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统编版)02(全解全析)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
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
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
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
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
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
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02
高一历史·全解全析
12345678910
A D
B A D
C A A A D
11121314151617181920
D C D A C D C A B C
21222324252627282930
D C D D
1.A【详解】新石器时代的花瓣纹彩陶在大范围内流行,成为主流纹饰,但是不同地域又有各自的地域特征,这体现了早期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即整个文化区就像一朵由花心和多重花瓣组成的史前
中国之花,不同文明之间像话交流,A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中原文化的地位,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花心”和“花瓣””的流动方向,排除C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出文明时代的起点,排除D项。
故选A项。
2.D【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商代借民力以助‘公田’,而不向百姓的‘私田’征收赋税;周代后期,不分公田、私田,均按什一比例征收实物税,政府的收入得以增加”信息可知,由商代到周代,特别是春秋时期私田的增多及调整了产品分配形式,由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过渡,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增加政府的收入,此外私田开始征税表明私田的合法性得到承认,而私田大量出现本身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到西周时期不论公围、私田在都要征收实物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增加土地拥有者的负担,且奴隶社会并没有农民这一说法,排除A项;秦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及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实行直接导致分封制在地方上彻底废除,排除B项;材料中的收税变化与生产工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故选D 项。
3.B【详解】据材料可知,秦代乡里制度加强了基层户口控制,反映出国家对民众控制力加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军事化管理,排除A项;秦代乡里制度体现了国家对基层管理的加强,不能代表小农经济社会的成熟,排除C项;D项表述夸大了编户齐民的作用,排除D项。
故选B项。
4.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A项正确;汉武帝设立中朝注重平衡皇权和相权,排除B项;推恩令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排除C项;D项中的完
整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选A项。
5.D【详解】北魏时期,北方吃鱼的人数明显增多,这说明南方的饮食习惯逐渐北传,意味着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D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到南方,排除A项;这一时期属于南北朝时期,北人南迁,
因此上述饮食习惯的变化不是人口迁移导致的,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少数民族统治的北方地区重视畜牧业,排除C项。
故选D项。
6.C【详解】依据材料“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
”,结合所学可知,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原本中央制定的土贡制度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反映出地方权力增强,中央权力受到挑战,C项正确;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瓦解,是土地兼并严重带来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权力受到挑战,此时的经济基础并没有发生变化,仍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排除D项。
故选C项。
7.A【详解】据材料“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等信息可得出国家允许人口流动,说明国家放松了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募役法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排除B项;两税法是在土地兼并,均田制瓦解的情况下推行的税法,没有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因素,排除D项。
故选A项。
8.A【详解】根据材料“石窟内雕塑......形成中国特色的半偏袒袈装......面容也渐变为中国高士形象的秀骨清像型”及所学知识可得知,佛教传入中国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麦积山石窟为佛教石窟,但同时佛像的服饰和面容则逐渐有中国本土文化的特征,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风气的开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佛像外表和服饰受中国本土文化影响,未涉及佛教教义受儒学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佛像外表和服饰受中国本土文化影响,雕塑作品的写实风格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A项。
9.A【详解】解析材料可知,南宋刘松年所绘《中兴四将图》和南宋史官章颖所写的《皇宋中兴四将传》都是为了颂扬岳飞等人为保卫家国而立下的卓著战功,是忠勇爱国精神受到推崇的一种体现,A项正确;北宋初年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南宋没有严重的武将威胁中央集权的现象,而且材料主要是对四将的褒扬,排除B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宋朝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是材料主旨为南宋时期忠勇爱国精神受到推崇,排除D项。
故选A项。
10.D【详解】根据材料“帝师掌管全国佛教,各地各级官府均设有僧正司、僧录司、都纲司,管理各地佛教徒,隶属于宣政院;宣政院负责任免僧官及谳定犯罪僧徒。
”可知,元代的帝师制度是有利于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的控制,利于西藏融入中原社会,加强民族融合,D项正确;元朝学习中原文化,加速了元政权封建化的进程,排除A项;材料与佛教思想本土化和大众化倾向无关,排除B项;元代帝师制度与元朝政府管辖西藏地区有关,不能说明元朝机构设置的混乱,排除C项。
故选D项。
11.D【详解】根据材料“北宋时,南方普遍抵制面食......只有西北经过霜雪的小麦才能吃......而南宋时,临安一带面馆林立,专门制作与贩售糕饼的面食店也随处可见”可得知北宋时,南方已经出现了小麦种植,但观念上不喜欢面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到了南宋开始大量吃面食,是因为靖康之变后,宋室偏安南方,
大量北方人跟随南下,把吃面食的习俗传播开来,政治变局带动风俗变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贸联系加强,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南方已有小麦种植,材料不是反映南方粮食种植结构变化,排除B项;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排除C项。
故选D项。
12.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亮认为充满整个宇宙的是某种具体形态的物,即具体形态的物是世界的本原,主张百姓日用即为道,叶适认为,道德与功利密切相关,事物之中即为理,反对玄学与空谈,崇尚现实事功,讲求“经世致用,义利并举”,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格物致知指的是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材料中的观点没有体现受格物致知的影响,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永嘉学派注重功利,心学注重自身修身养性、内心反省,不能体现永嘉学派与心学体系一脉相承,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永嘉学派维护了理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故选C项。
13.D【详解】明代在黑龙江地区修建永宁寺、设立卫所,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说明明代采取灵活多样的经略边疆政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的治理,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无法体现君主专制,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朝贡贸易的信息,排除C项。
故选D项。
14.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在维吾尔族和厄鲁特蒙古族地区既保留传统的政治体制,也有由政府任免的官员,这样因俗而治的措施有利于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A项正确;早在唐朝就实行了因俗治边的模式,“开创了”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是地方制度,不是中枢权力机构,排除C项;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故选A项。
15.C【详解】结合材料“崇宁大钱,每千用铜9斤7两2钱、锡1斤9两2钱。
北宋真宗天禧年间铸造小铜钱十贯用铜36斤4两、锡5斤。
两者相比,大铜钱含铜量不及小钱的33%,而含锡量不到31.5%。
”可知,大钱的含铜量、含锡量较小铜钱低,说明大钱较小铜钱出现贬值,反映了清明盛世背后掩藏经济危机,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民间私铸铜钱,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商品经济发展有效缓解钱荒,排除B项;北宋铜锡矿产资源日益枯竭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选C项。
16.D【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以来影响才逐渐扩大,成为国人直面世界的启蒙书。
”可知,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以来国人对《瀛环志略》态度的转变及其影响力扩大,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国人逐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逐渐突破夷夏观念,从而主动了解和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体现了国人思想的逐渐解放,D项正确;A选项抛弃了传统的夷夏观念,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民众抵制列强侵略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D选项“已成社会共识”,表述有误,排除C项。
故选D项。
17.C【详解】根据材料“因为资金短缺,李鸿章要求各省直接拨借官本200万两来充盈洋务企业”,反映了在轮船招商局运行过程中,官僚资本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短短5年却使洋船半数不能使用,可以推知官督商办制度下的轮船招商局,由于官员的腐败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
方的关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旗昌洋行已被收购,排除B项;轮船招商局属于民用企业,排除D项。
故选C项。
18.A【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国维和梁启超都生活在中国近代,此时民族危机严重,所以他们提出清代的学术自道光、咸丰年以来,更加注重实务,这说明在民族危机的影响下,学术研究也发生变化,因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局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天朝上国观念崩塌也是时局转折带来的结果之一,排除B 项;学术界总结历朝治国经验并不是此时学术研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中体西用”遭到质疑并不是材料体现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A项。
19.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认为清政府无意宪政,仍厉行专制,人民认为除“革命”别无他策,由此可知,革命党人的起义顺应了民意,B项正确;辛亥革命作为资产阶级性质革命,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A 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一切政治也无革新的诚意,人民见清廷态度如此,知道舍去‘革命’别无救亡之策”可知,革命是迫不得已的最后选择,但辛亥革命不是救亡的唯一选择,排除C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当时清政府在形式上正实行预备立宪,专制统治没有空前加强,排除D项。
故选B项。
20.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北和谈后,孙中山坚持以个人名义要求袁世凯远离北洋军阀盘踞地区,到革命派势力较强的南京出任总统,体现了革命派对袁世凯专制的警惕和捍卫革命成果和共和政体的愿望,C 项正确,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封建专制制度,排除A项;孙中山将南北和谈中的一些争议旧调重弹,不利于权力的快速交接,排除D项。
故选C项。
21.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武汉工人通过罢工的斗争方式,取得了自己的成果,说明无产阶级在政治上日趋成熟,同时工人阶级的罢工运动可以唤起阶级觉悟,从阶级和政治上为领导新民主主革命积蓄力量,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民族主义,排除A项;材料中的工人斗争尚未发展到自觉阶段,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克扣工资、缴纳银元等信息,主要是经济诉求,排除C项。
故选D项。
22.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1935年5月”可知中央红军首次使用“万里长征”是在遵义会议之后,而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把红军战略大转移比喻成“万里长征”,更能反映出红军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C项正确;材料“红军万里长征”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没有关联,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是长征的历史意义,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团结了全国的少数民族”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C项。
23.D【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把老区的互助组织提高一步” 是要“战胜农民自发的趋势”,特别是动摇、削弱甚至否定其农民的私有基础,即否定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与消灭地主土地私有制无关,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开始于1953年,排除B项;材料与废除小农经济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24.D【详解】依据材料“方案提出要大幅精简各类重复审批……大幅提高核准审批效率”,可以看出该方案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使得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政治建设,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现代企业制度,排除B项;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
故选D项。
25.【答案】(1)特点:清代前中期:深受儒家传统影响;政府干预举措多样;形成了成熟的制度体系。
(答出两点即可)
新中国:受到工业化战略的影响;政府进行管控;按计划供应。
(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清代前中期:传统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新中国: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展开;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农业生产的落后;借鉴苏联经验。
(答出三点即可)(3)经验:坚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保护农民利益;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答出两点,三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特点:清代前中期:根据材料“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源于传统儒家的‘养民’和‘聚民’思想”可得出深受儒家传统影响;根据材料一“具体包括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六类行为”可得出政府干预举措多样;根据材料一“清代国家干预粮食市场的相关政策以蠲恤制度为中心,依托于田赋制度、关税制度、漕运制度和仓储制度等诸多制度”可得出形成了成熟的制度体系。
新中国:根据材料二“以保障城乡居民人人有饭吃,以及工业生产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可得出受到工业化战略的影响;根据材料二“这一时期国家对粮食实行的是紧缺管控政策”可得出政府进行管控;根据材料二“《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执行统购统销政策”可得出按计划供应。
(2)原因:清代前中期:根据材料“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源于传统儒家的‘养民’和‘聚民’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传统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是因为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主要原因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新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53”“1955”以及“工业生产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可得出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展开;根据材料二“《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执行统购统销政策”以及1955年粮票开始全面进入社会,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根据材料二“总体上粮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可得出农业生产的落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借鉴苏联经验。
(3)经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粮食政策制定坚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根据所学知识,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改革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根据材料三“为保护国内农民的利益及其种粮的积极性”可得出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保护农民利益;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政策制定是从国情出发,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26.【答案】示例一
史实:推恩令、盐铁官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题:汉武帝时极力加强中央集权。
概述:汉初实行黄老之学,国家得以恢复发展,但也因此留下诸侯尾大不掉的隐患。
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使得诸侯王所控制的土地极大减少;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一方面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打击了诸侯势力对高利润行业的垄断;在思想上,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加强了思想控制。
综上,武帝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示例二
史实: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三民主义
主题: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概述: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了巩固统治,清政府推行“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使辛亥革命具备了思想条件;而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则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和直接条件。
因此,辛亥革命是国内外政治、经济、思想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详解】史实:从材料中的内容可提取出相关的内容,主要有推恩令、盐铁官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主题:结合提取的内容可得出汉武帝时极力加强中央集权。
概述:根据所学,论述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即可,如汉初实行黄老之学,国家得以恢复发展,但也因此留下诸侯尾大不掉的隐患。
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使得诸侯王所控制的土地极大减少;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一方面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打击了诸侯势力对高利润行业的垄断;在思想上,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加强了思想控制。
最后总结得出,武帝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7.【答案】(1)教育方针:教育为工农服务
背景:①受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国
家”所影响;②《共同纲领》强调:“要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③工人、农民文化水平低,难以适应新中国建立之初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④新中国建立,工人农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取得了享受各级正规教育的权力。
(2)措施:①兴办工农速成中学,短期内提升工农的文化水平,然后再升入大学;②规定工农速成中学的入学资格条件;③颁布一系列教育文件或规定,规范工农速成中学的办学行为。
影响:①进步性:提高了工人与农民的文化水平,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工农出身的建设人才,为国民经济的
恢复与发展乃至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②局限性:由于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全部是较长时期的脱产学习,一定程度上对实际工作和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详解】(1)教育方针:根据材料中的“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指出∶‘学校要为工农子女和工农肯年开门。
创办人民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培养建设人才。
大办工人补习教育’”可得出“教育为工农服务”;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受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所影响”;根据材料中的“《共同纲领》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可得出“《共同纲领》强调:“要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根据材料中的“但在旧中国,他们被剥夺了享受文化和教育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工人、农民文化水平低,难以适应新中国建立之初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根据材料中的“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使工人农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也取得了享受各级正规教育的权力”可得出“新中国建立,工人农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取得了享受各级正规教育的权力”。
(2)措施:根据材料中的“先办工农速成中学,使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先用三—四年时间,将文化程度提高到相当于中学的水平,然后再升入大学”可得出“兴办工农速成中学,短期内提升工农的文化水平,然后再升入大学”;根据材料中的“工农速走中学的招生对象是∶参加单命工作三年以上的工农干部或有三年以上工龄的产业工人,具有相当于高级小学毕业文化程度,年龄在18——35岁,身体健康者。
”可得出“规定工农速成中学的入学资格条件”;根据材料中的“1950年12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工农速成中学分类教学计划》”可得出“颁布一系列教育文件或规定,规范工农速成中学的办学行为”;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加之长期战争,国家教育落后,人才匮乏,这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所以,教育速成班,有利于短期内培养出一批适应经济建设的人才;但因为是短期内培养人才,所以时间紧、任务重,这就必然影响政策的工作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