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级中学二轮复习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复习课件.ppt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魏晋隋唐时期 课件
D
D.成
学习目标3.说出“隋唐时期”的起止时间和对应的历史事件以及阶 段特征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表现。
二、隋唐 (581----907年) 政治:国家统一局面出现,民族融合 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行政区划:道、州、县 开创和完善科举选官制度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二、隋唐(581----907年)
思想文化: 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
佛、儒、道“三教并立”,儒家的权威地位受挑战; 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火药武器发明
“中国画”艺术逐渐成熟(吴道子),楷书、草书流 行
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李白、杜甫是杰出代表。 对外关系: 对外开放政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佛教兴盛,景教、回 教、摩尼教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向中国学习, 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
D
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秦朝 郡 县
汉末魏晋
唐朝 宋朝
州
道 路
郡州 州县县县元朝明朝 清朝
行省
路
府
州
府 县
县
县
承宣布政使司(行省) 省 道 府
(2015浙江)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A.汉代益州郡
C.宋代扬州
B.唐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
D
古代中国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地方分权
C B.为官员
D.强化宰
5.(2018安徽蚌埠三模,27)有学者认为,明清时 期,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因为 该区缺乏廉价能源,所以选择走上发展劳工密 集型手工业的“最小阻力路径”。这里的“最 小阻力路径”( ) A.直接导致了能源缺乏 B.催生了早期民族工业 C.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 D.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
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级中学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第二轮历史复习: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一)政治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1、背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宗主督户制)①北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②阶级矛盾日益严重:北魏政权建设欠完善,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③民族矛盾危机更大: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结果: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人民起义不断。
2、内容前期:①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的制度②措施:⑴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⑵推行均田制,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⑶推行新的租调,与均田制相适应,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以及国家的收入。
⑷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其推行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后期1、特点:孝文帝亲政,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2、措施:⑴迁都洛阳⑵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孝文帝广建太学,推广儒学。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孝文帝要求臣民按汉族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孝文帝模仿汉制,适应了中原地区的需要⑶生活方式①易汉服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3、评价⑴性质: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封建化改革⑵特点: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汉化改革⑶历史作用:①经济上: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②政治上: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二)经济(封建经济曲折发展)一、土地与赋税制度:(中国封建生产关系新发展)均田制与租调制二、农业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日臻成熟。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世界上显存最早的杰出农书。
书中记载的绿肥种植,是当时耕作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浙江省东阳市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古代史《先秦文明》复习课件
(2012〃海南单科卷〃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2011广东文综)“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 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2012天津文综)“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 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 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基——先秦文明
[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中国有史以来至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这段历史涵盖了中国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确立阶段(战国)。本阶段是中国历史的开端, 是中华文明的起点,因而表现出全面奠基的特征。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 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 度——世袭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国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 影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 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 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宗法制
目的:巩固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秩序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与政治结合 体系:大宗、小宗(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作用: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维护贵族集团的 世代利益稳固内部统治)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时期的中国文明
答案 (1)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 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 (2)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 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
经济文明
1.(2017·课标全国Ⅲ)观察下表:
土地规模(亩) 20 以下 20-130 131-300 300 以上 小计
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
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孔子提出的 “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 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 D 项正确。朱 熹是压抑人性,故 A 项和 B 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 的发展,故 C 项错误。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 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 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授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 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 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 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佛教、道教得到发展,冲击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
文化 出现,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古典诗歌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期科技成就
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得到发展并外传;理学产生并得到发展;
宋词、元曲成就突出
最新高考·真题研习
(2017年)二轮复习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ppt (1)
思想
文明
(2015· 课标全国Ⅰ,40)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2014· 课标全国Ⅰ,25)唐代儒学的发展变化
(2014· 课标全国Ⅰ,26)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 (2013· 课标全国Ⅰ,25)宋代理学的影响 (2012· 课标全国,25)宋代流传的故事与市民价值取向
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唐代政 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秩序井然 ;宋代设置了廷议的 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 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出现这种现象的主 要原因是( ) A.君主减少决策失误的需要 答案 D B.加强中央机构行政效率 C.宦官专权乱政现象严重 D.君主权力独裁强化的需要 解析 题干反映唐宋时期廷议制度逐渐程式化和规范化, 这是君主专制制度下强化君权、维护独裁专制的需要, 故选 D 项。古代廷议制度是君主为减少决策失误而进行 的,这是廷议的目的之一,排除A项; 加强中央机构行 政效率只是目的之一,排除B;C项是君主专制独裁的结 果,排除。
因果关系 (2014· 课标全国Ⅱ,26)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
选择题,4分
选择题,4分
(2013· 课标全国Ⅱ,25)对宋代“不抑兼并”的认识
选择题,4分
(2016· 课标全国Ⅱ,24)魏晋时期文字的演变
选择题,4分 非选择题,12分 选择题,4分 非选择题,5分
(2016· 课标全国Ⅱ,41)中外文化交流(玄奘西游与鉴真
选择题,4分
选择题,4分 选择题,4分 选择题,4分
具体史实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 • • • • • 1.政治 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2.经济 农业:北魏均田制。形成耕耙耱技术。 手工业:南北朝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 的白瓷。 • 商业:北方商业一度破坏,南方相对繁荣,出 现“草市”。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名师课件
(2)宋代 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 二府体制,在二府体制下,户部、盐铁、度支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 得到进一步发展。
3.宋代的文官政治 (1)形成概况 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 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 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 风。“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这样, 两宋时期的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 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核心素养感悟
家国情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两宋与辽、西夏、金对峙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两 次大分裂时期,也是两次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和汉族 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都为我国边疆的开发及发展做出了贡献。
真题导练
1.命题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2018·课标全国Ⅱ,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
主干知识
阶段
政治
经济
文化
(1)文学:出现了《搜神记》
(1)君主专制:逐
步形成三省体制,(1)农业:实行均田制; 等志怪小说
其中尚书省最先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 (2)书法:汉字发展成为自觉
形成;曹魏时,经过改 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
魏晋 握有实权,继而
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称为“书圣”
南北朝 又有中书省、门
(2)特点 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 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文化上:崇尚清谈,玄学。 (3)形成原因及评价 ①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中国古代史之魏晋南北朝与隋唐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问题: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环境对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各有何影响?
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士族逐渐兴起。 北方战乱,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相对稳定,江南得 到开发; 佛教和道教兴盛,冲击儒学。
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和影响?
• 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 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 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 )
• A .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 B .密切了中央与地方联系 • C .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 D .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
பைடு நூலகம்
问题:唐初实行租庸调制的内容和意义?
• 在唐代,出于三省行政的职能不同,不同部门官员的工作 诉求难以统一,经常出现三省官员相互之间“日有争论, 纷纭不决”的现象。为此,乃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 匡其政。据此可知,政事堂宰相集议的设立( )
• A .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 .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 C .消除了三省间分歧D .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特点:血统上的融合;思想文化、风俗习惯融合
影响:经济上:打破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有利于北方经 济的发展和南方经济的开发 政治上:认同、接受汉族的政治模式,有利于少数 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文化上: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胡汉文化在冲突中 走向融合
问题:全面评价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 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
经济:隋大运河开凿;曲辕犁、筒车;唐初租庸调制;唐中期均田制 瓦解,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实行两税法;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体 系;柜坊和飞钱;唐末坊市制度逐渐突破;中唐后经济重心基本南移。 海陆“丝绸之路”兴盛。中唐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人地位提高。
高中历史PPT课件中国古代史复习魏晋、隋唐史
(2013年浙江省文综样卷) 16.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过三个阶段,而 在第二阶段的后期,又有九品中正制度出现。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 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若以此 衡量,则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程度从高到低的排 列顺序应该是 ①世官制阶段 ②察举制阶段前期 ③九 品中正制时期 ④科举制阶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 ②① D.④②③①
地方行政部门设 置“中正”,对 当地人物的德才 进行评定,区别 高下列为九等
隶书成熟并通行于 汉魏;晋代开始盛 行行书,东晋王羲 之尤擅草书、行书, 被尊为“书圣”; “中国画”形成并 逐渐成熟
宋代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在《文选通考· 选 举》中批评我国古代某一选官制时认为: “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 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 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体 统脉络各不相关,帮徇私之弊无由惩革”。 这一选官制度 ①是世官制度的一种 ②是察举制度的延伸 ③与门阀制度相呼应 ④又称“九品官人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材料一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 ……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 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 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二 (明太祖说)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 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 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廷总 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 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 ——《明史纪事本末》
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度 御史台 唐代的道州县
第3课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考点 晋唐时期政治制度 唐朝的书法艺术 唐朝的文化 唐朝书法 唐朝《步辇图》的价值
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
阶段特征:封建社会国家 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是 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的 历史时期。
政治:中央集权遭到严重 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 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大 融合的局面。
经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各民族 经济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 式向边疆扩展。
高考真题练习
1.(2022·全国甲卷)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 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 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 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解析: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 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 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 现。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 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D项。故选C项。
三、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 (一)魏晋、隋唐时期的思想 1.魏晋思想的觉醒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 渴求,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因此受到冲击。 (2)玄学兴起。道家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和名家逻辑,以 “清谈”为主要讨论问题方式。 2.唐代“三教并存” 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释、道三教得以各自独 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 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教日益处于劣势,明显地感受到来自 佛道两家的压力。
2.(2022·全国乙卷)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