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八声甘州》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页,共35页。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 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 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
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
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 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苒苒”与“渐”字相为呼应。“休”字寓有无
穷的感慨仇恨。
第二十页,共35页。
•• “奈词于的惟人无流、有化人逝无长用理,处江前解寄可水人,寓以,语 无 作诉无句处者说语,诉年衷思说华东肠乡。虚流的之以度”痛情流、更苦难水功传。以东名达抑逝无出制比就孤,喻的寂却时痛无苦间苦。 • “写流惟水有无长情江,水反,托无词语人东的流痛”苦原心本情于。晚唐诗人
七或柳屯田。
第二页,共35页。
简介作者
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力写
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他的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或青楼歌妓 生活,特别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扩
大了词的题材,他还大量制作慢词,
对我国词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柳词以铺叙见长,雅俗共赏。以至 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乐章集》。
第七,共35页。
“这一世英名 我不要, 只求换来 红颜一笑 ”的风流 才子
第八页,共35页。
换 得 诗 酒 伴 红 颜
歌 伎 风 光 葬 柳 七
第九页,共35页。
词的有关知识: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 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 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 子词”、“歌词”等。
洲。”也可以移来理解佳人长望之情状。
第二十四页,共35页。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为对方设想自己,抒发怀人之情,以增添一层曲折。
结句篇末点题。 “倚阑杆”,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 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 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 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 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第二十一页,共35页。
下阕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 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兴起思乡之情
以“不忍”二字领起,直写思念之情,主旨所在。
“不忍”是因为在登临时想到自己年岁老大、落拓无成,心情悲伤;如果登临时,再望 见远方的山水,勾引起对故乡的思念,归家的念头就会难以收拾,内心增添一份悲伤。
译文: 面对着薄暮时急骤的暴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
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冷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 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 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登高临远,因故乡邈渺不可见,而望乡 又总使人归心难收。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 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更遥想佳人,此刻亦 独立妆楼举首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 作心上人回家的船。(佳人)又怎知道我,倚着 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的思乡之痛; 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的身世之苦; 三是想念佳人,触及“倚栏”凝愁的相思太苦。
第三十一页,共35页。
主旨
词人借登楼所见苍茫凄清秋景,倾吐了 萍踪飘泊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对故乡、对佳 人的思念之情,表现了因事业无成而产生的 内心矛盾与苦闷。
第三十二页,共35页。
第三页,共35页。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 年,宋真宗 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 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 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 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 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 年
,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 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
第十八页,共35页。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叙写清秋景色:眼下之景
写出高远的景色和开阔博大的形象,
气象阔大,寓意深远。以上写仰望, 往下转写俯视。
第十九页,共35页。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叙写清秋景色:近景、远景结合
词意由苍莽悲壮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入 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
导入新课
• 走进北宋词人,中国婉约派词作代表人物柳 永的内心世界,看看他的代表作品《八声甘 州》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一页,共35页。
简介作者
柳永(987-1053),北 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
福建人。柳生活在北宋仁宗 时期,早年曾热中功名,但
仕途坎坷,屡试不第,于是 失意无聊,常浪游于汴京、 苏杭等地,出入歌楼妓馆, 与歌妓交往颇多,曾四处飘 泊,饱尝羁旅滋味。世称柳
• 以一“叹”字转回自身萍踪浪迹的处境。补写思乡之意出自羁旅之苦。表现 了仕途失意的寂寞和感伤。
第二十二页,共35页。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 何事——心思?(归也未能归,住又如何住?) 神态?(四顾茫然)
感叹:行踪无定,漂泊流离
悲呼:人生坎坷,仕途失意
心灵上的创伤,肉体上的折磨难以诉诸言语 ——含蓄动人
第二十三页,共35页。
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 设推想已佳及人人思,念本游是子自,己登登高远盼眺归,,却转偏换想角故度园,之推闺已中及 人人,,应以也侧是笔登渲楼染望羁远旅,之伫苦盼。游子归来。由单向思念 •写 笔谢 柳为更望眺永双曲、曾加向折误有上思,、诗“念引识句误,人—云几情玩—:回感 味传更,“”神传深“天,误情沉际焦几,,识灼回凝从归情”练表三舟感真达字,较切手更云原地法觉中诗勾上灵画辨更动显出江强。得恋树烈文人。。” •的温情庭感变筠化《(梦盼江夫南时》的云焦:急“—误梳认洗时罢的,惊独喜倚—望觉江察楼后。的 失过望尽)千. 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
(2)抒情曲折、细腻、深婉 下片,开首即景抒情,以直抒胸臆的手法
,正面抒写离愁;后又转换角度,由自己想佳 人,侧重虚写,表现了自己思归不得的惆怅;
最后又以想象反问方式向佳人倾吐相思之 苦。词人以极为自然的转换手法,从自己和对 方两头着笔,感情曲折,把游子飘泊归乡不得 的凄苦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三十四页,共35页。
第二十五页,共35页。
善于用“领字”生发句意: •“对”字领起,
•“渐”字承上启下。
•“望”字兴起思乡之情,
•又以“叹”字转到自身处境, •最后从“想”字生发出对方,并对照自己。
第二十六页,共35页。
一、本词主要写的是什么? 思乡——“望故乡渺邈,归思难受” 怀人——“想佳人”
二、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愁”
第二十九页,共35页。
• 词的下片:写游子思归。先写自己 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归思”), 然后推想家乡的佳人切盼自己的 回归(“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最后写对佳人的抚慰(“争知我”) 由现实—想象—现实,反映了词人
起伏翻腾的思绪。
第三十页,共35页。
结合整个下片,说说诗人为什么“不忍 登高临远”?
柳永 李清照
第十二页,共35页。
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学习诗词 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 手?
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
第十三页,共35页。
题解
《八声甘州》又名《甘州》唐坊 大曲名,后用为词调。全词共有八小段 音乐组成,所以叫八声,属慢词。令 和慢都是音乐上的名称。(因为令曲 短慢曲长把字句多篇章长的词叫做慢 词。慢词字句长,韵少,节奏较为舒 缓)
第四页,共35页。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 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 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 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 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 流事,平生畅。青春一饷,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
第五页,共35页。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 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 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 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 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 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 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 他给勾掉了。
第十六页,共35页。
整体感知
• 上阕写 登楼所见凄清秋景
• 下阕写 羁旅思乡怀人之情
第十七页,共35页。
上阕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总写暮秋傍晚雨景: 萧瑟凄凉,境界开阔。
• 以“对“字领起全词,以登高望远展示暮雨潇潇的江上清秋。
“潇潇”、“洒”不仅状秋雨之动势,且描绘出秋雨之声。“洗” 写秋雨之结果,无不间接传达出一种笼罩全篇的凄凉的气氛,着力 展开了一幅雨后暮景图。 • 虽然雨后的黄昏天高气清,悲愁却随之袭上心头。
柳词本以柔婉见长,此词却 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 之情。
——郑文焯《与人论词遗札》
第三十五页,共35页。
第二十七页,共35页。
分析上片
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意象、对意象的修饰词来把握)
意象: 暮雨、江天、清秋、霜风、关河、残照、 红衰翠减、江水东流
修饰:
潇潇、凄紧、冷落、休、无语、衰、减
概括上片绘景特点:
悲凉、凄清、空寂
景由心生,体现观景人的心情:
凄苦、悲凉、哀伤
▲由此,能否给这幅图片起个名字?
第十四页,共35页。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 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第十五页,共35页。
艺术特色
(1)层层铺叙 ,借景抒情,情景相生。 • 首句总写秋景,传达出一种笼罩全篇的凄凉的气
氛。 • 下面承“清秋”之意。着力展开了一幅雨后暮景,
在对景物加倍的渲染中,一种游子的飘零之感,已隐然可 见。
• 以下写花叶摇落,以江水东流,暗寓时间悠悠, 隐蓄着凄清落寞、惆怅的人生感伤。
第三十三页,共35页。
高蟾《秋月北固晚望》的“何事满江惆怅水, • 年江水年本无不语能向语东,流而”柳。永写其“无语”好像是它 • 《原本论能语语》,里只亦是有现:在“承子载在太多川,上已曰无:处‘可逝说者,如
斯已不夫知,从不何舍说昼起夜,”唯。有默默东流。 • 中唐诗人韩琼的《暮春浐水送别》 :“行人
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参考答案:秋江雨景图
第二十八页,共35页。
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 人的思乡之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1.这本是谁在思念谁? 词人在思念佳人 2.而本句词却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思念的? 佳人。
3.哪些词能准确的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 怎样变 化的?
“望、误、识”。
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欣喜,再 到清醒不是后的失落。
第十页,共35页。
小令:58字以内
词 按长短 中调:59-90字
的
长调:90字以上
分 按段落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类
豪放派
按风格 婉约派
第十一页,共35页。
风格比较
豪放派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 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 辛弃疾
婉约派
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
,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 恋情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 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 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
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
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 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苒苒”与“渐”字相为呼应。“休”字寓有无
穷的感慨仇恨。
第二十页,共35页。
•• “奈词于的惟人无流、有化人逝无长用理,处江前解寄可水人,寓以,语 无 作诉无句处者说语,诉年衷思说华东肠乡。虚流的之以度”痛情流、更苦难水功传。以东名达抑逝无出制比就孤,喻的寂却时痛无苦间苦。 • “写流惟水有无长情江,水反,托无词语人东的流痛”苦原心本情于。晚唐诗人
七或柳屯田。
第二页,共35页。
简介作者
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力写
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他的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或青楼歌妓 生活,特别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扩
大了词的题材,他还大量制作慢词,
对我国词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柳词以铺叙见长,雅俗共赏。以至 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乐章集》。
第七,共35页。
“这一世英名 我不要, 只求换来 红颜一笑 ”的风流 才子
第八页,共35页。
换 得 诗 酒 伴 红 颜
歌 伎 风 光 葬 柳 七
第九页,共35页。
词的有关知识: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 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 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 子词”、“歌词”等。
洲。”也可以移来理解佳人长望之情状。
第二十四页,共35页。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为对方设想自己,抒发怀人之情,以增添一层曲折。
结句篇末点题。 “倚阑杆”,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 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 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 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 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第二十一页,共35页。
下阕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 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兴起思乡之情
以“不忍”二字领起,直写思念之情,主旨所在。
“不忍”是因为在登临时想到自己年岁老大、落拓无成,心情悲伤;如果登临时,再望 见远方的山水,勾引起对故乡的思念,归家的念头就会难以收拾,内心增添一份悲伤。
译文: 面对着薄暮时急骤的暴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
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冷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 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 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登高临远,因故乡邈渺不可见,而望乡 又总使人归心难收。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 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更遥想佳人,此刻亦 独立妆楼举首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 作心上人回家的船。(佳人)又怎知道我,倚着 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的思乡之痛; 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的身世之苦; 三是想念佳人,触及“倚栏”凝愁的相思太苦。
第三十一页,共35页。
主旨
词人借登楼所见苍茫凄清秋景,倾吐了 萍踪飘泊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对故乡、对佳 人的思念之情,表现了因事业无成而产生的 内心矛盾与苦闷。
第三十二页,共35页。
第三页,共35页。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 年,宋真宗 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 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 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 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 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 年
,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 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
第十八页,共35页。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叙写清秋景色:眼下之景
写出高远的景色和开阔博大的形象,
气象阔大,寓意深远。以上写仰望, 往下转写俯视。
第十九页,共35页。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叙写清秋景色:近景、远景结合
词意由苍莽悲壮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入 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
导入新课
• 走进北宋词人,中国婉约派词作代表人物柳 永的内心世界,看看他的代表作品《八声甘 州》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一页,共35页。
简介作者
柳永(987-1053),北 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
福建人。柳生活在北宋仁宗 时期,早年曾热中功名,但
仕途坎坷,屡试不第,于是 失意无聊,常浪游于汴京、 苏杭等地,出入歌楼妓馆, 与歌妓交往颇多,曾四处飘 泊,饱尝羁旅滋味。世称柳
• 以一“叹”字转回自身萍踪浪迹的处境。补写思乡之意出自羁旅之苦。表现 了仕途失意的寂寞和感伤。
第二十二页,共35页。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 何事——心思?(归也未能归,住又如何住?) 神态?(四顾茫然)
感叹:行踪无定,漂泊流离
悲呼:人生坎坷,仕途失意
心灵上的创伤,肉体上的折磨难以诉诸言语 ——含蓄动人
第二十三页,共35页。
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 设推想已佳及人人思,念本游是子自,己登登高远盼眺归,,却转偏换想角故度园,之推闺已中及 人人,,应以也侧是笔登渲楼染望羁远旅,之伫苦盼。游子归来。由单向思念 •写 笔谢 柳为更望眺永双曲、曾加向折误有上思,、诗“念引识句误,人—云几情玩—:回感 味传更,“”神传深“天,误情沉际焦几,,识灼回凝从归情”练表三舟感真达字,较切手更云原地法觉中诗勾上灵画辨更动显出江强。得恋树烈文人。。” •的温情庭感变筠化《(梦盼江夫南时》的云焦:急“—误梳认洗时罢的,惊独喜倚—望觉江察楼后。的 失过望尽)千. 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
(2)抒情曲折、细腻、深婉 下片,开首即景抒情,以直抒胸臆的手法
,正面抒写离愁;后又转换角度,由自己想佳 人,侧重虚写,表现了自己思归不得的惆怅;
最后又以想象反问方式向佳人倾吐相思之 苦。词人以极为自然的转换手法,从自己和对 方两头着笔,感情曲折,把游子飘泊归乡不得 的凄苦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三十四页,共35页。
第二十五页,共35页。
善于用“领字”生发句意: •“对”字领起,
•“渐”字承上启下。
•“望”字兴起思乡之情,
•又以“叹”字转到自身处境, •最后从“想”字生发出对方,并对照自己。
第二十六页,共35页。
一、本词主要写的是什么? 思乡——“望故乡渺邈,归思难受” 怀人——“想佳人”
二、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愁”
第二十九页,共35页。
• 词的下片:写游子思归。先写自己 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归思”), 然后推想家乡的佳人切盼自己的 回归(“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最后写对佳人的抚慰(“争知我”) 由现实—想象—现实,反映了词人
起伏翻腾的思绪。
第三十页,共35页。
结合整个下片,说说诗人为什么“不忍 登高临远”?
柳永 李清照
第十二页,共35页。
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学习诗词 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 手?
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
第十三页,共35页。
题解
《八声甘州》又名《甘州》唐坊 大曲名,后用为词调。全词共有八小段 音乐组成,所以叫八声,属慢词。令 和慢都是音乐上的名称。(因为令曲 短慢曲长把字句多篇章长的词叫做慢 词。慢词字句长,韵少,节奏较为舒 缓)
第四页,共35页。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 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 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 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 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 流事,平生畅。青春一饷,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
第五页,共35页。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 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 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 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 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 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 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 他给勾掉了。
第十六页,共35页。
整体感知
• 上阕写 登楼所见凄清秋景
• 下阕写 羁旅思乡怀人之情
第十七页,共35页。
上阕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总写暮秋傍晚雨景: 萧瑟凄凉,境界开阔。
• 以“对“字领起全词,以登高望远展示暮雨潇潇的江上清秋。
“潇潇”、“洒”不仅状秋雨之动势,且描绘出秋雨之声。“洗” 写秋雨之结果,无不间接传达出一种笼罩全篇的凄凉的气氛,着力 展开了一幅雨后暮景图。 • 虽然雨后的黄昏天高气清,悲愁却随之袭上心头。
柳词本以柔婉见长,此词却 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 之情。
——郑文焯《与人论词遗札》
第三十五页,共35页。
第二十七页,共35页。
分析上片
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意象、对意象的修饰词来把握)
意象: 暮雨、江天、清秋、霜风、关河、残照、 红衰翠减、江水东流
修饰:
潇潇、凄紧、冷落、休、无语、衰、减
概括上片绘景特点:
悲凉、凄清、空寂
景由心生,体现观景人的心情:
凄苦、悲凉、哀伤
▲由此,能否给这幅图片起个名字?
第十四页,共35页。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 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第十五页,共35页。
艺术特色
(1)层层铺叙 ,借景抒情,情景相生。 • 首句总写秋景,传达出一种笼罩全篇的凄凉的气
氛。 • 下面承“清秋”之意。着力展开了一幅雨后暮景,
在对景物加倍的渲染中,一种游子的飘零之感,已隐然可 见。
• 以下写花叶摇落,以江水东流,暗寓时间悠悠, 隐蓄着凄清落寞、惆怅的人生感伤。
第三十三页,共35页。
高蟾《秋月北固晚望》的“何事满江惆怅水, • 年江水年本无不语能向语东,流而”柳。永写其“无语”好像是它 • 《原本论能语语》,里只亦是有现:在“承子载在太多川,上已曰无:处‘可逝说者,如
斯已不夫知,从不何舍说昼起夜,”唯。有默默东流。 • 中唐诗人韩琼的《暮春浐水送别》 :“行人
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参考答案:秋江雨景图
第二十八页,共35页。
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 人的思乡之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1.这本是谁在思念谁? 词人在思念佳人 2.而本句词却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思念的? 佳人。
3.哪些词能准确的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 怎样变 化的?
“望、误、识”。
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欣喜,再 到清醒不是后的失落。
第十页,共35页。
小令:58字以内
词 按长短 中调:59-90字
的
长调:90字以上
分 按段落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类
豪放派
按风格 婉约派
第十一页,共35页。
风格比较
豪放派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 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 辛弃疾
婉约派
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
,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 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