来。

即使再不会写作文的人,他总有几句话要写,不会出现“无米之炊”的现象。

我在教“写一件令你感动的事”
之前就要求学生回家帮父母按摩,并观察父母的反应,然后学生再写起来就有很
多话写了。

所以这里所谓的特色作业就是能丰富学生内心体验,能为学生的写作
提供素材的作业。

四、小结
综上所述,学生觉得“写作猛于虎”,其实最难不在怎么写而在写什么。

换句
话说,学生写作难是因为他们是在做“无米之炊”。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这与
学生的年龄特点、成长环境和教师习作教学策略等因素有关。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课堂习作教学和课后习作指导两方面下功夫,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
丰富其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的写作从“无米之炊”变成“有米之炊” ,从“要我写”
变成“我要写”,这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
参考资料: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教育学》,劳凯声主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南开
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