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六首PPT(优秀课件)19 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无对仗
《黄鹂》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对仗
近体诗鉴赏的要求及要领
1.基本要求
“意”是作者的主观 感受(情);“境”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 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 暮色苍茫,皎洁的 明月升上了天空,银 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 虬枝翠叶,星星点点 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 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 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杜甫《登高》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 中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自幼好学,知识渊 博,颇有政治抱负。曾先后官左 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 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安史之乱后,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 世称浣花草堂。晚年病死湘江途中。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 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 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 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
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 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 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 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 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1. 一句之中平仄交替—— 举例: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仄仄仄平平(韵) 将军夜引弓。平平仄仄平(韵) 平明寻白羽,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仄仄仄平平(韵)
王维《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王维(701—761),字摩诘, 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 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 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 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 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 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 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 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 中有画.” 著有《王右丞集》。
不过,对于一句的最后一字,却不可不论。 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偶数句的最 后一字要押韵的位置只能用平声字,又根据上 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的最后一字就 要用仄声字。
另外,近体诗的首句可以押韵。如果押韵的话,则 首句最后一字也要使用“平”声字。这时,第二句的最 后一字还是用平声,并不遵循平仄相对的规则。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登高而望,江 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是这样 的画面:风凄急、猿哀鸣、鸟回旋……构成 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诗句赏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 奔流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此为千古名句,一仰一俯,写秋天肃穆萧杀、 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放大阵势,“萧 萧下”——加快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 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 感怆。
近体诗的平仄组联规则
2. 上下两句(上下联)之间平仄 相对
若出句为 “仄仄平平仄” ,则对句为 “平平仄仄平”,
若出句为“平平平仄仄”, 则对句为“仄仄仄平平”,
相对 相对
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近体诗的平仄组联规则
3. 相邻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 四联,称“首联”, “颌联”, “颈 联”, “尾联”。相邻两联之间,平 仄相粘(即相同) 。例如:
基本思路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时间、地点、天气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静景:月、松、泉、石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动景:浣女归、渔舟下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诗人愿望:留
展开想象 再创意象
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山村晚景 图?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 描述几幅图画。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 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体 诗

关于近体诗


锦瑟
书愤
其他近体诗
关于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
种诗体,也称今体诗。指唐代
形成的格律诗体, 主要有律诗
和绝句两种类型。
要押韵,要对仗(对偶);
特 点
篇有定句(8\4),句有定字(7\5)
字有定音(平\仄)——难点!
关于近体诗——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 ②规定诗句数量。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偶句押韵,通 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句中平仄相间,上 下句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关于近体诗——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 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 对仗。
“平仄”常被称为“绝学”,几 近失传。 下面只作简单介绍:
我们现在普通话里有四个音调:
阴平 阳平
平声Leabharlann 上声去声入声而古时却多一个声调
近体诗的平仄组联规则
主要有三条:
1. 一句之中平仄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 淳朴的姑娘刚洗完衣服, 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 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 事儿在竹林里追逐嬉戏, 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 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 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鉴赏诗的内容、形象、客观世界(景)。两者
语言和表达技巧。
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 因此,意境是诗人借
2.基本要领
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虚的实一相种生 美、 好物 的我 艺同 术感 境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
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完美统一。
B.首句中 “空山” 写出山中树林繁茂,掩 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C.“竹喧”“莲动”两句是说浣女摇动竹枝, 竹枝发出沙沙声;晚风吹来,莲叶摇曳多姿。
D.“随意”“王孙”两句是说春草任其凋枯, 如此秋景,“王孙”亦可自留。
课堂练习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 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 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 闻人语响”(《鹿砦》)啊!又由于 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 字是诗眼,“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 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又不露 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杜甫)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近体诗的平仄变通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 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 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 单数的位置。
小结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 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 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 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 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 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 今独步。
1、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 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 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 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 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
2、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课堂练习
1、对课文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题目中“山居”二字点明居住环境,“暝” 是傍晚的意思。
•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对仗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对仗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 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 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 确。”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 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 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 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 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兴》等。有《杜工部集》。
浣花草堂
写作背景
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 之乱已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 互争夺地盘。在四川,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了依 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却又病魔缠 身,在夔州一住就是三年,生活困苦,身体很差。
本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 写成的: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 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 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 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 “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潦艰百万不无渚风 倒难年里尽边清急 新苦多悲长落沙天 停恨病秋江木白高 浊繁独常滚萧鸟猿 酒霜登作滚萧飞啸 杯鬓台客来下回哀 。,。,。,。,
诗句赏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首联在全诗中起什 么作用?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 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对句精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诗句赏析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 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 台。
这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极 为凝炼。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 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 情,融入这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 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
画面总合——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 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 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 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 图景。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 是“空山”呢?
2、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该是“浣女 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 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 女”“下渔舟”?
诗句赏析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 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
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 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
“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 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
译诗欣赏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 “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摄取月、松、泉、石、竹、莲及 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 泼的画面,诗中有画,寄寓诗人的高洁情趣。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 山中不可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 流露出隐遁消沉情绪。
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
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也被誉
为“诗圣”。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
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
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代表作品有:《兵车行》《自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
望》《羌村》《北征》《三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