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11.把盐放到水里(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 《把盐放到水里》教学案例
《把盐放到水里》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低年级“溶解现象”学习的延续,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和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同时指导学生学会用过滤、蒸发等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易溶解物质和易溶解物质,在实践探究中学会“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
本课按照由混合到分离的逻辑顺序,依次将安排了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把沙子、盐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复习引出溶解与不溶解的现象,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这一部分是典型的对比实验,从这里开始学生将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第三部分探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这是溶解概念的进一步延伸,是“溶解性”、“饱和溶液”等概念学习必要的科学经验积累,以这一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中,进一步训练他们思维和实验的严谨性、科学性。
第四部分探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糖和“如何让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和糖继续溶解。
学生在认识到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在一定量的盐后,一般不会关注其他物质的“溶解度”情况,通过将糖溶解在水里,思考其他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也有所不同,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实验方法探究“如何让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或者糖继续溶解”,为以后学习“饱和溶液”做铺垫。
第五部分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和溶解物,过滤和蒸发是混合物分离的两种基本方法,这里主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知道: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水中不易溶解物质,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水中的易溶解物质。
二、学情分析在一二年级科学学中,已经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子和食用油等。
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同样积累了相关的生活经验,比如水中加入更多的糖,水会变得更甜等。
但学生对于“混合物”的概念比较模糊,还不能意识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同时学生尚不具备独立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但能对实验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测,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探究实验方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把盐放到水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把盐放到水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11课《把盐放到水里》,主要介绍了将盐放入水中的实验过程以及观察到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了解到溶解的概念和过程,以及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了解将盐放入水中的实验过程以及观察到的变化。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能够简单解释实验现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
-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溶解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固体和液体的知识,对物质的状态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实验和观察感兴趣,喜欢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部分学生可能对溶解的概念还不太清楚,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老师:同学们,上次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固体和液体的知识。
今天,我们将进行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观察将盐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在开始实验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下,你们认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问题)- 老师:很好!我们非常期待实验的结果。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进行这个实验吧!第二环节:实验操作和观察- 老师:现在,我将给你们每个人一些盐和一杯水。
请你们小心地将盐放入水中,并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同时,记下你们的观察结果。
记得要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操作哦。
-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并记录结果)- 老师:请你们把观察结果告诉我。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学生A:老师,我发现在搅拌盐和水的时候,盐渐渐消失了,水变得有咸味。
学生B:我也观察到了相同的变化,盐好像溶解在水中了。
学生C:我注意到,盐溶解后,水变得有点变色了,变得略微变浑浊了。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把盐放到水里》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把盐放到水里》优质教案二)实验探究1、师:现在我们来设置一个对比实验,看看温度对溶解量的影响。
我们分别把同样多的盐放入100毫升的冷水和热水中,然后搅拌均匀,观察有什么不同。
2、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指示进行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3、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热水中的盐比冷水中的溶解得更多,这是为什么呢?4、学生回答。
预设回答:因为温度高,分子运动快,相互碰撞的机会多,更容易溶解)5、师:非常好,那么我们再来一个实验,看看加入盐的量对溶解量有没有影响。
我们分别加入不同量的盐到100毫升的水中,观察溶解情况。
6、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指示进行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7、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加入的盐越多,溶解得越多,但是有没有发现加入过多的盐后,就无法再溶解了呢?8、学生回答。
预设回答:是的,说明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限度)三)总结归纳1、师: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研究到了什么?温度和加入的物质量都会影响溶解量,而且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限度。
2、学生回答。
3、师:那么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这个图表,它显示了不同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的差异。
同学们可以看到,盐的溶解量比糖的多很多,这是为什么呢?4、学生回答。
预设回答:因为盐的分子比糖的分子更小,更容易在水中分散溶解)四)拓展应用1、师:那么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这个瓶子里的东西,它是什么?(展示一瓶混合物)2、学生回答。
预设回答:不知道)3、师:这是一种混合物,里面有盐和沙子,我们现在来想一想,如何把它们分离出来呢?4、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5、师:非常好,我们现在来进行实验,看看哪种方法最有效。
首先,我们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把混合物过滤一下,沙子会留在滤纸上,盐会溶解在水中。
其次,我们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把混合物放在热水中加热,水蒸发后,盐就会留在中。
6、学生按照老师的指示进行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五)作业布置1、师:同学们,回家后请写一篇实验报告,记录下今天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要分离混合物中的糖和盐,应该用什么方法?2、学生回答。
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1.把盐放到水里2-1(表格教案)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盐的溶解现象和溶液的性质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物质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盐的溶解现象和溶液的性质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盐的溶解现象和溶液的性质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盐的溶解现象和溶液的性质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盐的溶解现象和溶液的性质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等。可以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来评价他们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随堂测试和实验报告,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指导。可以表扬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2. 溶解度的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量。
3. 探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在不同温度、不同溶剂下,盐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4. 溶液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溶液是一种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其中溶质分散在溶剂中。
最后,我会对课堂讲解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我会在课后提供一些额外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把盐放到水里》优质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1课《把盐放到水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课《盐和糖哪儿去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由于学生在之前已经掌握了溶解与不溶解的概念,认识了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哪些物质不能够溶解。
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认识对比实验的方法,能够了解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最后能够初步了解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
本课的知识点较多,因此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我所教授的是第一课时,主要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了解到温度对溶解量的影响,认识到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同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二、学情分析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科学知识,能够用科学的观点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但他们对科学问题的解释还只是停留于表象,他们知道盐可以溶于水,了解什么是溶解,但对于什么因素影响溶解的快慢,溶解有没有限度这些问题还是模糊不清。
三、学习目标(一)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掌握对比实验设置的方法;(二)能够测量出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盐;(三)能够理解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限度,不同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的是不同的。
四、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掌握对比实验方法。
难点:能够理解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限度,不同物质在相同提及的水中溶解量的是不同的。
五、教法学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准备烧杯,冷水、热水、沙子、盐、糖、搅拌棒、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盐和糖哪儿去了》谁还记得当时我们的实验是怎么做的?2、学生回答。
(预设回答:把盐和糖倒进水杯中搅拌,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3、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把盐放到水里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把盐放到水里)4、师:现在我们就把同样多的盐放入同样多的(100毫升)冷水中时,你发现了什么?溶解了,但是并没有全部溶解?谁能想想办法让它溶解呢?(边解说边动手进行演示实验)(预设学生回答:用搅拌棒搅拌,盐不见了、盐溶解了)5、师:静置一会,我们现在来观察一下前面两个烧杯里面的溶液,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预设学生回答:一个烧杯中的盐都溶解了,一个烧杯中的盐还没有全部溶解。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1.把盐放到水里》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1.把盐放到水里》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1.把盐放到水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观察和描述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溶解现象,理解溶解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内容安排由浅入深,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于身边的现象充满好奇,喜欢通过实验来探究问题。
但是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和表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活动,学生能够观察到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理解溶解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理解溶解的概念。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和表达。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以实验法为主,结合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溶解现象,激发学生对溶解的兴趣,导入新课。
2.实验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和表达。
3.交流讨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同学提问,通过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溶解的概念。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新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1.把盐放到水里(第二课时)教案.doc
11.把盐放进水里【教材分析】《把盐放进水里》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中的最后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本课内容的设计,依据物质领域的内容标准,对应新《课标》2.2“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通过实验,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和课程目标1.4“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体的物体分离开来。
”本课内容首先通过把沙子、盐分别放入冷水中,并搅拌这一活动,回顾一年级下册学过的溶解现象,然后设计了三组实验:活动一,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让学生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并初步感受对比实验,从而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事物。
活动二,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活动三,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溶解物。
让学生学会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体分离开来的简单方法。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科训练,已经对这门课有了一定认识,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但是他们缺乏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
这节课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控制变量的实验,因此,实验前的设计环节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3.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2.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3.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科学态度:1.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1.《把盐放到水里》第2课时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1.《把盐放到水里》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把盐放到水里》是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11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了解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的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科学现象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来理解科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盐的溶解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2.难点:用实验方法探究盐的溶解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盐、水、杯子、勺子、实验记录表格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杯水、一把勺子、一份实验记录表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现象,如烹饪时加盐、雪地里撒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和实验目的,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盐的溶解现象。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1.把盐放到水里》(第二课时)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1.把盐放到水里》(第二课时)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1.把盐放到水里》(第二课时)这一课时的内容,主要围绕盐和水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们已经了解到盐是一种常见的物质,而水是盐的溶剂。
本课时将进一步探究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以及溶液的性质。
教材中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向学生展示了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同时,教材还设置了多个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从而加深对盐和水溶解过程的理解。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性质,如均一性和稳定性,以及溶液与悬浮液和乳液的区别。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物质、溶液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他们对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以及溶液的性质的认识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对实验充满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认识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了解溶液与悬浮液和乳液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2.教学难点:溶液与悬浮液和乳液的区别,以及对溶液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材料。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1课《把盐放到水里(第2课时)》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1课《把盐放到水里(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1课《把盐放到水里(第2课时)》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溶解的过程和条件。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指导,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掌握盐的溶解原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溶解现象的理解较为模糊,对溶解过程和条件不够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逐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了解溶解的过程和条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盐的溶解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溶解的过程和条件。
2.难点: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溶解条件的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溶解的过程和条件。
4.知识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盐的溶解原理的讲解。
5.实践操作:学生再次进行实验,验证所学知识,巩固溶解的概念。
6.总结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观察现象2.分析原因3.微观解释4.接触面积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实验操作、讨论参与、知识掌握等方面进行。
3.11《把盐放到水里》教学设计-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盐在水中溶解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实验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液体和固体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盐在水中溶解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12.溶液的混合:溶液的混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溶液混合在一起的过程。混合溶液的方法有搅拌、混合等。
13.溶液的蒸发:溶液的蒸发是指将溶液中的溶剂蒸发掉的过程。蒸发溶液的方法有加热、晾晒等。
14.溶液的浓度计算: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或体积之比来计算。计算溶液浓度的方法有比例法、质量分数法、体积分数法等。
3.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本节课需要进行盐在水中溶解的实验,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包括量筒、滴管、天平、盐和清水等。在实验前,教师需要对实验器材进行逐一检查,确保它们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以避免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为了方便学生进行实验和讨论,教师可以事先将教室布置成分组讨论区,每组设置一个实验操作台,以便学生能够方便地进行实验操作和交流讨论。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个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和心得体会。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1、把盐放到水里 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1、把盐放到水里教案将相同量的盐分别加入两杯水中,一杯为冷水,一杯为热水,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盐的溶解速度。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全班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和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温度越高,盐的溶解速度越快,而温度越低,盐的溶解速度越慢。
这是因为温度高时,水分子的活动增强,能够更快地与盐分子相互作用,从而促进盐的溶解。
而颗粒大小、水的多少、搅拌等因素也会影响盐的溶解速度。
四、测量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教师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了影响盐在水中溶解的因素,那么我们能否测量出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呢?学生思考并进行实验:出示实验材料:盐、烧杯、滴管、天平。
实验方法及步骤:先测量100毫升水的质量,记录下来。
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盐,用滴管加入水,搅拌直至盐全部溶解。
继续加入盐,直到盐不再溶解,记录下加入的盐的质量。
计算出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全班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和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测量出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这个值就是盐在水中的溶解度。
我们还可以测量出糖在水中的溶解度,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有何不同。
五、分离水中的溶解物质和不溶解物质教师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测量水中的溶解物质,那么如果我们想分离出水中的溶解物质和不溶解物质,应该怎么做呢?学生思考并进行实验:出示实验材料:黑色硬纸、小石子、棉球、脱脂棉、滤纸、烧杯、盐水溶液。
实验方法及步骤:将黑色硬纸折成漏斗形状,放入烧杯中。
在漏斗中放入一层小石子,再放一层脱脂棉,最上面放一层棉球。
将盐水溶液倒入漏斗中,等待过滤。
过滤后,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物质:漏斗下方的不溶解物质(小石子)和漏斗上方的溶解物质(盐水)。
将溶解物质倒入烧杯中,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盐。
全班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和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学会了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解物质和溶解物质,以及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溶解物质中的盐。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1课《把盐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1课《把盐放到水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1课《把盐放到水里》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观察和描述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物质溶解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探究盐的溶解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和表达交流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观察和描述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建立物质溶解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观察和描述。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体验。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盐、水、玻璃棒、勺子、杯子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杯水和一把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内容,如水的性质、溶解现象等。
然后引入本课主题,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材料,简要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如何将盐放入水中,并观察盐的溶解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观察和体验,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盐的溶解过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1、把盐放到水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1、把盐放到水里教案11、把盐放到水里教学目标:1.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研究对比实验的方法。
2.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或糖,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出与溶解度有关的结论。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水中的不溶解物质;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质。
教学重点:通过水溶解盐或糖的对比实验,探究影响盐和糖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得出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研究用不同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质和不溶解物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沙子、水、烧杯、盐、糖、玻璃棒、镊子、滤纸、黑色硬纸、小石子、棉球、脱脂棉、矿泉水瓶等等。
预习要求:观察生活中糖和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思考盐和糖的溶解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过爸爸妈妈炒菜吗?在炒菜的时候,我们都要在菜内里加一点盐,最后盐到哪里去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消融这个话题。
板书课题:11.把盐放到水里二、认识水的溶解什么是溶解呢?下面先请大家来做一个实验。
出示实验材料:两个烧杯存放同样多的水、沙子、食盐、一根玻璃棒。
实验方法及步骤:把沙子、盐分别放入两杯冷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动手实验,边实验边观察现象。
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是的,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沙子放在水中还是沙子,没有发生变化,而盐放入水中,过一会儿就不见了。
那是因为盐溶解在水中了,而沙子不会溶解。
生活中,还有什么像盐一样会溶解在水中的?(糖、味精等等。
)三、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教师引导:有的时候,我们发现盐在水中溶解的非常快,可有的时候我们却发现盐溶解的非常慢。
那么,盐在水中溶解的快和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对这个问题举行预测:与温度在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温度越低,溶解越慢。
与搅拌有关,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的就快一些,不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的就慢一些。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上册《把盐放到水里》第二课时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把盐放到水里》第二课时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把盐放到水里》第二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四课内容,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了解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能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知道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本课的活动由“盐和沙子哪个比较怕水?”导入,通过实验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情况逐步建立起“溶解”这一科学概念。
接着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并测定出100毫升水中的盐和糖最大溶解量。
最后结合上节课《固体的混合与分离》,让学生学会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喝汤、饮料等也使学生对“溶解”概念有了初步感性认识,口头语中“融化”“化了”等词汇也包含了对溶解现象的描述,只是没有建立起“溶解”这一科学概念。
三年级也初步具备了探究实验的基本能力,在探究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时,能初步了解对比试验的方法。
结合之前学过的《固体的混合与分离》,能够尝试使用过滤和蒸发的方法将水中的不溶物与溶解物进行分离。
三、说教学目标1.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能测量一定量的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四、说教学重难点1.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2.通过实验,知道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初步学习对比试验的方法。
五、说教学法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3.11 把盐放到水里 (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教案单元: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课题:11《把盐放到水里》课时:2一、教材分析《把盐放到水里》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的最后一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本课是低年级学习溶解现象的延续,分三个部分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探究。
第一部分,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这部分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把沙子、盐放入水中,观察现象,这个活动既回顾溶解与不溶解的概念,又为下一个活动做铺垫;活动二,探究盐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并通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第二部分,探究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
这部分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指导学生做溶解实验的方法,并让学生知道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活动二,测量100 毫升水中是否能溶解与盐同样多的糖,这个活动既是对溶解实验方法的巩固,同时也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活动三,设法让沉在杯底的盐或糖继续溶解,这个活动是对前两个活动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对物质的溶解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部分,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和溶解物。
这部分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活动二,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这两个活动紧密结合生活中的“自来水过滤”和“海水晒盐”两个现象,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去体验“固体与水的混合与分离”。
二、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课《盐和糖哪儿去了》已经掌握了溶解与不溶解的概念,认识了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哪些物质不能够溶解。
在生活中同样积累了相关的生活经验,比如水中加入更多的糖,水会变得更甜等。
但他们对科学问题的解释还只是停留于表象,他们知道盐可以溶于水,了解什么是溶解,但对于什么因素影响溶解的快慢,溶解有没有限度这些问题还是模糊不清。
同时学生尚不具备独立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但能对实验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测,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探究实验方案。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3.11 把盐放到在水里 (教案)
一、判断
1.利用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2.我们吃的盐大多是通过晒海水。()
二、选择
是加快溶解的方法是()。
A.加热B.过滤C.蒸发
课堂巩固练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练习习惯,不断巩固所学。
作业布置
课后,通过实验,了解究竟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糖?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盐溶解得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以及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量是不同的;分离水中溶解物和不溶解物的方法。
苏教版科学三上3.11把盐放到在水里教案
课题
把盐放到在水里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1.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溶于水,哪些固体不溶于水。
2.知道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3.探究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盐。
重点
盐溶解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
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盐。
教学过程
现象:观察到过滤后的水,变的清澈了。
例如:生活中的自来水厂的水出厂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
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的过滤例子吗?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纱窗就是最常见的过滤实例,它将草叶、柳絮等挡在了窗户外面,就是过滤.还有筛谷子用的筛子、捉鱼用的网等等。
(五)活动3: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把盐水刷在一张黑纸上,然后放在阳光下晒,你发现了什么?
(三)实验: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1.实验步骤:(1)每次加相同质量的盐。(2)搅拌到完全溶解后再次加盐。(3)当盐溶解得很慢时,一点一点地加。(4)当盐无法再溶解时,停止加盐。(5)计算这杯水溶解了多少克盐?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 《把盐放到水里》教学案例
《把盐放到水里》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低年级“溶解现象”学习的延续,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和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同时指导学生学会用过滤、蒸发等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易溶解物质和易溶解物质,在实践探究中学会“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
本课按照由混合到分离的逻辑顺序,依次将安排了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把沙子、盐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复习引出溶解与不溶解的现象,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这一部分是典型的对比实验,从这里开始学生将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第三部分探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这是溶解概念的进一步延伸,是“溶解性”、“饱和溶液”等概念学习必要的科学经验积累,以这一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中,进一步训练他们思维和实验的严谨性、科学性。
第四部分探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糖和“如何让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和糖继续溶解。
学生在认识到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在一定量的盐后,一般不会关注其他物质的“溶解度”情况,通过将糖溶解在水里,思考其他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也有所不同,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实验方法探究“如何让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或者糖继续溶解”,为以后学习“饱和溶液”做铺垫。
第五部分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和溶解物,过滤和蒸发是混合物分离的两种基本方法,这里主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知道: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水中不易溶解物质,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水中的易溶解物质。
二、学情分析在一二年级科学学中,已经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子和食用油等。
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同样积累了相关的生活经验,比如水中加入更多的糖,水会变得更甜等。
但学生对于“混合物”的概念比较模糊,还不能意识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同时学生尚不具备独立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但能对实验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测,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探究实验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把盐放进水里
【教材分析】
《把盐放进水里》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中的最后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本课内容的设计,依据物质领域的内容标准,对应新《课标》2.2“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通过实验,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和课程目标1.4“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体的物体分离开来。
”本课内容首先通过把沙子、盐分别放入冷水中,并搅拌这一活动,回顾一年级下册学过的溶解现象,然后设计了三组实验:活动一,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让学生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并初步感受对比实验,从而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事物。
活动二,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活动三,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溶解物。
让学生学会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体分离开来的简单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科训练,已经对这门课有了一定认识,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但是他们缺乏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
这节课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控制变量的实验,因此,实验前的设计环节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3.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2.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3.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科学态度:
1.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2.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搅拌、加热、碾碎等方法可以促进可溶性物质的溶解,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从而提高效率,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2.了解自来水厂的水出厂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能测量一定量的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
2.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教学难点】
知道物质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记录单,烧杯,勺子,酒精灯,放有土、石子、树叶、树枝的盐水学生材料:刷子、黑卡纸、盐、白糖、味精、小苏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发现了加快盐在水里溶解的主要方法是(生答:加热、搅拌)如果要溶解大块的奶片、冰糖等可溶物,还可以用到(生答:研碎)的方法。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带领学生回顾加快溶解的方法。
]
二、小组实验,探究“溶解度”
1.播放微课,研究盐的溶解度
师:课后呀,爱提问的XX同学问老师:如果往烧杯里不停的加盐,不停的搅拌,会怎样?
生猜测。
师:猜对了吗?让我们眼见为实。
这位同学在家自己进行了研究,大家请看(幻灯播放微课视频)
小结:他用实验告诉我们:在常温下,100毫升水里大约能溶解36克的盐,也可以说盐的溶解度大约是36克。
可见,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科学就需要像XX同学一样敢想好问勤探索,这不仅要求我们要做一个好奇宝宝,更要想办法去解决你的好奇问题,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不仅可以准确地掌握本实验,而且为接下来的小组实验做好了示范、铺垫的作用。
]
2.小组实验,对比溶解度
(1)师:好奇宝宝们,你们也想亲自测一测这些物体的溶解度吗?(PPT出示白糖、味精、小苏打)
阅读实验提示:
①每小组选择一种可溶物进行测量。
②每次加一小勺(大约2克)搅拌到完全溶解后再次加入。
③当溶解的很慢时,半勺半勺地加(半勺大约是1克)当无法再溶解时停止加。
④计算这杯水溶解了多少克。
(2)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论,师及时统计。
小结: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认识到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后,一般不会关注到其他物质的溶解度情况,也就不能真正建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这一概念。
”课堂上准备除盐外的可溶物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研究兴趣浓厚,在认识科学本质的同时,树立了科学思想。
]
三、想方设法,继续溶解
1.师提问:沉在水底无法溶解的这些物质,用哪些方法可以让它继续溶解呢?
2.生:加热、加水……
3.验证:师用酒精灯现场加热水;生选一代表加水继续搅拌。
4.小结
[设计意图:利用很短的时间验证孩子们的想法,既激发了他们学习、思考的兴趣,又为他们终身的科学素养做铺垫。
]
四、结合生活,学习“分离”
(一)学习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有个叫小聪的好奇宝宝在家也做了把盐放进水里的实验,可不巧的是,他把家里所有的食盐都用完了,妈妈炒菜时发现没盐了,爱动脑的小聪有想办法把盐从水里分离了出来,你能猜到小聪是怎么做的吗?(生试猜)
2.观看视频,激发思维
师:让老师给你一些提示(播放视频:海水晒盐)
小组讨论分离盐的方法。
小结:用蒸发的方法能分解出水中的盐。
3.小组实验,眼见为实
那你们刚才溶解在水中的白糖、味精等,也能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来吗?
生分组把浓白糖水、浓味精水、浓苏打水刷在一张黑纸上,然瓶口后放在阳光下晒。
(下节科学课交流)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完整地经历了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全过程。
进一步感知科学的严谨性。
]
(二)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一杯有土、沙子、树叶、树枝的盐水。
师提问:这杯盐水,也可以直接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干净的食盐吗?(生:不能)
师提问:要怎么办才能快速的把土、沙子、树叶、树枝这些不溶物从水中分离出来呢?2.根据经验,交流想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尽量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不要凭空捏造。
]
3.分组操作,自制过滤器
阅读过滤的方法和步骤:
①将矿泉水瓶的瓶口剪下,给瓶盖打孔。
②将瓶口倒置,在瓶口塞一团脱脂棉。
依次放入干净的沙子、小石子、棉球,再把它倒扣在瓶身中,制成一个过滤器。
③把泥水缓缓倒进自制的过滤器中,比较过滤前后的水。
4.汇报现象,交流小结。
小结:要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
自来水厂的水出水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服务于生活]
(三)知识提升,课堂延伸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蒸发和过滤的方法,你们还能说一说吗?
五、知识提升,课堂延伸
1.同学们,把盐放进水里,我们做了好多的研究。
你有哪些收获呢?
2.这节课,大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收获满满,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其实,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就藏在我们身边,等待你去发现、去探索。
孩子们,让我们做个生活有心人,相信你会
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课堂内容结束,但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在注重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兴趣、态度和思维更为重要]
【板书设计】
11.把盐放到水里
溶解有限度可溶解----蒸发
100ml水分离
溶解量不同不溶物----过滤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