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师版讲解
《苏武传》 讲义
《苏武传》讲义一、作者与作品背景《苏武传》出自班固所著的《汉书》。
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的历史。
苏武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朝与匈奴之间战争频繁,外交关系复杂多变。
二、苏武其人苏武,字子卿,杜陵人。
他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苏建曾多次跟随卫青抗击匈奴,因功封为平陵侯。
苏武为人正直,有胆有识,且对汉朝忠心耿耿。
三、出使匈奴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送还被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
本来这次出使的任务是和平友好的交流,但没想到匈奴内部发生了变故,导致苏武等人被扣押。
四、苏武被扣匈奴单于想要迫使苏武投降,先是派卫律来劝降。
卫律是个叛徒,他曾经也是汉朝的臣子,投降匈奴后得到了单于的重用。
卫律对苏武软硬兼施,苏武却不为所动,严词拒绝。
苏武说:“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独匈奴未耳。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这番话义正辞严,表现出苏武坚定的立场和无畏的勇气。
单于见苏武如此坚决,就把他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喝。
苏武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仍然没有屈服。
他渴了就吃雪,饿了就嚼毡毛,顽强地生存着。
单于见苏武如此顽强,就把他流放到北海边牧羊,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能放他回去。
五、北海牧羊北海,也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那里环境极其恶劣。
苏武孤身一人,在那里与羊群为伴。
没有粮食,他就挖野菜、捉野鼠充饥。
但他始终手持汉节,不曾丢弃,因为那是他作为汉朝使者的象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苏武的头发和胡须都变白了,但他对汉朝的忠心从未改变。
六、李陵劝降李陵是苏武的好友,也是汉朝的将军。
他在与匈奴作战时战败投降。
李陵受单于之命来劝降苏武。
李陵对苏武说,他自己投降也是迫不得已,还讲述了在匈奴的种种遭遇。
但苏武不为所动,他说:“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概括并描述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
(3)能够分析并评价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
2. 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对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的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苏武传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苏武传的背景知识、相关历史事件、评论和研究文章。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背景知识和历史事件。
(2)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原文,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词和难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探究学习:(1)学生分析并评价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2)学生通过写作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武传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6. 布置作业:(1)学生完成对苏武传的阅读理解和思考题。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彼此的学习效果和合作表现进行评价。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探究活动的参与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2.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苏武传》精品教案
《苏武传》精品教案《苏武传》精品教案《苏武传》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前两课时翻译2、第三课时主要是教师引导3、第四课时主要是学生讨论四、课时安排:4课时五、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大意。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安小标题,理清脉络很多同学阅读这篇的时候总有一个感觉,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难,总想一口气把读完,因为这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么我们现在给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这样一来,曲折复杂的情节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脉络也就出来了。
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苏武传》教案二:悟道人生,感悟古今
《苏武传》教案二:悟道人生,感悟古今感悟古今《苏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篇名篇,它讲述了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者,被匈奴俘虏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苏武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守信仰,最终成功回归了故国。
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意义,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也需要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如果能够像苏武这样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能够克服难关,成就自己。
一、苏武的故事苏武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卓越的天赋和才能,提高很快。
在汉朝时期,他被任命为朝廷的使者,要赴匈奴送信。
在这个过程中,苏武遭遇了一些意外,被匈奴人抓了起来,关在了荒凉的地方。
但是,苏武并没有因此放弃希望,他继续努力地生存下去,同时还在想方设法寻找机会,想要回到自己的故乡。
他利用自己在匈奴人中的声望和影响力,带领着一些同伴逃脱了匈奴人的追捕和囚禁,在困难中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成功回国。
二、悟道人生在苏武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领会到一些重要的道理。
生活中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希望和信仰,必须要坚定地走下去。
只有这样,才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苏武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必须要有勇气和决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困惑,但只有保持信念,坚定追求自己的目标,才有可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
苏武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坚韧不拔,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生活中坚持自己的信仰,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在生活中,我们必须要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和毅力,才有可能赢得自己的春天。
三、感悟古今苏武的故事不仅有着深刻的哲理道理,还向我们展现了古代的文明和历史文化。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的生活并不像现在这么便利,他们需要自己努力去寻找必需品,面对环境的挑战经常会让他们感到无从下手。
但是,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仰和追求,才能够制定出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赢得生活的辉煌。
另外,苏武的故事还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
《苏武传》 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武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4 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
这篇传记出自《汉书》,作者班固以饱含深情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苏武这一坚贞不屈的爱国志士形象,赞颂了他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坚守民族气节的高尚品质。
本文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汉代的历史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通过对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困境时应如何坚守信念、保持气节。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之前的文言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文言字词和句式的理解仍存在一定困难。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了解班固及《汉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其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苏武在困境中坚守气节的行为,以及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讲解法:对于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化常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武传》,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苏武传》全文阅读,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
2. 重点词汇: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如“节”、“牧羊”、“匈奴”等。
3.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重点句子,理解句子背后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苏武的精神品质。
4. 重点讲解:教师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情感教育:传承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复习《苏武传》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苏武及其时代背景。
五、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心得体会和拓展阅读。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苏武传》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武在面对困境时坚守节操的事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其高尚品质。
2. 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处于苏武的位置,思考如何作出选择,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苏武传》原文及相关注释、译文。
2. 网络资源:查找与苏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3. 课外读物:推荐苏武相关书籍、论文,拓展学生视野。
八、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武传》教案说课讲解
7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
趁这时
今义:姐姐
今义:春秋战
今义:诚
今义:稍微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丢失、落下。
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二整体感知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文言基础知识集约稍迁至栘中厩ji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mzh空自苦亡人之地亡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班固及《汉书》。
2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3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第二大组】:
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 的罪名胁迫苏武。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 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维护了国家的声誉, 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 荣华富贵利诱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 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酣畅淋漓!既使 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第三大组】:写史一般要力求冷静、客观地反映事实。
班固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则是饱含 深情地以细节描写含蓄表达了对苏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 之情。细节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 时,苏武“卧嚙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流放北海,廩 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顽强求生。“杖汉 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又如在苏武回国时,是“始 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无限沧桑!这些最具感染力 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教案:《苏武传》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苏武传》。
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体现了他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3. 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难点: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具:PPT、视频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播放PPT,展示苏武传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苏武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巡回指导。
4.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5. 实践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学习、生活中体现爱国精神。
六、板书设计:苏武传出使匈奴坚守节操历尽艰辛不辱使命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对苏武传的记忆。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阅读《苏武传》,学生了解了苏武的爱国精神,但在实践拓展环节,学生对如何在学习、生活中体现爱国精神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和培养。
拓展延伸:1. 让学生收集其他历史人物的爱国故事,进行交流分享。
2. 组织一次以“爱国精神”为主题的作文比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武传,主要涉及苏武出使匈奴、坚守节操、历尽艰辛、不辱使命等事迹。
这些内容是学生理解苏武爱国精神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概括并阐述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入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苏武的坚定信仰和忠诚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3)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2. 文中人物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 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的概括和阐述。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 对苏武人物形象深入分析和评价。
3. 结合现实生活,探讨苏武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班固和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要求学生标注生字词,查找相关注释和译文。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感悟。
4. 探究学习:(1)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2)探讨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3)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苏武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苏武传》全文。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苏武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苏武传》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探讨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并掌握《苏武传》的基本内容,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1.1.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1.3 引导学生从苏武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内容,对生僻词语进行翻译和解释。
1.2.2 人物分析: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忠诚、坚定、勇敢的品质。
1.2.3 历史背景介绍:介绍苏武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1.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1.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苏武的事迹,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拓宽知识面。
2.2.3 文学作品鉴赏: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导入3.1.1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苏武的事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1.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武为何能够坚持多年,他具备了哪些品质。
3.2 课文讲解3.2.1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内容。
3.2.2 翻译和解释:对生僻词语进行翻译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2.3 人物分析: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忠诚、坚定、勇敢的品质。
3.3 课堂讨论3.3.1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3.2 分享讨论结果: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的交流和讨论。
苏武传教案(教师版)
优秀教案(1):苏武传班固[学习目的]:[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及《汉书》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理解其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其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苏武坚守民族气节的意义,以及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坚守信念,不屈不挠。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英雄人物——苏武。
他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坚守着对大汉的忠诚,展现出了非凡的气节和毅力。
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武传》,去感受他的伟大精神。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班固(32 年—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 206 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 23 年)间 230 年的史事。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检查预习情况,教师提问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学生回答。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文章主要记叙了苏武的哪些事迹?明确:出使匈奴、被扣幽禁、北海牧羊等。
2、苏武在这些事件中表现出了怎样的品质?(1)出使匈奴,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苏武不为所动,义正辞严地斥责卫律,表现出了他的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
(2)被扣幽禁,苏武受尽折磨,但始终坚守气节,宁死不屈。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传世事迹。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
(2)苏武传世事迹的理解。
(3)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生僻词汇的理解。
(2)文言文的翻译。
(3)对苏武精神的提炼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武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苏武的事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引导学生探讨苏武的精神品质。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苏武精神的感悟。
(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苏武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4.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分析苏武在匈奴的经历和他的坚守节操。
(2)探讨苏武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意义。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利用案例分析法,具体分析苏武的事迹。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意见。
《苏武传》教案 第一课时优秀5篇
《苏武传》教案第一课时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武传》教案第一课时优秀5篇在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领悟苏武的爱国精神,培养高尚情操。
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苏武的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技巧,重点字词和句式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我国古代英雄苏武的传记——《苏武传》。
苏武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忠诚的使者,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终坚守节操,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苏武的英勇事迹吧。
2.课文阅读(1)同学们先自行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章大意,把握人物形象。
(2)教师带领同学们逐段解读课文,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式。
3.分析人物形象(1)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
4.领悟苏武的爱国精神(1)同学们思考:苏武的爱国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5.文言文阅读技巧(1)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如断句、词类活用等。
(2)同学们练习运用所学技巧,解读课文中的句子。
6.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苏武的英勇事迹,感受到了他的爱国精神。
希望大家能够以苏武为榜样,培养自己的民族气节,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苏武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苏武传》,使同学们了解了苏武的英勇事迹,领悟到了他的爱国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文言文阅读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方面,部分同学还需加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难点补充:在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让同学们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等,并尝试解释其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表达。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通过比较法来理解文言文,例如将文言文句子与白话文翻译进行对比,帮助同学们理解文言文的表达习惯。
《苏武传》教师版讲解
《史记》: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 纪传体
《汉书》:本纪 列传 表 志
1、出使原因? 2、扣留原因?
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
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
6、归汉经过?
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
忠贞 为突出了他对国家的
。
12:12
14
五、拓展延伸:
在当时发生意外变故的情况下,苏武是否只有自杀 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这一条 路呢?假如你是苏武,你会怎么做?
苏武,你为了国家尊严,宁死不辱,以死来承担 责任,大义凛然,值得世人尊敬。但作为大汉使者, 你的使命是缓和汉匈关系,谋求两国和平;然而,意 外变故发生时,你却选择了自杀这种较消极的方式, 有负自己的使命。
3、详略得当
详:卫律、李凌劝降,苏武宁死不 降,卧雪牧羊等
略:苏武为於(wū)靬(jiān)王 赏识及牛羊被盗等
作用: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苏武的性格特征
忠君爱国 威武不屈 贫贱不移 忠贞不渝 坚韧不拔 ……对苏武形象的总结 (格式:苏武是……的
人物形象) 苏武是一个面对生 死存亡的考验和荣华富 贵的诱惑,毫不动摇; 面对家庭惨遭不幸,皇 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 仍一片赤诚、持志如一、 坚贞不移的大汉使臣。
而知。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
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 顾虑了。
这里,李陵又一次设身处地为苏武着想,
把家庭安全信念推翻。
12:12
24
《苏武传》教师用书备课资料
《苏武传》教师用书备课资料一、读准字音栘中(yí)厩监(jiù)数通使(shuò)且鞮侯(jū dī) 单于(chán) 丈人行(háng)缑王(gōu) 昆邪王(hún yé)浞野侯(zhuó)阏氏(yān zhī) 左伊秩訾(zī) 煴火(yūn)北阙(què) 啮雪(niè) 旃毛(zhān)牧羝(dī) 廪食(lǐn) 节旄(máo)棫阳宫(yù) 斧钺(yuè) 汤镬(huò)喟然(kuì)二、辨识通假(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3)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5)与武决去(“决”同“诀”,辞别、告别)(6)前以降及物故(“以”同“已”)三、一词多义(1)会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会论虞常(副词,共同)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集聚)(2)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动词,判处)副有罪,当相坐(副词,应当)(3)使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名词,使者)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动词,派)武使匈奴,明年,陵降(动词,出使)(4)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和,与)此必及我(动词,牵连)及还,须发尽白(介词,等到)(5)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6)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发动,动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暴露,泄露)须发尽白(名词,头发)(7)因君因我降(介词,经由,通过)欲因此时降武(介词,趁,趁机)因谓武曰(介词,趁机)因释其耒而守株(《韩非子)》(连词,因此)(8)以少以父任(介词,凭借)汉亦留之以相当(连词,来)以货物与常(介词,把)乃遣武以中郎将使(介词,凭……的身份)何面目以归汉(连词,相当于“而”,来)前以降及物故(副词,已经)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在……的时候)四、词类活用(1)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词作状语,向上)(2)得夜见汉使(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天雨雪,武卧啮雪(名词作动词,下)(4)羝乳乃得归(名词作动词,生子)(5)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执、拄)(6)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名词作动词,祭祀)(7)惠等哭,舆归营(名词作动词,用车载送)(8)因泣下沾衿(动词作名词,眼泪)(9)欲因此时降武(使动用法,使……投降)(10)反欲斗两主(使动用法,使……争斗)(11)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辱)(12)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用法,使……回去)(13)兄弟亲近(形容词作名词,亲近的人)(14)空以身膏草野(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15)何久自苦如此(使动用法,使……受苦)(16)单于壮其节(意动用法,认为……豪壮)(17)诚甘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五、古今异义(1)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新知导学:品读“反劝降”情节
(探究)第5段 卫律是怎样劝降苏武的?(课文第5段) ①、“剑斩虞常已”“举剑欲击之”“复举剑拟之”(杀虞常, 降张胜,吓苏武)恐吓 ②、“副有罪,当相坐”(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威逼
苏答:“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这是他自己的行为 ,跟我与国家没有关系。“本无谋” 言外之意是:汉朝是清白的 ,体现了他把汉朝的利益始终放在最高。
第2—3段 简述缑王、虞常谋反的
经过。
勾结卫律的部属
私候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
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
被人告发,起事失败
第4段
从苏武“引佩刀自刺” 的行为中可以看出苏武什 么品质?
忠贞爱国 舍生取义 以死明志
三、合作研讨:赏析“自杀”情节
思考: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读3、 4两段,从中找出自杀之原因)
”
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12:12
5
知识回顾:史书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班固从窦宪北征匈奴以后,进入窦宪幕府。此时的
窦宪,因平匈奴有功,骄傲日盛,窦氏家族在京城肆
意强夺民财,侵害百姓,抢夺民女,甚至谋划杀死皇
帝,后被和帝一举铲除。窦宪案发后,当时的洛阳令
种兢对班固一家怀有私仇,种兢借机报复,将班固关
1进2:12监狱拷打折磨,冤死狱中,卒年61岁。
4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 断代史,记叙了
3
②(却)官卑位低
永平五年(公元62年)有人向朝廷告发班固“私改 作国史”。皇帝下诏入狱。幸得其弟班超上书申说班 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汉明帝了 解情况后,任命他为兰台令史,掌管和校定图书,先 后任郎官、校定秘书、玄武司马(都是下级官吏)。 章帝后期,班固辞官回乡为母亲服丧。
③(竟)含冤被害
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
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他的求死 求生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
从全文来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 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 变化。
第四部分
• 第6段
• 记述苏武被匈奴幽禁、流放到北海牧 羊所受的折磨和艰苦的生活经历
了苏武对汉朝忠贞不渝,国家利益至上的
12品:12 格。
13
四、训练巩固:
苏武的自杀行为,众人对此产生了怎样的反 响?(可用原话回答)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
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憾、感
佩。所以,我们在自杀过程当中,可概括为:
一惊,一哭,一壮。
他要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
羁留历程
3、谁劝降? 4、不投降,怎样对 待苏武? 5、谁又去劝降?
第1段 1、苏武出使匈奴的原 因是什么?(用原句 回答)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 意”
2、拟一个小标题概括 本段段意。 第一部分(1段):
出使匈奴求好
第一部分
• 第1自然段 • 叙述苏武的出身与奉命出使匈奴 • 出使匈奴 以求通好
2、拟一个小标题概括这段意思。 流放北海牧羊
三、新知导学:第6段
课文第一段中介绍:“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当时处于一个匈奴经常到边关骚扰,掠夺边关百姓 的状态;为保卫边境安宁,消除匈奴的威胁,汉朝连续 讨伐匈奴。
苏武作为大汉使臣,出使匈奴的目的是:一是护 送匈奴使者返回,二是缓和汉匈关系,谋求和平。
①(虽)才高八斗
史学界:与司马迁并称为“班马”;
文学界:与扬雄并被称为“班扬”;
地理界:与张衡并被称为“班张”;
辞赋:九岁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作赋凌相如
”:司马相如,是汉代文学家,善于作赋,有《子虚赋》、《上
林赋》等名篇传于后世。凌,是超越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作
赋12的:12 才能和水平超过司马相如。 )
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他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 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
第二次自杀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当匈奴知道威逼利 诱无法征服苏武,便要以摧残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 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 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着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 朝使者的身份,“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他时时 提醒自己不忘使命,体现了坚忍的品格。
但苏武在匈奴遭遇了意外,为维护国家尊严、民 族尊严,苏武选择了自杀,被救活后匈奴劝降不成,
他们采取了幽禁,流放的方式逼降。
苏武在被流放北海牧羊之前曾两度要自杀,而在牧 羊过程中又想方设法的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12:12
20
四、合作研讨:品读“北海牧羊”情节 第6段
苏武在被流放北海牧羊之前曾两度要自杀,而在牧羊过程中 又想方设法的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史记》: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 纪传体
《汉书》:本纪 列传 表 志
1、出使原因? 2、扣留原因?
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
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
6、归汉经过?
③、“幸蒙大恩,赐号封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苏君今日降
,明日复然(利诱)
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以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
,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
力量的强大。
恐吓、威逼、利诱
“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2、拟一
12:12 个小标题概括本段段意。卫律逼降,苏武不屈
而知。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
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 顾虑了。
这里,李陵又一次设身处地为苏武着想,
把家庭安全信念推翻。
12:12
24
③、“且陛下春秋高……勿复有云”
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 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而且苏武兄弟之死 ,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
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你怎样呢?这里
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
忠贞 为突出了他对国家的
。
12:12
14
五、拓展延伸:
在当时发生意外变故的情况下,苏武是否只有自杀 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这一条 路呢?假如你是苏武,你会怎么做?
苏武,你为了国家尊严,宁死不辱,以死来承担 责任,大义凛然,值得世人尊敬。但作为大汉使者, 你的使命是缓和汉匈关系,谋求两国和平;然而,意 外变故发生时,你却选择了自杀这种较消极的方式, 有负自己的使命。
,李陵再一次设身处地的为苏武着想,把效 忠君王信念推翻。
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名节流传、家 庭安全、效忠君王信念推翻,使他的劝降
具有很大的说服力。
12:12
25
五、训练巩固:
面对李陵的肺腑之言,苏武是怎样反驳的?第8段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我愿“肝 脑涂地”。即使遭受酷刑,我也心甘情愿。“臣事 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
我认为自杀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也不是最 好的方式。要本着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尊严第一的原 则,以自己大汉使臣的身份积极、主动的与匈奴沟通、 交涉,化解矛盾,完成自己的使命。
12:12
15
第二部分
• 第2、3、4段 • 叙说苏武及其属下被扣留在匈奴的
直接原因和苏武临变时的表现 • 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 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辞父母,别长安。出使匈奴气志坚。眼 前长河落日,身后大漠孤烟,一去十九年。
出汉塞,越重关。牧羊北海节不残。俯 首玄冰三尺,举头日月高悬。大圣有遗贤。
苏武传
——班 固
12:12
2
一、预习先学:识作者、识字、《汉书》
1、识作者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
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17
第三部分
• 第5自然段 • 卫律对苏武威迫利诱,但苏武不为
所动,断然拒绝,苏武并痛骂卫律 • 卫律劝降,威武不屈Fra bibliotek第6段
1、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 样对待他的? (1)肉体折磨:“幽武”、 “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 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 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 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3)李陵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 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小结: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 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唯独苏武大义凛然, 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 们塑造了一个风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合作讨论: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 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①、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②、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
③、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
“节”是他自己的,“命”和“负国”都是国家
的。他不愿被人审问,是个人的人格,这两句话体现
第六部分
• 第9、10段 • 匈奴与汉和亲,汉朝寻访苏武归汉。
临行前李陵置酒送别。苏武终于回 到汉朝 •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 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问题探究一: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