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电影研究
摘要
凭借着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电影工业体系、上千部的电影作品,香港电影一度在在国际影坛上大放异彩,形成“东方好莱坞”之佳誉。

香港电影以汉文化为根基的同时,吸收了国际化现代电影包装的个性特征,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与特色。

当前,针对香港电影的研究在大陆学界已经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对于香港电影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进一步认识它在整个电影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性。

本文承袭这一风气,选取香港电影作为研究与论述的主题,通过简要分析香港电影的发展历史、香港电影的独特特色以及香港电影本身机制与运作存在的不足之处,完成对香港电影的整体剖析。

最后,本文对香港电影未来的发展做一下展望作结。

关键词:香港电影;发展历史;特色;不足;展望
一、香港电影发展概述
香港电影是一门包含诸多要素的行业与学问,要对香港电影进行研究,作为基础,我们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一下香港电影整体的发展历史进程,以便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审视香港电影文化。

(一)香港电影的大致发展历程
自1897年电影开始在香港放映并逐步催生出香港本土电影以来,香港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发展阶段,本文为了讨论方便,现按照时间阶段划分为如下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香港电影的催生阶段
1897年,“活动放映机”和“电影视镜”抵达香港,开始在酒楼、茶座等地点进行放映,随后逐步出现以“喜来园”为代表的临时电影放映影院,致使对影片数量的要求增高,进而催生了香港电影制片业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2、20世纪前50年,香港电影制片业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香港电影制片业处于萌芽阶段。

1913,导演黎民伟拍摄了电影《庄子试妻》,粤语电影开始成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胡金铨为代表的许多上海电影人南下香港,保障了1938年第一部国语电影《貂蝉》的产生。

3、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香港电影的繁荣期与高峰期
20世纪50、6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繁荣期与高潮期,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的《四千金》和《江山美人》获得亚洲影展的最佳影片奖。

武侠片和喜剧片成为这时期的主流影片,极大的丰富了港人的业余生活。

4、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香港电影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风靡一时的武侠片开始向新派武侠转型,开始侧重于表达娱乐和本土意识。

通过李小龙《精武门》、《猛龙过江》,香港功夫片畅销全球,成龙的《醉拳》等也深刻印证了功夫喜剧的香港本土化过程。

5、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香港电影进入繁荣期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电影进入了繁荣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等成为至今流传的不朽经典影片。

同时,武侠片和喜剧片再成主流,《家有喜事》创下票房最高纪录至没被打破。

此外,以《烈火青春》
为代表的香港电影的新浪潮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6、1997年以后,香港电影走入低谷
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好莱坞电影大举抢占亚洲电影市场,香港电影走入低谷。

电影人开始反思如何救市,香港资深电影制片人施南生说“我们面对的挑战很多狠多,机遇也很多很多。

这就像站在了十字路口,需要在很短时间里,迅速找到正确的方向,大步向前走”1。

(二)香港电影的影响力概述
电影被称为“装在铁盒子里的文化使者”,其本身承载与传播文化的能力很强。

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电影的香港制造标签几乎已经衍伸成整个香港的代名词,很多人喜欢和了解香港这个城市正是因为对香港电影的热爱。

可以说,香港电影的影响力深化与延展了香港这座城市的魅力与吸引力,香港电影的影响力众多电影发烧友去香港,是为了追寻那些香港电影场景里曾经出现过的街角、咖啡屋、唐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香港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香港电影也对内地电影文化和台湾电影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大陆近几年逐渐兴起的贺岁电影风潮,正是沿袭香港的市场化运营机制而来。

(三)香港电影人“拯救香港电影”的努力
如上文所述,97年后香港电影进入低谷,从1997年至今,深深热爱香港电影的电影人一直在寻找与探索未来香港电影的发展出路。

90年代末,以导演陈嘉上为首的电影人成立救市联盟,通过演员不收费用而是加盟入股的方式拍摄电影,降低成本的同时分摊风险,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香港电影的发展之路,最终以失败告终。

拍摄影片欠下的相关费用截止到2008年才全部还清。

香港本土电影市场已经萎缩,众多优秀香港电影人开始被迫走向欧洲或好莱坞发展,另一些则实践大陆与香港的合拍片,试图分取大陆市场的一杯羹。

香港赴内地合作拍片的动力主要因为内地广阔的山河美景和便利的劳务输出。

加上港方在成本、利润等经济层面具有完全控制权,这些资源优势都吸引香港影界前往内地发展。

二、香港电影的特色概述
产生的背景与根源不同,香港电影在文化、创作、产业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1【美]大卫·波德威尔何慧玲译:《香港电影的秘密》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1版
大陆电影的特点,下文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总结经验,启迪未来香港电影及大陆电影的发展。

(一)香港电影工业体系一览
受深好莱坞商业电影制片厂制度、法国“新浪潮”艺术电影理念、“后现代”、娱乐主义和商业主义等文化思潮影响,香港电影在发行与制作上均形成独具特色的香港电影工业体系。

香港本土广大的市场和活跃的观众以及广阔的海外市场是其成为“东方好莱坞”的基础保障,通过大规模的本土院线建设,保障了本土电影的普及。

此外,录影机、VCD、DVD的出现,助推了港产片的普及。

以“邵氏兄弟”为代表的“垂直整合”大片场制实践失败后,独立制片业再度崛起带动发行体制变革,以“卫星制”占主导地位、以院线为支柱的电影产销秩序形成。

例如,以“嘉禾”为母公司,“四维”、“许氏”、“永盛”、“威禾”、“宝禾”等卫星公司围绕其周围的模式在一定时期推动了港产电影的发展,产生了《精武门》、《猛龙过江》、《鬼马双星》等经典影片。

(二)香港电影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发挥
由于初期香港电影产生的奠基人大部分是由大陆流向香港的,他们对大陆本土文化的体悟相对较深,这就造成了香港电影从产生之初就对传统文化元素颇为重视与迷恋。

1920一1940年代,上海电影文化也对香港电影产生了全面、直接和持久的影响,战时电影人南来北往间的艺术交流,为上海与香港电影发展铺就了共同的精神土壤。

此后香港电影新浪潮中,许多导演创作的电影都明显涉及“老上海”风格。

当代香港知名电影人代表许鞍华、关锦鹏、王家卫的电影中,无不经常展现出对上海元素“风格”的怀恋。

《阿飞正传》中潘迪华饰演的后母角色执着的操着纯正的上海口音,《花样年华》中张曼玉曼妙的旗袍,《胭脂扣》中的南音“客途秋恨”,无不是中国元素在香港电影中的细节展现。

香港回归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更为紧密,香港电影人主动向大陆更厂阔的市场靠拢,这种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挖掘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夜宴》、《见龙卸甲》、《赤壁》、《孔子》等两岸合拍片,直接取材于中国传统经典,将香港电影人对中国元素的使用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香港电影中的回归情节分析
正如很多学者在描述时喜欢引用的话“香港是借来的城市,借来的地方”,2是没有根的。

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港人无形中都在默默践行寻根之旅。

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境遇,使得香港电影也在不断的上演着追寻自我、寻找文化、身份定位的叙事主题。

《胭脂扣》中,如花在黄泉路上苦等50年正是对大陆对香港政策50年不变的一种投射,而《春光乍泄》中流浪阿根廷的黎耀辉的回归正是香港回归的一种投射,影片英文名字《Happy Together》则是对于香港回归大陆后双方美好结果的一种期许。

《2046》,则更为直白的指向大陆对香港实施一国两制政策50年不变结束的那一年。

《重庆森林》中金城武对爱情追求的祈福时说,希望“这不会是个过期的罐头,能够保留它一万年不变”。

影评人罗卡评论本片时指出:“似乎,只有凭着爱才能越九七,五十年不变一万年不变。

3”
三、香港电影存在的不足
分析了香港电影具备的诸多大陆电影不具备的特性之外,我们也应该清醒的体味与看清香港电影的缺陷与不足,这些缺陷与不足可以说是香港电影的致命伤,下面分层次论述这一问题。

(一)“泛娱乐化”倾向严重,低俗内容偏多
早在80年代初香港电影的巅峰时期,以许冠文为代表的粤语喜剧片,就遵循了传统粤语喜剧的早跟路线,为了娱乐观众而大量的堆砌笑料,加深影片的喜剧效果。

《麥嘉系列喜剧》,为了娱乐大众,不止加入许多色情、淫秽的段子,而且出现恶搞共产党,恶搞公安局的场面。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政治文化一体化过程推进,“泛娱乐化”的倾向在香港电影中的体现越发严重了。

周星驰系列的无厘头喜剧更是将恶搞发挥到极致,反映出香港电影“中学生文化”的大集结4,当《少林足球》(2001)和《功夫》(2005)在票房上取得压倒性的业绩,我们知道香港电影已经进入了抗拒严肃的时代。

这一趋势甚至开始逐渐波及大陆的电影市场。

《冯小刚》以贺岁档为契机的一系列喜剧影片也开始模仿与顺应这种“泛娱乐化”的倾向,全民娱乐已经成为主流。

2阿巴斯:《最后的商业中心:诗和文化空间》,《倾向》卷1期(1993)《电影世界》,第14期,1942年2月
3罗卡《〈重庆森林〉——后过渡期的风情画》,(香港电影评论学会,1995),第67页。

4列孚《单边主义令香港电影固步自封——香港电影步向低谷探究》,《电影艺术》2007年第1期。

(二)过度追求速成的“快餐”生产模式
香港电影已经逐步习惯了工业化的“快餐”生产模式,单方面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使得很少电影投资人再会投钱进行细致的电影创作与拍摄,选景往往什么简单拍什么,题材也是避免投资巨大的场面。

以1994年的影片《东成西就》为例,就是投资人在无法忍受王家卫导演的慢节奏之下,临时敦促导演刘镇伟在一周内赶制出来捞回点油水的速成电影,最后电影的票房到底是没有辜负投资人的期盼,获得了满堂彩。

当前的事实是,电影人在电影诞生之初投注在在电影上的探索与尝试精神正在香港电影中逐渐消失。

观众已经习惯了便捷、无营养的快餐文化,电影人也只顾投其所好,一味生产快餐式电影,这实际上是一个恶性循环,代表与反应的是香港电影本身的内在贫血。

(三)过度依赖明星制造
香港电影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过分依赖“明星”效应。

香港电影对于明星的过分依赖其实是上文所述追求速成“快餐”模式的另一个体现。

无需花大时间去探讨剧本、拍摄技巧,依靠明星,什么都能轻松搞定。

纵观当前香港电影的贺岁档影片,简直就是明星集体秀,电影本身剧本再烂也不管,只要拉上几个当红明星加入,做好宣传造势,票房保障自不在话下,投资商赚个盆满钵满就已经是万事大吉。

这样的情形下,新一代电影演员根本得不到真正的历练机会,于是在拥有海外票房保障的演技派演员张国荣已去,张曼玉、梁朝伟逐步淡出的今天,你会发现香港电影真正的演技派已经出现了断层。

年轻一代中,再也没有一个可以填补上这个空缺的电影演员。

四、对香港电影发展未来的展望
历经了超过百年的风风雨雨,香港电影走出了一条璀璨而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针对上文对香港电影特点与缺陷的分析,本文作者现对香港电影未来的发展做如下展望:
(一)两岸合拍片依旧是大势所趋
1980年,香港导演杨吉艾于和福建电影制片厂合拍完成的民初动作片《忍无可忍》,内地与香港的电影合作拍片历程开启5,到如今已经超过30年了。


5朱家昆著:《香港类型电影漫谈,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
来,在大陆与香港两地日益频密的交往、合作中,有中央政府利好政策的支持,拍摄两岸合拍片仍然是大势所趋。

由于香港电影本身恶性循环的发展结果,大批优秀电影人流失海外,已经不具备与好莱坞及欧洲电影抗衡的资本,莱坞级西方大片占据我们大屏幕的局面在未来几乎不可能改变。

加之香港本土电影市场的饱和,海外市场的萎缩,香港电影能够寻求的只能是大陆这人口基数众多的大市场,以求在这个大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在于政府仍没有放弃挽回电影产业的努力。

香港与大陆市场的逐渐联姻,奠定了彼此文化领域寻求合作的基础,在香港电影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在美学、民族化、产业模式上走出新的思路。

(二)电影人仍将继续探索
香港电影作为一枚承载文化的容器,陪伴了众多香港人及亚太地区的电影爱好者走过了风风雨雨的百年,其自身在摸索中形成的独特发展模式,拍摄技巧以及孕育培养的一代优秀电影导演、卓越的电影演员已经深深的铭刻在了史册中。

生命不止,探索的脚步不息,作为真正热爱电影事业的香港电影人来说,未来仍然是寻找与探索的阶段。

香港电影经历了百年的发展,经历过高潮也走到过低谷,有欢笑也有辛酸的汗水,其中面临的转折也是历史的必然,避无可避。

当前正是香港电影转折的巨大关口,只要成功的度过这一路口,香港电影依然能够继续发挥辉煌前景。

所有香港电影人都应该深信这一点,团结一心,为了香港电影的未来而奋斗。

结束语
香港电影的发展历程中有高潮也有低谷,探索发展模式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这都无损电影爱好者们对香港电影的热爱,他们一如既往心怀感恩的支持香港电影,就像始终如一的支持一位命运多舛的朋友。

本文通过对香港电影整体的分析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更加加深了对香港电影的体会,希望对香港电影未来文献储存能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美]大卫·波德威尔何慧玲译:《香港电影的秘密》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 阿巴斯:《最后的商业中心:诗和文化空间》,《倾向》卷1期(1993)《电影世界》,第14期,1942年2月
[3] 罗卡《〈重庆森林〉——后过渡期的风情画》,(香港电影评论学会,1995),第67页。

[4] 列孚《单边主义令香港电影固步自封——香港电影步向低谷探究》,《电影艺术》2007年第1期。

[5] 朱家昆著:《香港类型电影漫谈,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