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人教版21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21课芦花鞋课堂建议

以下是关于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芦花鞋》的课堂建议:
1. 建议孩子在阅读课文之前,可以先看懂生字和生词。
2. 本文主要讲述了小女孩苏珊的坚强和母亲的无私关爱,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的重要性。
3. 孩子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苏珊的一个典型的日常,以更好地理解她的生活环境和孤独感。
4. 孩子可以通过分析苏珊的内心独白,猜测她的情感变化和心态转变。
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理解能力很有帮助。
5. 引导孩子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帮助别人,激励他们做正义和有益的事情,并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6. 建议孩子在课后多读一些相关的故事和诗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教学课件

拓展欣赏
唐代有很多边塞诗,我们来了解一些。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板书设计 塞下曲
单于 夜遁逃 (惊恐、狼狈) 边防将士 轻骑逐 (警惕、果敢)
第3课时 墨梅
王冕的评价
“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 一样清”。正是由于王冕有这种鄙 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才 有了这净白无暇。冰清玉洁的墨梅。
课文小结
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美丽,实际 上写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 和坚贞纯洁的情操,抒发了作者对流俗的不 满,也体现了作者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拓展延伸
4.诗句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好 友时凄寒孤寂之情,楚山孤独地峙立,更展现 露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 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 坚贞不屈、顽强斗争的品格。
中心思想
这首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 写自己的高风亮节,表明了诗人藐视庸俗的功名 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葆高 洁品质的崇高气节。
1.解读“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
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起感受单于逃 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2.解读“满”,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
由“满”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 寒,寨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 的精神品质,读出诗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中心思想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 景下溃逃的,我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 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被渲染出来了。 本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 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古诗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可能不太了解,需要通过教材中的注释和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析和理解。
2.古诗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3.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
2.感悟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讲解法:对重难点词语进行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
4.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资料,用于创设情境。
2.准备古诗的注释和译文,方便学生理解和查阅。
3.准备朗读和讨论的时间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3.操练(10分钟)学生朗读古诗,注意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古诗,并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进行讨论。
5.拓展(10分钟)讲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语,解释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21爬山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21爬山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21爬山《爬山》讲的是一对父子一同爬山时,父亲教育儿子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
《爬山》父亲爱山,爱水,也爱人——尤其是我。
二十六年前一个夏日的清晨,他带着十岁的我爬山。
沿着又弯又窄的山路行走,不觉已浑身是汗,而那时朝[zhāo]阳才不过刚露脸罢了。
“对于我们爱流汗的人来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
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
”父亲一面说着,一面脱掉湿透了的外衣。
我似懂非懂地听着。
阳光越来越烈,汗水越来越多,而我们父子俩也是越爬越高。
不久,我们已站到山顶上了。
只见山下一片碧绿的树海中,几座房子若隐若现。
父亲喝了一口水,慢条斯理地说:“爬到山顶固然令人高兴,但是爬山的过程更让人愉快。
其实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哦,我懂了。
就像这次数学考试,我虽然只考了六十一分,不过我已尽了力,所以就没关系,对不对?”我自以为是地说。
父亲用那双能洞穿人心的双眼凝视着我说:“如果你尽了力,就的确没关系。
不过,你真的尽了力吗?”我听了以后,脸就像煮熟的虾一样红,赶紧低下头来。
下山途中,我逞(chěng)强地又跑又跳,父亲叫住我说:“如果你只是急着下山,又怎么能欣赏沿途的美景呢?”于是,他用那双厚实的手抓住了我,要我和他一同躺在树林的草地上。
“待[dāi]会儿,你说说听到了什么。
”父亲接着说出了他的目的。
闭着双眼,我仿佛听到了微风吹拂声、鸟鸣蛙叫声和清脆的蝉声……睁开眼睛后,我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报告那些不同的声音。
“大自然的美景,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会,最后用你的脑袋去思考。
”父亲像个哲学家似的解说着他的`哲理。
转眼间,夕阳为天边披上了艳丽的色彩,随后,星星和月亮也为黑夜燃起了光明。
父亲一手拿着手电筒,另一只手牵着我。
长夜漫漫,山路崎岖(qíqū),我们父子俩小心地迈出每一步,终于走出了黑暗而宁静的山林,回到了灯火辉煌(huáng)的都市。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前两句直接描写墨梅。画中池边的梅树, 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 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 典故,暗含埋头苦练书画,不问世事的态度。
画纸上若有若无的淡淡的墨的痕迹, 这就是诗中所云的“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乾坤:天地间。 意思:它并不需要别人夸奖它的 颜色有多么好看,只是要把清淡的香 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自由读诗,把古诗读 正确、读流利。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如何理解题目 “芙蓉楼送辛渐”?
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 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 后在此分手,并作下此诗。在芙蓉楼送别辛渐。
三、课外阅读。
不但万秦 教使里时 胡龙长明 马城征月 度飞人汉 阴将未时 山在还关 。,。,
课后作业
1. 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和同学分享一些有名的边塞诗。 3. 课后收集并背诵赞美梅花的文章或者
诗句,和同学分享。
语文 四年级 下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一课时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 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 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 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 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lú
芙 蓉洛壶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看图识字:芙蓉
识字方法
芙蓉楼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hú
壶
上横比下横要长
巧记:弯弯耳朵,翘
翘嘴巴,头戴帽子,身 上描花。(打一物)
四年级下册第21课课文讲解和生字

四年级下册第21课课文讲解和生字四年级下册第21课是《乡下人家》,课文讲解和生字如下:一、课文讲解《乡下人家》一文,作者抓住乡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房前花开花落,屋后瓜棚遮掩,春日鸭戏绿水,秋夜鸡宿门前,独特的景致与朴实的人家,展现了乡村的如画风光。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简朴的语言描述了乡下人家的风景。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绘了乡下人家的门前种着的花。
第三部分(第3—6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夏天和秋天乡下的生活场景。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了乡下人家一年四季都有美景。
二、生字讲解1. 构(gòu):构造、构思、机构、构成、构筑、构思。
2. 芍(sháo):芍药、赤芍、白芍。
3. 冠(guān):桂冠、皇冠、冠冕、鸡冠。
4. 尝(cháng):品尝、尝鲜、尝新、尝百草。
5. 幢(zhuàng):幢盖、一幢房子、一幢大楼。
6. 榨(zhà):榨取、榨油、榨菜、榨糖。
7. 橘(jú):橘子、橘红、柑橘。
8. 凳(dèng):板凳、竹凳、小木凳。
9. 堂(táng):课堂、礼堂、教堂。
10. 媚(mèi):明媚、妩媚、柔媚。
11. 笋(sǔn):竹笋、春笋、笋干。
12. 矛(máo):矛盾、矛头、长矛。
13. 盾(dùn):盾牌、矛盾、自相矛盾。
14. 集(jí):集合、集会、集体。
15. 持(chí):坚持、保持、维持。
16. 般(bān):一般、千般、船般。
17. 羽(yǔ):羽毛、羽翼、羽状。
18. 眠(mián):睡眠、安眠、长眠。
19. 依(yī):依偎、依靠、依恋。
20. 厅(tīng):客厅、餐厅、大厅。
21. 绝(jué):绝妙、绝对、绝佳。
22. 饲(sì):饲养、饲料、饲养员。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21课《古诗三首》 (共24张PPT)

yàn
雁 笔顺
组词 大雁 雁群 造句:天空中的雁群排成人字形 向南方飞去。
yàn
砚
笔顺
组词 砚台 造句:洮河砚是我国的四大名 砚之一。
qián
乾
笔顺
组词 乾坤 造句: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着扭 转乾坤、改天换地的伟大事业。
kūn
坤
笔顺
组词 坤包 坤车 造句:坤包多具有精致、小巧、 典雅的特点。
词语解释
楚山:泛指长江中下游北岸的山。长江中下游北岸在古 代属于楚地范围。
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泛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
初读课文,体会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表达了诗人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 格的可贵精神。 《塞下曲》表现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的奋勇精神。 《墨梅》盛赞了梅花的高风亮节。
芙蓉楼送辛渐
听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朗读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我会认
fú róng luò chán yàn qián kūn
一、认真品读,规范书写。
fú róng
芙蓉
luò yáng
洛阳
dà yàn
大雁
yàn tái
砚台
qián kūn
乾坤
二、给下面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 dān B. shàn
C. chán
单位( A ) 姓单( B )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夸赞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传说会稽(今浙江绍兴)蕺山下有晋 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砚池。由于经常洗 笔砚,池塘的水都染黑了。
诗歌大意 我画的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一朵朵开
放的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汁 点化而成的。梅花不需要 别人夸奖它颜色好看,只 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诗意:我 方 发 觉 后 ,正准 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 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 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无声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无光
全线溃败
漆黑寂静 我军英勇
将士威武、自信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环境苦寒
不写如何出击,不写追击结果,只写准 备场面,气氛全出。
月黑、雁高 景
梅的位置—— 洗砚池边 梅的颜色—— 淡墨痕 梅的特点—— 清气
梅的品性—— 卓尔不群
诗人真正赞美的是墨梅卓尔不群的气节吗?
诗的最后两句是借梅喻人,梅的清气即 人的正气。诗人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 流合污,王冕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 界的体现。这正是“人与梅花一样清”,表 现他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逃
单于
我
塞下曲
军
威
追
轻骑
准备率兵追敌的场面进 行描写,传达出将士们 威武的气概。
墨梅
【元】王冕
王冕(1287-1359) 字元章, 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元朝著 名画家、诗人、书法家。王冕性情 孤傲,鄙视权贵。其诗、画皆负盛 名,尤以画梅著称。他画的梅简练 洒脱,别具一格;他作的诗不拘常 法,语言质朴自然,寄意深远。主 要作品有《竹斋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人教版21课
下面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人教版21课《乡下人家》的原文以及说课稿。
第21课《乡下人家》课文原文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
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
屋檐(yán)。
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shì),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sháo)药,凤仙,鸡冠(guān)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还有些
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
绿的浓阴。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
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从他们的房前屋后
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
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
下去觅食。
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dǎo)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
晚饭的情景。
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
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xié)的田园风景画。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
月明人
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
独特、迷人的风景。
《乡下人家》说课稿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教材分析】《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
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中的篇
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
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
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勤劳的
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
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教学难点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二、突显主体,说学情
【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法与过程,但此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身边的景物不太关注。
课文中的平凡景物、普通场面,他们司空见惯,觉得平凡无奇,不能深入体味文中的意境。
三、促进发展,说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目标导
学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四、发散思维,说过程
(一)诵读经典,导入课文(5分钟)
学生背诵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将经典诵读中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与《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10分钟)
新课标提出学生在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出示了以下学习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一想,乡下人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你从文字中发现了几幅画面?用笔在书中作批注。
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汇报交流
1、中心句、感受(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交流从文中看到的画面(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文章的中心句,疏理课文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意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
容。
(三) 品读课文,感悟美景(17分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又出示了如下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找出自己认为描写得最美的一处风景美美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
学生合作交流,品读感悟,教师随机点拨或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美的情感熏陶。
(四)、联系实际,拓展画面(8分钟)
欣赏乡村风光图片,让学生在“诵”“写”“画”“唱”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我们的乡村生活。
(设计意图)将学生阅读的视角引向课外,投注进自己生活的世界。
既巩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又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
五、突出重点,说板书
瓜藤攀檐图
鲜花轮绽图
21、乡下人家雨后春笋图
(独特迷人) 鸡鸭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夜睡梦图
整个板书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感受到课文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回顾课堂,说反思
1、以读为本,在“读”中感知、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时重点引导他们以读为本,在读中思、读中品,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2、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环境
在这节课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学习;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现乡村生活,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3、没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于永正老师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在这节课中,我注重了教师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没能很好的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我想如果能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评价相
结合,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