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和地震》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和地震》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火山和地震和内部》的《火山和地震》。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本课是《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单元的第二课,本课围绕火山喷发活动,展开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个部分,认识火山喷发的现象。
它主要由两个主要问题构成,第一个问题∶火山喷发时有哪些现象?通过提出问题、回忆经验、观看视频、交流汇报,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的各种现象;第二个问题,火山喷发的各种现象会带来哪些危害?引导学生基于之前对现象的讨论与汇总,梳理出火山喷发带来的对动植物、人类生存、地球家园、交通、气候等方面造成的各种危害。
第二个部分,模拟火山的喷发。
它也由两个活动构成,第一个活动,组织学生观察火山图片,在形成火山外部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喷发的多种现象,猜测火山的内部结构,推测火山喷发的原因。
第二个活动,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实验模拟火山喷发,验证猜想。
第三个部分,拓展。
在本课研究的基础上,补充关于火山的更多资料,引导学生意识到火山不仅会造成一场灾难,同时也有可能为人类提供更多资源。
二、学情分析在前一课的基础上,教材已经指导学生认识过地球上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而且,学生火山喷发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和认识,也能指导地球的内部有炽热的岩浆,但却缺少对火山喷发造成的现象与危害以及带来的资源的整体认识。
同时,学生对提出猜想、建立模型、设计实验验证模型这一经验也不够熟练,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慢慢在本单元中熟练运用这一科学研究方法展开对地球与宇审内容问题的研究。
三、说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阅读与交流,学会描述火山喷发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2.通过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意识到导致火山喷发的力量来自地球内部。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形成敬畏自然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与描述火山喷发的现象与危害,初步认识火山的结构。
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它们的形成、影响和防范措施。
通过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知识,以便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够采取正确的行动。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1. 火山的定义和类型,火山爆发的过程和影响。
2. 地震的定义和类型,地震的产生机制和影响。
3. 火山和地震的防范措施,包括应急预案和安全避难所的选择。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包括视频、图片和互动式演示。
此外,我还组织了一些小组讨论和模拟演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对火山和地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识别火山和地震的迹象,并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
学生们也更加关注自然灾害的防范,增
强了安全意识。
五、改进方向
虽然本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认为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增加更多的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火山和地震的影响。
2. 组织更多的模拟演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应急预案和安全避难所的选择。
3. 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
本课程让学生了解了火山和地震的基本知识,并掌握了防范措施。
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小组讨论,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些概念,并能够在模拟演练中应用所学知识。
未来,我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重要的知识。
小学科学_2.火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设计《火山》学情分析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
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电视或网络对火山喷发的成因、危害等有一定的了解。
对于他们来说,只有靠设计模拟实验和自己的想象才能更进一步理解火山的成因,这在教学中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
另外,学生对于火山喷发对人们的影响更多地停留在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方面,而对于火山喷发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则很少关注到,这也是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
《火山》效果分析视频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因此导入环节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火山发生时的现象。
增加视觉刺激,引发思考,带学生进入探究情境。
然后,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学生会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确定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将探究集中在火山成因上。
让学生根据现象进行合理推理和想象。
而学生最喜欢动手操作,通过亲自体验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学生很有成就感。
通过实验使学生更能清楚地观察到火山喷发的成因是因为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
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探究,这些做法都加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实验能力,学习模拟实验方法解决问题。
形成结论是对所收集整理的事实证据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引导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形成结论,对在其头脑中形成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
培养了学生想象力、推测能力。
通过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学生了解到火山喷发对人类的生活既有危害又有好处,从而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
本节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眼界。
《火山》教材分析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特征的基础上,本课借助对火山成因的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火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本课借此来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事物的能力。
《火山》评测练习一、填空1、火山喷发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五年级科学课《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课(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记得曾经五年级科学课在上(火山和地震)这一课,中间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和学生们一块进行了一场防震演练。
“警铃〞一响,孩子们“四散逃窜〞,随即我便开始了“救援行动〞,在“废墟〞中,发觉许多同学已经“壮烈牺牲〞了。
之后我总结了本次活动的情况,指出学生们在“临震〞时错误的做法。
课继续上着,孩子们正被著名火山旅游景点的那些美丽图片吸引着,只听“警铃〞突然想起,孩子们尖叫着迅速躲避,桌子旁、墙根处、书架旁……当我解除警报时,他们才纷纷从藏身处“钻出〞,大喊着“老师,你太坏了〞……课末,我教育孩子们:自然的力量不能被我们左右,地震预测还是一个科学难题,当我们不得不面对灾难的时候,选择科学的方法,会留给我们更多生的时机。
第二天,我和同事聊起了上课的趣事,她便跟我说起外出听课遇到的情景:授课老师也实施了这样一个环节,但是当警铃响起的时候,下面的孩子们全都坐的笔直,没有一个行动的;老师启发过后,警铃再次响起,孩子们还是没有动;第三次,授课教师非常严厉的说:“……大难临头了,你们还要等死吗?……〞孩子们方才行动了起来。
听后我很是不解,经同事解释才恍然大悟:那是一节约级优质课,台下坐着那么多全省各地的专家老师,之前,老师们肯定会叮嘱孩子们注意上课纪律、不能乱动、好好表现之类的话。
唉!也难怪孩子们会那样。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在区里听过的一节语文课,授课老师跟学生合作的天衣无缝,一问一答,四字词语堂口就来,就连学生当堂的小练笔也写得十分精彩,听不出半点生涩,一看就了解是提前安排好的。
台下听课的老师们议论纷纷“太假了!〞“让我们花时间来听这样的课干什么?〞“……〞其实授课老师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让老师们在这种公开教学中保持决定的真实是苛刻的要求。
课前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积极致辞,课前预习都未尝不可,千叮咛万叮嘱也在情理之中,但要是把课堂教学变成了一部演给听课老师看的戏剧,就说不过去了。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面子〞而造假,禁锢学生的课堂思维,约束学生的课堂表现,限制了学生的课堂发挥。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反思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反思《地震》教学反思《地震》这一课,教学涵盖面广,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地震时如何采取科学方法进行自我保护而且还要知道有关地震的产生原因及危害的知识。
我认为的成功之处有:1、以情景导入并加入地震发生时的视频录像来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师生双方都沉浸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令人窒息而又极富情感内涵的氛围中。
2、,作为教学重点又最具实际价值的,是地震来临时如何科学合理地自我保护,避免人身伤害。
课堂教学中,包含了在家中怎样避震、在学校怎样避震、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在户外怎样避震等场景,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掌握科学避震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3、实战演练环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在做中学,在学中用的特点。
不足之处:1.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做实验的基本功有待加强。
学生都爱做实验,但有的学生不会观察实验现象,缺少冷静的思考;缺少深入的分析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指导和培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缺少深度。
2.部分学生缺少合作意识和习惯,如实验时,分工不好,有的的组几乎是一个人在做实验,别的学生没有参与只是在看。
3.对于分组讨论的内容我没有深入的讲解,学生的认识不深刻。
4.学生们进行避震演习时缺乏经验,对过程不熟习中间反应不太迅速。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案一、引入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二、了解火山和地震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和汶川发生的地震。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1、教师介绍。
小学科学310《火山与地震》(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0《火山与地震》(教案及反思)教案:小学科学310《火山与地震》一、教学目标:1.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和表现形式;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究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投影仪、教学PPT、小黑板、教学实验器材、学生课本。
2. 教学环境:课堂中央布置互动展示区,放置相关图片、视频或实物。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打开教学PPT,展示一张火山爆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火山的认知。
2. 引导学生回忆课前所学的地震知识,与火山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和实物,向学生介绍火山的定义和成因。
解释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岩浆喷发现象,以及火山喷发的危害和利用。
2. 结合图片和视频,讲解地震的定义和成因。
解释地球内部地壳板块的运动引起的地震波,以及地震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步骤三:合作探究(2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地震或火山相关的实验项目。
2. 学生根据实验操作步骤,通过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来揭示地震和火山的一些表现形式和特点。
3. 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和自己的发现。
步骤四:知识梳理(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集体总结地震和火山的共同特点和区别,并进行归纳整理。
2.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和讨论自己的观点。
3. 整理出学科310《火山与地震》的重点知识,以备复习备考。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火山和地震为主题,通过讲解和实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1. 学生对火山和地震的危害和预防措施了解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知识的讲解。
2. 教学实验的设计和指导不够明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惑,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指导。
《火山与地震》教学反思8篇
《火山与地震》教学反思8篇《火山与地震》教学反思(篇1)地震这节课的课型和火山的课型差不多都是实验探究的课型。
但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不容易进行猜想地震的原因。
因为在上课的时候,我们给出的图片都是或者相关地震的视频,但是我们看到的都是地震形成的破坏的外在情况,这样学生根据这些现象进行才是,确实有些难了。
我想想虽然猜想有点难,但是当时在一直引导学生要按照我的想法进行猜想,一直认为需要得到我需要的猜想,因而浪费不少口舌。
我想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应该更加的细致,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备课要更加细致,对于问题的猜想,老师一定要多设想学生可能会有什么答案,然后怎样去回答。
要多准备这样的功课,我想效果就会比较的好了。
在学生的猜想的中间,有的学生猜想有可能板块运动的原因。
学生的进行正确的猜想,但是还是比较的笼统,还有需要进行问,然后进行继续猜想。
我本想让学生按照我的设计进行猜想,但是学生猜想不出,而我没有准备其它的想法,这个时候,我只有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了。
我想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准备不同的方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也就是说我们的指导学习不是呆板的,而是根据情况适时的进行调整。
这样才是好的课。
因为学生的反应不同,每个班级的也都不同,因此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能够更好的学习。
在教学中,由于时间较为紧张,我们没有进行防震知识的学习,我想这个方面需要加强。
《火山与地震》教学反思(篇2)为了上好这一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各种实验材料,设计教案,力图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引领着学生顺着正确的思路来完成本课教学内容。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我预设之外的一些问题。
如在导入新课后,我设想学生猜测地震的成因时,学生能说出可能是地下的岩层受到震动产生的,或者地面受到震动产生的。
而实际上学生却一无所知,此时我应该让学生联系火山的成因进行猜测,揭示出是在受到压力的作用下才产生的,从而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
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含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和内部10.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主要概念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涉及课标14.5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15.3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材分析本课为五年级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二课时内容,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地球表面地形和火山这种地质灾害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之后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表雕刻师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课意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地震这种地质灾害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借助模型理解、建构地震形成过程,学习避灾基本知识,树立维护生命安全的意识,增强自护自救能力。
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以现象为线索、以自然规律为前提的研究意识。
本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地震的危害和成因,通过富有冲击力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人们生产与生活造成的严重破坏——房屋倒塌、公路毁坏、铁路变形、海啸冲毁港口等。
第二部分是模拟地壳运动和地震的形成,借助四个模拟实验探究褶皱形成、岩层断裂和岩层错动等与地震相关的地壳运动,观察并体验能量积聚及释放时会产生震动。
第三部分是认识科学避震方法,借助视频、诵读避震口诀,初步了解科学避震的基本方法。
第四部分是课后拓展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地震的兴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前四年科学课的学习,具备相关对现象的猜测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小学生对地震这种不同寻常的地质现象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对地震产生过程的认识是片面的、模糊的。
因此,本课通过使用模型模拟相关地表变化支持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将地表变化(地震)与地球内部神秘的运动(地壳运动)建立起对应关系,学习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学习目标●通过视频和阅读,学会描述地震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乐于通过实验模拟地震地表的变化,意识到导致地震的力量来自地壳的运动。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执教完《火山和地震》这一课,我反思了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和方法。
我发现,我在讲解火山和地震的知识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我过于依赖教科书,而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等,来生动形象地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形成过程,使得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探索,没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火山和地震的现象,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基于以上的反思,我决定改变我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发言和提问的机会,通过互动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等,生动形象地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火山和地震的知识。
其次,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探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火山和地震的现象,通过问题解决和实验探究,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相信,通过改变我的教学策略,我可以使学生对火山和地震的理解更加深入,对科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对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
我期待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勇于提问,敢于探索,乐于创新。
我期待看到学生在课后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解释自然现象,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2020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反思 (2)精品版
《火山》教学反思
《火山》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第二课中的探究内容。
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特征的基础上,借助对火山成因的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火山的成因、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变化;教学难点是能用简单器材设计火山形成的模拟实验,本次教学课件正是基于解决此重难点开发的。
它的亮点表现在:
1、化抽象为具体。
火山喷发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生疏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本微课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冲击学生的感官,扩宽学生对火山的了解,为学生猜测火山的成因打下基础。
微课程中的火山模拟实验和火山喷发示意图及动画,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火山的成因。
轻松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2、为课堂探究节约时间。
做火山喷发实验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短时间内要实验成功几率很小,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因
受班级授课制限制,在课堂中学生不能全面、详细地观察到教师实验的过程,就不能对火山的成因作出合理的解释,采用视频呈现实验过程和现象,可以为课堂探究节约时间,可以给学生留有更广阔的空间用不同的实验方案模拟火山的喷发,以便更透彻地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
3、呈现方式新颖。
在媒体的选择上,我们采用了ppt、动画演示与屏幕录制相结合的方法,呈现方式新颖独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合操作课的学习方法。
4、抓住了重难点。
在技术细节方面的处理上,我们采用了标注、变焦、鼠标跟随、局部放大、关键要点的文字提示等功能,使微课程重点突出,生动有趣。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反思
地震教学反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上好一堂科学课,一定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头。
一个好的教学导入能迅速地吸引住学生,使其燃起智慧的火花,积极地思考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因此,课堂导入不仅是教学的一个环节,更是教学设计的一门艺术。
在火山一课的教学中,因为没有多媒体,所以我引着学生自己谈火山的相关知识,但学生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兴趣并不高。
因此,在进行地震教学时,我让学生课前进行知识的搜集,课上,我让学生进行地震知识的交流,可以说书本上介绍的知识,学生全部能涉及到,学生兴趣也特别浓厚。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介绍知识导入,其实还可以用一些实验材料导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马上产生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023秋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3-10《火山与地震》(表格式教案及反思)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通过模拟实验推测、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表现。
教学准备
教师:酒精灯烧杯泡沫块烧杯。
学生:1.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四、认识海陆变化
(一)喜马拉雅山:板块碰撞或交错
谈话:我们模拟出了地球板块的运动,现实中有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地球板块在缓慢地移动。
出示喜马拉雅山图片,谈话:这是喜马拉雅山,它是世界最雄伟高大的山系。可是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解释吗?
(四)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1.谈话:这三个圈层分别有什么特点?厚度怎样?温度怎样?有哪些物质?
2.提问:地球内部的结构有点像什么呀?(出示鸡蛋图)
3.提问:现在人类钻探的最大深度是12千米,对比一下,钻到哪一个圈层了?
(五)地球内部的运动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那这些结构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分工:1号负责酒精灯,2号负责淀粉糊,3号负责泡沫块和记录,4号戴手套整理器材。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用搅拌棒挤一挤、推一推,帮助学生观察现象。
6.汇报:
(1)泡沫块是怎样运动的?(1号和2号分离,2号和3号碰撞……)
(2)由此推测,地球板块会怎样运动?
(3)是谁给了泡沫块力量,让它运动的?
(4)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什么?
(3)什么是板块?板块构造学生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块完整的,而是分裂成许多块,科学家划分为六大板块。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0课时 火山和地震》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0课时火山和地震》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第10课时火山和地震》,主要介绍火山和地震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和成因,通过实验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初步了解科学避震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比较和阅读,学会描述火山喷发、地震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2. 乐于通过实验模拟火山喷发、地震,并意识到导致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力量来自地球内部。
3. 通过阅读与研讨,初步了解科学避震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和成因。
难点: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自然灾害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和危害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同时,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限,需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和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展示视频)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关于火山和地震的知识。
首先,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火山喷发和地震是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学生观看视频)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视频,我们已经对火山喷发和地震有了一定的了解。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火山喷发和地震的特征、破坏能力和成因。
火山喷发是指地下岩浆喷发到地表,形成火山口,并伴随着熔岩、火山灰和火山烟等物质的喷发。
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断裂释放出的能量,导致地表振动。
这些现象都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引发的。
3. 实验模拟(教师展示实验道具)教师:现在,我将为大家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我们将通过这个实验来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
首先,我需要几位同学来帮忙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模拟)学生1:(扮演火山)喷发的时候会有熔岩和岩浆涌出来,就像这样(模拟熔岩流动的动作)。
学生2:(扮演地震)地面会摇晃,建筑物可能会摇晃倒塌,就像这样(摇晃身体)。
火山与地震教学反思(5篇)
火山与地震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火山与地震教学反思火山与地震-教学反思这节课我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问题探究方式进行教学。
贯穿于问题探究,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依靠教材,还有多媒体视频,以及日常积累的知识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但本人是新老师,在环节的实施方面存在了较大的问题,并且语言没有激情,太死板,这样就达不到意想中的效果。
另外,上课时存在“口头禅”的问题,比如“是不是”,“还有呢?”等等。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认为自己要做到一下几点:首先:要认真备课,花别人几倍的精力去备课。
大量阅读优秀老师的教案,以及课件等等,然后备课。
再去听别的老师的课,然后修改自己的教案。
其次,在上课过程中尽量避免语言上的错误,避免口头语。
第三,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问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多讲,尽量把他们知道的知识都讲出来。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我的课堂上,有一个学生经常举手回答问题,抢着回答问题,他的知识面明显比别的学生要广,如果让他回答的话,别的学生根本没有起来回答问题的机会,因此我故意不提问他,孰不知,这样会严重打击他的积极性,以后在提问问题的时候,我会说一句,老师知道你懂,所以我们把这个机会让给别的同学。
最后,上完一节课一定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
这样可以保证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寻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具体分析,综合比较,实践探索,从而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
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争取做一名好老师。
袁鸣第二篇: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篇一: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火山和地震》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没有切身感受。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了解的很少。
学生对火山地震的了解仅仅是依靠电视等媒体的传播,对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等具体内容的了解不深入。
五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火山和地震
五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火山和地震【传授反思】本课为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位的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但我仔细看了课本后,发觉本课的课容量比较大,又要研究火山,还要研究地震,火山和地震引起地形的变化。
我以为本课部署一课时是完成不了传授使命的。
所以我对本课资源举行重组,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传授《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传授《地球内部的运动》,我觉得这样部署还是合理的。
《火山和地震》它是一节典范的解暗箱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本课所涉及的传授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纵然有的同砚已经议决影片或别的的途径感受了火山和地震,但是我觉得这种感受还是比较感性的,比较浮浅的。
因此,我们在传授中很难像自然课本中有些课那样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有效连合起来,并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
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剖析,这课内容又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所以学生的积极到场性又应该是我们西席所利用的很好的传授资源。
而我们以前的人教版课本是把这两课单独破裂来的,所以一节课的时间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针对这样的实际环境,我觉得我们的西席可以大胆的去重组课本,固然这种重组课本表现的手段和要领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本课的重组我觉得应该是放在传授的偏重点的筛选上。
火山喷发和我们的生活确实离的很远,同时学生议决查看喷发画面就能明白火山的喷发,真正应用的代价不大。
在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育方面,是有条理性的。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育,要求不能太高。
但是敷衍五年级学生来讲,议决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应该在能力培育上有了系统的训练与进步。
学生不仅会查看,懂实验,还应学会了发起标题,举行猜测与假设,更有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明白怎样思考,知道怎样表达与交流的初步能力。
别的关于地球内部的布局,在四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过。
正是介于以上的剖析,才有了我本课的设计。
我想做的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不迷信权威,根据传授实际设计传授,在传授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火山和地震》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没有切身感受。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了解的很少。
学生对火山地震的了解仅仅是依靠电视等媒体的传播,对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等具体内容的了解不深入。
可是学生对此又非常感兴趣。
因为一提到火山地震,尤其是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学生马上就会想到火山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的危害,就会陷入那种情景中,引起学生的共鸣。
这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只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就能让学生主动去学。
本课的内容较多,我删繁就简,抓住本课的重难点来进行教学。
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我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问题探究方式进行教学。
贯穿于问题探究,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依靠教材,还有多媒体视频,以及三人小组模拟实验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节课的不足之处:1 、在教学自救知识时稍显匆忙,应让学生模拟演习参与其中;2 、由于公开课自身稍有紧张,课堂语言有几处不够准确、不够精炼。
这就要求我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寻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具体分析,综合比较,实践探索,从而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
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争取做一名合格的科学老师。
篇二: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这节课我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问题探究方式进行教学。
用图片导入新课,在讲述火山的成因这一环节,我采用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就是火山喷发的内因、喷发物、火山的利与弊以及火山的类型。
本节课贯穿于问题探究,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依靠教材,还有多媒体视频,以及日常积累的知识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由于是这学期才从事科学教学,在环节的实施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且语言没有激情,太死板,这样就达不到预计中的效果。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3地震》与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3.地震》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
3、了解地震现象,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
二、教材分析: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础上,本课借助对地震成因的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三、教学过程:(一)、回顾所学知识,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构造,知道了从地表到地心,可将地球分为三层,谁能说一下,着三层分别是什么?(画图揭示地球的三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主要由什么构成?(解释:岩石不是一层,而是很多层,因此构成了地层)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火山的成因,并且知道在火山喷发时常伴随有地震,地震和火山一样,也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二)探究过程:活动一:谈话增强对地震的认识。
师:建国以来,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发生过两次比较强烈的地震,一次是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发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是7.6级,共造成了24.2万人死亡。
还有一次我们至今还记忆犹新,它就是今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的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高达里氏8.0级,造成了6922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
前一段时间,同学们肯定从电视上、报纸上看到了许多关于地震的消息,能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和画面吗?师:从刚才的数据和同学们的描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地震巨大的破坏力,那么关于地震,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呢?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
师:关于地震的成因,同学们来大胆的猜一猜,地震的发生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师:到底我们的猜想正确与否,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毛巾,这些毛巾漂亮吗?用毛巾可以来干什么?动手玩一玩。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反思
《火山》教学反思
《火山》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中的一课,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明白火山的形成原因。
在课前准备环节中,我提前告诉学生做模拟实验的材料和简单的过程。
用土豆泥模拟火山的形成过程。
当时只是出于一种平时的教学习惯,并不是要求学生必须回家做。
说白了我没有对学生抱有希望,可是到了上课时间,学生却给了我莫大的惊喜。
虽然学生没有用土豆泥做实验,可是学生却用课本改变了实验。
课本通过挤压能看到地震时最基本的突起和凹陷。
一石激起千层浪,班中的同学纷纷举手介绍自己想法。
看着同学们侃侃而谈,我幸福无比,这些成果正是平时课堂上注重探究的结果。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探究的科学课越来越彰显出它无穷的魅力。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活动中形成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在探究的科学课堂上,到处充满了创造的影子,处处闪现着思维的火花。
最新火山教学反思(5篇)
最新火山教学反思(5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火山教学反思篇一科普说明文这类课文一不小心就可能会上成科学课,因此我力求在课堂上把课上出“语文味”来。
课文第一自然段连用四个“同样”,列举了火星和地球的相似之处,告诉我们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的原因。
随后,课文重点写了火星上的水的来源和散失的原因。
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课文两次运用设问,将两大主要内容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两个问题,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随后分别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读懂课文。
我让学生体会到课文正是运用了设问的方法,才使我们读起课文来感到纲目分明,我们以后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设问,让自己的作文显得更加有条理。
课文语言有两大特色,一是准确性,二是形象性。
在引导学生读悟课文时,我不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
课文多处运用“也许”、“可能”等表示不确定性的词语,这是因为在还没有完全确定的情况下所作的一种推测,如果用了“一定”、“肯定”等词反而违反了科学性,所以课文用词非常准确、科学。
这一点,我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体会。
除此之外,课后第2题中也提示我们有两个很明显的地方体现了课文语言的特色——非常形象生动,一处是把“太阳系内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的行为说成是“家常便饭”,还有一处是把大量的火星气体离开火星的样子说成是“集体大逃亡”,非常形象,读来感到情趣盎然。
学生通过朗读后不难理解这两处的含义,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到这种语言的特色,我让学生通过比较来加深体会。
比如把“太阳系内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这一句改成“太阳系内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学生通过朗读便能很快地体会到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情趣性。
当然,还有一些语言也是值得我们去积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科学《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本课为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但我仔细看了教材后,发现本课的课容量比较大,又要研究火山,还要研究地震,火山和地震引起地形的变化。
我认为本课安排一课时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
所以我对本课资源进行重组,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地球内部的运动》,我觉得这样安排还是合理的。
《火山和地震》它是一节典型的解暗箱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本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即使有的同学已经通过影片或其它的途径感受了火山和地震,但是我觉得这种感受还是比较感性的,比较肤浅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难像自然教材中有些课那样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结合起来,并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
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课内容又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又应该是我们教师所利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
而我们以前的人教版教材是把这两课单独分开来的,所以一节课的时间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觉得我们的教师可以大胆的去重组教材,当然这种重组教材表现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本课的重组
我觉得应该是放在教学的侧重点的筛选上。
火山喷发和我们的生活确实离的很远,同时学生通过观察喷发画面就能了解火山的喷发,真正应用的价值不大。
在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方面,是有层次性的。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要求不能太高。
但是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通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应该在能力培养上有了系统的训练与提高。
学生不仅会观察,懂实验,还应学会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更有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懂得如何思考,知道如何表达与交流的初步能力。
另外关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在四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过。
正是介于以上的分析,才有了我本课的设计。
我想做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迷信权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实验,通过探究来认识火山的成因,通过火山的成因来探究火山的危害,了解火山的奉献。
通过学习火山来自主学习地震的成因与危害。
不管是环节的设计,时间的安排,都有这样的设计意图。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激发重现与加强。
不刻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因为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
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学生收集、整理、乃至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反复的图片的观察,与学生来探究现象,进行猜想,直至认识本质。
只是对于学生我高估了,与本地的科学教学有点脱钩。
也可以说,新课程的理念在这里还很空白。
因此,教学流程不很流畅,甚至影响了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
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因为合理存在的教学的不确定性,教学经验的不足,处理的不恰当,不及时,调控不自如,让听课老师误解了是重难点把握的不恰当,这很正常。
由于时间上的安排考虑,结合学生实际,我删减了部分内容,如没有播放火山喷发的录象,没有加入对地震的预防知识讲解,没有给学生介绍自古以来中国和外国科学家对火山和地震的研究与成果,象火山带的分布、火山的类型、历史上发生的著名事件,真如前面所讲,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不是遗憾,有时间会在第二课时适当渗透,相信这样做也不会导致课堂教学的精彩。
关键是通过我的教学,学生各种探究能力提高了,学会了自主探究,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只有老师的讲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会了学习科学的方法,能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也算是我教学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