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
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究》复习纲要
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究》复习纲要
第 6 课洋务运动 (19 世纪 60 年月― 90 年月 )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代内外交困
(2)目的:保护清代统治
(3)学习对象: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4)领导阶级:地主阶级
(5)时间: 19 世纪 60―90 年月
(6)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7)代表人物:中央―奕 ? D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张之洞
(8)主要内容:
先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机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 简称“两局一所”)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张之洞) 。

以后还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

(9)结果:甲午战争北洋舰队三军覆灭,标记着洋务运动完全破产。

(10)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根源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 中体西用 )
(11)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2)议论:悲观:主观目的是保护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兴隆起来
踊跃:经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客观上为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使作用,对西方列强、侵略也起了必定的反抗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初步。

第 7 课戊戌变法 (1895 年― 1898 年)
(1)背景:《马关合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领导阶级:财富阶级维新派 (3)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4)学习对象:西方先进制度 ( 君主立宪制 )
(5)主要经过:序幕― 1895 年,康有为、梁启超倡导“公车上书”。

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 后更名为《中外纪闻》) ,组织强学会,宣传变法,维新派政治集体形成。

高潮: 1898 年,光绪帝公布变法法律,前后连续 103 天,史称
“百日维新” ( 又叫戊戌变法 )
结束: 1898 年 9 月,慈禧太后发政变,软禁光绪帝,谭嗣相
同六人被杀戮,变法失败。

(6)“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经济上:鼓舞个人创办工矿企业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政
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文化教育上: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本,创办报刊。

(7)性质:财富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改良运动。

(8)失败原由:①财富阶级力量单薄,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没有发动人民民众③变法冲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固执派的
利益,遇到他们的
全力反对。

(9)历史意义:此次变法广泛流传了财富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
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示生用,促使财富阶级的斗争由改良转向
了革命。

第 8 课辛亥革命 (1894 年― 1912 年)
(1)领导阶级:财富阶级革命派
(2)学习对象:西方先进制度 ( 民主共和制 )
(3)代表人物:孙中山
(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5)机关刊物―《民报》
(6)性质―财富阶级民主革命
(7)主要经过:①革命准备― 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
命集体兴中会;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国联盟会。

( 意义: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财富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
②武昌起义: 1911 年 10 月 10 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占据楚望台军火所,到 11 日,起义师完整占据武昌城,史称“辛亥
革命”。

③中华民国建立: 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起誓任职中华民国暂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正式建立,这一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④结束:袁世凯盗取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8)历史意义:成功:颠覆了清代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
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看法人心所向。

失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盗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第 9 课新文化运动 (1915 年― 20 世纪 20 年月 )
(1)领导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2)学习对象:西方先进思想、文化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性质:思想解放运动
(5)旌旗:“民主”和“科学”
(6)宣传阵地:《新青年》
(7)主要内容:先期:“四倡议”、“四反对”,倡议民主,反
对专制专制 ; 倡议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倡议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倡议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 年,李大钊发布《庶民的成功》
和《布尔什维主义的成功》,歌颂十月革命,同年终,李大钊又在
北京创办了《每周议论》。

(8)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前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①启示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究救国救民的真谛。

②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流传创建了条件。

(9)限制性:对东西文化有绝对否定或绝对必定的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