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

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

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

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

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答案】
1.D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大诗人李白的诗到晚唐不再流行,不是因为唐朝诗人很多,而是因为唐诗在当时是一种流行的东西,而流行的东西是有时效性的。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是文中没有的信息,属无中生有;并且该项将流行歌词与唐诗对比,肯定了流行歌词,也是
不正确的。

B.原文第二段说,“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并不是流行歌词和唐诗使人感动,人才用心去歌唱的。

D.从原文中并不能得出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比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为出色的结论。

3.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文中说“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并没有说杜甫的诗表现得文本些的原因,“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的,是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才确立。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

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

”拱喜曰:“得之矣。

”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

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

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

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

继以荒旱,饿莩枕籍。

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

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

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

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

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

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

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

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

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

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

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

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

②赔累:赔钱亏累。

4.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

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

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

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杲,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

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

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②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答案】
4.D
5.D
6.C
7.①张先生卓越出众,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

②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

【解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应首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需要断句部分的大致意思,其次要先易后难,寻找标志性词语、虚词、固定句式等,还可使用排除法。

文中“汝翼却杲馈遗”意为“贾汝翼拒绝王杲赠送礼品”,主谓宾结构完整,后面不应再有其它成分,排除A。

“是”应为代词“这”,结合句义“这是升降边将都由敌人主导了”,所以应在下一句的句首,排除B。

“送还俘掠”意“送还俘虏掠夺去的人和物”,不应断开,综合以上,选择D项。

5.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张学颜……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错,文中是“诏逮完”,即皇帝下令逮捕赵完。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重点考查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翻译,一般要求直译,字字落实。

(1)卓荦:卓越、突出;倜傥:洒脱、不拘束;识:了解;诸:兼词,之于;利器:杰出的才能。

(2)黜:罢免;以:连词,来;具、悉:都;经画:经营谋划。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8.赏析作者在颔联中表现音乐带给听者感受的主要艺术手法。

9.比较颈联“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与《春江花月夜》中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说说二者感情相同之处,并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
8.颔联主要运用通感(比喻)修辞,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

(答“侧面描写”、“想象”、“虚写”的也可)
9.两首诗都写人世的悲欢,都运用对写法表达了相思离别之愁。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

“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
【解析】
8.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有关艺术(技巧)手法的试题的答法一般是“指出具体的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抒情方式,表现方法,构思技巧),分析运用的效果(对诗歌的主旨含义、表情达意的作用)。

本诗写音乐感受,颔联明显是“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写听觉,生动形象。

9.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及对比鉴赏。

解答本题,除了要求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意思,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两首诗都是把目光和情怀投向全社会、人类,表达对人世“悲欢”的关注。

抒发的是分离相思之愁,本诗借助音乐(听筝)抒情,用传神的文字“独”和“空”,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和“愁”。

结合诗句,合理想象,组织语言。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出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相对的观点
是,。

⑵《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

⑶荀子在《劝学》中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答案】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⑵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⑶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在背诵名句名篇时,考生应弄清句义,弄懂内涵。

这样才有利于记准字形并在理解性默写中写出准确的句子。

(1)句中抓住理解题目的关键:与“自其变者”相对的观点。

(2)句需理解“青梅竹马”的意思。

注意“宴”与“晏”易写错。

(3)题抓住“金就砺则利”句,背诵时的两句与题中的两句在顺序上是反的,默写时应注意。

三、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卖羊
相裕亭
六叔集上卖羊回来,天都快黑了。

小村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

六叔走在街上,不时听到“呱嗒呱嗒”的风箱响,就知道,该是吃晚饭的时候了,再看看沿街的人家,老老少少都围在桌边了。

六叔没想到天黑得这么快!
本来,卖过羊,接过钱,就没有六叔的事了。

可他递交羊绳时,那只没有上绳的小羊羔,怎么也不肯跟那戴鸭舌帽的买羊人走。

六叔把兜里喂剩下的几粒豆子,交给“鸭舌帽”,教他把豆子放在掌心,蹲在老羊身边,慢慢地张开手,那羊羔就过来了。

可“鸭舌帽”按六叔说的做了,那羊羔就是不去吃他手中的豆子。

“鸭舌帽”身后藏着绳子,他想把那羊羔捆扎起来,放在车上推着,省得集上人多跑丢了。

六叔不忍心他那样做,六叔说:“不用捆,你牵着老羊前面走,它自然就跟着跑了。


“鸭舌帽”试着拽老羊前头走,可那羊羔却围着六叔“咩咩”叫着打转转。

六叔说:“这小东西成精了!”
“鸭舌帽”说:“你把它抱住递给我。


六叔知道他要捆扎它。

六叔说:“这样吧,我给你牵着送送。

”六叔说,反正他也没有什么事情,帮送出集外。

“鸭舌帽”似乎有些不大放心,含含糊糊地说:“……那也行。


递交羊绳时,“鸭舌帽”问六叔:“哪庄的?”
六叔说:“下家套的。


“下家套的?姓什么?”
六叔有些恼!六叔说:“跑不了。

要不,我把钱再给你!”
“鸭舌帽”笑,说:“我不是那个意思。


六叔说:“要不是急着用钱,我还不卖哩!”
“鸭舌帽”一脸坏笑地看着那羊,说:“那是,那是。


后来,六叔帮送到集外后,又送了好远,直到人家说:“前面就到了!”他这才把羊绳交给“鸭舌帽”。

也就在这同时,六叔帮人揽住小羊,“鸭舌帽”上来就把它捆扎上了。

六叔从“鸭舌帽”捆扎小羊的狠劲上看,那人是个“小刀手”。

当下,六叔就想到,那两只羊,只怕是连明天都活不过去了!往回走的路上,六叔的心里酸酸的。

直到晚上走进家门,他满脑子里还是“鸭舌帽”咬着牙根,捆扎小羊的凶杀样儿!进门,女人问他:“卖了?”
六叔没有吱声。

“卖了多少钱?”
六叔不声不响地从怀里把钱掏出来,放在桌上。

女人接过钱,凑在灯前的亮光里,蘸着口水,先又点出四块七,说是还街口二华家小店的酱油、味精钱;又点出八块,后天好去下家沟顺他三姨家喝喜酒;还剩下三十二块三,女人一连点了六遍,说:“这个钱,不能乱动了,全留给小顺子住校用。


小顺子读初三了,吃住在山左口联中,每个星期都要花十几块钱。

女人把留给小顺子读书的钱,用一块旧布条包好,放进床头的小包袱里,就来打听那羊的下落。

女人问:“那羊,卖给什么人了?”
六叔不吱声。

女人又问一遍:“卖给谁了?”
六叔一时心焦,猛不丁地冒出一句:“谁出钱多,我卖给谁了。

”随后,六叔把脸别在一旁,不搭理女人了。

女人猜到,他一准是把那羊卖给“小刀手”了。

早晨出门时,女人还交待过,让他千万别卖给“小刀手”。

可他,还是卖给“小刀手”了。

女人轻叹一声,说:“哎!可怜那小羊,还没吃过开春的嫩青草!”
女人说着,随即抬起衣袖,抹起泪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刀手“鸭舌帽”对待羊羔的凶样让六叔不寒而栗,也与六叔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望而知,此类凶残暴虐之人必定也是唯利是图的奸商。

B.六叔夫妇十分怜惜自己饲养的羊和羊羔,但儿子上学的需求、柴米油盐的支出、礼尚往来的人情,让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农民生活的窘迫。

C.卖与不卖是一个让六叔无比纠结的问题,小说正是通过这种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让读者也深陷于这种纠结中,也不断地为人物的命运而担忧。

D.“抬起衣袖,抹起泪水”,极富生活化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女人”为可预见命运的羊羔而伤感,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境,作者惜墨如金,颇有写意之神韵。

E.虽然作者在语言上并不浓墨重彩,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精当运用,使小说的语言含蓄隽永、典雅洗练。

(2)小说的开头划线段落很有特色,说说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3)文中的六叔有何形象特点?“卖羊”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
(4)有人说,《卖羊》和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山羊兹拉特》一样,体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1)BD
(2)①环境描写。

突出了乡村的宁静和谐,交代故事背景。

②倒叙手法。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对卖羊事件的叙述。

③烘托人物。

利用安静,即将入夜的环境,烘托出人物内心的伤感。

(3)第一问:淳朴、善良的农民。

第二问:①不愿卖羊却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卖。

②卖了羊却又为羊的命运牵肠挂肚。

(4)第一问:《卖羊》通过对六叔卖羊前后的行为和心理表现,展现了农民对牲畜的依赖和怜爱,表达了作者对淳朴善良人性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状况的担忧。

第二问:联系现实示例:①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②社会中仍有相当多的人为一己之私或一己之快,漠视生命、肆意捕杀动物。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此类凶残暴虐之人必定也是唯利是图的奸商”这一分析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C项,“通过这种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这一分析有误,根据文意,小说既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小说的情节发展很平和。

E项,“小说的语言含蓄隽永、典雅洗练”的分析不恰当,这篇小说的语言比较平实,读起来言简意赅,明白晓畅。

(2) 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以及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开头画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突出了乡村环境的宁静和谐,为小说中的人物出场提供了背景。

为下文叙述卖羊事件张本,同时烘托了卖羊人六叔卖羊后的伤感。

(3) 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小说对六叔的形象刻画主要通过卖羊这件事来表现的,分析六叔的言谈举止可知六叔是个淳朴、善良的农村人,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卖羊,而卖完羊之后又担心羊的命运,心情有些低落。

(4) 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以结合小说的主题进行分析。

小说通过卖羊这一主要故事情节,展现了人物的人性美,讴歌了农村人的厚道、淳朴、善良,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对农民生活的关心。

联系现实写感悟,要紧扣文本分析,分析“卖羊”这一行为所折射出来的农村问题,比如农民生活的贫困,一些商贩为了利益,漠视生命、肆意捕杀动物的行为。

回答问题时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罗中立:天气正好下地干活
做学生时,他努力“逃离”油画,却以巨幅油画《父亲》一夜成名,成为新时期享誉全国的艺术家;做老师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当官”,却在50岁时被教职工民主推荐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在61岁时被任命为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在个性鲜明的艺术界,他的沉着包容能为各方所接受,骨子里却有着强烈的反叛精神。

画家罗中立的身上似乎纠结着各种矛盾,他却能一再穿越这些矛盾而获得成功。

秘诀是什么?他说:“天气正好,下地干活。


“创作《父亲》,跟我小时候的生活有关。

”罗中立说。

那时的罗家在重庆市郊,三年困难时期,农村的亲戚有人饿死,有人为了几十公斤玉米就把孩子卖到外地,还有一些亲戚为了活命跑到罗中立家,“大家分着喝一碗粥”。

1964年,罗中立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

在附中读二年级时,来到大巴山深处的一所农村小学当美术教员。

那时农村还没有通电,上完课,开完会,天黑就回到土屋里上床睡觉。

附中毕业后,罗中立又回到大巴山生活了10年,直到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考入四川美术学院。

看到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览的通知后,罗中立再次去大巴山寻找灵感。

大年三十的傍晚,他看到路边公共厕所前蹲着一个等着收粪的老农。

那天阴雨绵绵,又湿又冷,老农却一动不动,表情麻木,似乎对举家团聚的传统佳节茫然不知。

沉淀在脑海中的印记,仿佛被这张木然的脸庞突然揭开。

他被自己的灵感刺激得难以自制,兴奋得一个劲儿地冲朋友大喊:“我要画一幅和毛主席像一样大的画!”罗中立整整画了半年,逐渐勾勒出一个老年农民的形象。

作品送到北京后,又根据评委吴冠中的建议将作品名字改为《父亲》,作为对整整一代人集体形象的描述。

1980年12月,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父亲》获得油画金奖。

它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奠定了罗中立在中国美术界的知名度和不可动摇的位置。

“用领袖像的尺寸画农民,就是要让神化的、扭曲的历史回归本来的轨迹。

”罗中立说。

最早从获奖的喜悦中解脱出来的,是罗中立自己。

1981年,罗中立用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完成了自己的毕业创作《吹渣渣》,标志着他在一年内实现了从政治主题到绘画主题的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