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和体育课程化、科学化 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和课程化 启蒙运动时期,提倡并重视人的理性及人的价值;教育得到重视,学校体育逐步完成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化。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并确立学年和班级授课制度,以及教学的原则。 英国教育家洛克:首次提出教育包括“体智德”三部分;有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他还从医学的角度提出科学的保健身体的主张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自然体育思想的内容: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应普及为主,竞技次之; 竞技运动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训练; 运动种类多种形式,以培养兴趣;5、勤奋练习,讲究体育卫生; 重视国家体育水平的提高。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自然体育思想对当时中国体育产生的影响: 废除兵式体操,形成以田径、球类、游戏、普通体操为内容的教材; 体育在培养人、发展人方面受到重视; 一批教育家重视体育教学,对人的全面发展过程的研究,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促进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德国博爱派教育家巴泽多在德绍创办第一所博爱学校。将古希腊体操、传统骑士项目结合起来,创造 “德绍五项” 而闻名于世。 “德绍五项”的创办,形成体育课程的雏形,也是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他最大贡献是解决如何对大多数儿童实施体育教育的方法问题。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博爱教育家古茨穆茨被誉为“德国体操之父”;主张全民体育,创造体操----八项运动。成为近代学校体育的模式。 古茨穆茨两大贡献: 一是首创体育场(近似现在的体育学校):进一步发展学校体育课程形式;如按年龄、能力分组上课;课程分为:导入、观察、矫正、助成、测定、评价等部分。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3、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体育产生深远影响。对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学校体育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宗教改革时期,批判灵肉二元论。批判教会重灵魂、轻身体的思想,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形成了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到“灵肉一致”的思想转变,对人和人体的研究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20世纪中期学校体育思想 1923年,原苏联规定各中小学必须开设体育课,并颁布《学校体育教学基本法条例》,1927年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1931年颁布《劳动与卫国体育条例》。为社会主义国家学校体育提供经验。 1947年日本颁布《学校体育指导纲要》,确定了日本学校体育目标 。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一节 学校体育思想形成与发展 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和教育化 在欧洲中世纪的后期封建领主对其子弟进行的“骑士七技” 为内容的教育,可以说是学校体育的雏形。 宗教神学思想盛行时期 西方社会在宗教神学思想的统治下,学校也被教会统治,宗教神学推行禁欲主义,宣扬耶稣是“救世主”,“人的灵魂是上帝的生气,肉体是灵魂的监狱”的观点,认为必须折磨肉体,才能拯救灵魂。教会学校没有体育。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20世纪初学校体育思想 高尔霍费尔教育思想 提出自主活动原则、乡土化原则、综合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应用;同时他指出:要按照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体育课程的价值、儿童的体育兴趣设计体育课程;他注重教材保健和促进儿童发育的功能等思想。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高尔霍费尔提出从心理学、生物学、医学、历史、社会和艺术等角度研究体育,认为学校体育必须遵循生理学和学生的需要出发,要考虑儿童年龄特征、性别,地区和社会环境的差异,高氏体育思想对世界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美国“新体育”学派: 儿童中心思想:以儿童个性特点出发进行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二战后的学校体育思想: 主要表现在: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 推行体育测试制度; 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二节 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形成和发展 西方体育和体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在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学校,开展和传播体育活动。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中,主张学习西方,兴办西学,创办西方式的学堂(包括军事学堂)。把西方体育引进学堂,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内容主要有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等。同时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从而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首次出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军国民体育思想(1903—1919) 主要内容是: “通过对学生和全体民众进行尚武精神的培养和军事素质的训练,使他们具有军人的品德和素质,以达到抵御外辱,强民救国的目的”的体育思想。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军国民体育思想的义: 宣传尚武精神,批判文弱教育;促进和普及武术,形成习武、尚武氛围,促进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对体育课程的确立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发展了体育课程的功能(政治、军事、振兴国家)。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二是使体育教学方法体系化:对教材进行分类:按运动项目、按运动性质、按运动解剖学、按运动类型; 按照体操方法又进行分类:基本体操、手工体操和游戏。 伟大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按照儿童个性特点,自然法则全面发展儿童。他把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他对人类教育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1978年,日本文部省提出,应将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连接起来,体验和享受运动乐趣,使学生终身热爱体育运动 。 1987年,日本《教育改革基本方针》指出,终身教育和终生体育是日本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基本方针 1953年美国进行儿童体能调查,发现儿童身体下降问题,1955年美国成立总统青年体格健全委员会。
*
主讲人:陈维科
202X
《学 校 体 育 学》
*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202X
《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 沿革与思想演变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了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特点,深入理解与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教学重点: 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难点: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知 识 点: 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伍德、赫塞林顿的“新体育理论”: “新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是人的本性、本能性活动,主张体育要使人“个性自然发展,要从儿童的自然天性和兴趣出发”。体育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智力教育。他强调“育”;“体”是整个机体,教育包括实现人的一切能力。 “新体育理论”促进体育的科学化、社会化,促进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过程的研究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法国启蒙思想教育家卢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和体育思想,批判了中世纪“禁欲论”,直接影响了19世纪以后的教育和体育的实施 。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论教育》中对人的养护与锻炼的内容,强调了解人体结构、生理卫生知识,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他的体育思想进一步促进了体育思想科学化,对后来的学校体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思想 终身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终身教育就是一个人一生都必须接受教育。包括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的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和训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等教育一切方面。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运动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抨击神权,讴歌人的能力和作用,这一时期,形成“抑神扬人”思想。人文主义教育盛行,提出体魄健美,恢复古代体育制度,体育有了一定的发展,获得了重要的地位。 启蒙运动时期,提倡并重视人的理性及人的价值;学校体育得到发展,逐步完成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化。
01
课程结构:准备、基本和结束部分。
02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三节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趋势 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 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教育内容、形式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教育要培养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知识面广博的复合型人才。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1919——1929) 该理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体’字意味着整个机体的活动,而不仅只有智力才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既不是单为身体,也不只为精神,而是实现人类的一切能力。体育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教育、品德教育、智力教育。
01
02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由于很多博爱教育家的体育思想、理论,以及他们的实际行为,在19世纪后期,欧洲各国大力发展学校体育,丹麦、瑞典、德国等国家制定政策法规,把体操规定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确立学校体育课程 。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学校体育思想的体育课程的科学化 从 “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到“灵肉一致”的思想转变,对人和人体运动科学认识逐步形成,是对体育进行科学研究和发展的基础。 1543年,意大利维萨里发表《人体的构造》一书,批判神学观点;塞尔维特发现人体间的小循环等,否认神学的错误观点,为科学研究人体和人体运动奠定基础。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体育的基本目的在于育人,主张人的个性张扬,推崇自然活动,到大自然中从事自己所爱好的各项活动,否定那种预先设计好的活动,尤其反对“非自然的”、“人工的”、“呆板的”体操,注重发挥学生的生理能动性,注重体育教学气氛的活跃性和娱乐性,注重体育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注重体育对人心理的培养,强调体育在适应社会生活能力方面的教育价值。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古茨姆茨出版了《青年体操》,从运动医学角度研究人体运动; 斯宾塞提出构建科学主义课程理论的完整体系,在他《教育论.论体育》中提出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论述了人的自我锻炼与保健,提出身体健康的科学知识、方法。 19世纪初,在丹麦、瑞典、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先后出现体操学校、体育学校,培养体育师资;哥本哈根大学建立了解剖学、生理学以及体操原理学课程。这标志着学校体育课程趋于科学化方向发展。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提倡西学,认为各级学校都应重视儿童、少年身体发育和健康,提倡德、智、体三育并重。 1903年,清政府推进新政的过程中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设立”体操科”,小学堂每周3学时,中学堂2学时;高等学堂每周3学时;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学校教育基本没有体育历史。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03
02
01
17世纪初,英国生理学家哈维发表《动物的心血运动及解剖学研究》一书。对人体内血液循环进行新的研究和发现。
17世纪后期,阿·波雷利发表《论动物的运动》一书,对人体运动时的机械运动进行了论述。
1757年,生理学家哈勒,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运动系统运动的关系,以及肌肉受激反应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重大贡献。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凯洛夫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01
02
03
04
凯洛夫提出教育的任务:包括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体育、美育;
教学中的三个中心:教师、教材和组织形式;
教育过程分为:感知、理解、概括、巩固、熟悉、测验六个阶段;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教学原则:直观性、学生积极性与自主性、巩固性、系统与连贯性、通俗与可接受性原则;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自然体育思想的内容: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应普及为主,竞技次之; 竞技运动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训练; 运动种类多种形式,以培养兴趣;5、勤奋练习,讲究体育卫生; 重视国家体育水平的提高。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自然体育思想对当时中国体育产生的影响: 废除兵式体操,形成以田径、球类、游戏、普通体操为内容的教材; 体育在培养人、发展人方面受到重视; 一批教育家重视体育教学,对人的全面发展过程的研究,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促进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德国博爱派教育家巴泽多在德绍创办第一所博爱学校。将古希腊体操、传统骑士项目结合起来,创造 “德绍五项” 而闻名于世。 “德绍五项”的创办,形成体育课程的雏形,也是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他最大贡献是解决如何对大多数儿童实施体育教育的方法问题。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博爱教育家古茨穆茨被誉为“德国体操之父”;主张全民体育,创造体操----八项运动。成为近代学校体育的模式。 古茨穆茨两大贡献: 一是首创体育场(近似现在的体育学校):进一步发展学校体育课程形式;如按年龄、能力分组上课;课程分为:导入、观察、矫正、助成、测定、评价等部分。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3、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体育产生深远影响。对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学校体育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宗教改革时期,批判灵肉二元论。批判教会重灵魂、轻身体的思想,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形成了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到“灵肉一致”的思想转变,对人和人体的研究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20世纪中期学校体育思想 1923年,原苏联规定各中小学必须开设体育课,并颁布《学校体育教学基本法条例》,1927年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1931年颁布《劳动与卫国体育条例》。为社会主义国家学校体育提供经验。 1947年日本颁布《学校体育指导纲要》,确定了日本学校体育目标 。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一节 学校体育思想形成与发展 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和教育化 在欧洲中世纪的后期封建领主对其子弟进行的“骑士七技” 为内容的教育,可以说是学校体育的雏形。 宗教神学思想盛行时期 西方社会在宗教神学思想的统治下,学校也被教会统治,宗教神学推行禁欲主义,宣扬耶稣是“救世主”,“人的灵魂是上帝的生气,肉体是灵魂的监狱”的观点,认为必须折磨肉体,才能拯救灵魂。教会学校没有体育。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20世纪初学校体育思想 高尔霍费尔教育思想 提出自主活动原则、乡土化原则、综合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应用;同时他指出:要按照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体育课程的价值、儿童的体育兴趣设计体育课程;他注重教材保健和促进儿童发育的功能等思想。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高尔霍费尔提出从心理学、生物学、医学、历史、社会和艺术等角度研究体育,认为学校体育必须遵循生理学和学生的需要出发,要考虑儿童年龄特征、性别,地区和社会环境的差异,高氏体育思想对世界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美国“新体育”学派: 儿童中心思想:以儿童个性特点出发进行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二战后的学校体育思想: 主要表现在: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 推行体育测试制度; 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二节 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形成和发展 西方体育和体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在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学校,开展和传播体育活动。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中,主张学习西方,兴办西学,创办西方式的学堂(包括军事学堂)。把西方体育引进学堂,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内容主要有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等。同时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从而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首次出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军国民体育思想(1903—1919) 主要内容是: “通过对学生和全体民众进行尚武精神的培养和军事素质的训练,使他们具有军人的品德和素质,以达到抵御外辱,强民救国的目的”的体育思想。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军国民体育思想的义: 宣传尚武精神,批判文弱教育;促进和普及武术,形成习武、尚武氛围,促进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对体育课程的确立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发展了体育课程的功能(政治、军事、振兴国家)。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二是使体育教学方法体系化:对教材进行分类:按运动项目、按运动性质、按运动解剖学、按运动类型; 按照体操方法又进行分类:基本体操、手工体操和游戏。 伟大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按照儿童个性特点,自然法则全面发展儿童。他把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他对人类教育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1978年,日本文部省提出,应将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连接起来,体验和享受运动乐趣,使学生终身热爱体育运动 。 1987年,日本《教育改革基本方针》指出,终身教育和终生体育是日本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基本方针 1953年美国进行儿童体能调查,发现儿童身体下降问题,1955年美国成立总统青年体格健全委员会。
*
主讲人:陈维科
202X
《学 校 体 育 学》
*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202X
《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 沿革与思想演变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了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特点,深入理解与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教学重点: 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难点: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知 识 点: 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伍德、赫塞林顿的“新体育理论”: “新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是人的本性、本能性活动,主张体育要使人“个性自然发展,要从儿童的自然天性和兴趣出发”。体育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智力教育。他强调“育”;“体”是整个机体,教育包括实现人的一切能力。 “新体育理论”促进体育的科学化、社会化,促进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过程的研究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法国启蒙思想教育家卢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和体育思想,批判了中世纪“禁欲论”,直接影响了19世纪以后的教育和体育的实施 。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论教育》中对人的养护与锻炼的内容,强调了解人体结构、生理卫生知识,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他的体育思想进一步促进了体育思想科学化,对后来的学校体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思想 终身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终身教育就是一个人一生都必须接受教育。包括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的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和训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等教育一切方面。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运动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抨击神权,讴歌人的能力和作用,这一时期,形成“抑神扬人”思想。人文主义教育盛行,提出体魄健美,恢复古代体育制度,体育有了一定的发展,获得了重要的地位。 启蒙运动时期,提倡并重视人的理性及人的价值;学校体育得到发展,逐步完成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化。
01
课程结构:准备、基本和结束部分。
02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三节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趋势 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 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教育内容、形式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教育要培养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知识面广博的复合型人才。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1919——1929) 该理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体’字意味着整个机体的活动,而不仅只有智力才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既不是单为身体,也不只为精神,而是实现人类的一切能力。体育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教育、品德教育、智力教育。
01
02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由于很多博爱教育家的体育思想、理论,以及他们的实际行为,在19世纪后期,欧洲各国大力发展学校体育,丹麦、瑞典、德国等国家制定政策法规,把体操规定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确立学校体育课程 。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学校体育思想的体育课程的科学化 从 “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到“灵肉一致”的思想转变,对人和人体运动科学认识逐步形成,是对体育进行科学研究和发展的基础。 1543年,意大利维萨里发表《人体的构造》一书,批判神学观点;塞尔维特发现人体间的小循环等,否认神学的错误观点,为科学研究人体和人体运动奠定基础。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体育的基本目的在于育人,主张人的个性张扬,推崇自然活动,到大自然中从事自己所爱好的各项活动,否定那种预先设计好的活动,尤其反对“非自然的”、“人工的”、“呆板的”体操,注重发挥学生的生理能动性,注重体育教学气氛的活跃性和娱乐性,注重体育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注重体育对人心理的培养,强调体育在适应社会生活能力方面的教育价值。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古茨姆茨出版了《青年体操》,从运动医学角度研究人体运动; 斯宾塞提出构建科学主义课程理论的完整体系,在他《教育论.论体育》中提出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论述了人的自我锻炼与保健,提出身体健康的科学知识、方法。 19世纪初,在丹麦、瑞典、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先后出现体操学校、体育学校,培养体育师资;哥本哈根大学建立了解剖学、生理学以及体操原理学课程。这标志着学校体育课程趋于科学化方向发展。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提倡西学,认为各级学校都应重视儿童、少年身体发育和健康,提倡德、智、体三育并重。 1903年,清政府推进新政的过程中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设立”体操科”,小学堂每周3学时,中学堂2学时;高等学堂每周3学时;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学校教育基本没有体育历史。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03
02
01
17世纪初,英国生理学家哈维发表《动物的心血运动及解剖学研究》一书。对人体内血液循环进行新的研究和发现。
17世纪后期,阿·波雷利发表《论动物的运动》一书,对人体运动时的机械运动进行了论述。
1757年,生理学家哈勒,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运动系统运动的关系,以及肌肉受激反应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重大贡献。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凯洛夫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01
02
03
04
凯洛夫提出教育的任务:包括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体育、美育;
教学中的三个中心:教师、教材和组织形式;
教育过程分为:感知、理解、概括、巩固、熟悉、测验六个阶段;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教学原则:直观性、学生积极性与自主性、巩固性、系统与连贯性、通俗与可接受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