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归纳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总结
57. 住宅入口方式:前入口、后入口
59.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涵义: 1从空间角度来讲, 外部空间是指由实体围合的住宅室内空间之外的一切活动领域。2从环境方面认识,外部环境就是作用于有生命生物的外界影响力量的总和,也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体验和感知的外界之总体。
45. 1)消防电梯:(与客梯区别)是专供消46. 住宅设计规范》关于高层住宅设置电梯数量的规定,10~11层的塔式住宅可只设一部消防电梯和一座防烟楼梯,12~18层的塔式住宅则应设二部电梯(其中一部为消防电梯)和一座防烟楼梯,超过18层的塔式住宅除设二部以上电梯外,还应设置二部防烟楼梯,此时可设为以实体墙分隔的防烟剪刀楼梯,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前室,确有困难时,可设置一个前室,但两座楼梯应分别设加压送风系统。
43.防烟楼梯间设置条件:所有一类建筑、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以外的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以及塔式住宅,均应设置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入口处应设前室、阳台或凹廊。前室面积应不小于4.5m2,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44. 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的设置 1.单元式住宅 1) 单元式住宅每个单元的疏散楼梯均应通至屋顶。 2) 11层及11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但开向楼梯间的户门应为乙级防火门,且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通风。 3) 12~18层的单元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 4) 19层及19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2.通廊式住宅 1) 11层及11层以下的通廊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 2) 超过11层的通廊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涉及以下方面: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通风与采光、保温隔热、环保节能、建筑材料选用、结构设计、安全与防火、舒适性设计等。
在空间布局方面,应考虑到居住者的生活习惯和个人需求,合理规划不同房间的位置和大小,确保房间之间的通行流畅,同时保持隐私性。
功能分区是根据不同功能的需求将居住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如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等,使各个区域的功能互不干扰。
通风与采光是确保居住空间空气流通和自然采光的重要原则。
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设置窗户、门窗的朝向和大小,以及引入通风系统来达到良好的通风与采光效果。
保温隔热是为了降低能耗和提高居住舒适度。
采取合适的保温隔热措施,如在建筑外墙加装保温材料、选择热传导系数较小的材料等,减少室内外温度的传导和对流,达到节能效果。
环保节能是现代居住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
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节约用水、减少能耗等方式,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筑材料的选用应综合考虑材料的性能、耐久性、环保性等因素。
选择符合要求的材料,既能满足建筑设计的需求,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合理规划结构框架和使用适当的结构材料,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安全与防火是居住建筑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采取防火材料、合理设置逃生通道、安装火灾报警设备等措施,提高居住者的安全性。
舒适性设计包括人性化设计、室内空气质量、噪音控制等。
提供合适的室内环境,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知识总结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知识总结建筑设计的总体布局从全局观点出发综合考虑预想中建筑物室内室外空间的各种因素,作出总体安排,使建筑物内在功能要求与外界条件彼此协调,有机结合。
建筑群中的单体建筑设计应在总体构思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并受总体布局的制约。
因此,设计构思应遵循“由外到内”和“由内到外”的原则,先从总体布局着手。
根据外界条件,解决全局性的问题,然后进行单体建筑设计中各种空间的组合。
在这个过程中使单体建筑设计在体型、体量、层数、建筑形式、色彩、朝向、日照、交通等方面同总体布局及周围环境取得协调,并在单体建筑设计趋于成熟时,再行调整和确定总体布局。
在总体设计构想中,既必须考量采用功能、结构、经济和美观等内在因素,也必须考量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城市规划建议、周围环境、基地条件等外界因素。
例如建筑物的入口方位,内外交通的非政府方式、体型多寡大小的确认、建筑物各个部分的布局、建筑形象与周围环境的协同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都必须考量外界因素。
通常先从体型著手,用来抒发设计者的构想。
体型确认后,再研究内部的平面空间组织。
研究体型就是为了化解内外因素之间的矛盾,化解功能和形式之间关系的问题。
比如设计一个博物馆,主要必须满足用户参观路线、光线和视线的建议,而以参观路线最为关键,应当以参观路线做为确认体型的一个内在依据,再根据外部条件使用最合适的体型。
建筑设计的环境构思建筑的体型、体量、形象、材料、色彩等都应当同周围环境协同。
建筑设计构思要把客观存在的“境”与主观构思的“意”融合起来。
一方面要分析环境对建筑可能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分析设想中的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
因地制宜,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利用水面的宽窄曲折,把自然景色组织到建筑物的视野中。
如果建筑物处于自然风景区,应使建筑物同自然环境相协调。
例如中国驻联邦德国大使馆建于波恩的名胜古迹区中,基地地势起伏,古树参天,按波恩市政当局要求,不能砍一棵树。
为了保护环境,将五座四合院分散建在丛林之中,成为建筑与环境结合的良好范例。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重点
▲什么是住宅:住宅是人类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所构筑的物质空间。
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逐步发展起来,住宅的人类最早的建筑类型。
▲SAR体系住宅:将住宅的设计和建筑分为两个部分——支撑体和可分体(或填充体)的设想,并对此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方法,我们通常将之称为SAR理论或支撑体理论。
根据此理论设计和建造的住宅称为SAR体系住宅或支撑体住宅。
▲窗地比:侧窗洞口面积与该房间地面面积之比。
▲复式住宅:在住宅层高为3.3~3.5m的情况下,在内部空间中巧妙地布置夹层,形成空火箭的重复利用。
▲建筑物的体型系数: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包围的体积的比值。
▲住宅空间私密性序列:私密区,半私密区,半公共区,公共区。
▲底层住宅组合方式:水平组合:独立式住宅、并联式住宅、联排式住宅、聚合式住宅。
垂直组合:叠加式、互补式▲规划角度考虑,节能型住宅的设计观念:1、避免选址在山谷、洼地、沟底和凹地等,2、争取日照,3、避免季风干扰,4、建立“气候防护单元”。
▲绿地率:指居民区用地栽植乔、灌木以及花卉、草坪等地被植物的各类绿地(含水面)的面积与居住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
▲住宅外立面设常用的构图手法:1,、水平构图,2、垂直构图,3、成组构图,4、网格式构图,5、散点式构图,6、自由式构图。
▲户型和套型: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套型则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户型:单身户、夫妻户、核心户(一对夫妻和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主干户(一对夫妻和其已婚子女及孙辈所组成的家庭),联合户(一对夫妻和多对已婚子女及孙辈所组成的家庭)。
▲单元设计法:以“单元”作为定型单位,这是我国目前使用较多的住宅标准设计法,它通常用于条形住宅组合体拼接。
▲住宅设计中节约用地的手法:1、层高每降低100mm,造价可降低1%~3%。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知识总结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知识总结1.功能性原理2.空间布局原理住宅建筑的空间布局应该符合人们的居住习惯和生活方式。
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提供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同时也需考虑隐私和功能分区等因素。
此外,住宅建筑的布局还要与户型尺寸和建筑形态相协调。
3.比例原理住宅建筑的比例是指建筑物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合理的比例可以使建筑更加协调和美观。
此外,住宅建筑的比例也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与邻近建筑物形成和谐的比例关系。
4.材料选择原理住宅建筑的材料应该具有良好的耐久性、防火性能和环境适应性。
同时,材料的选择还应该考虑美观性和成本因素。
合理的材料选择可以提高住宅建筑的品质和使用寿命。
5.色彩运用原理色彩是住宅建筑设计中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适当的色彩运用可以给人以舒适和愉悦的感觉。
例如,浅色调可以使房间显得更加明亮和宽敞,而暖色调则可以增加温暖和舒适感。
6.可持续发展原理7.灵活性原理住宅建筑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满足居住者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可调节的隔板和可拆卸的家具可以使房间的功能和布局更加灵活多变。
8.安全性原理住宅建筑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
住宅设计应该考虑到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等安全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居住者的安全。
例如,合理的建筑结构和防火措施可以提高住宅的安全性。
9.基本美学原理住宅建筑应该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美学原理包括比例美、色彩美、形态美等。
住宅建筑的美学价值可以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对周围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10.人性化原理住宅建筑应该符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居住者感到舒适和愉悦。
例如,合理的采光设计可以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人性化的布局可以给居住者带来便利和舒适。
总之,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综合了功能性、美学性、可持续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
只有在满足这些原理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高品质住宅建筑。
因此,设计师需要全面理解和运用这些原理,在住宅建筑设计中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平衡,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优秀作品。
C1居住建筑设计原理--住栋设计(上)
• 低层住宅楼栋类型
独户式住宅 并联式住宅 联排式住宅 “Townhouse” 叠拼式住宅 “Cityhouse”
在我国目前的住宅建设中,低层住宅一般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以独立式住宅、并联式住宅为主的低层低密度住宅, 容积率一般控制在0.5以内; 第二类是以联排式住宅、叠拼式住宅为主的低层高密度住宅, 容积率一般控制在0.6-1.2。
三、由套型空间与分组交通空间拼合组成住栋单元,然后再由多种 形式的住栋单元拼合组成住栋整体的组合方式。
这种称为单元式住宅的住栋类型.在我国多层住宅、中高层(小高 层)住宅和高层塔式住宅中广为应用。因为这种住栋是由套型空间经两 次组合构成住栋的,可称为两次性组合方式。
第二节 低层住宅设计
• 低层住宅的特性
联排式住宅因为有花园又有露台而被称作“有天有地” 。每户独门 独院,起居卧室分层,满足了部分追求别墅生活品质又没有足够条件的 购房者。但它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主要是私密性问题, 每排住宅左邻右舍像罐 头沙丁鱼一样排列,户 与户之间的噪音干扰及 庭院内的视觉干扰都很 严重,而中国传统住宅 是非常重视私密性与围 合感的。
二、并联式住宅
(1)特点 ⒈ 并联式住宅是指将两个相当于独立式住宅的房屋在平面上并联起来,
两户共用一面山墙,组合成一栋建筑。 ⒉ 每户三面临空,也有独立的院子。与独立式住宅相比较,能节省用
地,减少室外管网的长度。
(2)案例分析
1.功能空间设置齐全,分区合理。 2.南北入口流线清晰,车库与室内联系方便。 3.一层为公共区域,入口玄关设计需深化;起居室空间独立,开放式厨房和餐厅
• 按进入住宅套型空间的交通组织方式分类
一、接地型住宅 住宅套型空间入口皆在地面上,一般可由地面道路直接进户。各套
居住设计原理知识点总结
一 2. 居住建筑的适居性:通常可以将择居者选择条件简要概括为——(1)地段佳(2)环境优(3)房型好(4)交通便捷(5)服务齐全(6)价格适宜等基本目标,它们反映了居住者普遍认同的适合居住的建筑空间环境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这可称之为居住建筑的适居性。
3. 适居性设计的基本原则(1)正确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2)正确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3) 正确体现建筑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共生的设计理念 4 正确体现环境心理学和生态建筑学的设计理念(5) 正确体现公众居住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平衡的设计理念。
4. “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5. 适居性设计的技术性标准:居住建筑适居性设计标准就是用以衡量住户拥有的居住空间数量和环境质量的技术性控制指标。
其中住户可居住空间的数量标准,即是通常所指的居住面积标准;居住空间环境质量标准则包括对空间环境的生理和心理要求两个方面。
人口统计中常将住户分为常规住户和准常规住户。
7.户型:住户成员构成的特征通常称为户型,套型:住房空间构成和形式的特征通常称为套型。
8. 住宅设计研究的重点是常规住户——“家庭户”的户型特征及空间需求;其他非住宅类居住建筑设计研究的对象是准常规住户——“集体户”的组成特征及空间需求9. 户型特征:包括家庭人口规模和家庭人口结构类型两方面。
10. 家庭人口结构影响住宅套型平面与空间的组成和组合形式,也就是户型决定着套型设计。
11.有关日照:日照标准的确定是综合考虑了地理纬度与建筑气候区画风的城市规模的两大因素12我国人居环境与住宅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相对于13亿庞大的人口规模,我国仍属于资源相当贫乏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重复西方发达国家有国历史教训的发展老路。
中国人居环境和住宅建设的健康发展,对于解决世界性的人居环境问题无疑是一项重大的贡献。
然而,在肯定住宅产业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住宅建设和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复习
住宅建造设计原理1、住宅:是人类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所建造的物质空间,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
2、户型:顾名思义为住户的类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的不同而划分的不同户型。
套型:就是住宅设计中为不同户型的住户提供适宜的成套居住空间。
3、厨房:它主要是完成家庭炊事活动,是设备集中和使用频繁的空间,而且又是产生油烟,水蒸气、 CO 等有害物质的场所,所以住宅套型设计中,它的位置很重要。
4、洗手间:住宅洗手间是一组处理个人卫生的专用空间,它包括便溺、洗浴,盥洗及洗衣四种功能(有的还包括化妆功能)按小康标准,一户住宅洗手间面积以3~5m2为宜。
5、露台:其顶部无覆盖遮档的露天平台.6、套型空间的组合:就是将户内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满足不同住户使用的需求,并适当留有发展余地。
7、变层高式住宅:就是将一些次要空间布置在层高较低的空间,而将家庭成员活动量大的空间布置在层高较高的空间内。
8、复式住宅:就是将部份用房在同一空间内沿垂直方向重叠在一起。
9、跃层住宅:是指一户人家占用二层或者部份二层的空间,并通过专用楼梯联系。
10、别墅:它的原本含义是“住宅以外的供游玩、休养的园林式住房”,是除“正宅"以外的“副宅".现代的含义包含了“正宅”与“副宅"二方面的内容,既可能是住户偶尔休养的场所,也可能是常年栖居的生活用房。
11、院落:就是与住宅有着明确的从属关系的室外地面空间,它通过围墙(透体的,不透体的)或者建造的围合来确定这种空间上的从属关系(私有或者半私有) .12、宅院:建造在内,院子在外,而且是独立式的住宅外院,从属于一户住宅。
13、庭院:建造在外,院子在内,受到建造不同程度的围合(不少于 3 面)较封闭。
14、单元的概念:为了适应住宅建造的大规模建设,简化和加快设计工作,统一结构、构造,方便施工,将一栋住宅分为几个标准段,而把这种标准段称为单元.15、住宅的适应性:是指住宅实体空间的用途具有多适性,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住户居住。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3套内设计
图示
5.3.5 单排布置设备的厨房净宽不应小于1.50m;双 排布置设备的厨房其两排设备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 0.90m。
位置与设施要求
5.3.2 厨房宜布置在套内近入口处。
5.3.3 厨房应设置洗涤池、案台、炉灶及排油烟机、 热水器等设施或为其预留位置。
卫生间的位置
卫生间应处于家庭生理卫生区,属于自用区,应靠近卧室;有时 也安排在公私区之间的位置,这也是卫生间最佳位置,并尽量靠 近卧室区,同时又与厨房相邻,管道集中有利合理布置管线。理 想的是厨房在入户处,而卫生间靠里,卫生间要兼顾住户与来客 使用,兼顾夜间和白天使用。应以方便住户使用和夜间使用为主。
4 设洗面器、洗衣机时不应小于1.80m2; 5 单设便器时不应小于1.10m2。
5.4.3 无前室的卫生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起居室(厅)或 厨房。
5.4.4 卫生间不应直接布置在下层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 餐厅的上层。
5.4.5 当卫生间布置在本套内的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餐厅的上 层时,均应有防水和便于检修的措施。
2.2.1厨房
① 厨房设施 必须设置: 洗涤池、 案台、炉 灶及排油 烟机、热 水器等设 施或为其 预留位置
②厨房工作流程
厨房设备布置形式
管线集中布置,橱柜布置简单; 单侧使用,路径长,降低效率
图例
重复利用走道, 提高效率;
操作时需要转身, 不利于管线的集 中布置
图例
符合操作流程, 有连续性;
5.3.4 厨房应按炊事操作流程布置。排油烟机的位 置应与炉灶位置对应,并应与排气道直接连通。
2.2.2卫生间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建筑设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是指在设计居住建筑时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本文将介绍几个关键的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包括空间布局、采光通风、可持续性等。
一、空间布局空间布局是居住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合理的空间布局不仅能够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改善居住环境。
在空间布局的设计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 功能分区: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居住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例如起居区、厨房、卧室等。
这样可以使不同的功能得以合理利用,提高居住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2. 空间流动:合理的空间流动可以提高居住者的舒适程度。
考虑到家庭成员的日常活动习惯和行动路线,在设计中要确保各个区域之间的流动性和连贯性。
3. 空间比例:在居住建筑设计中,空间比例的合理设置非常重要。
过高或过低的空间比例都会给人带来不适感。
因此,设计时要注意各个区域之间的比例关系,保持视觉上的平衡。
二、采光通风采光和通风是居住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原则。
良好的采光和通风可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增加居住者的舒适感。
在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采光:尽量利用自然光线,减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
通过合理设置窗户和采光井,使室内充满自然光,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2. 通风:设计适当的通风系统,保证空气的流动和新鲜度。
通过设置窗户、通风口等,使室内空气能够及时流通,排出湿气和异味。
3. 遮阳和隔热:合理设计遮阳和隔热措施,控制室内温度和阳光辐射。
例如,使用遮阳板、百叶窗等,减少夏季的阳光直射。
三、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现代居住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原则。
设计可持续的建筑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在实践中需考虑以下几点:1. 节能:使用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
例如,在墙体和屋顶使用隔热材料,提高保温效果,减少冷热损失。
2. 水资源: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和节水设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例如,安装节水龙头和水表,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等。
住宅建筑设计与原理复习要点
住宅建筑设计与原理复习要点一。
住宅的分类1、从材料划分:砖、木、混凝土等2、从结构划分(1)砖混结构(一般在5层、6层以下)“砖”:建筑用的人造小型块材普通砖的尺寸为240mm×115mm×53mm“混”:钢筋混凝土(2)框架结构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蛭石、陶粒等轻质板材隔墙分户装配而成的住宅.(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施工,效率较高)(空间灵活,抗震性能差)(3)剪力墙结构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的结构(剪力墙间距不能太大,平面布置不灵活)(结构自重往往较大,造成建材用量增加,地震力增大)(4)框架—剪力墙结构即框剪结构,它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既能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又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3、从层数划分低层、多层、中高层与高层(1)低层住宅:1~3层(2)多层住宅:4~6层(3)中高层住宅:7~9层(4)高层住宅:10层以上二、住宅常用的几种结构形式:砖混、框架、剪力墙、框剪,每种要能够理解砖混:适用于5—6层以下框架: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轻质板才隔墙分户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施工,空间较灵活抗震性差剪力墙:用钢筋混凝土的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的结构框剪:是框架和剪力墙两种体系的结合,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的剪力墙三、居民形式的种类长江流域,阑干式建筑黄河流域,木骨泥墙房屋木架建筑日趋成熟,形成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的木结构(里弄住宅.居住大院。
竹筒屋)四、住宅的开间、进深、层高和净高1。
住宅的宽度(长边方向的面阔尺寸)是指一间房屋内一面墙皮到另一面墙皮之间的实际距离。
因为是就自然间的宽度而言,故称为开间.(砖混结构住宅建筑的开间常采用下列参数:2.1米、2.4米、3。
0米、3。
3米、3。
6米、3.9米、4。
2米)2。
居住环境与住宅设计原理
一、住宅建筑设计基本原理
3、住宅功能空间归纳划分为三大部分: ① 居住、 ② 厨卫、 ③ 交通及其它。
① 居住空间
居住空间是住宅的主体空间。包括可容纳睡眠、起居、 工作、学习、进餐等活动的:卧室、起居室、工作学习室、 餐室等。
尽量将主要厅房放 置于好的朝向,将厨房、 卫生间、储藏等次要房 间布置在较差的朝向上。
一、住宅建筑设计基本原理
2、套型居住环境与生理需要
(1)生理需要包括:睡眠、起居、工作、学习、进餐、便溺、 洗浴、炊事等行为,将空间按照这些功能进行划分。
(2)空间环境质量:避风雨、避暑寒、安全,营造合格的热、 声、光环境等。一、住宅建筑设 Nhomakorabea基本原理
b. 贮藏空间 利用门斗、过道、居室等的上部空间设置吊柜。 利用房间组合边角部分设置壁柜。 利用墙体厚度设置壁柜。 坡顶的屋顶空间,户内楼梯的梯下空间,公共楼梯的底层
下部和顶层上部作为贮藏空间。
一、住宅建筑设计基本原理
一、住宅建筑设计基本原理
c.室外空间:阳台、露台、户内庭院
一、住宅建筑设计基本原理
d. 餐室平面尺寸与家 具布置:
主要家具为餐桌椅、 酒柜及冰柜等。最 小面积不宜小于5㎡, 短边最小净尺寸不 宜小于2.1M,保证 就餐和通行的需要。
一、住宅建筑设计基本原理
门窗设置与家具布置 家具通常沿墙面布置,使空间中部作为活动场地,减少视 觉拥挤感。洞口位置安排相对集中,尽可能多的留出墙角 和完整墙面布置家具。
一、住宅建筑设计基本原理
应把握好房间平面尺寸,家具尺寸和人体活动尺寸,合理布 置家具,避免随意性。
住宅设计原理复习重点精
住宅设计原理复习要点1.住宅的概念住宅是人类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所构筑的物质空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逐步发展起来。
2.户型和套型的概念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套型则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注:核心户一一一对夫妻和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主干户一一一度夫妻和其已婚子女及孙辈所组成的家庭。
3.窗地比:房间侧窗洞口面积(Ac与该房间地面面积(Ad之比。
每户至少应有一个居室在大寒日保证一小时以上日照。
4.节约用地的常用方法(1降低层高,增加层数:层高每降低100mm,造价可降低1%-3%。
建筑总高的降低有利于缩小建筑间距,节约用地。
(普通住宅层高不应小于2.8m。
卧室、起居室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1m。
住宅层数越多,单位面积上多分担的房屋基地占地面积越少用地越经济。
(2加大进深,减小面宽。
对于低层住宅来讲,减小每户的面宽对于节约用地有较大作用。
加大进深,缩小面宽的住宅单元设计在群体组合时可以起到节约土地,提高容积率的目的。
5•住宅空间私密性序列公共区:入口半公共区:娱乐,起居半私密区:家务,炊事私密区:主人卧室,子女卧室,书房健身,贮藏,wc6.SAR体系住宅它是由几位荷兰建筑师开办的一个建筑师研究会。
他们提出将住宅的设计和建筑分为两个部分——支撑体和可分体(或填充体的设想,并对此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方法,我们通常称之为SAR理论或支撑体理论。
根据此理论设计和建造的住宅称为SAR体系住宅或支撑体住宅。
7.低层住宅的组合方式水平组合:1独立式住宅。
2并联式住宅。
3联排式住宅。
4聚合式住宅(又称簇集式住宅。
垂直组合:1叠加式:各层平面内容相同或相似。
2互补式:不同户在垂直方向上交叉组合,共同形成一个住宅单元。
8.单元设计法为了适应住宅建筑的大规模建设,简化和加快设计工作,统一结构、构造和放便施工,常将一栋住宅分为几个标准段,一般就把这种标准段叫做单元,以一种或数种单元拼接成长短不一、体形多样的组合体。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2
设施保养
设施保养对于一个物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及时的维修与处理
提高维修紧急程度;升级维修计划
居住建筑的景观设计原则
花园景观
花园景观不可少,让居住者感受 大自然的气息。
游泳池
游泳池让人在休闲悠闲的氛围中 放松身心。
瀑布景观
瀑布意味着活水,在空气中弥漫 着大自然的味道。
居住建筑的智能化设计原则
1 智能温控系统
智能温控系统能实时反应 室内气温、湿度和热负荷 的不同情况。
2 智能照明系统
智能照明系统利用红外或 其他感应器,智能感应和 处理光照和影响室内照度 的因素。
3 智能监控系统
可以监测家中门窗的开关 状态,防盗警报,实现智 能防盗和报警。
居住建筑的装修设计原则
颜色搭配
进行家具、床上用品、窗帘等 配色等,遵照搭配原则提升居 室整体的美感。
风格协调
整个房间的风格应与居住人员 的喜好相契合。
设计风格与应用功能 相契合
选用有实际使用价值的装修设 计,更能符合居住需求。
居住建筑的维护设计原则
1
空间保养
空间保养是对室内环境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电气安全
电线、插座、开关等电器均需使用合格产品,配电箱必须符合国家的安全标准。
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原则
1
建筑朝向设计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调整建筑的朝向以增加采光。
2
隔热保温设计
使用合适的隔热及保温材料,减少热量传输和能耗。
3
智能化控制
采用智能化技术配置温控系统、自动照明等,达到减少不必要能耗的目的。
居住建筑的照明设计原则
环境友好型设计原则
应用绿色节能技术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住宅设计原理第一章、住宅套型设计一、定义:1、住宅:是人类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所构筑的物质空间,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并且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发展起来的。
2、住居:在住居学上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以居住为核心的活动及行为,从空间构成上,住居不仅指单幢建筑,而且包括相关的外部环境,即庭院、房与房间空隙、屋外场地等。
——《日本的住居学理论》(二、住宅分类:1、按楼宇形体分:板式住宅、塔式住宅2、按居住单元组合:外廊式住宅、内廊式住宅、单元式住宅3、按建筑层数:低层住宅(≤3层)多层住宅(4~6层)中高层住宅(7~9层)高层住宅(≥10层)—超高层住宅(≥100层)三、影响住宅建筑的建造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条件因素3、国有土地资源状况、市政设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4、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设备等因素四、【五、研究方法:1、人类学2、社会学:社区邻里、老年人住宅、相对平穷地区住宅3、行为学:行为建筑4、生理学:人体尺度与比例5、生态学:生态住宅六、传统居住:1、^2、坑居3、穴居:①为了便于升降②墙壁4、木结构建筑:①位于地面上,面积扩大;②外墙内使用密集的小木桩,同时为稳定木架、外墙加厚(1m厚土墙);③室内木桩加粗,室内用隔墙●夏商时期——土墙●周、春秋战国时期:①中轴线对称平面形式;②用木桩将门一分为二;③堂面积大于居住部分的房与室;④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
●秦汉时期:①小型住宅:变化丰富。
有方形、长方形、曲尺形、平行房屋、组合住宅;②中型住宅:有明显的中轴线,以四合院为单位组成建筑群。
建筑技术发展:木结构、砖墙、屋檐。
●两晋、南北朝时期:①住宅与园林初步结合;②室内家具发生变化,椅子出现。
●隋唐时期:①均衡对称;②中轴线。
#●宋辽金时期:①四合院的发展,出现街市的形式;②穿堂;③廊屋代替回廊;④园林与住宅紧密。
●元明清时期:①各地域民居逐渐成熟;②窑洞建筑出现;③清末集体住宅出现——客家楼;④住宅与园林的结合达到高峰。
住宅设计原理考试重点
1.家庭人口结构:指住户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网络。
分为:单身户、夫妻户、核心户、主干户、联合户及其他户。
核心户: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干户:一对夫妻及其已婚子女和孙辈(一个家庭)所组成的家庭。
联合户:一对夫妻及其多对已婚子女和孙辈(多个家庭)所组成的家庭。
2.居住空间功能划分为卧室、起居室、工作学习室、餐室①卧室:主要是满足家庭成员睡觉休息的需要。
它分为:主卧室、次卧室、客卧室、保姆室。
②起居室:它主要就是满足家庭成员的公共活动,如家庭、朋友聚会,娱乐消遣等。
它一般在一套住宅中单独设置一较大起居空间。
③工作学习室(书房):是供家庭成员在户内工作,学习之用。
④餐室:供家庭成员就餐的空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就餐活动的空间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独立设置餐室已成为必然。
成套:各功能空间必须组成齐全,方便使用,满足使用者居住、厨卫、交通等等几大部分的使用要求。
3.居住部分空间设计与处理据资料分析,在一般住宅内,层高每降低100mm,造价可降低1%~3%。
国外,住宅净高以2.5m左右居多,《住宅设计规范》规定,普通住宅层高宜为2.8m。
卧室、起居室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1m,且其面积不应大于室内面积的1/3 (坡屋顶下不应大于室内面积的1/2)。
4.室外空间阳台按使用功能可分为生活阳台和服务阳台。
按平面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①凸(挑)阳台:视野、日照通风好,私密性差②凹阳台:结构简单,安静隐蔽,视野、日照通风差③半凸半凹阳台;兼有凹、凸阳台优点,同时避免挑出深度局限④封闭阳台:可起到日光室、小明厅作用。
5.户内功能分区:将户内各功能空间按其使用对象、性质及使用时间等进行合理组织,使性质和使用要求相近的空间组合在一起,避免不同空间之间互相干扰。
(1)公私分区(内外分区):按照空间使用功能的私密程度的层次来划分的。
住宅内的私密性:不仅要求在视线、声音等方面有所分隔,同时在住宅内部空间的组织上也能满足居住者的心理要求。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重点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重点
设计原理是指在进行居住建筑设计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它们对于保障居住建筑的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居住建筑设计的重点原理:
1. 功能性原理:居住建筑的设计首先要满足住宅的基本功能需求,例如提供合适的住宅面积、功能空间布局、各种设施的配置等,确保住宅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2. 空间布局原理:居住建筑的空间布局要合理、灵活,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并同时满足居民的私密性和公共性需求。
根据居住者的生活习惯、活动方式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合理划分各个功能区域。
3. 通风采光原理:通风和采光是居住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设计应确保室内空气流通,以维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度和舒适性。
同时,设计应充分考虑阳光的照射,提供良好的自然采光条件。
4. 建筑安全原理:建筑安全是居住建筑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包括结构安全、防火安全、电气安全等方面。
设计应遵循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确保居住建筑的安全性。
5. 材料选择原理:在居住建筑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影响建筑的质量和舒适性。
设计师应根据建筑的功能、风格和环境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材料,如结构材料、内装材料等,以确保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
6. 绿化环境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应注重绿化环境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宜人的居住环境。
合理布局花园、庭院和绿化带,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观赏和健康的环境。
以上是居住建筑设计的重点原理,设计师在进行居住建筑设计时应遵循这些原则,实现居住环境的舒适、安全和人性化。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三版)重点整理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一章住宅套型设计住宅的定义:住宅是人类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所构筑的物质空间,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并且伴随人类的进步逐步发展起来。
户型: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套型:套型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的居住空间.核心户: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干户:一对夫妻及其已婚子女和孙辈(一个家庭)所组成的家庭。
联合户:一对夫妻及其已婚子女和孙辈(多个家庭)所组成的家庭。
家庭生活行为模式:家务型、休养型、交际型、家庭职业型、文化型每户至少应有一个居室在大寒日保证一个小时以上的日照(以外墙窗台中心点计算)。
房间直接天然采光标准通常以侧窗洞口面积与该房间地面面积之比(窗地比)进行控制。
套型各功能空间设计一套住宅的功能空间可归纳为划分为居住、厨卫、交流及其他三大部分。
居住空间居住空间可划分为卧室、起居室、工作学习室、餐室卧室:主卧室适宜的面积大小在9〜15之间,次卧室适宜面积在5〜12之间.卧室空间尺寸应恰当,开间应大于2・4m,开间和进深的比值应小于1/2。
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良好景观尽量选择南向。
卧室与卧室间不应穿越。
主卧室应提供住户多种床位布置选择,其房间短边最小净尺寸不宜小于3000mm。
次卧室短边最小净尺寸不宜小于2100mm.起居室:起居室适宜的面积在10~25m?之间,其房间短边最小净尺寸宜在3000mm以上.起居室应当相对封闭,有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起居室门洞布置应综合考虑使用功能要求,减少直接开向起居室的门的数量。
工作学习室:工作学习室的短边最小净尺寸不宜小于2100mm。
餐室:餐室最小面积不宜小于5m^其短边最小净尺寸不宜小于2100mm。
另外,应注意房间平面的长、宽尺寸比例,一般控制在1:1。
5以内为宜,避免空间给人带来狭长感。
门的设置与家具布置房间门:房间门的尺寸既要考虑人的通行,又要考虑家具搬运.其户门、起居室门和卧室门洞口最小宽度不应小于900mm,厨房门不应小于800mm,卫生间门不应小于700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归纳1总论1.1居住建筑功能类型与发展概况1.1.1居住建筑是人类生存活动和社会生活必需的物质空间,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建筑类型,它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演进和变化。
现代社会中居住建筑包括住宅、公共宿舍、专用公寓和居住综合体等多种建筑类型。
(1)住宅建筑是居住建筑中最为古老的建筑类型。
它是满足家庭长期定居生活的需要而建造的居住空间设施。
我国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无论在建筑群体组合、院落布局、平面与空间处理上,还是在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的利用上和外观造型的艺术形式等方面,都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独特而璀璨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
(2)公共宿舍和专用公寓建筑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新的居住建筑类型。
它是为满足城镇工业化生产方式形成的新的社会群体对居住空间的共同需求,而采取集约化建造的居住设施。
它们为刚进入就业市场的青年群体,缺少生活照料的老年群体,在家办公的商务白领群体,以及寻求独立生活的青年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居住空间环境。
(3)居住综合体建筑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兼有商务办公、商业服务等城市综合性功能的居住建筑类型,也可称为综合型居住建筑。
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仍将继续推动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居住方式的变革,综合型居住建筑的广义特性,将会使其展现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广阔前景。
1.1.2发展概况简略回顾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住宅建设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我国居住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当今住宅和其他各类居住建筑的建设及预见今后的发展方向,皆具有重要的研究、借鉴意义。
其发展轨迹也基本反映了我国居住建筑总体的发展概况。
(1)1950-1952年,为建国初期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为生活最为贫困的基层工人和市民初步改善了居住条件。
(2)1953-1957年,为我国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大量城镇住宅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技术条件。
(3)1958-1966年,为我国住宅建设自主探索时期,1963-1965年实行了三年国民经济调整,促进了住宅建设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发展。
(4)1966-1976年,为发展迟缓时期,国内政治处于10年文革动荡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住宅建设标准自然仍以小面积、低造价、低标准为计划控制目标。
(5)1979-1990年,为我国住宅建设振兴发展时期。
经历了10年文革的经济停滞,拨乱反正,百业待兴,城镇住宅建设重新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6)1991年直至目前,为加速改革与全面发展时期,该时期正值国民经济“八五”、“九五”、“十五”计划实施阶段,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全面加速。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住宅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开始由适用安全的基本需求逐步走向舒适、健康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历年增长情况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居住建筑在建设规模急剧扩大,建造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供应机制也实现了向市场化、商品化转型的变革、住宅建设与供应已成为广大居民消费的热点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当今我国居住建筑发展空前繁荣的景象,正展现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也是国家走向全面复兴的重要标志。
1.2居住建筑的适居性居住建筑的基本功用在于为人们提供居住生活所必须的建筑空间环境,但是,人们对居住建筑空间环境的需求总是复杂多样的,选择条件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1.2.1适居性反映着居住建筑空间环境综合的技术经济性能,是人们择居的基本要求。
居住建筑适居性的主要构成要素通常应包括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适应性、环境协调性和经济合理性诸多方面。
1.2.2为圆满实现居住建筑的适居性设计目标,设计者必须在居住区环境规划和居住建筑项目设计的实践中努力把握以下诸项基本设计原则:(1)正确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2)正确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3)正确体现建筑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共生的设计理念(4)正确体现环境心理学和生态建筑学的设计理念(5)正确体现公众居住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平衡的设计理念。
1.3适居性设计的技术标准根据居住建筑适居性的构成要素,按照其基本设计原则实现确定的设计目标,还需要依靠相应的技术措施保障。
1.3.1在以往计划经济年代,我国设计者对此标准的制定方法了解甚少也较少关注。
建筑设计者不仅应重视相关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而且也应重视有关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的综合研究。
(1)国民居住发展目标定位国民居住发展目标是国家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目标制定的居住生活水平的建设目标(可简称国民居住目标),它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居住建设投资宏观控制的基本依据,也是国民居住消费水平和承受能力的总体定位。
(2)社会居住模式预测一定时期内,国民居住发展目标制定后,为落实住房建设和供应的具体实施计划,必然涉及住房供应的类型,空间形式和相应技术要求,需要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对住房供应对象的组成特征、居住方式和变化趋向进行研究,也就是对社会居住模式的变化趋向进行量化的科学分析,以确保住房供应的适用性和使用的长效性。
(3)居住行为模式分类1〕依据居住行为特性对户内空间进行合理地功能分室和生理分室是套型设计的主要任务。
2〕住户主要成员在一定生活方式中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居住行为,可称为居住行为模式1.3.2居住空间的质量标准是居住建筑适居性设计标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人们对居住空间的精神性环境要求,将会变得更加重要。
(1)环境质量的生理要求与标准1〕室内空气环境质量居室环境的空气质量应保持一定的洁净度,其中最重要的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能高于人们健康生活必需的限度。
装修房室内空气质量标准2〕室内热环境质量(A)热环境质量要求与评价方法:让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保持热平衡,对居住的健康与舒适至关重要。
居室内热环境参考指标(B)改善室内热环境质量的措施:影响室内热环境PMV值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室温和房间平均辐射温度,因此保持室内温度与人体温度的良好关系,是提高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关键。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A〕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措施(a)建筑隔热措施。
建筑隔热措施以屋顶隔热最为重要,其次是西墙和东墙。
(b)房间自然通风组织。
合理组织自然通风,引风入室,争取穿堂风应该是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的主要途径。
(c)外立面遮阳措施。
主要用以阻挡直射阳光从窗户进入室内,对冬冷夏热地区宜采用临时性轻便遮阳措施,对冬暖夏热地区宜采用固定建筑遮阳构件,并与绿化结合处理。
B〕改善冬季室内热环境措施(a)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
应用高效保温材料提高外墙热阻,可节约冬季采暖区建筑能耗,提高室内热舒适度,对非采暖区因效果甚微,应另做考虑。
(b)加强门窗的密封保温性能。
门窗的热损失占房间总热损失的65%以上,是建筑外围护结构保温的薄弱环节,改进门窗构造与材料,增强保温密封性能尤为重要。
3〕室内光环境质量(A)光环境质量要求和意义:居住空间的光环境由天然光环境和人工光环境两部分组成。
包括日照,采光和照明三方面的要求。
创造良好的室内光环境的意义在于:(a)增进人体和视力的健康,并在心理上增进居住空间的舒适感。
居室中天然的光线随时变化,具有调节人体机能生物钟节奏的作用,适度的日光照射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和杀菌消毒,明亮的室内天然采光更有益于保护视力。
同时,明媚的阳光可给人以光明和生命的象征,促进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b)为居住空间中展开各种日常生活行为提供良好的视觉条件和环境氛围,以提高劳作效率,增进活动的安全性和舒适赶。
(c)正确处理天然采光设计和人工照明设计的关系,有利于从建筑整体上节约能源。
天然采光设计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人工照明设计主要应由建筑电气设计完成,主要涉及照明标准确定,灯具设计和灯具布置等技术问题。
(B)确保光环境质量的设计措施和控制标准:为创造居住建筑室内良好的光环境,建筑设计上应争取良好的朝向,确保足够的建筑日照间距,立面窗户的开设应确保足够的采光面积。
建筑电气设计上,应提供合理照明水平。
居住建筑窗洞口面积与房间地面面积之比率居住建筑室内照明标准4〕室内声环境质量(A)声环境质量要求和意义。
声环境是指居住建筑内、外各种噪声源,在住户室内形成的对居住者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的声音环境。
(B)住户室内声环境质量标准和设计措施居住建筑室内允许噪声标准制定的原则,一是符合人们健康生活的需要,二是符合国家经济与技术条件的允许,即是考虑需要和可能的结合兼顾。
居住建筑室内允许噪声级居住建筑空气声隔声标准居住建筑撞击声隔声标准5〕环境质量的心理要求与标准(A)空间环境的心理学意义(a)社会美育意义(b)心理健康意义(c)空间功能是满足心理需求的基础。
(B)空间环境的心理标准(a)安全感与健康性(b)私密性与开放性(c)自主性与灵活性(d)闲适感与情趣性(e)自然感与回归性1.4居住建筑未来发展趋向1.4.1新世纪人类住区共同的发展目标人类美好的住区环境离不开美好的居住建筑环境的建设。
《人居议程》在世界各国执行的情况表明:21世纪是世界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提出走向全面实施的世纪,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世纪人类共同发展的主题和目标。
1.4.2我国人居环境与住宅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相对于13亿庞大的人口规模,我国仍属于资源相当贫乏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重复西方发达国家有国历史教训的发展老路。
中国人居环境和住宅建设的健康发展,对于解决世界性的人居环境问题无疑是一项重大的贡献。
然而,在肯定住宅产业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住宅建设和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
(1)资源耗损巨大(2)能源浪费严重(3)环境污染加剧1.4.3国外居住环境和住宅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完成了战后重建和基本满足住房数量需求的基础上,住区发展和住宅建设出现了新的重要变化。
(1)重视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多元化的住房需求1〕探索城市住区规划模式的变革2〕尊重与保护城市文脉,探索新的城市居住模式3〕维护城市生态,寻求住区规划与自然环境相适应(2)注重建筑的内在品质,提高居住空间的综合性能1〕通过各种法规的制定,保障住宅综合性能的不断完善,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
2〕不断开发和更新住宅部品和设备的生产技术,提高住宅部品与设备的生产质量和成套配置水平。
3〕采用工业化方式生产与安装住宅装修材料,成品住宅完成装修后销售,确保质量的均好性。
4〕居住空间设计提倡简约、朴实和回归自然的空间品质。
(3)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和居住的舒适度,开展健康住宅技术研究1〕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计划和政策,有效降低住宅建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