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性教学活动,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开展,旨在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紧密结合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在实验中,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活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其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媒体、互动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引入项目化、探究式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验,找到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要注重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教师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综合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同时,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活动,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和实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推动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希望通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开展,能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成长带来更多的益处,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教育部于2017年发布的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旧标准相比,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调整。
对于语文教学的全面提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研究与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期达到以下目的:1. 掌握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内容与要求;2. 分析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学的影响与意义;3. 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围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进行研究,重点包括标准的背景和体系、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设置和教学方法等。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通过收集研究前沿、教学资料和课程标准等文献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的文献分析,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2)通过对学生、教师、家长等不同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3)选择某一学校的高中语文班级进行实证研究,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研究成果预期1. 了解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内容与要求,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2. 分析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学的影响与意义,探索符合学生特点和实际需求的教学方式;3. 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以上就是本研究的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得到指导老师的指导和支持,共同完成本项研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教育部制定的一份旨在规范普通高中语文教育的标准。
它是为了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而制定的。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阐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内容。
一、课程体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体系包括语言文字基础、阅读与鉴赏、写作与表达、口语交际、文化修养五个部分。
其中,语言文字基础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阅读与鉴赏则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写作与表达则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则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文化素质。
文化修养则是帮助学生增长人文知识,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具体目标包括:1. 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能力;2.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文化素质;5.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包括:1.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当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当掌握叙事、说明、议论、写景、描写等写作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文化素质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注重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国际视野。
四、课程评价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评价应当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的评价。
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研制工作的说明(一)

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 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 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 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 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 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 业意讽、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 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 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引自《普 通岛中课程方案(实验)》) 3.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教育
编者按: 本刊近期将连续刊载课标组专家对高中语文 课标的解读文章.并讨论义务教育课标的修订问 题.欢娅广大读者积极参与。
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研制工作的说明(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
在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 指导下,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 发展中一13,的具体部署,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 通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深入讨论改革思路,草拟课程 标准稿,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完成了《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 上个世纪束,我们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呼声不断, 这呼声既来自教育第一线,也来自理论界和政府决策 层,起因于对教育中弊病的检讨和对社会走向的洞察: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必须抓住世纪之交的战略 机遇,实施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改变教育中陈旧落后 的内容、目标和实施方式,推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放 眼世界可以看到,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上一些率先 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的国家开始了朝一轮的教育改革, 这是对社会重大转型的呼应,是对21世纪即将出现的 国际竞争的准备。面对这一国际性教育改革大潮流和 国内强烈的改革呼声.教育部组织了一批教育理论和 实践工作者进行调裔研究,了解了世界基础教育课程 发展的趋势,比较分析了我国的现状和问题,明确了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 在这酝酿改革的过程中,1997年下半年开始,国内 许多报刊展开丁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在很长一段 时间里,语文教育成了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话题。语文 教育界对种种问题的反思和社会各界参与的讨论为语 文课程的改革作了铺垫。
(完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最全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必修课程二、选修课程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1、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二、选修课程举例第一部分前言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是一门极具魅力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沟通。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
首先,我们将围绕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展开讨论。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包括语言文字、文学、修辞、写作、阅读等方面。
在语言文字方面,我们将注重学生对汉字、词语、句子、段落和篇章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文学方面,我们将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修辞方面,我们将教授学生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在写作方面,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
在阅读方面,我们将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我们将探讨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将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将注重课堂互动,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将注重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实际任务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我们将注重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最后,我们将强调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
我们将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让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写作和创作能力。
我们将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为终极目标,让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现代文化的理解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
2020精选教育聚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doc

聚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一、课程性质的定位:由“惟工具”论到“工具-人文统一”论语文课程性质观是语文教育观念的基础和核心,统帅着语文教育的全局。
语文教育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和研究乃至争论从来没有间断过,从1992年到2019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人纲》(以下简称《大纲》)来看,语文课程性质经历了一个由“惟工具”论而“文化载体”论继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的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继承以往《大纲》的合理成分,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高度来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
至此,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跳出了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僵化思维模式和认识论怪圈,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整合的课程文化观,这一课程文化观构成了《标准》基本理念的木体论基础,决定着今后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引发出语文教育目标观、实施观、资源观、评价观等一系列观念的革新和发展,成为统领语文课程改革各环节的基木指导思想。
所谓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木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进行思维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还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传承文化价值观念的工具,可以维系人类社会的绵延发展。
语文木身的这种工具性是必然存在的,这在语文界已基木达成共识。
然而,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价值和意义,语文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则集中体现在其人文性上。
一方面,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负载着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包孕着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符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语言的文化代码性质决定了它鲜明的人文属性,而汉语汉字的人文属性则尤为突出,它重人生、人伦、人情、人性,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积淀着汉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
所以,从根木上说,学习汉语言,就是让学生感受汉民族先贤智者伟人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杰出的创造,就是接受汉民族博人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解读一、背景介绍随着新时代的需求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
这部课标对于我国普通高中语文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落实这一教育政策,我们有必要对《课标》进行深入解读。
二、《课标》的主要内容1. 教育理念的更新《课标》对语文教育的理念做出了新的阐述,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
这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变,强调了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2. 课程结构的调整《课标》在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对语文学科各个领域和学科基本功进行了详细规定,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基本技能,并进行了相应的划分和组织,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
3. 教学内容的优化在教学内容方面,《课标》充分考虑了语文学科的内在逻辑和课程的实践需求,优化了教学内容的设置和组织,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际应用,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4. 教学方法的创新《课标》还对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创新,提出了“因材施教、因时制宜”的教学原则,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更加灵活多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三、《课标》对语文教育的影响1. 促进多元化发展《课标》的出台将促进我国语文教育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型转变为以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引领教育改革《课标》明确了未来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得语文教育的改革有了更明确的指导性,对于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提升教师教育水平《课标》的发布也将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要求和挑战。
四、对未来语文教育的启示《课标》的发布是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对于未来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阅读与鉴赏目标解读

一般高中阶段语文课程尺度(实验版)阅读与鉴赏目标解读高中《语文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试卷分值均为150分,高中学科专业知识约占10%,教学能力占90%。
从分值比例来看,《语文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对教学能力的考查比重大,题型要紧是选择题和主观题,关于新课标的考查是一个重点。
能否深入理解课程尺度,直截了当关系到考生分数上下。
接下来针对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目标中阅读与鉴赏目标进行解读。
课程目标中关于阅读与鉴赏共有12条要求,综合起来看,应掌握以下几点:1.把鉴赏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鉴赏与阅读并列,表白了高中语文教育的新高度。
课程尺度提出四项鉴赏要求:第一,要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第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示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考虑。
第三,努力探究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第四,鉴赏活动中了解一些文学作品的全然特征、表示手法及有关作品的背景资料,了解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这其中,应高度关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考虑,这是鉴赏的最实质要求。
2.高度重视阅读过程和方法课程尺度中提出了一些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并就阅读过程中学生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要求开展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要求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制造性阅读,目的是开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四是要求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扫瞄、速度等阅读方法,注意要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资料;要求能用一般话流畅地朗读,对古诗文要求能诵读;要求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适应;要求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以便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3.重视文化传承,提高文言要求课标加大了学习古诗文的难度,把高中文言文教学由过去的以落实字词句为目的的串讲式教学转变为全面落实三维目标的整体教学。
同时调整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方向。
(完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最全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必修课程二、选修课程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1、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二、选修课程举例第一部分前言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标》解读

解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李群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张红[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上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尊重,体现出对我国传统语文目标的扬弃;在课程实施上,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明确了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方向;但是在具体内容的实施措施上略显不足。
本文试从发展·严谨、教育理念·辩证吸纳、课程结构·创新可喜、教师培训·同步发展、脚踏实地·务实前行这五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理解和感受。
[关键词] 课程标准课程改革大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出台,呈现出语文教育的新思路,以及课程标准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本文试图对我国最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进行解读。
一、教育理念:辩证吸纳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具有许多值得现代教育吸取不尽的精华。
如,在教育思想观念方面,孔子创立了一套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智德双修、内外兼通、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而且在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智育与德育、内修与外学、启智与笃行、学文与学工、求是与求德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
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道路和基本面貌。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在其向前发展时,自身的弊端也在从语文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影响着语文教学的程度和质量:中国传统语文教育高度的政治化、伦理化倾向,使语文教育逐步蜕变为经学的附属,从而排斥其他思想内容和社会内容,最终割断语文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联系;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在实践中实质上是教育与训导的结合,而训导的强化易于禁锢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领悟已知而并不能发现未知。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呼唤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精神将成为人们的追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 机械反映论:忽视主体的主观能动 作用 • 唯主观论:否认生活是源头活水
2.情感态度要求--以人为本
• 负责态度 • 真情实感 • 科学理性精神
(二)书面表达与交流
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 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 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 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 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文学鉴赏的科学理念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 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 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 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 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 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 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 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 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 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 阅读鉴赏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 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 化底蕴奠定基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 • 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 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 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 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 全过程。 --十六大政治报告
此为诚理,微妙幽玄,不能假口于学子。如 • 热带人未见冰前,为之语冰,虽喻以物理、生理 二学,而不知水之能凝,冰之为冷如故;惟直示 以冰,使之触之,则虽不言质力二性,而冰之为 物,昭然在前,将直解无所疑沮。惟文章亦然, 虽缕判条分,理密不如学术,而人生诚理,直笼 其辞句中,使闻其声音,灵府朗然,与人生即会。 如热带人既见冰后,曩之竭研究思索而弗能喻者, 今宛在矣。 --鲁迅《摩罗诗力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4月-实验)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 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 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0.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 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 150万字。 (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1.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 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2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 和选择性,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因 此,需要建设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体系和实施机制。 (二)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课程结构图示如下: (三)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 性地发展。 (四)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 36学时,2学分。每个学期分两段,每一学段(约 10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这 样的设计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也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学或者重新学习某个模块的内容。 (五)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 “语文 l”至“语文 5”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 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必修课程五个模块的学习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 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六)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系列 1:诗歌与散文;系列 2:小说与戏剧;系列 3:新闻与传记;系列 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 5:文化论 著研读。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 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课程的具体名称可由学校自定。 (七)学生修满必修课的 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 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 4个模块,获得 8学分,加上必修课 程的 10学分,共计可获得 18学分;对于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 诩绦 ⒄购筒欢咸岣叩墓 讨杏行У胤⒒幼饔靡允视ξ蠢囱 啊⑸ 詈凸ぷ鞯男枰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系列2

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育,是因为现代社会对人的审美品质 的要求 美育对学生知、情、意的发展起着有力 的推动作用 文学教育是语文课最重要的美育途径 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 情趣和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
培养探究能力是以高中学生年龄发展的 阶段特征为基础的 培养探究能力是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 出的要求 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 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
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的观) 语文感情 语言积累 语感思维 语文能力 品德修养 审美情趣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教育观) 人文性 实践性 汉语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观) 内容确定 方法选择 评价方式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观)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跨学科 信息化 这些理念是一个比较全面、完整的语文课程思想系统
语文素养的完整性
“《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 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 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 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 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素养,是 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 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 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 性统一的内涵”。 (巢宗祺)
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 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两个要点: 一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提高 二是通过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 育
“全面提高”应有两个指向:
面向全体学生----高中语文课程的设计, 应当把目标建立在“让绝大多数学生经 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基点上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从语文 教育的范畴来说,就是使学生的语文素 养得到综合、协调的提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前言(一)指导思想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高中语文课程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ﻫ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王景华范冬梅厉复东一、课程性质的定位:由“惟工具”论到“工具—人文统一”论语文课程性质观是语文教育观念的基础和核心,统帅着语文教育的全局。
语文教育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和研究乃至争论从来没有间断过,从1992年到2000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来看,语文课程性质经历了一个由“惟工具”论而“文化载体”论继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的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继承以往《大纲》的合理成分,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高度来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
至此,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跳出了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僵化思维模式和认识论怪圈,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整合的课程文化观,这一课程文化观构成了《标准》基本理念的本体论基础,决定着今后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引发出语文教育目标观、实施观、资源观、评价观等一系列观念的革新和发展,成为统领语文课程改革各环节的基本指导思想。
所谓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进行思维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还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传承文化价值观念的工具,可以维系人类社会的绵延发展。
语文本身的这种工具性是必然存在的,这在语文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然而,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价值和意义,语文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则集中体现在其人文性上。
一方面,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负载着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包孕着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符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语言的文化代码性质决定了它鲜明的人文属性,而汉语汉字的人文属性则尤为突出,它重人生、人伦、人情、人性,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积淀着汉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
所以,从根本上说,学习汉语言,就是让学生感受汉民族先贤智者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杰出的创造,就是接受汉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语文人文性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强调对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强调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
语文教育活动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语言习得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因为语言是人自身功能的一部分,语言活动是人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任何一种语言形式背后都跃动着一种生命形式,学生阅读一个个文本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
正因为语文课程蕴涵着这种高度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所以,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尊重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培养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样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应有之义。
二、课程目标的优化:由“知识能力”论到“语文素养”论综观1992年到2000年《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规定,可以看出其核心概念就是知识和能力,区别只是知识和能力的范围有所不同;而2003年的《标准》则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语文课程的“己任”,第一次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综合地体现在必修与选修课程结构之中,多维、立体、交叉地建构起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首先,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和能力”维度有了新的理解。
《标准》不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重在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
在能力方面较之义务教育阶段要求更高,它针对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已渐趋成熟、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的特点,突出强调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
就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具体目标来说,《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
其次,《标准》还开创了从“过程”角度设计课程目标的先河,标志着语文课程从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变到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应用活动才能养成,《标准》关注过程、关注实践活动,抓住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标准》也反复强调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并进一步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的学习方法。
再次,《标准》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维度的阐述,使之更加明确和突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看作是语文课程固有的重要内容,而不是附加的任务。
它还强调要将这一要求渗透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之中,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非生硬说教、机械灌输,体现了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透过《标准》对必修、选修课程具体目标的说明,我们还能强烈地感受到,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
中国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使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血脉之根,而中国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楚辞》的诡谲奇丽,《诗经》的质拙朴实,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都通过文学语言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一脉中国气派。
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学,就是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使得它们与学生自己的文化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另外,《标准》还强调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这有利于形成学生以人类意识为基础的胸襟、气度和眼光,从而培养起一种民族意识与人类意识相统一的精神品格。
三、课程结构的设计:由单一必修课到必修选修双课并行我国大多数时期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都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以统一必修课程的形式出现,对每个学生的要求都是明确、统一、固定的,在《大纲》里,课程结构部分也因此往往缺席。
1996年的《大纲》在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了探索,把课程分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其中学科类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为学生的个性化选择留下了余地,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个《大纲》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这样的课程结构功能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标准》在课程结构改革上几乎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为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和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选择性发展空间的目标,构建了开放而有序的课程结构。
它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必修课由“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组成,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选修课设计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根据每个系列的目标可以设计若干个选修课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名称、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可以有选择地设计,既保证了模块设计的灵活性与选择性,又避免了模块设计的随意与混乱。
可以说,《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设计克服了传统课程结构整齐划一的弊端,蕴涵了极为鲜明的个性教育理念,体现了世界母语教育课程结构设计的总体趋势。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标准》以一种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立场指出:“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它着眼于让每一个个体达到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目标,给每一个学生以充分自由地选择支配课程资源、在尽量多的方面寻找发展机会、规划未来人生的权利,以保证发挥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能。
这种全新的课程结构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陌生的,也自然对其提出了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教师该何去何从?我们认为,首先,教师要做好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既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特点、目的、要求,又要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学习兴趣、需求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行使选课的自主权,提高选课的科学性,并培养他们认识自我以及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进行正确选择和自我规划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
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拓展性为教师参与课程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方面,对于既定的课程内容,教师有责任对已审定使用的教材作出适宜的“剪裁”,依据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来调整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不必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
另一方面,就课程的开放性建构而言,语文与生活同在,它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活水,语文教学必然丧失其生命力。
因此,教师要从以课堂、以书本为中心的狭隘空间走出来,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开发适合本地区和学生发展需要的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资源。
四、学习方式的革命:由被动接受到自主、合作、探究《标准》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成为此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和一大亮点。
它对以往《大纲》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提法上以“学习方式”代替“学习方法”。
学习方式是学习方法的上位概念,较之学习方法更为稳定,它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学习心理要素。
其二,它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的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真正确立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这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革命,更是教育理念的革命。
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被动学习相对而言,是指学生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的学习方式。
它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把学习看作是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尊重,在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同时,也使其获得了终身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永不枯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合作学习相对于个体性学习、竞争性学习而言,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完成某项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互助性学习。
它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教学评价标准,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为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