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永济中学高二语文上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济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人和自然
楼宇烈
当前的生态问题源于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自视无所不能,能够征服自然。
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不尊重天地万物,非但没有取得真正的独立,反而是被物质、财富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我。
从“人和天地浑然一体”的观念,变成“人与天地相对立”,于是天地就被作为外在的研究、开发对象。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在中国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我们曾引进了很多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例如欧洲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然并不是存在于人类之外、与人类实践无关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了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
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与自然界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
很多人将其误读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在上个世纪初期,中国的学术界就开始从中国哲学里寻找改造自然的资料。
但是,在中国哲学里面没有“改造自然”的提法,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历史上国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学者们找到的天人关系资料大都是讲“天人合一”的,当时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人在天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去适应天。
但后来,有人把荀子“明天人之分”的主张理解为人不能做天的奴隶,提升到“人定胜天”的高度,为征服、改造自然找到了理论根据。
但这显然不符合荀子的原意——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值得借鉴。
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
人确实有伟大的一面,但人不能主宰万物,天无为,人也要学着无为。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个世纪,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人既不能成为神的奴隶,也不能异化为物的奴隶。
人类破坏自然,源于人的贪婪,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破坏了生态环境之后再去治理,所需成本比当初破坏它所获收益更多,也无法再完全恢复原貌。
因此,在开发自然资源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而且考虑环境问题时,需要抑制人的欲望。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淡薄,推崇以消费来推动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有人文精神。
倡导不耗尽资源,让现代人可以发展,让子孙后代也可以持续发展。
生态平衡是建立在生态伦理的基础上,生态伦理的核心是要相互尊重,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观念,不去随意破坏、改造自然。
另外,食品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我们不能光吃人造的东西,还要多吃自然的东西。
这里的“自然”是老子讲的“道法自然”,我们要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的结合,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数据化让人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人在征服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人成了机器、信息的奴隶。
“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人类要思考一下,有没有必要向自然、社会攫取那么多的财富呢?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即是指人类自我膨胀,认为自己完全能够征服自然。
B. 最初,中国人认为“人与天地浑然一体”,后来变成“人与天地相对立”。
C. 中国学术界未能在中国哲学中找到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论依据。
D. 生态环境已经被人类无节制地毁坏了,所以西方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克思的自然研究理论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B. 第三段列举有些学者对荀子“明天人之分”主张的解读违背荀子本意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历史上国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大都是“天人合一”
C. 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应该效法天无为。
D. 文章结尾运用引证法,引用《史记》中的句子意在提醒人们不应向自然、社会攫取过多的财富。
3. 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的中心主义造成了当今的生态问题。
当前,人类一天不改变自身的伦理观念,人类就一天不会取得真正的独立
B. 人类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可从中国文化中的“天人”思想获得启示,尊重天地万物,抑制欲望,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C. 儒家、道家和一些西方的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类中心主义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都认为人和自然要互相尊重。
D. 科技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它使人从自然界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丧失了自我,成
了机器和信息的奴隶。
【答案】1. D 2. A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强加因果。
文中并未明确“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重建人文主义”的原因。
故本题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项,“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的观点是对马克思的自然研究理论的误读。
故本题选A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思想获得启示。
C项,“儒家、道家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错误。
D项,是一些人成了机器和信息的奴隶。
故本题选A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米
徐慧芬
小学里的同学,从小就长得很丑,丑得一点都不讨人喜欢。
一张大嘴,嘴皮翻起,眼皮上有
块跌伤后留下的疤,疤没长好,使眼皮有点吊起来,让人觉得两只眼睛大小很不一样。
小米三年级转到我们班,来后不多久,大家就发现,这样一个难看的女孩还喜欢说谎。
她偷了家里藏着的糖果,带到学校分给同学吃,说是她妈妈专门买给她吃的,买了好多好多。
可是,那天,她摇摇晃晃拎着一只大马桶走着她妈妈迎面上来,伸手就是两记耳光,原因就是她偷了糖果还不承认。
有一个同学看到了,全班也就知道了。
大家都说小米骗了人,以后不吃她的糖了。
过了一学期,班里来了两位实习老师,班主任要大家穿得干净点,迎接新老师。
小米却从书包里掏出一块漂亮的丝巾围在脖子上,很自豪地告诉大家,这是她的小阿姨送她的生日礼物。
后来她的小阿姨当着同学的面骂她是贼骨头,偷了她的新围巾。
以后,没有一个同学相信她的话了。
但是,她仍旧经常不断地说谎,又一次一次地被别人戳穿。
说谎是不老实的行为,当然不够资格当少先队员。
所以到了五年级,小米还是入不了队。
后来她又做出了一件更严重的不老实的事情。
那次我们中队去少年宫搞活动,当然,不是少先队员,不戴红领巾,少年宫门口是不让进去的。
这次,辅导员对小米说“你也去吧,你候在门口,等我来了,带你进去。
”可是等我们进了少年宫,发现她早已进了。
辅导员问她“你怎么进来了?”她说是看门的老伯伯主动放她进去的。
后来别班有个同学告诉辅导员,他看见小米慌慌张张便从口袋里掏出一条红领巾往脖子上一系,进门后又赶紧扯下来藏在口袋里。
辅导员问小米,是不是这样的?小米说是别人瞎说。
有个同学就一伸手从她口袋里扯出了红领巾。
这样,大家便很气愤,气愤她竟敢冒充少先队员。
以后大家经常骂她:不要脸!骗子!冒充红领巾!过了几年,碰到上山下乡,小米和她的弟弟为了实现“一片红”,就一起回到他们老家乡下去插队落户干革命。
又过了几年,她妈妈退休了,有政策可以让子女顶替,小米的弟弟就上来顶替她的妈妈进了工厂。
小米就在老家生了根,嫁给了当地一个驼了背的村办厂厂长。
小米的乡亲告诉过小米的娘家人,那个驼背脾气很坏,喝醉了酒,常常骂小米是丑八怪。
驼背又嫌小米乱花钱,就把钱统统藏起来。
小米买布做一条短裤的钱也要向他讨。
可是小米回娘冢时,还是骗大家,说她的男人待她很妤,很看得起她。
她男人偶尔发发小脾气,她只要眼睛一瞪,男人就乖得一声不响了。
她说她很有威信,两个孩子也听她的话。
又过了几年,又有政策,知青的孩子可以报一个户口回来。
男人说“两个丫头,弄一个回上海吧。
”她就到娘家和父母兄弟姐妹商量。
大家说:“哪来的地方住?难办得很哪!”她回到乡下,又骗男人说“家里的兄弟姐妹抢着要她的孩子住他们家,可是她想来想去还是舍不得让孩子,骂了她几声十三点只好罢了。
前年,她的老娘风瘫了,家里写信叫她回来一次。
兄弟姐妹说:“我们都要上班的,工作跑
不开的,要么你来陪陪老娘,要么大家出点钱,请个人帮忙。
”小米当即就摸出一千块钱,说是她男人叫她带上的。
回到乡下,她男人一把揪住她的头发,问她家里的一千块钱哪儿去了,小米说我怎么知道。
男人要往死里打她,小米只好说拿了这钱是想到上海为男人买一套样子好点的西装,结果钱丢了。
男人哪里信她。
男人说他总要到上海来问个究竟。
吓得小米赶紧跑到邮局打电话到娘家:“不要说我给了你们一千块钱。
”这一次她自己戳穿了自己的谎话,气得她娘家人呼骂道:“这辈子就没一句真话!”
看来,小米娘家人的话是对的。
到死,小米仍在说着谎话。
去年,我在火车站不期碰到小米,见地如此瘦削,不免诧异,但她却告诉我无甚大病。
其实,她是来上海查病的。
查出来得了肝癌,已是晚期。
她是知道的,但她却对家里人说她只是生了一个不要紧的囊肿。
所以直到她死后,家里人才知道小米又一次骗了大家。
现在小米已经去世了。
如果她的灵魂能升入天堂,我相信她在那儿大约是不会说谎的。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米不讨人喜欢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她长得太丑,一个是她爱说谎。
B. 小说以时间为序,通过由小到大,再到病死的人生过程来叙写小米的故事。
C. 小说围小米“说谎”的特点来叙事,使话题集中,不蔓不枝,突出了人物特征。
D.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既便于刻画小米的心理,又使故事更显真切动人。
5.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小米的性格特征。
6. 请结合文本探究文本所包含的意蕴。
【答案】4. D 5. ①内心要强。
小米为了赢得同学们的好感,偷了家里藏着的糖果,带到学校分给同学吃;为了和同学们一样参加少年宫的活动,她冒充少先队员。
②孝顺、善良。
老娘风瘫,家里人一叫就回到城里,并毫不犹豫地背着丈夫拿出一千块钱;父母和兄弟姐妹拒绝让小米把孩子的户口迁回上海,她没有怪他们。
③勇敢、坚强。
她被查出肝癌晚期,却对家人说只是生了一个不要紧的囊肿;小米因为长得丑收到不公正的待遇,她通过说谎来同命运抗争。
6. ①小米处于一个严重缺乏爱的只有冷漠、歧视和侮辱的环境里,所以她想通过撒谎给自己挣来一丝尊严,可她连表面的尊严都没有得到。
②小说以此针砭了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表达了对小米被歧视、被侮辱、被伤害的处境的同情。
③表达了对爱心和尊重的呼唤。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
分析与概括能力。
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D项,“便于刻画小米的心理”错误。
文章没有对小米的心理描写。
故本题选D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小米的性格特征。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此题从主要性格“要强”、“孝顺”“善良”、“勇敢”“坚强”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例如,小米因为长得丑收到不公正的待遇,她通过说谎来同命运抗争。
小米为了赢得同学们的好感,偷了家里藏着的糖果,带到学校分给同学吃。
为了穿得干净点,迎接新老师,小米偷她小阿姨的漂亮的丝巾。
为了和同学们一样参加少年宫的活动,她冒充少先队员。
结婚后,小米骗大家说她的男人待她很妤,很看得起她,两个孩子也听她的话。
她撒谎说她在家里很有威信。
父母和兄弟姐妹拒绝让小米把孩子的户口迁回上海,她没有怪他们,她撒谎说舍不得让孩子会上海。
她老娘风瘫,家里人一叫就回到城里,并毫不犹豫地背着丈夫拿出一千块钱。
她被查出肝癌晚期,却对家人说只是生了一个不要紧的囊肿。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文本探究文本所包含的意蕴。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的能力。
这要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小米、主题来分析其意蕴。
小说叙述了小米从小就生得丑,一次次的说谎都被无情地揭穿,她一生都处于一个严重缺乏爱而只有冷漠、歧视和侮辱的环境里,她想通过撒谎给自己挣来一丝尊严,可她连表面的尊严都没有得到。
这句话,是理解小说意蕴的关键。
答题时,尤其是要抓住小说的最后一节“如果她的灵魂能升入天堂,我相信她在那儿大约是不会说谎的”来分析,这句话强调的是“我相信她在那儿大约是不会说谎的”,就是说“我”认为小米在人间是说谎的。
那么小米为什么在人间要说谎呢?文章开始描写小米的外貌,然后指出三年级时,小米转到班后,“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难看的女孩还喜欢说谎。
接着围绕小米说谎,通过小米由小到大,再到病死的人生过程来叙写小米的故事。
可以发现小米每次说谎是因为小米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小米生活在一个缺乏爱,只有冷漠歧视和侮辱的环境,小米才想靠说谎给自己挣来丝尊严,可她连表面的尊严也没能
得到,每次说谎都要被人无情地揭穿,换来只有歧视和侮辱。
小说以此针砭了人情的冷漠表达了对小米被歧视、被侮辱、被伤害的处境的同情。
表达了对爱心和尊重的呼唤。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
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
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战略实际上是将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划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职业转变,即离土又离乡,将人口从农村引入城市、迁移到城镇集居起来,实现居住空间的城镇化;第三阶段是身份转换,即不仅了职业和居住环境,而且在户籍上也转变成了城镇户籍,实现了人口数量的城镇化;第四阶段是角色转型,使农业转移人口在社会属性各个方面真正转变为城市市民,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角色的市民化。
当前,第四个阶段的转变已经开始,但有针对性的政策制订却尚未完全启动这就造成职业的转变、地域的转移、身份的转换并没有产
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结果,致使熾镇化战略不仅效果难以充分体现,而且质量也难以提升。
因此,如何进一步抓住城镇化的本质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便成为摆在我国政府与学术界面前的重大课题。
(摘编自文军《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材料三
中国城镇化进程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原应大有作为,但出人意料的是,近年来出现了“逆城市化”异象。
部分城市人群离开城市,流向更小的城市或者返回农村地区,”“逆城市化”现象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有人认为,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仍处于低水平的阶段,过早出现的这类“逆城市化”现象,
对今后的城镇化发展不利,对于处于工业化后期以及人口红利衰减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
不利。
城市化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由此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成本提高、资源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问题。
“逆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化进程到了一定程度,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就会同时出现,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逆
城市化”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需求。
比如随着城市中产阶级的兴起,他们有更多的休闲需求,对更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有逃离城市喧闹的需求等,并非只是低收入人群因为高生活成本而离开城市。
(摘编自贺军《客观看待中国的逆城市化现象》) 材料四
在城市人口向大城市和大都市区集中的过程中,中美两国城市化在地理空间上也表现出
了各自的特征。
美国的大都市化对人口与经济的聚集特征明显。
2004年,美国244个大都市区,占国土面积的26%,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达83%,创造了全美就业岗位的85%和全美GDP 的86%,人口、就业和经济总量之间的比例较为均衡。
中国的城镇化对人口的聚集特征同样明显,省地两级城市市辖区的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6.7%,集中的户籍人口近30%,而对经济活动的
聚集程度更高。
2007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和海峡西岸等6大城市连绵区,占国土面积的12.38%,集中了全国22%的人口,GDP占全国的比重却高达50%。
这既表明了6大区域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也提示了我国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显著;既说明经济发达地区未能集中相应的城镇化人口,也说明中西部城市化地区的经济发展跟不上人口城镇化的
步伐。
(摘编自罗思东《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什么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化是社会从农业化社会逐渐转变成以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的历史过程。
B.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四个阶段的转变已经完成,基本实现了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的城镇化。
C. 城市化进程到了一定程度,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就会同时出现,这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D. 美国的城镇化对人口与经济的聚集特征明显,人口、就业和经济总量之间的比例较为均衡。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对城市化的概念予以阐述。
B. 对比中美两国的城市化,美国的城市化在人口、就业和经济总量之间的比例比中国均衡。
C. 中国近几年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具体表现为最近二十年城市人口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D.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进行到了关键阶段,但其推进过程并不是很顺利,有很多重大问题
需要解决。
9. 请结合文本探究中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答案】7. B 8. C
9. ①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建设第二产业、第三产业;②加快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帮助农村人口顺利转变为城市居民;③加强城市社会服务建设,减轻城市生活压力④大力促进东西部城镇化的均衡发展,促进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原文是“当前,第四个阶段的转变已经开始,但有针对性的政策制定却尚未完全启动……”,所以B项错误。
【8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