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君神哲理故事赏析
从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对命运的理解看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
从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对命运的理解看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希腊悲剧常常以表现人的努力在不可抗拒的命运之下的无望作为主题,因此又被称为命运悲剧。
古希腊悲剧一般主要写主人公的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
早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命运就是支配神和人的无上力量。
按古希腊人的观念,命运是不可抗拒的,是不可知的, 它既支配人,也支配神。
这种命运观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人类处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
所谓“命运”,其实质是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古希腊人限于思想及科学水平,无法认识。
所谓人与命运的冲突,实际反映了人与外界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命运悲剧是古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三大悲剧诗人对命运的理解不尽相同,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观发展的迹象,不断的体现人本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命运观也在发生变化。
三位悲剧诗人在命运观上的差异就表明了这一点。
埃斯库罗斯这位被后人尊称为“悲剧之父”的诗人,作为古希腊悲剧形成时期的代表作家,埃斯库罗斯的命运观更多地继承了古希腊人的较为传统的命运观,埃斯库罗斯把命运看作具体的神,认为命运支配人的一切,包括支配神。
但他又强调人的意志。
因此他的悲剧更多地显示人生的黑暗面,但作为一个虔诚的神论者,他没有把人间描写成地狱,他告诫他的热衷内讧的同胞们:对神意的信念,最终会把人们引向公正与和谐。
《俄瑞斯特斯》三部曲中的人物都被复仇神所控制,一环扣一环地将自己投放在血腥的家庭谋杀之中。
这里的命运似乎是神的力量,因为复仇的最初原由是阿伽门农为了出征而杀女的事件,于是引起一系列的家庭悲剧。
他通过对阿特柔斯家族的世仇描述,深化了古希腊文学所一再强调的命运主题。
但在《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中,对普罗米修斯来说,命运就是宙斯,由于他盗火给人类,又拒绝说出宙斯的秘密,因此受到宙斯的严酷惩罚,最终牺牲了自己。
对宙斯来说,命运却是一个他不知道的秘密,这个秘密是冥冥中注定他被推翻的下场。
这就是古希腊悲剧早期的命运观念,它带有宗教性和神性的,然而在客观上启迪了人性,是人性理想的化身。
中考语文各作家包利民作品阅读含答案
包利民一、人物简介包利民,男,有时发稿也用黎民、利民、去绝踪等笔名,黑龙江呼兰人。
专栏作家,《读者》、《青年文摘》、《格言》、《意林》、《思维与智慧》等杂志签约作家,教育部十一五课题组文学专家。
迄今已在全国及海外各大报刊发表文章数千篇(次),每年有百余篇文章被《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意林》《格言》《视野》《小小说选刊》《作家文摘》等上百家文摘类报刊转载,并有数百篇文章入选各种丛书。
《最美的声音》等文章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亲近母语》第十册(五年级)并有多篇文章被选作全国高考或中考试卷作文材料或阅读材料。
二、主要作品哲理散文集《当空瓶子有了梦想》(石油工业出版社)《激励奋进的学习故事》(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名人传记《为科学的一生一一富兰克林的故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生必读感恩故事》(广州出版社)哲理美文集《一条鱼眼中的海》(哈尔滨出版社)情感美文集《一朵花开的时间》(中国物资出版社)散文集《不能跳舞就弹琴吧》(西苑出版社)哲理美文集《给星星找片夜空》(哈尔滨出版社)小小说集《太阳岛上》(内蒙古文艺出版社)《只记花开不记年》三、获奖情况《山上山下》获2005-2006年度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两棵树的天长地久》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铜奖《太阳岛上》获2009年度小小说原创优秀作品奖(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因为捡到,所以珍惜包利民①她是捡来的孩子。
当年,在河边的小树林里,年轻的夫妇看到被遗弃的她,当时她不哭不闹,反而对他们露出了笑容。
于是,她被捡回家,继续美丽的生命。
②可是当渐渐地懂事,她从小伙伴们的言语中,从别人的悄悄议论里,便知道自己是被捡来的。
她很爱自己的父母,她多希望自己和别的孩子一样,是父母亲生的。
所以快乐的她,便总是有着刹那的伤神和伤心。
③回忆往事,她说:“那个时候,我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也没有太长时间的难过,父母很爱我,我也爱他们,我就是会偶尔觉得不是最完美。
高中语文:3.10《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
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八、作业设计
⒈一根纤弱的芦苇,因为我们的审美视角不同,读出是不同的精神内涵,这不就是人类思想的伟大之处吗?课后请同学们放飞思想,寻找自然中隐藏的哲理,并写成文字。
⒉网上有人说“欧阳锋是哲学大师”,阅读金庸作品《神雕侠侣》中黄蓉说疯欧阳锋一节,在随笔中谈谈你的看法。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后
记
教学问题集锦解决问题措施及实践结果。
史 海 拾 珍
史海拾珍古风1.读《宫之奇谏假道》有感《宫之奇谏假道》出之《左传》,本篇反映了春秋时代的民本思想。
宫之奇在劝谏过程中,有力地驳斥了虞公之《迷信宗族关系和神权的思想,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当实行德政。
有指出了“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保护邻国不受侵犯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犯。
晋侯借道袭虢国,暗藏祸心用意恶。
宫卿劝谏批前辙,洞察秋毫机澄澈。
可恶虞公偏自得,唇亡齿寒几天隔?人心险秽无颜色,明辨是非有安乐。
诗的大意是:(一)晋献公借道虞国以讨伐虢国,暗地里阴藏着消灭虞国的用心险恶。
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借道晋公,并批驳了上次借道的错误行为,可谓是明察秋毫,同时又把晋国的动机看得一清二楚了。
可恶的是根本不听宫之奇明辨是非的谏告而偏偏悠然自得,结果导致晋献公在消灭了虢国之后,没几天就回师也亡了虞国,正可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也!人心中的险恶和污秽是不能在表面上涂有什么颜色的,只有明辨是非的人才能时刻谨慎地应对,而保证拥有自己的安康快乐。
成语“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出之于《宫之奇谏借道》,大意为:颊骨和牙床是互相依靠的,嘴唇没了,牙齿就要冷了。
2.读《宫之奇谏假道》而感有邻江左三千里河山,三八一线相阻拦。
南北同宗灵肉牵,道义不同曾相煎。
曾为统一引战乱,不想分离五十年。
盖因美帝逞愚顽,假言歧义行霸权。
孤意妄想生判断,群氓协和滋事端。
唇亡齿寒无依伴,岂容远鬼犯邻边。
高瞻远瞩龙虎胆,抗美援朝志如山。
鬼蜮阔斧有气焰,遍野遗铁尸骨寒。
如今形势异当年,我亦警惕应当前。
东南西北结友善,和平共处无灾难。
更拒里仁遭狼窥,保家卫国邻先安。
诗的大意是:鸭绿江左岸,有着与我相邻的三千里河山,但是这一块完整的土地,却被一道无形的“三八线”有形地分隔了。
南北两边本来都是同宗同族骨肉相连,兄弟曾经相煎的原因是所谓的主义的不同。
曾经为了统一国家,南北朝鲜引发了一场战争,其结果呢?仍然导致如今已经四十年的分裂。
究其实质上的原因,是因为美帝国主义霸权思想的硬性阻隔造成的,他们借口主义的不同插手朝鲜内部争端。
民族文化的寓言——重读王安忆《小鲍庄》
摘要: 《 小 鲍庄》 不仅充实 而且拓展 了寻根文学 的发展 , 同时也将 王安忆推 至 了文 学 中耀 眼的位置 。重 读《 小鲍庄》 , 笔者认为小说具有 明显 的寓 言化 特征 , 王安忆通过 “ 捞渣” 这一抽象符码 , 以寓言 的方式揭
示 了我们 民族“ 仁义 ” 文化 走向消亡的历史命运 。同时将 虚幻 的宗教故事 重叠在现实世 界 中 , 在苦难 的 基础上 建立起“ 救赎 ” 的美学体系 , 来达 到对现实世界的反讽 。 关 键 词: 寓言 ; 仁义 ; 反讽
从原 罪 意 识 、 民俗 心态 、 人道 主义 、 心 理 学 等不 同
角度 进行 审 视 。本 文 认 为 , 小 说 具 有 明显 的寓 言
化特征 , 王安 忆 通 过 “ 捞渣 ” 这一抽象符码 , 以寓
言 的方式 揭 示 了我 们 民族 “ 仁义” 文 化 走 向消 亡 的历史 命 运 。 同时将 虚幻 的宗教 故事 重 叠在 现实 世界中, 在 苦难 的基础 上建 立 起 “ 救赎 ” 的美 学 体
文 献 标 志码 : A D OI : 1 0 . 1 6 0 3 9 / j . c n k i . c n 2 2—1 2 4 9 . 2 0 1 5 . 1 0 . 0 2 5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6 . 7
《 小 鲍 庄 》自 1 9 8 4年 问世 以来 , 就 引 起 了不 小 的轰 动 。它不仅 充 实 、 拓 展 了寻根 文学 的发 展 ,
之一。庄子在《 庄子 ・ 寓言释 。庄 子 、 韩 非 子 等人 的论 著 通 过 大量 奇诡 怪诞 的 想象 , 借 助 虚构 的人 物 与 故
事, 以隐 晦 的方式 表达 作者 的思 想 , 我 们 可 以将 其 理解 为 中 国较 早 的 寓 言 。随 后 的 “ 讲 史 小说 ” 、 “ 世情 小说 ” 、 “ 志怪 小说 ” 都 可 以看作 是 寓 言体 的
拥抱庄子赏析
拥抱庄子赏析一,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
不要因为荣华富贵而放纵懈怠,也不要因为一时穷困而随波逐流,无论富贵还是贫穷,其实内心的快乐都是一样的,因此得道的人总是无忧无虑的。
二,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即使全世界的人都赞美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责怪他,他也不会因此而难过。
他能清楚地认定外物和内心的分别,能分辨出荣誉耻辱的界线,内心不会受外界环境一丝一毫的影响,一切不过如此罢了。
三,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人不应该因自己的好恶而伤害自己的身心,只要常常顺应自然,就不必强求增益生命,身体自然会健康长寿。
四,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
万事万物都不能干扰他的内心,所以他的内心始终保持平静。
这也就是古人所说得道之人不为物累,不为欲伤的道理。
五,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好像日夜交替一样,只是自然规律而已,所以没什么好担心忧虑的。
六,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
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古时候得了道的人,日子过得再贫困,他也很快乐,日子过得通达了,他还是很快乐,他所快乐的并不是贫困或者通达,跟物质享受没有任何关系。
只要心中有道,无论贫困通达,都好像春夏秋冬、风雨雷电一样,都是自然界的正常规律变化,跟外界无关。
七,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如果一个人能够了解大自然,懂得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又明白天下人类的行为规律,那他的认知能力,就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了。
A,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一个人做了善事却不贪图名声,做了恶事而不至于犯法获刑。
这就像气循任督二脉,循环不息一样,完全符合自然规律,可以保护身体,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养护精气神,还可以享尽天年。
九,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人灰心丧志,自己的心死了,那就没有人能帮他恢复生机了。
小鲍庄隐形叙事结构分析
小鲍庄隐形叙事结构分析王安忆在当代小说史上是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家。
一方面她的创作与思潮的起落无关,她不是那种由潮起而兴,又潮落而衰的流星式作家。
另一方面她也不是与思潮完全隔绝,固守自己的经验世界,一味走自己的道路的作家。
相反,她正是处于道路之间,她的思考与创作既同整个时代的文学发展的关注点始终保持一致,有从未把自己的创作定格在某个思潮上。
她的这种创作特征不仅来自她特殊的小说叙事技巧,而且有一种不为人知的超现实的因素,这也是她的小说与一般类思潮作品最不相同的特点,而这样的叙事技巧正是从她的中篇小说《小鲍庄》开始的。
《小鲍庄》的文学性不仅仅表现了作者用写实的手法写了一个淮北农村救灾和牺牲的故事,以及文化传统在民间潜藏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她用象征的手法在现实世界的背后隐隐地透出一个形而上的世界,它超越了人们的个人经验成为小说的隐形叙事结构。
以这种观点来观照《小鲍庄》,可以看出其中的隐形叙事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象的象征表达;二是人物的空洞表达;三是情节的因与表达。
一、意象——洪水的象征表达小鲍庄源于一场洪水得以繁衍生息,洪水是小鲍庄产生并存在的原因和根基,也是整篇小说的主线。
小鲍庄的仁义代表捞渣生于洪水死于洪水,使得洪水具有了传统与灾难的双重象征。
而捞渣的死又带来了象征外界文明的洪水的进入以及人们传统价值的消解。
洪水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内涵。
(一)洪水是小鲍庄传统“仁义”的象征作品开篇在引子中写道洪水:“七天七夜的雨,天都下黑了。
洪水从鲍山顶上轰轰然地直泻下来,一时间,天地又白了”。
并设置了另一个引子,由此写小鲍庄的历史:由于小鲍庄祖上做官治水不当,被龙廷罢黜,为赎罪而在自己筑的坝的最低处安家落户繁衍开来,形成了村落。
可以说,洪水是小鲍庄产生并存在的原因和根基,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生存的困境及所具有的原罪意识,象征着原始遗留留下来的仁义文化,而小鲍庄也恰恰是这样一个“仁义”之村。
小鲍庄是个至善的凝固体,没有邪恶,没有奸诈,没有贪婪,没有谁有什么害人之心,共同追求着“仁义”⑴: 鲍五爷早先死了儿子、儿媳,现在孙子也死了,成了绝户,孤苦伶仃,觉得自己成了绝户,然而鲍庄的人们面对孤寡没有劳动力的鲍五爷从来没有让他少吃一顿,“小鲍庄谁家锅里有,就少不了你老碗里的”,没有谁觉得鲍五爷是这个村子的累赘;鲍秉德有一个疯了十几年的妻子,没有给他生下一男半女,但他却依然坚守着他的疯妻,他说不出更多的道理,只是口口声声说“不能不仁不义”。
从神话原型看《小鲍庄》的“寻根”内涵
“ 神 话一 原 型 ”批 评 是 2 0世 纪 流行 于西 方 的 一
个 重要 的批评 流 派 .被 誉 为 与弗 洛 伊 德 的精 神 分 析
批评 、马 克思 主义 文艺 批 评 三足 鼎 立 的文 学 批 评 流
、
“ 根” 的确立 : 对 洪 水 神 话 的 移 位
所 不理 解还 到 处碰 壁 ;鲍 秉德 无 可奈 何 地守 着 一 个
疯 老婆 … …小鲍 庄 人 的这些 苦 难 都不 是 他们 自作 自
受 或者 因果 报 应 , 也很 难 从社 会历 史 上 找原 因 , 这 只 能 归结 于他 们 与 生俱来 便 背 负 的原 罪 。他 们 的祖 上
早 期 创作 风 格 的读 者 和研 究 者 眼前 一 亮 。 习惯 于 细
腻 地 抒 发 感 情 的 上 海 作 家 王 安 忆 竟 然 写 出 了 如 此 “ 土气十足” 的作 品 , 而 这样 的 “ 土气 ” 似乎也契合 了
当 时 刚刚 崛 起 的 “ 文化 寻根 ” 意识 . 加 之 这 篇 小 说 叙
一
庄 的人 的意识 。如果 说小 鲍庄代 表 了华夏 文 明的话 ,
那么, 小鲍 庄 人 所 一 直 信 奉 恪守 的 “ 仁义” 即是 中 国
传 统文 化 中 向来 占统治 地位 的儒家 思想 内核 。因此 , 可 以说 王安 忆在 《 小 鲍 庄》 中 的文化 寻 根之 旅 寻 到 了
重 庆科 技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1 4 年第7 期
J o u r n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N o . 7 2 0 1 4
拥抱庄子文章赏析
拥抱庄子文章赏析《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但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
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奇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
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如齐是非、等寿夭、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都近于诡辩。
《庄子》中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
但若仔细考察其推论过程,在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
如《马蹄》、《骈拇》、《胠箧》等篇,都以一个假言前提为基础开始论述,但这些假言前提与推导出的结论,事实上并无必然的联系。
《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
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用,均为寓言。
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
惠子再以大樗为例,说明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以狸牲跳梁,死于网罟为例,说明汲汲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浓厚的结束语。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因苦哉?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真是得鱼忘筌,大辩不言。
这样的辩论,超越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进入了“无言无意之域”。
正因为这样,庄子哲学充满了诗意。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庄子•养生主》1.论点:臣之所好者道也。
论证方法:类比法2.主旨:通过对庖丁对解牛之道的论述,阐明作者“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表达作者无为而治的思想。
3.“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表现出庖丁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
4.“沭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小心谨慎的心理。
5.庖丁解牛用了3处“对比论证”:1、始臣之解牛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开始解牛和现在解牛的情况作对比);2、良庖岁更刀,割也…而刀刃若发于硎(把自己和良庖、族庖作对比);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把骨头间的缝隙大小和刀刃的厚度作对比)【注释】沭然:警惕的样子。
如土委.地:散布。
善.刀而藏之:擦拭。
因.其固然:依照。
硎:磨刀石《谏太宗十思疏》魏徵1.题材:议论文、奏疏2.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积聚君王的恩德和道义。
)3.背景:唐代兴盛佛教道教,大兴土木。
4.本文运用“纵贯式结构(先是隐喻立论,阐明观点,再用比较的方法凸显君王不积累德义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治国之道。
)”——作用: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文理清晰。
5.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第一段/增强文章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和比较论证(第二段/事实论据)6.魏徵“谏”的艺术体现在: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复杂的治国之道变得浅显易懂;2、贬低自己,抬高对方;3、运用对比;4、最后指出治国之道。
【注释】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治理。
傲物:瞧不起人。
黜恶:除去邪恶。
简能:选择有才能的人。
亏:有损于能克.终者盖寡:完成。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大兴土木。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1.题材:书信体驳论2.艺术风格:柔中带刚3.论事原则:运用儒家“名实相符”的原则(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与实际情况不符)。
4.针对对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论点进行反驳。
(驳论方法:驳论点。
/论证方法:演绎论证/采用:事实论据)5.新法是“受命于人主”——侵官新法是“举先王之政”——生事新法是“为天下理财”——征利新法是“辟邪说,难壬人”——拒谏致怨——早料到的6.盘庚迁都——(事实论据)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
diogenes and alexander 文章赏析
diogenes and alexander 文章赏析一、介绍Diogenes和Alexander的背景及关系在古希腊历史中,Diogenes和Alexander两位人物极具代表性。
Diogenes,一位被誉为“智慧老人”的哲学家,他生活在公元前4th世纪,以崇尚自由、追求真理和智慧著称。
而Alexander,则是希腊帝国的奠基人,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和广泛影响力的统治者。
虽然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两人的身份和追求有所不同,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价值观的碰撞。
二、分析Diogenes作为智慧老人的象征及其对Alexander的影响Diogenes被誉为“智慧老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年龄和智慧,更是因为他代表了当时一种追求自由、独立思考的精神。
他过着简朴的生活,倡导回归自然,反对束缚。
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对年轻的Alexander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Alexander视Diogenes为自己的导师,从他那里寻求智慧和指导。
三、讨论Alexander对待Diogenes的态度及原因尽管Alexander是一位有着卓越才能的统治者,但他对待Diogenes的态度却十分尊敬。
这主要是因为Diogenes的智慧、品行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深深地吸引了Alexander。
在他眼中,Diogenes是一个值得学习和景仰的典范。
此外,Alexander也认识到了Diogenes对他的统治和领导能力的启示,因此对他更加敬重。
四、分析Diogenes对Alexander的启示和影响Diogenes对Alexander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追求真理,这使Alexander在征战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力求了解真实情况;二是崇尚自由,这使得Alexander在治理国家时,注重人民的自由和福祉;三是独立思考,这使得Alexander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作出明智的决策。
五、总结文章主题及启示本文通过对Diogenes和Alexander的描述,展示了两位截然不同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的共鸣。
初二语文人物传记类试题
初二语文人物传记类试题1.桓南郡①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
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
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
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车骑②。
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问,果如之。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桓南郡,即桓玄。
②车骑:车骑将军桓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②取诸兄弟鹅悉杀之【答案】①生气、怒②都【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A项中“与”和/参与,这里是欣赏;C项“以”把/用、拿;D项中的“问”追问/请教。
所以选B“乃”于是,就。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1分)A.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乃夜往鹅栏间蒙乃始就学C.云是变怪,以白车骑不以千里称也D.问,果如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
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这一句是一个判断句,要翻译出判断句式。
“致”是“引来”的意思,“当”是“应当”,戏是开玩笑,耳是罢了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原句: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答案】没有什么能引来怪异,应该是桓南郡开玩笑罢了!(语句流畅0.5,重点字词“致、怪、当、戏”各占0.5,“致”译为“导致”也可得分,共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
概括人物形象要全面、客观,要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来分析。
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
要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
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
找到写桓南郡的语句:“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
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
”从中概括出,“每不如,甚以为忿”说明他心胸狭窄,“取诸兄弟鹅悉杀之”,说明他为人比较凶狠毒辣。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目录前言寓言是古代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事物的一种反映,凝聚着古代人们的经验和智慧,是古代文学艺术创造的结晶。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富有哲理,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寓言多采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或加以荒诞、类比等写作手段,贴近现实,对古代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暴行加以讽刺和揭露,对社会上的一些丑陋、愚蠢的现象加以嘲讽和批判,并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经验加以赞扬和流传。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深远,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自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一直到现代,代代都有经典的寓言产生,它们不仅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随着时代的发展,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一些精彩寓言,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如“拔苗助长”、“鹬蚌相争”、“叶公好龙”、“邯郸学步”等,都成为今天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经典。
中国古代寓言是一座丰富的文学宝库,有些寓言反映了社会面貌和政治现实,有些寓言承载了人们的智慧和教训,有些寓言浓缩了立身处事的法则,而有些寓言本身就是一篇精彩的文章,引人入胜。
对青少年读者来说,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一方面可从中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历史和社会的面貌,感受到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智慧,对照历史,反省自身,以便能更好地面对当今社会的各种问题。
因此,青少年了解并学习中国古代寓言,对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这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从大量的寓言故事中,精选出了两百多则,故事简洁通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力求将故事性和启发性结合起来。
另外,每篇寓言故事后面都给出了一定的说明,阐明寓意,以指导青少年读者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的内涵。
何冬萍王增雯阿豺论折箭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二十个儿子,这一天,阿豺对他的儿子们说:“你们每人给我拿一支箭来。
”然后他把儿子们拿来的箭放在地上。
过了一会儿,阿豺的同胞弟弟慕利延过来了。
阿豺对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折断试试。
”慕利延照办了,很容易就把一支箭折断了。
墨白品评录(二)
墨白品评录(二)《犹大开花》由《十字架》《太极图》《山海经》三个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各自独立又内容相连,是一部耐读、有趣而又不失厚重的小说。
说《犹大开花》耐读,是作者杜禅从人物的性格和内心入手,刻画、塑造了一批让人难忘的人物。
在第一部里,不说两个性格各异的女性,我们来看看《黄河论坛》编辑部里的六个大老爷们:貌似忠厚却为人狡诈,用实用主义至上把同事和情人玩于股掌之中,有着极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而骨子里充满了流氓习气的范例;本分地面对生活却十分自卑,需要依靠喝醉了酒才能把灵魂里另一个自我剥离出来的田稼安;用梦境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并企图从中找到出路,而在情人面前总是阳痿的祝贺;口头上自称“文化斗士”,而行动上却遵循“利益归属法则”的吾颖达;总是想在众人所知的事情上再发现一点儿新东西,自以为聪明但一遇事却胆小如鼠的作家陆丁九;动不动就要琢磨别人、工于心计、爱说别人闲话、事事捕风捉影、好色却在女人面前屡遭失败的小官僚万主任,作者辛辣而刻薄的笔触切入他们的灵魂深处,个个出彩。
说《犹大开花》有趣,是小说的叙事的反讽风格。
小说里那个“没有著作的著作家,没有评论的评论家”的著名老头在和吾颖达争论时说:“……道,首领走的路,谓之道;理,怎么写?王字边一个里程的里,你明白了吧?王者行的里程就是理,我们的祖先早把‘道’‘理’这两个字弄明白了。
”对道理的解释就是对现实的讽刺:道理是谁的?一清二楚。
在中国,自古以来,老百姓什么时候能讲道理?小说中这样描写万主任对于权力逻辑的理解:“……如果他一夜之间当了市长,身上的种种毛病根本不用改,它们注定自行消失,同时还会诞生许多固有的,只是由于历史原因而隐藏得很深的优点。
”这是对权力的反讽。
在一个人还是个小人物时,他可能浑身都是毛病,而一旦这个人大权在握,那么他的毛病就成了个性,值得让人称道。
这是对中国建立在权力意识之下的市侩哲学的反讽;应该说,能产生《儒林外史》的民族,产生一部《犹大开花》也属正常,因为中国文人早就丧失了自我,要么在权力面前下跪成奴才,要么在金钱面前举起双手成奴婢,就是缺少骨头,一群活得像鱿鱼的软体动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100(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100(1)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胸存大道自从容周铁钧①大道生万物,百态出自然,天地人寰统归大道。
《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不是小道,不是小我;大道是理想信念、天性尊严、国家社稷、百姓黎民。
胸存大道,就会处变不惊,淡定从容,蕴含浩然正气,尽展光风霁月。
②“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人诬陷,被处极刑。
在刑场上,他给来送行的太学生弹奏了古曲《广陵散》。
他面琴席坐,神色安详,初起音律幽淡,逐渐沉郁悲愤。
弦断音止,嵇康仰天大笑,起身信步走向断头台。
他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愤世抗俗,用生命维护了高洁傲岸的尊严;他不卑不亢,激昂豪迈,用琴声演绎了一曲大道从容的千古绝响。
③苏东坡密州治蝗,徐州抗洪,杭州修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虽屡遭贬谪,九死一生,他依然能在孤独中不断成熟,修得淡泊与宁静。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经过了自省的沉淀、洗刷了偏激的淡定,是无须声张的厚实、散发光辉的睿智。
他于灾难之后重生,宠辱不惊,一心为国家社稷,一心为黎民苍生。
④可见,胸存大道就是信念坚定,爱憎分明;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
践行大道,就要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纵然形势千钧一发,生死攸关,依然如朝阳般喷薄,似苍松般挺拔。
自古及今,中华优秀儿女都在用生命和激情诠释着大道从容。
⑤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惨遭迫害、国破家亡时,仍胸怀收复失地、雪耻报国的激昂,这是古代民族英雄气节崇高的大道从容;西南联大师生在山河破碎、颠沛流离时,仍与国家民族共进退,这是现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大道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的大道从容表现为坚守节操,心存家国,恪尽职守。
⑥普通百姓,或许少有气吞山河的舞台,也没有慷慨悲壮的机遇,但诚实友爱、奉献互助,担家责、守国法,就是烟火平民的处世大道。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唯有胸存大道,才能无所畏惧,勇于担当,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读书笔记:逍遥—心灵的救赎二_信逍遥(2)
读书笔记:逍遥—心灵的救赎<二>_信逍遥(2)庄子也由此转入了对人的讨论,于是有了“汤之问棘”的故事,复述了鲲鹏的传奇。
进而总结说:“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得合一君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通俗一点说,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不过都是自以为是而已,谁知道我们到底是怎样的呢?所谓“只在此上中,云深不知处”就是这样吧,我们把自己束缚在“存在者”的形体之中,完全不知“存在”[3](道)为何物,这完全是舍本逐末啊!庄子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又继而例举了宋荣子和列子两个高人,把人们认为了不起的世外高人和与大道相比,进而推出了人的“逍遥”又算什么呢?因为无论什么样的高人,都是“有所待”的,有所待则不能真逍遥。
在这里庄子将逍遥完全推到了其极致,成为了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存在,但是在对其进行总结的时候,庄子似乎又被拉回到了现实之中,没有完全沉浸在形而上的思索之中,因此他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个总结看似将逍遥彻底与常人拉开了距离,其实不是这样的,要知道“至人”、“神人”、“圣人”完全是不一样的,就单纯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其区别:在庄子的体系中,“至人”可能是最高级别了,完全不知道自己是什么,那就是直面道的人,无限接近于“存在”(道)了;而“神人”则是可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人,拥有高人一等的能力,列子可算此类人了;至于“圣人”,庄子本来不应该那么重视的,因为孔子这样的人就是被称为“圣人”的,可见圣人是受人尊重的凡人而已。
前面对小大之辩的反驳,在这里几乎土崩瓦解了,既然是没有三六九等的,为何又有“至人”、“神人”、“圣人”的区别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认为,这三种人其实是差不多的,庄子只是为了凑字数,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写“至人无己、无功、无名”或者“神人无己、无功、无名”呢?反而不厌其烦的一一对应呢?这样写自然是体现出其差别的,而这些差别也正好证明,庄子也是一个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者。
古代寓言故事(精选15个)
古代寓言故事(精选15个)古代寓言故事(一):拔苗助长宋国有个农夫,做事情性子很急。
有一年,庄稼种到地里后,农夫每一天到田里去看。
他觉得禾苗长得太慢了,十天半个月过去了,才长出一点点嫩苗。
又过了半个月,禾苗仍旧只长高了一点儿。
农夫嫌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他等不及了,便跑到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了一截。
将所有禾苗拔高后,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高兴地对家里人说:“今日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忙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呢!”他的儿子听了,感到很纳闷,就赶快跑到地里去看,发现拔高的禾苗全都被太阳晒蔫了,全都枯死了。
【说明】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事物的发展都有自我的规律,仅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
违背了客观规律,即便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也必然会失败。
古代寓言故事(二):狐假虎威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日的午餐又能够美美地享受一顿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明白今日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必须不妙,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之王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你当百兽之王,有何证据?”狐狸赶紧说:“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能够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貌。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我尾随其后,一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种兽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
转了一圈之后,狐狸洋洋得意地对老虎说道:“此刻你该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兽,有谁敢不怕我?”老虎并不明白百兽害怕的正是它自我,反而所以相信了狐狸的谎言。
狐狸不仅仅躲过了被吃的厄运,并且还在百兽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风。
对于那些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我们应当学会识破他们的伎俩。
古代寓言故事(三):三人成虎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齐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
鲍君神哲理故事赏析
鲍君神哲理故事赏析范文一:鲍君神哲理故事赏析鲍君神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个传说人物,他被人们称作是“骑在狮子上的哲人”,他有着许多智慧和哲理,据说他在生前就有许多悟道的经历。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的一些故事,探讨一下这些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故事1:丢失的宝藏据说,鲍君神从来不爱珍惜财富,他曾经把他的黄金宝藏前前后后五次送给穷人,却又重新把钱全部收回来。
最后一次,他把钱藏在了一个偏僻的山谷。
不久之后,他病逝了。
人们纷纷猜测宝藏的所在地,有人以为藏在了狮子身上,有人以为藏在了山石下面。
最后,宝藏被发现了,它就藏在了原先鲍君神藏东西的地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的心灵。
因为世间万物,无论是金银珠宝还是自然美景,都只是暂时的,最后只有心灵的强大才可以常驻于世。
故事2:狮子可爱传说中的鲍君神骑着一只狮子四处游历,每到一处,狮子总是深深吸一口气,看着脚下的花草树木,然后跳到下一处。
对此,鲍君神感到非常好奇,问狮子为什么要那样做,狮子回答说:因为我感觉每一处都是美丽的,每一处都需要我去呼吸一下它的香气,每一处都值得我去欣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看似平凡的事物,依然值得我们去留意和欣赏。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处都有自己的美和价值。
重点分析: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民间传说人物鲍君神的一些故事,并分析了其中所暗示的道理。
通过简短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会有怎样的人格和智慧。
两篇故事均表达了鲍君神的心路历程和他对于人生的一些看法。
这些故事中往往隐藏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思考和理解,从中获取知识和启示。
用词分析:本文的用词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为主,恰如其分的使用了几个寓言,这样做会增强读者的理解力和兴趣程度。
此外,文章中还运用了许多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总的来说,文章运用了很多报告性、描述性、解说性的词汇,使文章表达更加丰富,符合读者对于故事和道理的需求。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绝不是附庸风雅....的事,它是我们生活的必需。
看着湖上垂柳摇曳.,红莲绽放,让人想起林徽因的“那轻,那(pīng)婷,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着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可以使西湖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带给人莫名的遐想;读着《沁园春·雪》,可以联想到雪后天晴时,红装素裹的大地,润如油膏的沃土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不管生活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只要我们能朝着目标,墨守陈规....、恪.守....,心无旁骛时间,拥有一颗淡然的心,遇事不成不以客观理由宽(yòu)自己,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更好地把握人生,把握幸福……1.依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并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1)(pīng)婷(2)宽(yòu)(3)摇曳.(4)恪.守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附庸风雅B.相得益彰C.墨守陈规D.心无旁骛二、选择题A.修改:句末添加“的重要载体”。
B.修改:将“保护好”和“传承好”调换顺序。
C.修改:将“,”改为“;”。
D.修改:将“提升”改为“改善”。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1936年2月,毛泽东在行军途中,面对茫茫雪野,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大气磅礴的《沁园春·雪》,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广阔胸襟和雄伟气概。
B.鲁迅的小说《社戏》、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和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
C.“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谪”是被贬官、降职的意思。
“迁客骚人”的“迁”是升官、升职的意思。
D.酒杯,在古代有不同的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中的“角”。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西南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盲盒的热卖到卡游的火爆,都似乎表明年轻消费者热衷于为“情绪”买单,这种购买热情也释放出千亿赛道的市场潜力,带动“拒绝emo”(拒绝情绪消极)、“逢考必过”等商品的热销。
这些产品的特性在于引发快乐及其它正面情感。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21—2022)》显示,18岁至34岁的青年焦虑平均水平显著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
面对工作、学业等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年轻人开始寻找解压方式,甚至花钱为“疗愈”买单。
近年来,人们把能满足情绪和情感需要的消费行为,通俗地归为“情绪消费”。
在古代社会,人们就已经开始通过购物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需要。
时代变迁,商业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情绪消费的演变。
随着19世纪大众媒体的兴起,广告开始利用人们的情绪和情感,使用温馨、浪漫等情感手段来推销产品。
进入20世纪,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商家开始利用心理学原理来设计产品和制定营销策略。
他们发现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于是开始利用积极的情感化语言和图像来吸引消费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心理也在不断变化,以“悦己”为目的满足情绪需求的消费越来越重要。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仅仅关注商品的功能和价格,甚至是传统的“经典商品”,还会考虑商品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情绪商品能够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让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动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去年夏天,“多巴胺”穿搭以高饱和度色彩席卷了各个社交平台,几个月后,美拉德色系又在秋冬大行其道。
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喜爱彩色?高饱和的明媚色彩可以给人们带来活力与生机。
萌宠亦成为年轻人缓解压力、寻求陪伴和寄托情感的对象。
在祈福消费中,也透露出为情绪买单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鲍君神哲理故事赏析
有一个人到野地里去打柴,在经过一片沼泽地的时候,意外地得到了一只麋鹿。
他非常快乐,但没有立即把麋鹿带回家去,而是找了棵树,将麋鹿拴在那里,打算忙完了活计再去牵麋鹿。
碰巧,有10多辆经商的车子从这片沼泽地经过。
车上的人看见树旁拴着一只麋鹿,四周一个人也没有。
于是,他们走过去把麋鹿牵走了。
没走多远,这些人觉得自己坐享其成太不像话,就从车上拿了一条备在路上吃的干咸鱼放在拴麋鹿的地方以作补偿,然后心安理得地离开了这个地方。
过了半晌,打柴的人来取他拴着的那头麋鹿,可是树旁的麋鹿不见了,却有一条大干咸鱼放在拴麋鹿的地方。
他觉得太奇异了。
看看四周,不见一个人影。
这一片沼泽地中也没有人走的道路,这干咸鱼是从哪里来的呢?就算是从附近湖塘中蹦出来的鱼,那也应该是鲜鱼呀!凭空冒出一条干咸鱼来,它不是神又是什么呢?想到这里,这人恭恭敬敬地抱起干咸鱼回家去了。
回家后,打柴人把这事说给妻子和四邻八舍的人听了,他们都觉得很奇异。
很快,这件事便传开了,而且被人们越说越神奇,竟然引来了许多前来祷告的人。
他们到沼泽地里的小树边求福消灾,治病祛邪,有许多祷告的人竟然也灵验了。
这样一来,人们对这干咸鱼是神的传说坚信不疑。
大家凑钱为干咸鱼建了一座祀庙,将干咸鱼供奉在里面,在庙里设了多达几十人的专职祝巫,并给干咸鱼送了一个“鲍
君神”的尊号(“鲍”就是“咸鱼”的意思)。
从此,“鲍君神”庙内神帐高挂,钟鼓齐鸣,香火不断。
祷告的人川流不息地从方圆几百里内外赴来朝圣。
好几年过去了,一天,一支经商的车队路过这里,当年放干咸鱼的人也坐在车上。
当他经过庙前的时候,看了这热闹的场面和庙门高悬的“鲍君神”扁额,感到十分奇异,便下车向人打听原因。
有人向他讲了这座庙宇和“鲍君神”的来历,他不禁大声说道:“这是我的鱼,是我几年前亲手拴在一棵树上的,哪来的什么鲍君神呢!”他走进庙内,上前去将干咸鱼取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庙里的祝巫和那些祷告的人被弄得哭笑不得、十分为难。
从此以后,再也无人来朝拜这个庙,渐渐地,庙的四周长满了野草。
又过了一些时候,这座庙也倒塌了。
遇事不认真想想,只凭主观臆断、人为地编造神话去盲目顶礼膜拜的做法,既无任何实效,又劳民伤财、愚昧可笑。
[鲍君神哲理故事赏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