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历史哲学

合集下载

看待世界的历史思潮和历史哲学

看待世界的历史思潮和历史哲学

看待世界的历史思潮和历史哲学世界的历史发展着,不同的时代和文明涌现出各种历史思潮和历史哲学,这些思潮和哲学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几种主要的历史思潮和历史哲学,并分析其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

一、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一切物质的运动和发展是由物质内在的规律所决定的。

在古代,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如丢翁和赫拉克利特,强调物质元素的存在和变化。

在马克思主义中,唯物主义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和运用,将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注重实践和经验,强调对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相对而言,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思维和观念是世界的本源。

古希腊的柏拉图和笛卡尔等哲学家主张唯心主义思想,认为精神世界的存在和意识活动的发展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然而,唯心主义在解释和认识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物质社会的实际情况和规律,对阶级和经济制度等重要因素不够重视。

因此,在实践中,唯心主义的观点往往难以得到广泛应用。

三、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综合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世界发展的动力,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强调实践和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注重对事物的全面分析和综合,强调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哲学思潮,提出人类存在的优先于本质,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主义关注人的存在感和存在的意义,批判传统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个体限制和规范的问题。

同时,存在主义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的行为对社会历史的影响。

综上所述,不同的历史思潮和历史哲学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角度和解释方法。

唯物史观和历史主义

唯物史观和历史主义

唯物史观和历史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提出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意识只是物质的副产品,也就是说,意识是由物质世界中的事物所产生的,不存在超越物质的意识世界。

而历史主义则是把历史作为一种基本规律来解读和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下面我们分别从唯物史观和历史主义两个层面来分步骤阐述其各自的意义和作用。

一、唯物史观1、物质是世界的本体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体,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包括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是由人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和物质条件所决定的。

因此,要了解和改变人类社会,就必须深入到物质领域中去研究和改变。

2、意识是物质的副产品意识只是物质的副产品,是由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因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地在发生变化,人们的观念和思想也会随之改变。

所以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必须站在唯物主义的观点上去分析和了解。

3、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人类社会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理解这种必然性,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通过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逐步改变人类社会。

二、历史主义1、历史是一种科学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一种科学。

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用以解释社会变迁的规律,可以在历史实践中得以验证。

2、历史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历史主义认为,历史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历史规律适用于所有的社会,人们的社会实践都受规律的支配和制约。

这种历史规律是取得历史经验和历史知识的基础。

3、历史的任务是改造世界历史主义认为,历史的任务是改造世界。

人类的历史是一种不断进步的过程,人类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历史的任务就是不断地改造世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和历史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基本观点之一,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唯物史观是理论基础,历史主义则是指导实践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只有将唯物史观和历史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分析和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实现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哲学分析与对照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哲学分析与对照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哲学分析与对照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它们在历史和社会思想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将对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进行哲学分析与对照。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决定的。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推动的,是由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推动的。

在唯物史观中,历史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经济基础的反映,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相反,历史唯心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点,它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类意志和理性所决定的。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个别伟人和思想家的创造性活动所推动的,是由人类的道德观念和理性决定的。

在历史唯心主义中,历史的发展是主观意志的表现,是由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所影响的。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经济基础之外的独立因素,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是由人的道德选择所决定的。

从哲学分析的角度来看,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唯物史观是从社会经济基础出发,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从客观规律出发进行历史解释的。

而历史唯心主义则是从主观意识和人类理性出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类道德和理性所驱动的,是主观意志的表现。

在对比这两种哲学观点时,我们可以看到唯物史观更加符合实际历史的发展规律。

历史的发展确实受到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影响,是由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推动的。

唯物史观能够更好地解释历史的演变过程,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而历史唯心主义则往往过于强调个体的意志和英雄人物的作用,忽略了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矛盾的影响,不能很好地解释历史的发展。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它们在历史解释和社会分析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立场。

唯物史观更加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更好地解释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哲学研究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哲学研究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哲学研究方法历史哲学是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意义的哲学分支,其研究方法在不同哲学学派中有不同的取向。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应该以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探寻历史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过程中的内在规律性。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探讨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一系列客观存在的物质实践活动所构成的。

因此,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注重对这些物质实践活动的考察和分析,通过历史实证的研究方法,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对历史材料进行全面细致的搜集和整理,尤其是要注重对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一系列矛盾冲突和斗争所推动的。

因此,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注重对历史矛盾和斗争的深入剖析,揭示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在研究方法上,可以采用对比分析、矛盾运动分析、社会矛盾冲突分析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和维度来审视历史的矛盾和斗争,以求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再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和演进的。

因此,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注重对历史发展的动态变化和历史演进的趋势分析,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在方法上,可以采用历史演进分析、历史发展趋势预测、历史发展模式识别等方法,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来研究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演进逻辑,以求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走向和发展趋势。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哲学研究方法是要求研究者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以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以矛盾冲突和斗争为动力,以发展演进为主线,全面深入地研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演进的趋势,揭示历史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为认识和把握历史的规律和历史的走向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

只有深入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开展历史哲学的研究,为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历史哲学名词解释

历史哲学名词解释

历史哲学名词解释
历史哲学是关于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哲学研究,涉及众多历史事件、思想、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哲学问题。

以下是一些历史哲学中常用的术语解释:
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社会发展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它强调社会结构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基本方面构成的,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 唯心史观:唯心史观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人类思想和意识的变革所决定的。

它认为社会是由人类意识的发展所决定的,而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是上层建筑的反映。

3. 史学方法论:史学方法论是历史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它包括史料搜集、史料分析、历史比较、历史综合等方面,旨在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规律。

4.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关于社会问题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念体系。

它影响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行动;在历史上,各种意识形态对社会和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内在联系:内在联系是指事物内部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历史上的事件和现象都有其内在联系,了解这种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

6. 历史唯心论:历史唯心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意识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所决定的。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人类精神和文化的变革所决定的。

7. 历史唯物论:历史唯物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变化所导致的。

以上这些术语是历史哲学中的一些常用术语,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进程。

高中历史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归纳

高中历史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归纳

高中历史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归纳历史哲学是研究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高中历史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了解历史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对于深入理解历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高中历史哲学原理及方法论的归纳。

原理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历史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认为社会的发展变化受到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在研究历史时,我们应该注重经济、社会和物质因素的影响。

2. 客观性原则历史哲学的客观性原则指的是研究历史时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

我们不能受到个人偏见、政治立场或利益关系的影响,应该以客观的立场去分析和评价历史。

3. 辩证法辩证法是历史哲学的重要原理之一。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矛盾双方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于矛盾的斗争和统一的推动。

在研究历史时,我们应该关注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矛盾双方,了解其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方法论1. 系统分析历史哲学的系统分析方法指的是将历史事件和人物放在一个完整的社会历史系统中进行研究。

我们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影响。

2.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历史哲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共性和差异,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区域的特点和规律。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历史。

3. 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历史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逻辑推理,我们可以从已知的历史事实和资料中推断出未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逻辑推理在填补历史空白和解决历史疑问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并运用上述的原理和方法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内在规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这对于高中历史教育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哲学思考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哲学思考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哲学思考在历史学领域,历史唯物主义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论,旨在通过对历史背后的材料、社会阶级以及生产力等因素的分析,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产物。

在这一视角下,我们可以对历史哲学进行深入思考,探索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哲学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性。

历史并非偶然事件的集合,而是由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决定的。

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社会实践不断寻求对生产关系的改变,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所做的历史和他们自身的概念有区别。

”这句话强调了历史的客观性,历史并非由人们的意志所决定,而是由客观规律所制约。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哲学注重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是一种必然发展的过程,包含着自发的规律性。

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而历史的发展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我们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中蕴含的规律性。

通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进程和演变,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

再次,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哲学关注历史的辩证性和发展性。

历史并非线性的发展进程,而是包含着对立统一、矛盾运动和飞跃发展等辩证法则的运作。

历史中的矛盾与冲突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历史的发展是一种持续的变革过程。

在这一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明白历史发展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哲学强调历史的社会性和人类的实践性。

历史并非孤立存在的过去事件,而是与社会现实和人类实践息息相关的。

历史的意义在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经验和启示,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借鉴。

历史不仅仅是一种对过去的回顾,更是一种对未来的展望。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的现状,探索历史发展的方向,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哲学的交叉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哲学的交叉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哲学的交叉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哲学是两个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学派。

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解释,而历史哲学则帮助人们深入思考历史的意义和规律。

本文将探讨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哲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交叉与互补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历史发展是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历史事件都有其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指出历史发展是由客观条件和内在矛盾推动的结果。

与历史唯物主义相比,历史哲学更加强调历史的意义和普遍性规律。

历史哲学关注人类历史的普遍规律和价值取向,试图揭示历史发展的意义和规律。

历史哲学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和价值追求,强调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普遍性意义,着眼于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哲学虽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它们在历史研究中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关注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历史事件的社会经济根源,历史哲学则注重历史意义和普遍规律的揭示。

在具体历史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哲学常常相互补充、交叉应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和历史哲学的思辨性思维在历史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的深入分析,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矛盾。

历史哲学则从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出发,探讨历史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和人类历史的价值取向。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哲学的交叉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含义。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哲学在历史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经济根源,历史哲学关注历史的意义和普遍规律。

两者的交叉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现象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支撑。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

你知道这个东西是啥吗?别急,我保证让你轻松愉快地理解这个高大上的概念。

我们来说说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一种关于历史发展的理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换句话说,我们的历史发展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而不是由什么神仙或者魔法决定的。

这个观点有点儿像我们小时候学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说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要不断地尝试、摸索,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又是什么呢?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制度、文化、宗教等等,都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个观点有点儿像我们小时候学的“鸡生蛋,蛋生鸡”,就是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现在,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两个概念。

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古代的小村庄里,村子里的人们过着种地、养家糊口的生活。

这个时候,村子里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呢?当然是农业。

那么,这个经济基础决定了村子里的上层建筑是什么呢?当然是村子的政府、法律、教育等等。

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简单应用。

再来看唯物主义历史观。

在这个小村庄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说,有的人开始经商、开工厂,有的人开始学习新的知识。

这个时候,村子里的经济基础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没错,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村子里的经济基础变成了工业。

那么,这个经济基础又决定了村子里的上层建筑是什么呢?当然是村子的民主制度、科技水平等等。

这也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个简单应用。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理解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

它们告诉我们,我们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这些变化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

所以,我们要学会从物质条件出发,去分析、理解我们的历史。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更好地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哲学思辨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哲学思辨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哲学思辨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承载着无数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对于历史的解读,一直是人们关注和探讨的焦点之一。

在哲学的视野中,历史哲学作为一门研究历史本质、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学科,在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指导下,展开了深刻的思辨与探讨。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的前进是由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生产的总和,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历史哲学展开了深刻的思辨。

首先,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历史哲学思辨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历史并非偶然的事件串联,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可循。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可循的。

在历史事件中,人们的主观意识和行为受到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历史的发展受到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历史哲学思辨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背后规律和逻辑,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规律。

其次,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历史哲学思辨关注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动因。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技术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引发了历史的巨大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变迁。

历史哲学思辨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揭示了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动力所在。

此外,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历史哲学思辨关注历史的目的和意义。

历史不仅仅是一系列事件的简单堆砌,更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诗篇。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门自觉的学问,人类通过观察和研究历史,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指导未来的实践和改革,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哲学思辨,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关注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动因,以及历史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历史,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的内在规律与逻辑,探索历史发展的动力与动因,把握历史的目的与意义,指导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哲学分析与对照辨析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哲学分析与对照辨析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哲学分析与对照辨析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对待历史问题的不同哲学观点。

在哲学领域中,唯物史观倡导历史的客观性和物质决定性,强调历史是由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所决定的;而历史唯心主义则着重强调个人意志、精神和观念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两种哲学观点进行深入分析与对照辨析。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

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历史的进程是物质条件演化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文化、道德等各个方面都是受制于经济基础的。

而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客观存在的,而人们只能在这种客观条件下进行选择与行动。

相对而言,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个人的意志和观念对历史的影响。

历史唯心主义倡导历史人物的英雄主义,认为个体的思想和决断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

历史唯心主义还认为,历史是由人们的愿望和行动所塑造的,历史进程具有明显的主体性和生动性。

历史唯心主义者相信,人的意志是能够克服客观条件、改变历史进程的主要动力。

然而,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唯物史观更为科学和严密。

唯物史观通过对社会模式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为人们提供了清晰的历史认识和指导。

历史唯心主义对于历史人物的英雄主义和意志决定论,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容易陷入片面性和主观性的误区。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代表了历史哲学中的两种不同思维模式。

唯物史观坚持历史的客观性和物质决定性,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框架;而历史唯心主义则着重强调人的主体性和意志决定的历史发展,注重历史中的个体英雄和精神动力。

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唯物史观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为人们提供了准确的历史认识与认识方法。

辩证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

辩证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

辩证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
辩证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历史哲学的辟究
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
程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

在马克思眼中,历史的本质是阶级斗争,是
未来社会的前奏。

而在此之前,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却侧重于“终极目标”的探讨,这两种历史哲学的观点在很多方面是相互对立的。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强调了整体的发展,即将历史视为不断涵盖多种矛
盾的体系。

他认为,历史不仅是成因的过程,而且需要符号、文化、
宗教等的支撑。

这些要素可以视为是主体,而历史则是客观。

这种观
点可能会让很多人产生理解的偏差,因为这种观点原则上属于客观唯
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建立来对比,似乎就无法成立。

在另一方面,马克思关注的是阶级斗争的发展,认为历史上正是阶级
斗争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的历史都是阶级斗
争的历史。

这种历史哲学能够清晰地反应出社会现实的本质,能够与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产生共鸣。

但也有人认为,马克思唯物史观是带有
明显的偏见的——任何被压迫的人都能够得出这种结论。

总结起来,马克思唯物史观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存在很多相抵触的地方,例如对整体和矛盾的处理方式,以及对客观和主体的处理方式等
等。

但是,这两种哲学的体系都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进程提供了独特的透视,因此必须根据特定的实践和条件进行综合来处理这些命题。

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

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张 奎 良长期以来,我国学界一直把唯物史观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混淆并用:几乎所有的哲学辞典或哲学教科书都无例外地宣称: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 或 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 。

但事实上,无论是提出的时间、背景、初衷、内涵还是实际的运用,二者都不尽相同,因而有必要做一定的分辨。

一、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沿革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最先系统地表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但未直接提出唯物史观概念,他们只是说 这种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92页)。

按照通常理解, 这种历史观 当然就是指唯物主义历史观,简称唯物史观。

此后马克思,更多的是恩格斯,在许多场合下都一直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

在1859年的 卡尔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 中,恩格斯直接说德国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第38页)在1870年 德国农民战争 第二版序言中,恩格斯声明: 这个唯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是由我,而是由马克思发现的 。

(同上,第623页)1877年恩格斯在 反杜林论 引论中说: 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第365页)1888年恩格斯还在致考茨基的信中说: 摩尔根在他自己的研究领域内独立地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661页)可是到了1890年,恩格斯在致康 施米特的信中突然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术语,用来批评当时的德国青年不热心于艰苦的研究工作,而只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套语,来掩饰自己历史知识的贫乏。

(参见同上,第692页)接着,恩格斯在1892年的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英文版导言中,再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希望不可知论者和英国的庸人不要对这个名词过分感到吃惊。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哲学分析与对比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哲学分析与对比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哲学分析与对比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它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和理解有着截然不同的立场。

本文将对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从哲学层面探讨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认为历史是由客观条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是由经济基础的发展所决定的。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过程,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客观必然性,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真实的过程,人类只能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主导和引导历史的发展。

与之相对立的是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主观意志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所决定的。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历史中人的作用和选择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由人类的主观意志和意识形态所决定的。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意识形态和人的选择所决定的,历史是人类意志和思想的产物。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历史中个体的作用和选择的自由性,认为历史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对待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过程,强调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普遍性。

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历史是主观意志和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强调历史的主观选择性和个体性。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客观必然性,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个体的作用和选择的重要性。

然而,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并不是彻底对立的,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和互补性。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但也承认人的主观意识和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人的作用和选择在历史中的重要性,但也承认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对待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上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间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关联的。

唯物史观在中国思想史和历史学的双重维度

唯物史观在中国思想史和历史学的双重维度

3、唯物史观与史料选择
3、唯物史观与史料选择
唯物史观认为,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对史料的收集、整理、辨析是进行 历史研究的前提。在史料选择过程中,唯物史观要求我们坚持客观、全面的原则, 既要收集正面的史料,也要反面的史料;既要了解统治阶级的官方史料,也要民 间史料。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和本质。
3、唯物史观在中国思想史中的 地位
3、唯物史观在中国思想史中的地位
唯物史观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儒家思想 的视角,强调物质生产和经济基础在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中国的社会科学研 究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唯物史观也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理 论基础,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2、唯物史观与历史编撰
2、唯物史观与历史编撰
在历史编撰领域,唯物史观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主张以客观事 实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断和虚构。这种以实证为基础的历史编撰方法,有利于提 高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唯物史观也强调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认为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道路是独特的,应该尊重各个地区和民族的历史 文化传统。
二、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学
1、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适 用性
1、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适用性
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发 展规律的理论框架,使我们能够更加科学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在。例如,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近代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第一个维度: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意 识是对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反映和反映形式。因此,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是 唯物史观的基本关系。在这个维度中,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 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哲学是研究世界本质和人类思维的学科之一,其中关于历史的哲学观点有着丰富多样的内容。

本文将探讨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这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

一、唯物史观的哲学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历史的发展是在物质生产力水平变革的基础上实现的。

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是因为人们在物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和交往,而这些物质条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因此,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

唯物史观认为,要推动社会的进步,首先要改变社会的经济基础。

2. 生产力水平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水平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以推动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进步。

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包括生产力的增强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它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演进。

3.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任何社会中,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这些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历史上的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是经过阶级斗争而兴起和灭亡的。

唯物史观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

二、历史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历史唯心主义是一种将历史发展看作意识、精神和观念的发展的哲学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意识决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存在。

意识、精神和观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决定因素。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人们的观念和信仰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它认为,只有通过思想的革命和观念的变革,社会才能实现进步。

2. 创造性的个体决定历史进程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创造性的个体决定历史进程。

在历史的发展中,重要的是个别人物的力量和创造。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个体的创造和创新对历史的作用。

中国哲学中的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哲学中的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哲学中的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古老而丰富的思想传统,自古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历史观和历史哲学而闻名于世。

历史观是指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它不仅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形态,还能够为人们提供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和评价的理论依据。

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中国哲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思想,强调了在历史发展中物质和社会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哲学中的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探讨。

首先,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历史的看法主要围绕着循环观念展开。

他们认为历史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个体生命有着相似的规律。

这种历史观在《易经》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易经》将宇宙演化分为了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循环过程,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无限复杂和变化。

同时,作为思想的源头,儒家思想也对历史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

儒家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的,必须以人的修养和德行为基础,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理论思想,强调了历史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成果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对中国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开始从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群众的觉醒、政治制度等方面来解释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

例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中国社会的矛盾和变革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此外,中国哲学中的历史观还包括了宇宙观和人类观的元素。

宇宙观认为人类社会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历史发展是宇宙发展的一部分。

例如,道家认为宇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历史也是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人类观则关注人的活动和选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墨家强调爱人如己、兼爱万物,强调人伦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和选择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起来,中国哲学中的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在强调历史发展的循环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注重了历史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唯物史观与历史哲学

唯物史观与历史哲学

唯物史观与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一个与历史学有关的哲学分支,通俗易懂的“历史哲学”的界定:历史哲学是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旨在探讨历史的模式与意义、历史学的性质与方法、历史写作的结构与规律等问题。

历史哲学有二义:广义指研究社会历史最一般规律或研究认识这些规律的方法的边缘性学科;狭义指近现代西方哲学中关于历史演变规律和关于历史理解性质的学说。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哲学”一词专指那种用幻想的联系代替历史真实联系的社会历史观。

就广义而言,历史哲学的内容和范围随着历史的变迁有很大变化。

中国古代有过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的变迁是由土、木、金、火、水五种德性或性能反复循环更替决定的;欧洲中世纪有过上帝决定论,认为人们仅仅是历史的话剧演员,上帝才是他们的导演。

这些思想反映出了当时对社会历史发展根由的看法,但还没有构成历史哲学的专门学科。

最早把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作为专题,在唤醒人们的“历史意识”方面做出贡献的是18世纪意大利的思想家G.B.维科,他力图在神意之外寻找历史规律,以反对宗教神学的历史理论。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明确使用了“历史哲学”一词,意指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应超越堆积的史实,达到一种哲学的或理性的认识。

之后,历史哲学渐渐成为人们专门研究的知识门类。

近现代西方的唯心主义历史哲学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讨论:①历史演变的规律是什么;②历史理解的性质是什么。

对前者的回答形成了思辨的历史哲学,对后者的回答形成了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

它们把人类社会看成一个历史过程,力求从总的联系上把握这个过程,并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部门,在思想发展史上有积极的贡献。

但是,它们都不是从历史本身,而是从一般抽象原则出发来描绘历史;不是从客观事实中去发现,而是在头脑中臆造历史的联系;不是从社会的经济生活而是从社会意识中寻找历史事实的终极原因。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为历史哲学提供了真正科学的理论,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时间线上的事件堆砌,它有深层的规律和趋势。

在这方面,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就像是我们理解历史的“指南针”,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些。

1. 唯物主义历史观:大致了解1.1 基本概念唯物主义历史观,简单来说,就是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

换句话说,就是人们的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经济基础,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人们的思想、文化、法律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这些物质条件基础上的。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辆车,车轮(物质条件)推动着车身(历史发展)。

1.2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常常听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说法。

这个意思就是,经济状况会影响到政治、法律、文化等其他方面。

拿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来说,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土地制度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

这就好比是用一根绳子把社会各个部分绑在一起,绳子紧,社会结构也就稳固。

2. 历史唯物主义:深入了解2.1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个具体应用,它强调历史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社会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动、不断进步的。

就像打游戏一样,你的角色要通过不断的升级和挑战,才能推动游戏的剧情发展。

2.2 社会的进步与矛盾历史唯物主义还强调社会矛盾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社会中的阶级矛盾、经济矛盾会导致社会变革。

比如说,19世纪的工业革命就是因为生产力的提升和旧有社会结构之间的矛盾激化,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巨大变革。

可以说,历史的发展就像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

3. 应用和意义3.1 理解历史通过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待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

我们不再只是关注事件的表面,而是要深入探究背后的社会经济背景。

例如,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不仅要看战斗本身,还要考虑当时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矛盾。

3.2 对当代的影响这些观点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也对现在的社会有启发。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与辩证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与辩证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与辩证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它们在对待历史、分析历史和解释历史的方法上有根本的区别。

本文将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进行对比,探讨它们之间的对立与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

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而不是由主观意志或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

相对而言,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历史是由人类的意识和意志所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类的思想和观念所塑造的,人类的主观意识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人类的意志和决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类的选择和决断所决定的。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在解释历史发展规律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客观规律的体现,是由生产力的推动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决定的。

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主观意志和决策的结果,是由人类的选择和决断所塑造的。

这两种观点的对立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立场和方法。

然而,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在相互对立中寻求辩证统一的过程。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但也不能忽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历史唯心主义虽然强调人类的意志和决定对历史的影响,但也不能脱离客观规律和条件。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对待历史问题时需要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发展。

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可以结合起来,相互参照和印证。

我们既要注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重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历史的研究应该综合运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方法,全面分析历史问题,深刻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总之,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与辩证关系体现了历史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史观与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一个与历史学有关的哲学分支,通俗易懂的“历史哲学”的界定:历史哲学是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旨在探讨历史的模式与意义、历史学的性质与方法、历史写作的结构与规律等问题。

历史哲学有二义:广义指研究社会历史最一般规律或研究认识这些规律的方法的边缘性学科;狭义指近现代西方哲学中关于历史演变规律和关于历史理解性质的学说。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哲学”一词专指那种用幻想的联系代替历史真实联系的社会历史观。

就广义而言,历史哲学的内容和范围随着历史的变迁有很大变化。

中国古代有过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的变迁是由土、木、金、火、水五种德性或性能反复循环更替决定的;欧洲中世纪有过上帝决定论,认为人们仅仅是历史的话剧演员,上帝才是他们的导演。

这些思想反映出了当时对社会历史发展根由的看法,但还没有构成历史哲学的专门学科。

最早把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作为专题,在唤醒人们的“历史意识”方面做出贡献的是18世纪意大利的思想家G.B.维科,他力图在神意之外寻找历史规律,以反对宗教神学的历史理论。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明确使用了“历史哲学”一词,意指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应超越堆积的史实,达到一种哲学的或理性的认识。

之后,历史哲学渐渐成为人们专门研究的知识门类。

近现代西方的唯心主义历史哲学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讨论:①历史演变的规律是什么;②历史理解的性质是什么。

对前者的回答形成了思辨的历史哲学,对后者的回答形成了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

它们把人类社会看成一个历史过程,力求从总的联系上把握这个过程,并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部门,在思想发展史上有积极的贡献。

但是,它们都不是从历史本身,而是从一般抽象原则出发来描绘历史;不是从客观事实中去发现,而是在头脑中臆造历史的联系;不是从社会的经济生活而是从社会意识中寻找历史事实的终极原因。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为历史哲学提供了真正科学的理论,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其主要方面的内容有:一、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五、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六、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七、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八、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九、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

十一、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

十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十四、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

历史哲学和唯物史观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一种看法,历史哲学的范围大于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仅指历史本体论。

另一种看法是唯物史观就是历史哲学,两者是等值的,如普列汉诺夫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为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认为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现代西方许多历史哲学家也都赞同这种看法。

赵家祥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第5卷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中提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和历史价值论是融为一体的。

而历史本体论为主,后三个部分是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加以发展的,这是唯物史观自身发展的逻辑需要,是经典作家留给后人的重要任务。

完整、严密的唯物史观学科体系,是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和历史价值论的四个子系统的构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重探讨的是,人类历史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对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没有作出专门的发挥,也就是说,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没有从历史本体论中分化出来。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认识论,这显然就意味着,遵从唯物主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的首要的要求。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认可人类历史的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的客观性问题有着自己的独到的回答,这种回答主要包括三层意思。

首先,人类历史世界的客观性的第一层含义指的是人类历史在归根到底意义上的物质性。

这里所谓的物质性实际上就是客观实在性,因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就意味着,客观实在性与物质性是同义的,而客观性在此无非就是客观实在性的简称。

达层意义上的客观性无非是说,如果把人类历史划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的话,那么,我们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本原的。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史上,经典作家为了划清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界限,非常强调客观性即物质性这一思想。

马克思认为,过去的一切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因为它们“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

因此,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某种非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

唯物主义历史观则不然,它“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也就是说,它是站在物质实践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承认历史最根本的客观性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除马克思外,思格斯和列宁也有这方面的大量的系统的思想。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人类历史可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大类,而人类历史的客观性又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不是一种矛盾的说法呢?是不是一种本体论上的二元论呢?我们知道,经典作家认为思维与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是哲学中最“广泛的概念”,所以,在对思维与存在分别作界定时,就无法像别的概念一样,把它们放到更广泛的概念当中去把握,而只能是相互界定,问二者之中“哪一个是第一性的”。

那么,何谓第一性?在思格斯那里,“第一性”就是“本原”的意思。

而本原又是什么意思呢?思格斯有个解释:“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

”既然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既然精神是物质的产物,那么,顺理成章,在经典作家那里,在回答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问题上,他们是把意识还原、归结为物质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才说,世界是统一的、一元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对人类历史的客观性也可作如是观。

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比具有第一性,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的产物而言,人类历史的客观性就是物质性。

正像思格斯所说的,只能根据就思维与存在哪一个是第一性的回答来划分世界观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样,是否承认历史世界最根本的客观性是物质性,也是划分在历史世界客观性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这个标准实际上就是从历史观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次,人类历史客观性的第二层次的涵义是指,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现象相对于历史主体来说,都具有客观性。

我们知道,哲学上讲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时,一般认为,这里所说的思维泛指的是人类的思维,并不特指某个人的思维。

但是,为什么思维一定是泛指人类的思维?如果不是泛指人类的思维,那么,就会有我的思维与你的思维之分。

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重要问题,即相对于我的思维来说,你的思维对我来说是不是客观的?对于这个问题,早有不少学者做过反思。

如果我们不是在客观性的第一层次的意义上,而是在其第二层意义上理解问题,那么,我们要承认,精神客体相对于认识主体来说,具有不依认识主体意志为转移的特性,也就是说,无论认识主体是否承认,它都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马克思的思想就体现在他的著作中,相对于研究者来说,它是客观存在的。

得出这个结论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知道,历史就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历史,而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研究过去的人,不研究他们的意识、思想能行吗?而这些意识、思想相对于研究者来说不是客观的吗?更进一步说,我们通常把上层建筑归为社会意识领域,并认为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来看,上层建筑不是客观的,但是,这些历史上的上层建筑相对于认识主体来说,我们认为,它们就是客观的。

再次,人类历史客观性的第三层含义指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我们认为,探讨人类历史的客观性,最主要就是要把握人类历史运动、发展过程本身的客观性,即客观规律性。

可以说,客观规律性就是人类历史客观性的最深刻的涵义。

经典作家对客观性即客观规律性、客观必然性的论述是不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