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后地方师范院校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新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转型后地方师范院校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新探
刘吉双
( 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2 )
【摘 要】当今地方师范院校承担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

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由研究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轨中,要着眼于国际科技激烈竞争和国内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形势、新要求,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突出创造性人才培养重点,不断探索培养创造性现代专门人才的新路径。

【关键词】现代教育;师范院校;创造性教学模式
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新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更取决于创新。

转型后地方师范院校要紧盯社会新的需求,对教学模式大胆改革创新,为社会输送大批合格的创新性现代职业人才。

一、创新教学模式内涵、特征以及和传统教学模式区别
创新教学,是指在课程内容和教师有计划引领下,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大学生创造性表现、锻炼大学生创造性能力、养成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教学模式。

具体讲创新教学模式有以下特征:
1、大学生的主体性。

大学生到大学学习,是一种教育消费行为,大学生理
应成为消费的主体。

大学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努力办好学生
满意的教育。

学校和教师都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良好的校园和师资环境。

2、教师的引导性。

大学教材许多内容众说纷纭,各种流派观点比比皆是,大学教师要做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是单纯的说教者,就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发挥,容易误导学生。

从传统教学模式看,教师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喜欢做各种各样的题目,有的还有大量的课后作业,甚至还有编多种练习题的,大学成为高中学习教学模式的简单延续,又有可能成为研究生考试的考前培训班。

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仅就课堂教学方法而言,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方式,形式单一,学生没有参与的积极性。

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创新性教学方法缺失。

在地方师范院校中,近年来进来许多博士、硕士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因为长时间在高校学习,缺少教学经验、缺少实践经验、缺少社会经验。

因此在教学中只能依靠书本,不能联系实际展开教学,有的甚至出现了念课本、念课件的不良教风,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这门课应有的兴趣。

在创造式教学背景下,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包括案例分析法、问题分析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方法、答辩方法等等,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当中,形成一种踊跃发言、积极动脑的生动活泼课堂局面,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养成。

二、当前地方师范院校创新性教学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大学扩招后,地方师范院校由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共同组成,非师范生的比例在逐年提高,有的地方甚至已经超过师范生的比例。

在转型中,地方师范院校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重点,为区域经济各行各业提供大量创新性人才。

但从现实情况看,还远没有达到这一战略目标,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地方师范院校还存在许多制约性因素。

1、转型速度较慢,落后于经济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速度。

当今的世界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

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科技立国战略实施也是持续深化。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转换还不能完全适应。

从传统的高等师范教育目标看,师范大学是研究型的,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地方。

因此高等师范教育的办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等都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目的。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精英化”教育向“应用型”教育转轨背景下,要求地方师范院校快速转型,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但现实情况是这种转型比较慢,出现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创业的少、工作上手慢、就业层次低、社会满意度低等问题。

2、大学生自主选择权缺失,导致师范生自主创新意愿不足。

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调动师范生本身创造的积极性,积极性来源于兴趣。

由于师范专业的固定性,教材的统一性,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学生只好把兴趣放到一旁,忙于学习、复习、考试,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许多学生在上大学前对大学充满期待,期待大学是一个富有朝气、富有活力、富有新鲜感的地方,但经过1年大学生活以后,普遍对大学生活产生了失望,觉得与高中生活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依然是上课学习,复习考试,兴趣和创造力在失望中逐年下降。

3、创新评价体系的扭曲,压抑了师范生创造性的热情。

热情来源于鼓励,来源于激励机制。

但是当前师范院校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还是以考试为主。

平时有作业、有其中考试、有期末考试,试卷考试贯穿教学评价始终。

这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应试教学,是高中考试评价在大学的简单延续,不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有的大学生对此很反感,不做作业、逃课、上课看手机现象日益突出。

对目前这种学生成绩鉴定体系一直有争议,但各师范院校都没有太大的改动。

虽然都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但把创新教育结果列为学分,并加大在考核中的比重的做法还是比较少见。

三、转型后地方师范院校形成创新性教学模式路径
伴随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近年来地方院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创新了人才培养方式,也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创新教学模式。

主要有,常熟理工学院社会需求导向型教学模式,淮海工学院学生需求导向型教学模式,湖北第二师范实践能力导向型教学模式,东北财经大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以及华南理工大学校园文化引领创新教学模式,等等。

在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新背景下,借鉴国外和国内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经验,地方师范院校要把创新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化教育改革,营造和形成学校鼓励创新,师生敢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专门人才。

第一、要将创新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培养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报告上,而是应该有具体可操作性的培养措施,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日常教学实践中。

首先,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教材、原理和原有观点的质疑。

要允(下转第38页)
38
神力量、心理品质、乐观情绪等内容的研究,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对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视上来,关注人的生存发展,从民办中学管理方面来说,就是要加强对教师个人价值的重视,要在管理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确立人本管理的理念。

此外,还应该要切实做到对教师个人需求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民办中学管理者应该在尊重和礼遇教师的基础上,给与教师适当的关心和关怀,使教师在与其交往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被尊重、被理解,以此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同时也能使管理者的目标激励政策发挥更好的激励效果,最终通过教师的积极工作和贡献来实现民办中学的长远发展目标。

(二)强化教师队伍结构的稳定发展
要加强民办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稳定化,就应该切实将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建设的制度框架内,通过科学、规范的方式来加强民办中学教学队伍的建设管理。

首先,应该从政策制度等方面来对民办中学教师的权益予以明确。

学校应该以法律条文的方式对招聘的教师的权益进行完善和落实。

其次,政府部门还应该积极引导民办学校建立健全教师的权益保障机制,对教师应该享受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公积金等权利予以保障落实。

此外,还应该为民办教师提供除基本工资之外的其他福利奖金,以此来保障好民办教师的经济利益。

最后,教育主管部门在职称评定、在职培训等方面需要大力的将民办学校的教师考虑进来,从而真正建立起民办学校教师的信心和安全感,进而能够推动民办中学教师队伍结构的稳定发展。

(三)努力加强教师积极人格的培养
对于教师个体来说,其自身人格的发展受到自己主观发展意愿的影响,此外,某些外部因素也能成为推动其人格发展的重要力量。

首先,当教师产生了期望人格获得发展的需求时,他们
会自己主动寻求学习发展的途径和渠道,加强自身人格修养的提升。

人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社会主体,想要争取进步和发展是其先天的本能意识,这种意识又成为推动其个人人格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对于民办中学管理者来说,应该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加强对教师性格特点的了解,积极寻找能够促使教师内在发展潜力的动机,通过这种外部引导让教师真正意识到人格发展对自身的益处,进而使其自身成为推动自己人格发展的主导者。

教师对自我发展的需求越旺盛,其投入的力度就会越大,这样不仅能够促使教师自身积极人格的发展,同时也能使民办中学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和进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人力资源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

民办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其教育办学的重要环节,要实现坚实队伍建设步调与民办学校的现代化建设步伐相一致,就必须加强民办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理念和手段的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办中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推动学校建设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杨鲜霞.关于科学建立教师激励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2). [2]孙琪琪.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南教育(下旬).2010(12). [3]倪娟芝,沈天炜,姚鹏.甘肃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现状与建设策略研究——以外部成因及对策为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0(04).
[4]杨天海.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封闭式管理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0(01). [5]李红梅.对职业院校教师激励机制构建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9(23). 作者简介:黄燕芸(1985—),女,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上接第36页)许学生对陈旧、落后的思想进行批判,提出新观点、新思想。

其次,要培养学生反思性思维。

反思性思维是学生在接受原有知识体系基础上进行认真的反思,看原有知识的概括是否有遗漏的地方,是否有空白点,是否需要补充。

其三,要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

开拓性思维是一种跳跃式思维,不是直线思维,主要表现是往往灵机一动,突然显现思想火花,找到问题解决的最佳答案。

是对事物的洞察力,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跳跃和升华。

第二、要坚持学生主体导向型教学模式,保护、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校要提倡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引导、鼓励、启发每一个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大学生在追求知识,体验创造价值快乐中健康成长。

一是要给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的权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和家长对大学专业情况和社会需求情况并不十分了解,仅仅为了考上大学而选专业。

上大学后,许多学生比较后悔,因为不喜欢选择的专业,产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混文凭的思想。

二是教师要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单一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运用案例法、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对那些思维活跃,有“新奇特”思想的学生要予以激励,决不能批评,伤其自尊,扼杀其创造性热情;三是搭建平台,为学生兴趣的发挥提供空间。

实施大学生创新项目,建立大学创新基金,实行创新导师制度等,为大学生创新提供保障条件。

第三、要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在发展市场经济,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新形势下,地方师范院校更要做到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深度融合。

一是要加强需求的调研。

成立专门的机构,组成专门的人员,对当地经济社
会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列出人才需求状况表,同时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对人才未来的培养做出规划。

二是调整专业结构。

对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予以保留,对不适应的予以取消,对有发展潜力的大力加强建设,保证学生的就业率。

三是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要由研究型向应用型转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企事业单位,了解经济社会现状,掌握新能力、新方法、新技术,增加课堂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第四、有深化高等师范教育改革,让创新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灵魂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人才的供给者,要回应社会新的需求,进行新的制度设计,对教学理念、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教学体制、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包括要积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校园环境,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大投入,制定政策,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形成激励配套机制;还涉及教学环节、知识更新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需要老师与学生互动合作等,是一场需要不断努力,具有坚持精神,持之以恒的长期奋斗过程。

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真心去做,创新性人才万木葱茏的美景就会到来。

参考文献:
[1]周川.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2.5,155-157.[2]吴琳.问题导向的跨学科教育[N].光明日报,2012.9.24.
作者简介:刘吉双,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区域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