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选读
初二语文课教案一等奖-国学经典:《中庸》《礼记》《左传》
【国学经典】《中庸》选读一、文学常识《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颍、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L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
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二、例句赏析(-)天命(1)之谓性;率性(2)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3)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
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一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谊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L "中' 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中庸全文及译文读解
中庸全文及译文读解一、引言《中庸》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篇章之一。
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子思整理而成的,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的理念。
本文将全文以中文原文及英文译文呈现,并对其进行一些基本的读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
二、中庸全文经圣人之道,中庸之也。
缺然后吾以莫之命。
致吾以一德。
接以孝乎其亲。
瞽乎其闻。
憎乎其不正。
故君子必有大志,大则能载道。
小则能受业。
举不均则不接亲。
故牵百灵。
明于事而慎于始。
万物之章也。
余哀之。
道之不行也已!读解这一段展示了作者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作者认为,中庸即保持适度,并遵从圣人的教诲。
在缺乏这个中庸之道的情况下,作者认为自己没有接受到明确的指导,因此无法成就一种卓越的道德。
作者接下来提到了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要孝顺父母,明辨是非,不倾斜对待不同的人等。
作者强调,君子必须有远大的志向,能够容纳道义。
即使只做一些微小的事情,也要尽全力去做。
如果做事不平衡,就会破坏与亲人的关系。
因此,要努力奉行所有事宜,尤其是在开始时要小心谨慎,因为万物的成败皆取决于开端。
作者在最后表达了对道义不行之处的悲伤和痛惜。
三、中庸英文译文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s the way of the sage. Without it, I cannot command myself. To achieve it, I must practice a single virtue, and carry filial piety to my parents, listen carefully to the learned, and hate the unrighteous. Thus, the noble person must have great aspirations, for with greatness, one can carry out the way. With smallness, one can carry out a duty. If one does not act in proportion, one cannot establish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one’s parents. Therefore, one must control one’s own soul. Be clear in one’s purpose and be careful in one’s starting point. Thisis the way of all things. I regret that the way is not followed!读解这是对《中庸》的英文译文。
《中庸》全篇--带拼音
第一章天ti ān 命m ìng 之zh ī谓w èi 性x ìng ;率l ǜ性x ìng 之zh ī谓w èi 道d ào ;修xi ū道d ào 之zh ī谓w èi 教ji ào 。
道d ào 也y ě者zh ě不b ù可k ě须x ū臾y ú离l í也y ě;可k ě离l í,非f ēi 道d ào 也y ě。
是sh ì故g ù君j ūn 子z ǐ戒ji è慎sh èn 乎h ū其q í所su ǒ不b ù睹d ǔ,恐k ǒng 惧j ù乎h ū其q í所su ǒ不b ù闻w én。
莫m ò见ji àn 乎h ū隐y ǐn ,莫m ò显xi ǎn 乎h ū微w ēi 。
故g ù君j ūn 子z ǐ慎sh èn 其q í独d ú也y ě。
喜x ǐ、怒n ù、哀āi 、乐l è之zh ī未w èi 发f ā,谓w èi 之zh ī中zh ōng 。
发f ā而ér 皆ji ē中zh ōng 节ji é,谓w èi 之zh ī和h é。
中zh ōng 也y ě者zh ě,天ti ān 下xi à之zh ī大d à本b ěn 也y ě。
和h é也y ě者zh ě,天ti ān 下xi à之zh ī达d á道d ào 也y ě。
致zh ì中zh ōng 和h é,天ti ān 地d ì位w èi 焉y ān ,万w àn 物w ù育y ù焉y ān 。
《中庸》全文及注释
《《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庸》。
《中庸》这本书里有好多有道理的话呢。
比如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听起来有点难,其实就是说呀,上天赋予我们的就是本性,顺着本性去做事就是道,修养道就是教育。
就像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这就是顺着我们善良的本性,老师和爸爸妈妈教我们要诚实,这就是教育我们走在正确的道上。
还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意思是说,心里没有喜怒哀乐这些情绪的时候,就是“中”的状态;有了情绪,但是能控制得恰到好处,就是“和”的状态。
比如说,我们考试考好了,心里高兴,但不会骄傲;考不好,心里难过,但不会一直哭鼻子,这就是“中”和“和”。
小朋友们,是不是有点明白了呢?《《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了解《中庸》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这句话是说,品德好的人能做到中庸,品德不好的人就做不到。
比如在学校里,有的小朋友会和大家友好相处,不欺负别人,也不骄傲自满,这就是像君子一样做到了中庸。
而有的小朋友总是捣乱,还不听老师的话,这就是小人反中庸啦。
再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就是说道就在我们身边,要是有人为了追求道而远离了大家,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啦。
就像我们做好事帮助同学,这就是身边的道,很简单对不对?小朋友们,《中庸》是不是很有趣呀?《《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再来说说《中庸》。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这是说君子能与人和谐相处,但不会随波逐流,这是多么强大呀!能够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也是很强大的。
比如说,大家都在说一个错误的事情是对的,但是君子知道那是错的,就不会跟着说,这就是和而不流。
在玩游戏的时候,不偏向自己的好朋友,公平对待每个人,这就是中立而不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就是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楚地分辨,踏实地行动。
《中庸》(1-20章)白话版
《中庸》白话版【提要】《中庸》一书,原为《小戴 .礼记》中的一篇,为曾子的学生子思(孔子的孙子)所作。
宋朝学者朱熹将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并成四书。
朱熹解释中庸说:中,就是不偏不倚,把握天下正道;庸,就是永远不变更,坚持信守的定理。
他认为,中庸是儒家学者进行自我修养的基本课程。
中庸一书首先从进行自我道德修养谈起,中间广泛地谈到世上万事万物演化的道理,最后又归结到自我修养上来。
它反复、深入地阐扬了儒家学派的修身观点 。
程颐 先生说: 不执意偏向就叫做中,不更改常理就叫做庸; 中的意思,就是天下的正确道理,庸的意思,就是天下的固定原理 。
这本《中庸》是孔子传授后人的思想方法,子思恐怕它相传久远而出现差错,所以整理成这本书,并用来传授给孟子。
这本书开始从一个道理讲起,中间分散讲述各种事情,结尾又回来综合成一个道理。
这个道理放开就可以充满整个世界,收起来就可以深藏到微小的心中。
它的内涵无穷无尽,但都是由实在的学问组成。
善于读书的人只要认真反复地研究是可以有很多收获的,那一生一世运用它,将受益无穷 。
上天所赋予人的一切就 叫做本性 ,依照自己本性去做这就叫做 正道,理解并发扬正道就 叫做教化 。
道,是一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随意离开,那就不是正道了。
因此君子特别要注意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检点自己,特别要注意在别人听不见的时候也怀着警惧之心。
世上没有什么事不能被发现、没有什么地方不能被公开,所以君子对自己单独处事时特别慎重。
心中的喜、怒、哀、乐在没有表现出来时,可以称作中;发出来而又都符合礼仪分寸,这就叫做和。
中这个东西,是天下的最大根本;和这个东西,是天下的共通大道。
如果能够做到中与和,天地的位置就端正不偏了,世上万物就发育生长了。
以上是第一章,这是子思根据孔子的意思所创立的理论。
它首先阐明道的本源是出于天意而不能够改变的,它的实质本体存在在人的身上却又不可以分离,其次说明“存心、养性、自省、明察”的主要意义,最后谈到圣贤人物的精神感应和功用变化的最高境界。
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及译文参考
让知识带有温度。
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及译文参考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高校》《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及译文,假如喜爱可以共享给身边的伴侣喔!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君子之道费而隐(1)。
夫妇(2)之愚,可以与知焉(3),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4)。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5)。
”言其上下察也(6)。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7),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儒家经典《中庸》译文【解释】(1)费:广阔。
隐:精微。
(2)夫妇:匹夫匹妇,指一般男女。
(3)与:动词,参加。
(4)破:分开。
(5)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经·大雅·旱麓》。
鸢,老鹰。
戾,到达。
(6)察:昭著,明显。
(7)造端:开头。
【译文】君子的道广阔而又精微。
一般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晰的地方,一般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
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意的地方。
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
《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动深水。
”这是说上下分明。
君子的道,开头于一般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儒家经典《中庸》解读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章另起炉灶,回到第一章“道也者,不行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进行阐发,以下八章(13一20)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而绽开的。
正由于道不行须臾离开,所以,道就应当有普遍的可适应性,应当“放之四海而皆准”,连匹夫匹妇,一般男女都可以知道,可以学习,也可以实践。
不过,知道是一回事,一般性地实践是一回事,要进入其高深境界又是另一回事了。
(完整版)《中庸》拼音版
中庸》全篇dì yīzhā ng 第一章ti ām nìng zhī wèi xìng l ǜ xìng zhīwèi dào xi ūdào zhī wèi ji oà dào yě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zhě bù kě xū yú l í yěkě l í f ēi dào yě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shì gù j ūn zǐ ji èshèn hū qí suǒ bù dǔkǒngj ù hū qí suǒ bù wén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mò ji nà hū yǐn mò xi ǎn hū wēi gù j ūn zǐ shèn qí dú yě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xǐnùāi l è zhī wèi f āwèi zhīzhō ng f āér ji ēzhō ngji é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wèi zhī hé zhōngyě zhě ti ān xi à zhī dà běn yě hé yě zhě ti ān 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xi à zhī dá dào yězhìzhōnghéti ān dì wèi yān wàn wù yù yān下之达道也。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依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增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中庸》节选(人教社选修“文化经典”)
亲亲, ⑥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 修身,则道立;尊贤, 不怨;敬大臣, 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 群臣,则士之报礼 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修养自身, 修养自身,就能确 立中庸之道;尊重贤人, 立中庸之道;尊重贤人,做事就不至于 迷惑;能亲爱亲属, 迷惑;能亲爱亲属,叔伯兄弟就能没有 怨恨,和睦相处;敬重辅政的大臣, 怨恨,和睦相处;敬重辅政的大臣,遇 到事情就不会迷惑;体恤文武百官, 到事情就不会迷惑;体恤文武百官,受 恩惠的士臣就会尽力报答; 恩惠的士臣就会尽力报答;
朱熹: 朱熹: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 中者, 平常也。 也。庸,平常也。” 朱熹认为, 中庸》 朱熹认为,《中庸》是 四书》 《四书》中最难读懂的一部典 籍。
课文注释: 课文注释: 折中,调和, 中:折中,调和,不偏 不倚,无过无不及。 不倚,无过无不及。 平常,普通, 庸:平常,普通,循常 规常理而不变。 规常理而不变。
参考译文① 参考译文①
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中节,谓之和。 也者, 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 万物育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参考译文① 参考译文① 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没有
向外表露的时候,叫做中; 向外表露的时候,叫做中;向外表露的时 候而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人最重 候而符合节度叫做和。 要的根本, 要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 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 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 其位了 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儒家的一种主张。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 接物采取不偏不倚, 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的态度。 中庸之道。 的态度。如,中庸之道。 指德才平凡。 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 之才。 之才。
《中庸》拼音版27212
《中庸》全篇第dì一yī章zhāng天tiān 命mìng 之zhī谓wèi 性xìng ;率lǜ性xìng 之zhī谓wèi 道dào ;修xiū道dào 之zhī谓wèi 教jiào 。
道dào 也yě者zhě不bù可kě须xū臾yú离lí也yě;可kě离lí,非fēi 道dào 也yě。
是shì故gù君jūn 子zǐ戒jiè慎shèn 乎hū其qí所suǒ不bù睹dǔ,恐kǒng 惧jù乎hū其qí所suǒ不bù闻wén。
莫mò见jiàn 乎hū隐yǐn ,莫mò显xiǎn 乎hū微wēi 。
故gù君jūn 子zǐ慎shèn 其qí独dú也yě。
喜xǐ、怒nù、哀āi 、乐lè之zhī未wèi 发fā,谓wèi 之zhī中zhōng 。
发fā而ér 皆jiē中zhōng 节jié,谓wèi 之zhī和hé。
中zhōng 也yě者zhě,天tiān 下xià之zhī大dà本běn 也yě。
和hé也yě者zhě,天tiān 下xià之zhī达dá道dào 也yě。
致zhì中zhōng 和hé,天tiān 地dì位wèi 焉yān ,万wàn 物wù育yù焉yān。
右yòu 第dì一yī章zhāng ,子zǐ思sī述shù所suǒ传chuán 之zhī意yì,以yǐ立lì言yán 。
《中庸》拼音版解读
《中庸》拼音版解读《中庸》全篇dìyīzhāng第一章tiānmìngzhīwèixìnglǜxìngzhīwèidàoxiūdàozhīwèijiào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dàoyězhěbùkěxūyúlíyěkělífēidàoyě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shìgùjūnzǐjièshènhūqísuǒbùdǔkǒngjùhūqísuǒbù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wénmòjiànhūyǐnmòxiǎnhūwēigùjūnzǐshènqídúyě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xǐnùāilèzhīwèifāwèizhīzhōngfāérji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zhōngjiéwèizhīhézhōngyězhětiānxiàzhīdàběnyěhéyě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zhětiānxiàzhīdádàoyězhìzhōnghétiāndìwèiyānwànwù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yùyān育焉。
yòudìyīzhāngzǐsīshùsuǒchuánzhīyìyǐlìyánshǒu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中庸》节选PPT课件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中庸》理论基础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七.课文注释(七)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诚者,天下道也:朱熹注云:”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言天道通行,四季昼夜,无一减差,最为诚实。可参见教材P37注18
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理,遵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3
2
1
4
1
“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切实去做。
2
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庸》全文及翻译(第三章)
《中庸》全文及翻译(第三章)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
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境界啊!很少有人能够长久的保持这种品质!”。
《中庸》全文--带拼音
《中庸》全文--带拼音(总15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2 -《中庸》全篇第d ì一y ī章zh āng天ti ān 命m ìng 之zh ī 谓w èi 性x ìng ;率l ǜ 性x ìng 之zh ī 谓w èi道d ào ;修xi ū道d ào之zh ī谓w èi教ji ào。
道d ào也y ě者zh ě不b ù可k ě须x ū臾y ú离l í也y ě;可k ě离l í,非f ēi道d ào也y ě。
是sh ì故g ù君j ūn子z ǐ戒ji è慎sh èn乎h ū其q í所su ǒ不b ù睹d ǔ,恐k ǒng惧j ù乎h ū其q í所su ǒ不b ù闻w én。
莫m ò见ji àn乎h ū隐y ǐn,莫m ò显xi ǎn乎h ū微w ēi。
故g ù 君j ūn 子z ǐ 慎sh èn 其q í 独d ú也y ě。
喜x ǐ、怒n ù、哀āi、乐l è之zh ī未w èi发f ā,谓w èi之zh ī中zh ōng。
发f ā 而ér 皆ji ē中zh ōng 节ji é,谓w èi 之zh ī 和h é。
中zh ōng也y ě者zh ě,天ti ān下xi à 之zh ī大d à本b ěn也y ě。
和h é也y ě者zh ě,天ti ān下xi à之zh ī达d á道d ào 也y ě。
《中庸》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
《中庸》经典诵读
《中庸》经典诵读篇一:《中庸》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著作之一,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是对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的探讨,旨在达到身心和谐、社会和谐的目标。
《中庸》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即在各种极端之间保持平衡和稳定。
在《中庸》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的修养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道德的平衡,既不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也不过于抑制自己的情感。
只有在这种中庸的状态下,人才能够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达到和谐统一。
《中庸》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与他人和睦相处。
同时,他也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尽力履行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中庸》还强调了知行合一的原则。
孔子认为,人应该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意义。
他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总的来说,《中庸》强调了平衡、和谐和实践的重要性。
它提供了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阅读和诵读《中庸》有助于人们培养内心的稳定和平静,提高个人的修养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传承《中庸》这一经典著作,让其指引我们走向更加平衡、和谐的人生道路。
篇二:《中庸》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颜回整理而成。
这本书以中庸之道为核心,强调了人的内在平衡和稳定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一本有关伦理道德的著作,也是一本关于修身养性的指南。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即是在各种对立的事物中保持中庸的平衡状态,不偏不倚,不过份的追求极端。
它提倡在各种情况下都要保持节制和适度,不过于盲从,不过于执着,不过于放纵。
只有在这种平衡的状态下,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中庸》中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和品德的培养。
它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诱惑。
国学精粹《中庸》连载之二十(全33篇)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国学精粹《中庸》连载之二十(全33篇)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中庸》作者:孔伋《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第20章治国平天下的法则【原文】哀公(1)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2)。
其人存(3),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4)。
人道敏(5)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6)。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7),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8),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9)。
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10)群臣也,子庶民也(11),来百工也(12),柔远人也(13),怀诸侯也(14)。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15);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讲人:HH
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字词注释:
审:仔细。
慎:慎重。
辨:辨别。
笃:切实地;坚定。
行:行动,实行。
弗:通“不”,表示否定。
弗措:不罢休。
措,停止,罢休。
问:这里指求教。
道:做到。
参考译文:
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
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
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
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HH的学习感悟:
读完这段《中庸》节选,让我想起我在学习奥数的一件小事。
在学习质数的时候,面对二十五个质数表,有的同学就死记硬背敷衍了事,可是爸爸要求我必须理解质数的概念,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当我真的“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后,我觉得质数表不再枯燥,最后我还尝试着用质数帮助爸爸妈妈设置密码,既方便又安全。
“笃行之”的结果让我得到爸爸妈妈的表扬,自己也从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
如果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坚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习方法,“弗措”的精神与“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态度,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样的成功不能取得呢?
让我们一起“笃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