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三教案半卷练8古代诗歌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半卷练8古代诗歌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半卷练8古代诗歌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B项,“ 悦之情”分析不当,这里喧雷、寒雨的叠加描写烘托出诗人 闷。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晚年穷困,居无定所, 饮酒赋诗,杜甫内心非常感激。②对自己诗作为人赏识的欣 遇知音,虽内心自信却心酸于无人理会,路十九欣赏自己, ③自哀之意。“惟君”一词流露出知音太少的无奈与内心悲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 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 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 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 题。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 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 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 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 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 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 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 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 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 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 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 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 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 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一古代诗歌鉴赏学案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一古代诗歌鉴赏学案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阅读素养一、诗歌体裁分类古代诗歌按诗歌的形式可分为: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

古体诗不拘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01绝句。

律诗是格律要求非常严格的近体诗。

常见的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五律”“七律”以□02八句完篇,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按照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03颔联,第三联为□04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05颔联、□06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对仗,律诗的第□07二、四、六、八句要押韵。

绝句本称“截句”,乃截取律诗一半而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3.词,又称□08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

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根据字数不同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或下片;词的第二段的开头称作□09过片,具有承上启下以及过渡转折的作用。

4.曲,又称□10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宋、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11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诗歌题材分类1.山水田园诗2.送别怀人诗3.咏史怀古诗4.咏物言志诗5.羁旅思乡诗6.边塞征战诗7.爱情闺怨诗续表掌握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一、标题切入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诗歌鉴赏学案新人教版

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诗歌鉴赏学案新人教版

专题三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一高考研究——鉴往知来,知道高考怎么考一、[2020·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速读批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二、[2020·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赠赵伯鱼(节选)韩驹①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

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

③参:领悟,琢磨。

诸方:各地方,各方面。

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速读批注: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4.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课后练习————————————一、[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类文本阅读教案1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类文本阅读教案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类文本阅读教案1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知识一、人物传记1.选文特点高考传记类文本一般包括史传文、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

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如加注释。

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

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

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

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2.内容特点传记一般有下面几部分内容:①人物的基本情况。

②人物的主要事迹。

③人物的性格作风。

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出现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要注意以下内容:a.作者的直接评价;b.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c.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文本而言,一般都包含下列这些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3.形式特点(1)结构与线索高考试题所选人物传记阅读文本一般呈“纺锤形”结构,头尾细,中间粗。

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记主人公(简称“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

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二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

结尾部分常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

通常说来,人物传记文本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

文段开篇先介绍的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物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作的陪衬。

人物传记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侧重于理解和翻译的阅读实践考试大纲核心素养与高考命题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❶语言建构与运用:翻译强调重点文言基础知识,通过文言基础知识回顾、总结、拓展,理解古文意思,掌握文言文基本的语言建构。

❷思维发展与提升:文言断句是对文章进行综合分析,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❸审美鉴赏与创造:在概括分析文章内容上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❹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古今观照中增强文化自觉自信。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

宠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谢曰:“臣任功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

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除温令。

县多奸猾,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后坐考妖言不实论。

岁余,征拜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称叹,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2020-2021高考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2020-2021高考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复习教案专题讲评教案一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目标1.分析试卷,归纳文言文整体阅读中出现的错误类型,分析错因,反馈矫正。

2.突破难点,掌握快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进一步规范题目答案,归纳解题的技巧方法,学会拓展运用。

教学方法1.学生自我纠错,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集中重点突破。

3.基本步骤:对答案、改差错——提问题、找疑难——析问题、找规律——善积累、巧迁移。

第一步:发放答案,对照自查。

让学生独立地对照答案分析错题的原因。

第二步:引导学生研讨题目,提出文本中词句理解上的障碍以及答题中所存在的困惑。

第三步:结合文本与学生存在的问题,集中讲解疑难,归纳规律方法。

第四步:进行当堂巩固训练。

积累相关知识点,在运用中巩固,提高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检查完成情况,针对性评析(一)检查文言实词题。

[试题情况分析]1.涉及的内容不止一词多义,同时还有古今异义、文化常识义等。

2.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出现过。

[出现问题分析]1.实词积累得不够。

如对“雅”“负”“夺”理解错误。

2.古文化常识缺乏。

如对“忧”“除”理解错误。

3.不善于利用已知部分推知未知部分。

[针对性指导]1.运用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去直接判断。

(1)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如“不当冀州之卒”的“当”。

(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如“雅敬雍”的“雅”。

2.联系学过的课文中相关的文言实词知识加以辨析。

高考文言文选材虽然在课外,但大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依据。

如“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陈情表》中有“除.臣洗马”。

此外还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或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二)检查文言虚词题。

续表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试题情况分析]1.试题涉及的虚词全在高考18个虚词复习范围之内,语句全部出自文段。

2.答案选项的意义和用法都在“常见”的范围。

[出现问题分析]1.对18个虚词的基本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不全面或迁移能力不够。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类文本阅读教案1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类文本阅读教案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类文本阅读教案1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知识一、人物传记1.选文特点高考传记类文本一般包括史传文、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

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如加注释。

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

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

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

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2.内容特点传记一般有下面几部分内容:①人物的基本情况。

②人物的主要事迹。

③人物的性格作风。

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出现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要注意以下内容:a.作者的直接评价;b.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c.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文本而言,一般都包含下列这些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3.形式特点(1)结构与线索高考试题所选人物传记阅读文本一般呈“纺锤形”结构,头尾细,中间粗。

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记主人公(简称“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

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二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

结尾部分常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

通常说来,人物传记文本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

文段开篇先介绍的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物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作的陪衬。

人物传记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三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三含解析

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古代诗歌的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各种抒情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区分四组易混的表达技巧:1.借代与借喻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

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

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古诗常见的借代物杜康——酒尺素、双鲤——书信干戈——战争渔樵——隐逸生活汗青——史书吴钩——宝刀、利剑类樯橹——船天狼——入侵的异族楼兰——边疆之敌柳营——军营山村——隐居钟鼓馔玉——权贵利禄青衫——下级官吏鸟、兔——时光2.衬托与对比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对比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的特点。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正确。

3.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

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

“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

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上,多是“形”“神”兼备的。

4.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喻今)主要指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抒情。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古代诗歌阅读题】仿真综合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古代诗歌阅读题】仿真综合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题】仿真综合训练卷(一)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赤壁歌送别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②唐突: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被一扫而空。

“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诗人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战场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解析:选C C项,“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不正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军队的气势。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从此诗诗题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

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通过古人古事,抒发怀古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

参考答案:①怀古之情。

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

②送别之意。

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

希望朋友观看到赤壁古战场景象后,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奋发有为的期许。

[白话诗歌]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也会看到当时大战留下的争斗的遗迹。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类文本阅读教案1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类文本阅读教案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类文本阅读教案1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知识一、人物传记1.选文特点高考传记类文本一般包括史传文、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

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如加注释。

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

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

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

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2.内容特点传记一般有下面几部分内容:①人物的基本情况。

②人物的主要事迹。

③人物的性格作风。

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出现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要注意以下内容:a.作者的直接评价;b.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c.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文本而言,一般都包含下列这些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3.形式特点(1)结构与线索高考试题所选人物传记阅读文本一般呈“纺锤形”结构,头尾细,中间粗。

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记主人公(简称“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

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二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

结尾部分常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

通常说来,人物传记文本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

文段开篇先介绍的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物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作的陪衬。

人物传记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三教案一古代诗歌鉴赏学案解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三教案一古代诗歌鉴赏学案解析版

古代诗歌鉴赏阅读素养一、诗歌体裁分类古代诗歌按诗歌的形式可分为: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

古体诗不拘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01绝句。

律诗是格律要求非常严格的近体诗。

常见的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五律”“七律”以□02八句完篇,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按照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03颔联,第三联为□04颈联,07二、四、六、八句要押韵。

第四联为尾联。

□05颔联、□06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对仗,律诗的第□绝句本称“截句”,乃截取律诗一半而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08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

3.词,又称□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根据字数不同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或下片;词的第二段的开头称作□09过片,具有承上启下以及过渡转折的作用。

10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宋、金,兴盛于元,体4.曲,又称□式与词相近。

11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诗歌题材分类1.山水田园诗2.送别怀人诗3.咏史怀古诗4.咏物言志诗5.羁旅思乡诗6.边塞征战诗寄托国家起用良将、保卫国家的理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揭露官兵之间苦乐不均的矛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将士报效国家、为国赴难、建立功业的豪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020-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

2020-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1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要求2.根据考纲要求,找出答题技巧教学重难点:用规律指导正确答题知识梳理:一、考纲分析1.近几年来课标全国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具有以下特点:(1)文本为议论文性质,人文色彩强烈,内容厚重,向时评、文、史、哲类跨越。

近几年文本内容涉及时评(2017年全国卷2套)、历史学(2016年)、经济学(2015年)、美学(2014年)、文献学(2013年)等。

(2)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论证分析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方面。

2.从命题形式看,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命题有以下规律: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多选择论述类文本中的社会科学时评类文章为阅读材料,以三道选择题形式出现,2017年高考全国卷三套试题在论述类文本方面命题思路非常有层次性,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运用。

二、命题方式常是单选,4选1。

命题人在编写选项肢时,文字表述不可能与原文完全相同;有时也不可能完全集中,也有前后勾连的情况,这就容易造成选项模糊。

选项模糊的主要类型有五种:(1)范围上的混淆,以偏概全,以“全”代“点”。

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者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者是外延过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

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

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

解答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忽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是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3)现实和设想的混淆,未已不分,或必不清。

选项在概念、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

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功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

语文一轮复习阅读突破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群文通练二家国情怀

语文一轮复习阅读突破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群文通练二家国情怀

群文通练二家国情怀主题解说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曾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每一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应如戴旭所言:“仗剑直言,血溅文章,为国请命,甘为鹰犬。

”同时,我们必须谨记,“为国请命”并非要我们抛却小家,忘却亲人,而是由“家”到“国”,都捧出一颗滚烫的爱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鸦片战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张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战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育、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

随着新的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的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如三元里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进而,知识精英们把对外御辱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如“公车上书”、新文化运动等等.另一方面,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保守性观念也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下,愈发顽固,逐渐沦为社会发展的阻力。

“变与不变”之争始终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往往不够彻底。

尽管如此,忧患意识整体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这集中表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3练习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含解析)(2021年整理)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3练习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含解析)(2021年整理)

(完整)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3练习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含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3练习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含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3练习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含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山石(节选)韩愈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是咏物诗,借对“山石"的歌咏来表达自己对此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B.本诗有时间的流转,从深夜静卧到天明独行再到日出雾散,时间节点较明确。

C。

本诗有行踪的变换,从屋内观月到深山穷霏再到山涧踏石,游踪记录很详细.D。

本诗有画面有情趣,当流不犹豫,赤足涉山涧,涧水激激,清凉漫过足背。

",看起来是咏物诗,但诗中并没有对“山石”的具体描绘,没有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并且也没有运用象征或起兴手法。

所以,“咏物诗”的说法错误。

本诗可以算是写景诗,运用了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

★(2)本诗视听结合有声有色,作者沉浸其中。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清月出岭,月光入窗扉,表现出山寺之夜的清幽。

②“穷烟霏"说明天明时分山间白雾茫茫,看不清道路,只能于迷雾中上下穿行。

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古代诗歌阅读学案 新人教新人教

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古代诗歌阅读学案 新人教新人教

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2 古代诗歌阅读学案新人教新人教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主要考查鉴赏评价能力:(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古代诗歌阅读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复习。

一、了解古代诗歌的分类二、明晰古代诗歌一般的结构章法和根本特点 1.结构章法词⎩⎪⎨⎪⎧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抒情〔主〕 2.根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三、读懂古代诗歌“三步骤〞 第一步: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载体,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标题可以承载以下信息: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④揭示作品的线索;⑤说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等。

如:诗题重要信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交代了出发的地点(临洮);②交代了前去的地点(北庭);③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留别)《残春旅舍》 ①交代了时间(残春);②交代了地点(旅舍);③暗示了诗歌的内容(借景抒情)第二步:读正文。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根底的,方法上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读懂“诗家语〞“诗家语〞是作者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

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 类型内容解说示 例改变词性诗人因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中“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词语绘景状物,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强化了诗歌的感染力改变词序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到达某种特殊的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求,而改变某些词的顺序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限时:30分钟满分:27分)一、古代诗歌阅读(1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鲁东门观刈蒲李白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①,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注] ①龙须:龙须草,茎可织席等,多为帝王豪贵之家所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事”“初霜”点明深秋的时令特点,交代了“刈渚蒲”农事活动的背景。

B.“挥镰”“拂水”两句用比喻描写劳动场景,富有诗意,意在表现劳动之美。

C.七、八两句写农人织蒲作席,享受劳作之后清夜的欢娱,侧面表现蒲草珍贵。

D.本诗前面部分叙写场景,后面部分托物言志,脉络清晰,情感抒发含蓄委婉。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C项,“七、八两句写农人织蒲作席,享受劳作之后清夜的欢娱……”错误,从诗中来看,“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是写席子可以给人带来享受,而非写农人“享受劳作之后清夜的欢娱”。

2.诗人为什么说“此草最可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答案①编织的席子实用舒适,不比龙须草编织的席子差;②具有不染尘的特点;③借物喻人,表达对才高品洁之人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诗歌的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此草最可珍”,“此草”是指“蒲草”。

“何必贵龙须”“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意思是“何必看重那龙须草”“织成草席铺上玉床,清静的夜晚躺在上面多么欢娱”,这是说“蒲草”的实用价值,可以用“蒲草”织作玉床席;“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意思是“蒲席光滑平贴,罗衣能够反复拂扫,不必担心会聚积尘土”,这是说“蒲草”的品性,“不畏”“素尘”更凸显得蒲草的高洁纯净;结合全诗来看,诗中所写的“蒲草”又喻指有才能又品性高洁之人。

因此诗人说“此草最可珍”。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①杜甫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②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注] ①杜甫晚年辗转漂泊,生活困苦。

路十九曹长常邀请诗人饮酒赋诗。

曹长,唐人称尚书丞郎、郎中。

②剧:喜欢,高兴。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中“遣闷”点明诗人写诗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戏呈”则表明二人志趣相投、友谊深厚。

B.首句中“喧”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雷声隆隆、阴雨催寒的景象,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C.颔联两句对比鲜明,黄鹂因雨后太湿发愁,而白鹭则为之欢欣群飞,诗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化。

D.颈联上句表现诗人的自信,下句情感转折,穷困潦倒,诗作也难有知音,蕴含着诗人的心酸与自嘲。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

B项,“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分析不当,这里喧雷、寒雨的叠加描写烘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郁闷。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答案①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

晚年穷困,居无定所,路十九常邀诗人饮酒赋诗,杜甫内心非常感激。

②对自己诗作为人赏识的欣慰之情。

诗人难遇知音,虽内心自信却心酸于无人理会,路十九欣赏自己,诗人略感欣慰。

③自哀之意。

“惟君”一词流露出知音太少的无奈与内心悲哀。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最后一句“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和诗标题“遣闷戏呈”对应。

对于路十九欣赏自己,诗人是很感激的。

“惟君”既表达自己的诗作为人赏识的欣慰,诗人晚年穷困潦倒,诗作也难有知音,路十九赏识自己,倍感欣慰;也有自哀之意,诗作知音少,没有多少人欣赏诗人。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

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

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

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

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

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

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

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A项,“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说法错误,原文第2段表述为“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不能推断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

B项,“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说法扩大了范围,原文第2段中是“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

C项,“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理解错误,原文第3段中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表述。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且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本源。

C.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的说法于文无据,“全世界”“共同目标”在文中无从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