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喜悦的心情久久未能退去。
这时的喜悦不是因为听课教
师的称赞,也不是因为评委的好评。
而是因为我还沉静在和学生愉悦的教
学中:学生默契的配合、积极的发言、独特的见解、活跃的学习氛围,让
我感受到了教学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感受不同。
在这个片段看起来很容易挖出主旨,但对于正处享受生活、享受童趣
的学生来说,怎能领会生离死别的那一刻。
所以在教学伊始我创设情境,
层层递进,让学生设想一个一般人、一个拥有上十万两银子的大地主在临
死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并从后面的学习中感受到严监生和别人的不同,从而体现严监生的鲜明形象。
我先让学生说说一个一般人会在临死前
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问题一提出时,我看到了孩子们诧异的眼神。
起初没人发表看法,我想:应该是他们头脑中从没有这个概念吧。
过了片刻,有一两个小手举了起来,一个同学说:“他应该会想他死后他的后人
怎么办。
”另一个学生说:“他可能想我怎么这么快就要死了。
”随即慢
慢增多。
到设想一个拥有上十万两银子的大地主临死前会是怎样一番情景时,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有的同学说:“他可能会想我死后我的财
产怎么办呢?”有的同学说:“他可能会想我要给自己建一座黄金坟墓。
”有的同学说:“他可能会想怎么给后人分配遗产。
”。
此时我悬起的心落
了下来,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聪明、可爱。
二、利用多种途径,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三、品读词句,在感受人物形象中悟写法。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主要抓住他的动作、神态来体会,通过想象说话,来揣摩严监生当时的心里活动。
同时我还摘
录了《儒林外史》中的部分章节让学生阅读,使学生了解到严监生一个腰
缠万贯的人却因点了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的吝啬鬼形象更深入人心。
阅读教学我们不能只仅仅停留在课内,应该与课外阅读衔接起来,既
是对课文的延伸,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理
解会更加丰满。
所以教学完这篇课文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最后我
故弄玄虚,给同学们留下一个疑问,“课文中的严监生的吝啬鬼形象已经
在我们的脑海中扎下了根,那么,现实生活中的严监生又是怎样的呢?同
学们想知道吗?欲知详情,请阅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
这节课从整体来看,环节齐全,能抓住重点语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做到课内外衔接。
但课内外的衔接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应过一段时间对
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考查一下,使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更有实效性,我想这
也是我今后在阅读教学上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
要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由于教材只
是《儒林外史》的一个节选片段,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读过原著,仅凭教
材上的文字描写,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容易走进误区。
课堂上教师的及时引导,是学生初步学会赏析文学作品的关键。
教材《临死前的严监生》选段,重在表现严监生“吝啬”的特点。
曾
经在比赛现场观摩过一位青年教师执教该课,老师补充了一些原著中的片断,引导孩子感知严监生对家人的慷慨和深情,接着又让孩子自读自悟,
思考:课文中的严监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当时有些孩子汇报严监生的
特点是“节约”,老师竟然也认可了,还表扬了孩子能有自己的发现。
尽
管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引导孩子去体验“吝啬”,但在领悟人物形
象这一点上还是打了折扣,肯定有大部分孩子是糊涂的:到底是节约?还
是吝啬?看似差不多的词语,却代表着对人物截然不同的褒贬评价。
有了这些感悟,我决定在执教该课时“防患于未然”,从正确理解人
物特点入手,引导孩子把握人物形象。
刚进入人物评价环节,预想中的难题就出来了:孩子们看法不一,有
的说严监生舍不得多点一茎灯草,很吝啬;有的说严监生不愿多点灯草浪
费油,很节约。
到底该如何评价呢?原著当中的严监生的确是多面化的、
立体的,可在这个片段里他的特点是相对扁平的,如果教师直接点出特点,显然不符合“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一理念,不符合“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一要求”(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第三学段的叙事性作品提出的阅读目标)。
于是,我抛给他们一
个话题:严监生临死前有必要点两茎灯草吗?孩子们兴致盎然,纷纷开始
研读课文,找证据,在小组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汇报时,他们激动地陈
述了必要性:医家都不下药了,严监生即将死亡;夜晚天黑,亲人都来看他,肯定想看得清楚点;油灯里如果只点一茎灯草肯定很昏暗,点两茎是
完全必要的。
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我乘势引导:这种用得起、必须用而
不用的表现,是节约吗?不,那是吝啬!通过这种情景的补白,学生形象
准确地感受到了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特点。
吝啬,是很多人都有的性格特点,但严监生的吝啬,却是极端的,不
一般的!如何去感悟呢?仅凭文中的几处动作描写显然不够。
补白,在这
里又发挥了独有的作用。
我首先启发孩子们结合原文去想象:即将死去的
严监生,是副什么模样呢?同学们有的说他脸色苍白,有的说他骨瘦如柴,
有的说他奄奄一息,有的说他连眼睛都没有力气睁开了,半睁半闭的。
在这些想象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共同的答案:严监生已经没有任何力气了,濒临死亡!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居然“还把手从被单里拿来,伸着两个手指头”“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是什么支撑他做出这些对他来说不可思议的举动呢?他心里想什么呢?孩子们已经完全进入了角色,脱口而出:“你们,你们不要点两茎灯草啊!太浪费了,快挑掉一茎,否则我。
我死不瞑目啊!”在这种积极的课堂反应中,孩子们也很自然的感受到了,一般人临死前都是交代后事,和亲朋话别,而这个严监生,死前的最后一缕牵挂竟然是两茎灯草,最后的一点力气居然全用在两茎灯草上!太吝啬了!这是要钱不要命啊!顾钱不顾情啊!
至此,这个吝啬鬼的形象完全活了!这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也镌刻在了学生的大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