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与十二星座
中国的3垣4象28宿1465颗星
中国的3垣4象28宿1465颗星在古人眼中,天与人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冥冥之中那股支配季节更替与群星运行的力量,同时也支配着尘世间的各种事件。
星空是人间在天上的投影。
天垂象,见吉凶,王朝更迭,国运兴衰,帝王命数,苍生祸福,皆可从星象中得到映射与预警。
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自古以来便影响深远。
早在上古蛮荒之际,逢清明晴朗之夜,古代部落中的巫觋们便会庄严肃穆地夜观天象,与天人进行一番心灵感应。
虽说《尚书》中曾提到,北方天帝颛顼为垄断地人与天神的交往手段,早早便命重、黎二神将天地间的物质通道昆仑山“绝地天通”了。
幸而天地间的精神通道尚未断绝,只是需要在星占学家的帮助下,人间帝王们方可究天人之际,知天人之意。
夜空如此广袤,星海如此浩瀚,既要观天,便需对星空加以划分,对星辰加以命名。
古代星占学家们以想像为线,将若干相近的星辰联在一起,组成“星官”。
每一星官又有专门的称谓。
星官不同于西方天文学中用来指称一片有着划定天界的“星座”,它是对一组恒星的称呼,没有明确的天界。
现今传世关于星官的系统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天官书》,涵括了远古巫咸、楚人甘德、魏人石申三位古星象大师之说。
西晋时的太史令陈卓搜集这三家的星经与星图,汇总成《晋书·天文志》。
其后历经数千年发展,至唐代,《步天歌》用浅近的语言历叙了天上1465颗星的位置,将星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共31个部分,成为古代星占学划分星空的准绳,沿用千年之久。
由于略显文言化,时至今日,许多地方仍蒙有神秘的面纱,令人浮想联翩。
星空区划总的来说,中国星座大的框架是“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体系。
为什么分成二十八份呢?因为月亮也大致在这条“带子”里运行,不过月亮走得比太阳要快得多,月亮在恒星背景上是27天多走一圈,所以古人凑一个整齐的数:28,让月亮大约一天走一份。
28可以被4整除,这样记录太阳行走时又可以将这二十八宿分成4份,每份是一个季节。
瞧,古人考虑得还是很周到的。
中国古代星空区划之星官、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中国古代星空区划之星官、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中国古代为识星辰和观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
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
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
在唐代,三垣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划分体系,类似现代天文学中的星座。
星空区划星官中国古代的星空区划历史悠久,在方法上也自成一体,早在殷周之际就有了将赤道附近的恒星划分为二十八宿的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较为详细的对亮星的分群和命名,但当时列国割据,各成一体。
到西汉时,才趋向统一,并形成较完整的系统。
《史记·天官书》就反映了当时的区划情况。
中国古代划分星空的基本单位"星官",也就是把相邻的恒星组合在一起,构成各种图案,并分别取一个名字,称为星官。
若干小星官又可合成大星官。
后来,星官不仅指星群,同时也指天区。
主要的大星官就是三垣和二十八宿,在唐代《步天歌》中,三垣和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区划体系。
三垣指北天极附近的三个较大的天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紫微垣包括天北极周围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座;太微垣包括紫微垣与二十八宿之间的狮子座、后发座、室女座、猎犬座等天区;天市垣包括相应的蛇夫座、巨蛇座、天鹰座、武仙座、北冕座等天区;二十八宿主要位于黄道区域,之间跨度大小不均,且分为四大星区,称为四象。
三垣三垣是北天极及周围三个较大的天空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每垣内含若干星官,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左右环列,其形如墙垣,故称之为"垣"。
唐代《开元星经》辑录的《石氏星经》中就有紫微垣和天市垣,说明这两垣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
而太微垣之名则出现较晚,《史记》中虽有此相当的星官,但未命名"太微垣",直到隋唐才正式有"太微垣"之名。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位居北天中央,故又称中官或紫微宫。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曾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
不同的领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相关内容非常庞杂。
四象二十八星宿和三垣的起源远在周、秦以前。
三垣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四象(或作四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四象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
每象各分七段,称为“宿”,总共为二十八宿。
•中文名三垣四象二十八宿起源 : 上周时期三垣 : 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四象 :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宿:星空的划分作用 : 古代天象的观察起源地 : 中国目录三垣编辑三垣是北天极周围的三个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三垣成为三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也以三垣的名称为名称。
中国古代的星受区划历史悠久,在方法上自成一体。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有这样的特点,因为观测者地理的纬度是在黄河流域,也就是北纬35度左右,所以他重视的天区,他所重视观测的天区,只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北天极所在的北天区,还有一个就是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星。
所谓的北天极也就是地球的正北的方向,我们可以想象,将地球的北极点和南极点用一条可以无限延伸的直线连接起来。
这条直线从地球的南北两极分别伸向无穷远。
向北的这部分所指的方向就是北天极的位置,另一侧对应的当然就是南天极了。
但是,我们在北半球的祖先只能看到北天极。
古代中国人民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以北天极为中心,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
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
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
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
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
紫微垣: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
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三垣《史记·天官书》将地球上看到的北天极一片天空划分为紫薇、太微、天市,此即“三垣”。
四象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内移动的轨道,即黄道。
此乃地球上最美妙的处所,故又被古人视为“黄道吉日”。
古人又将黄道附近的星空分出东、西、南、北四方,并分别用相应的吉祥灵兽代表。
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白雀;北方:玄武。
此即为“四象”。
二十八星宿古人又将每象分七宿,依次为:(一)东方苍龙形象是一条腾空而起的飞龙,双角、三爪、四脚、遍体鳞甲,作吞云嘘气、目空万物、不可一世之势。
(1)角:在室女座,因如羊角,故名。
有二星,角宿一去黄道不远,角宿二位于黄道线上。
(2)亢:在室女座有四星,皆三等星。
因四星直上高亢。
《礼·月令》:“种夏之月,昏,亢中。
”(3)氐:在天秤座,有四星。
《尔雅》:“天根,氐也。
”氐作底,根柢,故名氏。
《礼·月令》:“季冬之月,旦,氐中》”(4)房:在天蝎座,是天蝎的头。
有四星,《尔雅》云:“天驷,房也》”(5)心:在天蝎座,心又名商星。
有三星,一个是一等星。
《尔雅》:“大辰,房、心、尾也。
”“大,火谓之大辰。
”《诗·绸缪》:“三星在户。
”注:“三星,心也》”《诗·七月》:“七月流火》”(6)尾:在天蝎座,是天蝎尾。
有九星,《礼·月令》:“孟春之月,旦,尾中》”(7)箕:在人马座,似箕,有四星。
(二)西方白虎形象是一只张牙舞爪的跃虎,四脚五爪、怒目短耳、长尾,作腾云驾雾之姿。
(1)奎:有十六星,九座在仙女座,七座在双鱼座。
(2)娄:分三星,在白羊座。
《尔雅》有“降娄,空娄也。
”(3)胃:有三星,在白羊座。
《史记·天官书》云:“胃为天仓。
”似胃,天仓为库房。
(4)昴:有七星,在金牛座。
《尚书,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尔雅》:“大梁,昴也。
”“西陆,昴也。
”《广雅》:“昴,谓之旄头。
中国古代的星座: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
(即: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四象下辖二十八宿。
三垣之紫薇垣
包括北斗七星和北极星,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紫微宫即皇宫的意思,各星多数以官名命名。它的天区大致相当于现今国际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龙、猎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后、英仙、鹿豹等星座。
玄武操控寒冰风雪之力(黑暗冰暴),色黑,属水,为北方护兽,镇守北宫星宿
中国古代的星座: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
我国古代创造了自己的星区划分体系,把天上的恒星分成不同的星区组合,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自春秋战国起,星象划分基本成形。历代沿用达千年之久,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三垣之天市垣
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东南方向,约占天空的57度范围,大致相当于武仙、巨蛇、蛇夫等国际通用星座的一部分,包含19个星官(座),正星87颗,增星173颗。它以帝座为中枢,成屏藩之状。天市即集贸市场,《晋书·天文志》中云:“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故星名多用货物、星具,经营内容的市场命名,如,《晋书·天文志》云:帝座“立伺阴阳也”,斛和斗“立量者也”,斛用以量固体,斗则用以量液体,列肆“立宝玉之货”,是专营宝玉的市场,车肆“主众货之区”,是商品市场,市楼“市府也,主市价、律度、金钱、珠玉”等。
(即: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壁宿)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中国四大圣兽,又称四神兽。
一天二级三垣四象五官十二次二十八宿
一天二级三垣四象五官十二次二十八宿古天文学习是个枯燥的过程,我尽量以最直白的话语来讲解他。
当学习一段时间后,肯定会有一些实质性的讲解,比如占星、天星择日、天星风水、天星命理等。
其实古天文学是学习和研究易经的基础,比如在古代学习易经,初学者需要读懂《春秋》这本书。
现在搞易经的很少会看的,因为看不懂,里面涉及到了许多天文学的术语。
所以我先讲原理性的东西。
至于说六十四卦、八字、奇门遁甲、大六壬市面上看到的数术,后续读者喜欢的话,也可以为大家讲讲的。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订阅我的头条号吧。
言归正传,继续讲解古天文知识。
人类在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粗略而后逐渐细微化。
古人在研究天体运行过程当中,对星空的划分也是逐渐完善的。
从史料记载中,并不能划定星官区域的划分是先有三垣或者四象,再有二十八宿。
史实记载最早的应该以四象为划分的天体认识。
随着对星象观测的进步,不断完善,创立了三垣二十八宿天区。
为了方便读者学习和认识,我把自身学习过程中的归纳加入了进来。
一天:天就是无极。
无边际,无穷尽,是无终。
是说宇宙还未诞生,虚无缥缈,宇宙还处于一种没有前后,没有左右,没有上下,没有中心,没有边界的混沌状态。
古圣先贤把这种抽象理解的混沌状态称之为“无极”。
二级: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对应到古天文学星象学中就是南北天区。
因为我们生活在北半球,依照中原地区为太极点的话,仰望星空看到的天区只能为半个天区,另一半位于地平线之下。
假想没有地平线,以无极的形态存在,看到的天区才是全天区。
所以古人研究的紫薇垣中的星官大部分布列于头顶可视的范围内。
三垣:分别是“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
“三垣”之中的“紫薇垣”,象征皇宫,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太微垣”,象征着天庭办公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着天庭繁华街市。
古人这种划分方式是把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分配到了天庭,把天空中的星官对应人世间的人生轨迹,通过星官的明暗体现、天空中星曜的交替轮回,能过判断人世间的吉凶祸福。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与十二星座
什么是黄道十二星座星座与「黄道十二宫」星座相信大部分人对星座的认识,只限于在消闲杂志中看到的十二星座。
其实这十二星座只是全天八十八个星座的一部分。
黄道十二宫全天共有八十八个星座,这个标准星座数目是国际天文联会在1930年确立的。
而大家在消闲杂志看到的星座,就是著名的「黄道十二宫」。
这些星座正位于太阳在天空中必经的路线「黄道」之上,因此称为「黄道十二宫」。
而你们所属与哪个星座,就是决定于你出生时太阳正位于哪个星座。
不过这一切而现时二千多年前的事了。
经过二千多年,十二星座的日期与天象已经不吻合。
并由于地轴以二万六千年的周期摆动,黄道在天空的位置亦因此出现变动。
这种地轴周期摆动的运动,称为「岁差」。
结果,每隔二千多年,太阳到达每一宫的时间便会推此约一个月。
现时的春分点并不在白羊座,已经退到双鱼座了。
此外,黄道现在不只经过十二星个星座,还夸过第十三个星座蛇夫座。
按下左边的对照图,你便可以找出现在太阳在你出生时所经过的星座与传统星座的分别。
星座的起源远古时候的人们为了从畜牧、农耕,必须详细了解季节的变化。
他们注意到季节不同,天上的星星排列也不同,为方便一记忆及把这些知识流传,于是运用幻想力把天上杂乱无章的星星串连起来,这就是星座的起源了。
西方的星座西方星座源于古希腊,提及星座的最早文猷,见载于一首公元前270年希腊诗人Aratus 所著之诗歌Phaenomena中。
诗中可见,还在Aratus之前,星座一词已为人类所知晓。
Aratus所提及之星座,完全没有近南天极上空之星体。
这大概是因为这些星体,皆位于星座命名人当年所处地域的地平线之下。
从这些未经测缯的天域范围,我们可以推断,当年为星座命名的人们大概都居住在北纬36°左右,即希腊以南,埃及以北的地方,亦即古巴比伦及Sumer所在。
由于地球自转时的岁差现象,地球南北极与南北天极会随着时间作周期性偏离。
据推算,这片未经测缯的天域,正好处于公元前2000年的南天极之上,而这时亦正好是古巴比伦人和Sumerians所身处的年代。
中华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中华三垣四象二十八宿20030123大约在7000年前,中国古人已经把星空划分成龙和虎两大区域了,这在世界上也是处于领先水平的。
中国古人很早就把星空分为若干个区域。
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里的“天官书”中,就把星空分为中宫、东宫、西宫、南宫、北宫五个天区。
隋代以后,星空的区域划分基本固定,这就是在中国人们常说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三垣”就是天上的3座城堡,是把北极周围的星象分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三个区域。
太微垣在紫微垣西南方。
太微是政府的意思,太微垣中的星星多以朝中官员和场所来命名。
天市垣在紫微垣的东南部、太微垣的东边,天市垣是天上的都市,天市垣中的星名均以与皇帝有关的人员,名诸侯国的地名以及某些货市的名称命名。
大约在7000年前,中国古人已经把星空划分成龙和虎两大区域了,后来逐渐形成了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后来又把四象的每一象各分为七段,每一段叫“宿”,共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在天空中的位置正好是月球在天上运动的轨道经过的地方。
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周是27天多,一天恰好经过一宿。
在每一宿里都有许多星星,古人给它们分别起名,分成众多星官。
当时所发现的2442颗星被划分为207个星官,这些星官又被分列入二十八宿中。
中国古人就是根据这些制定历法的。
我国星象最常用叁垣二十八宿,偶而也提到四象 (或四维、四兽),叁垣、四象和二十八宿孰先孰後的问题仍然是个悬案。
通常将黄道带上的二十八宿分成四个大天区,用动物的名称来命名叫做四象,每「象」都含七宿: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二十八宿在中国古天文学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除了恒星的观测以它作基础外,特殊天象的出没,也是用它来作为记录方位的依据。
古中国二十八宿与西方星座对照
古中国二十八宿与西方星座对照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角宿有星二,属室女座(α,ζ),角宿一(Spica, αVir)即此座α,角宿二(即室女座ζ星。
三等星)亢宿有星四,亢宿一(室女座κ)。
亢宿二(室女座ι),亢宿三(室女座φ),亢宿四(室女座λ)氐宿有星四,均属天平座,),氐宿一(即天秤座α),氐宿二(天秤座ι),氐宿三(天秤座γ),氐宿四(天秤座β),房宿有星四,房宿一(天蝎座π),房宿二(天蝎座ρ),房宿三(天蝎座δ),房宿四(天蝎座β)心宿有星三,心宿一(天蝎座σ), 心宿二(天蝎座α), 心宿三(天蝎座τ),尾宿有星九,尾宿一(天蝎座μ1),尾宿二(天蝎座ε),尾宿三(天蝎座ζ),尾宿四(天蝎座η),尾宿五(天蝎座θ),尾宿六(天蝎座ι1),尾宿七(天蝎座κ),尾宿八(天蝎座λ),尾宿九(天蝎座υ)箕宿有星四,均属人马座,亦名南箕,箕宿一(人马座γ),箕宿二(人马座δ),箕宿三(人马座ε),箕宿四(人马座η)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宿有星六,均属人马座,亦称南斗。
斗宿一(人马座φ),斗宿二(人马座λ),斗宿三(人马座μ),斗宿四(人马座σ),斗宿五(人马座τ),斗宿六(人马座ζ)。
牛宿有星六,均属摩羯座,牛宿一(摩羯座β),牛宿二(摩羯座α2),牛宿三(摩羯座ξ2),牛宿四(摩羯座π),牛宿五(摩羯座ο),牛宿六(摩羯座ρ)女宿有星四,三属宝瓶座,女宿一(宝瓶座ε),女宿二(宝瓶座μ),女宿三(宝瓶座β),女宿四(宝瓶座κ)虚宿有星二,虚宿一即宝瓶座β,虚宿二即小马座α,共称美丽双星。
危宿有星三,第一星即宝瓶座α,第二星与第三星即飞马座θ﹐ε。
中国古代天文学三垣四象九野二十八宿
中国古代天文学三垣四象九野二十八宿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星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为:上垣(太微垣)中垣(紫微垣)下垣(天市垣)三垣指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太微垣三垣的上垣。
在北斗之南,轸宿和翼宿之北,有星10颗,以五帝座为中枢,成屏藩形状。
东藩4星,由南起叫东上相、东次相、东次将、东上将(即室女座γ、δ、ε与后发座42);西藩4星,由南起叫西上将、西次将、西次相、西上相(即狮子座ζ、η、ζ、δ);南藩2星,东称左执法(即室女座ε),西称右执法(即室女座β)。
太微垣名称始见于唐初的《玄象诗》。
紫微垣三垣的中垣。
在北斗东北,有星15颗,东西列,以北极星为中枢,成屏藩形状。
东藩八星,由南起叫左枢、上宰、少宰、上弼、少弼、上卫、少卫、少丞(即天龙座η、ζ、ε、δ、λ、73,仙王座π,仙后座23)西藩7星,由南起叫右枢、少尉、上辅、少辅、上卫、少卫、上丞(即天龙座α、χ、ι,鹿豹座43、9、H1)左右枢之间叫“阊阖门”。
紫微垣名称最早见于《开元占经》辑录的《石氏星经》中。
紫微垣再细分成紫微左垣、紫微右垣、以及它们所包围靠近北天极的区域。
这裡北极是个星官,包括太子(北极一)、帝(北极二)、庶子(北极三)、后宫(北极四)、天枢(北极五,又名北极、纽星) 五星。
紫微左垣和紫微右垣亦称东垣和西垣。
垣即墙,是紫微垣的城墙,左右垣中的星皆為文官武将。
天市垣三垣的下垣。
在房宿和心宿东北,有星22颗,以帝座为中枢,成屏藩形状。
东藩11星,由南起叫宋、南海、燕、东海、徐、吴越、齐、中山、九河、赵、魏(即蛇夫座ε,巨蛇座μ,蛇夫座λ,巨蛇座ε、ζ,天鹰座δ,武仙座112、ν、κ、ι、δ);西藩11星。
由南起叫韩、楚、梁、巴、蜀、秦、周、郑、晋、河间、河中(即蛇夫座δ,ε、δ,巨蛇座ε、α、δ、β、γ,武仙座χ、γ、β)。
古天文基本常识之三垣四象二十八宿详解(文末有赠书福利)
古天文基本常识之三垣四象二十八宿详解(文末有赠书福利)在古天文学中,古人是以北极星为中心,将天球上我们所能观测到的恒星所在的范围划分若干区域,称为星官或星宿,并按在照人间的思维习惯将这些恒星区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它们分别叫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四象二十八宿三垣,即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在前两期的视频和文章中,我们了解了古人认为的天之中心是北极星,也学习了还有北极星附近的北斗七星,三垣的分布相当于是围绕着北极星呈三角形状排列,垣的意思是城墙,其中紫薇垣位居中央,就类似于我们的紫禁城,代表着天庭的中枢所在,包含三十九个星官,这里居住有对应着人间皇帝的紫微星,紫微星其实就是我们的所说的北极星,号称“斗数之主”,古代研究者都把紫微星当成帝星。
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陪伺在紫薇垣的两旁,太微垣类似于天庭的行政机构,位于紫薇垣的东北方向,北斗之南,包含二十个星官,而天市垣类似于天庭的街市,位于紫薇垣的东南方向,包含十九个星官,呈屏藩之状。
太微垣天市垣上述三垣就代表着天庭,有了天庭就得有护卫者,所以古人就把天庭四周的恒星划分为二十八星宿,紧紧拱卫保护着,并按东、西、南、北方向均分,每个方位有七宿,按照古人的方位和观星习惯,进一步对二十八宿进行很形象的划分。
在左边东方,有角、亢、氐(dī)、房、心、尾、箕七宿,七宿形状如一条长龙,所以叫左青龙;前为南方,有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七宿形状如鹑鸟,所以叫前朱雀;在右边西方,有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七宿,七宿形状如虎,所以叫右白虎;后为北方,有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七宿形状如龟蛇,所以叫后玄武。
汉代天文学家曾形容为:“苍龙连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飞于前,灵龟圈首于后”,由这二十八宿共同组成了四只神兽,保护着天庭的安全。
四象二十八宿了解了这些星象名词,我们就能读懂很多古代典籍里的文字了,例如“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意思是月亮附丽于毕宿时,将会大雨滂沱,古人行军打仗观此星象可作参考。
中国古代星座与现代的对应表
中国古代星座与现代的对应表古人们为了认识星星、研究天体,很早便人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区域,中国称之为星官,西方唤之为星座。
中国古代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最早的完整文字记录见诸于《史记·天官书》中。
三垣者,北天极附近的三个区域: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垣的分划并不太严格明确,紫微垣大致包括小熊座、天龙座、鹿豹座、仙王座、仙后座、大熊座、牧夫座、猎犬座、御夫座等。
太微垣则相当于以下几个星座的区域:狮子座、后发座、室女座、猎犬座、大熊座、小狮座等。
天市垣则相对更近夏秋的银河区域,即包括了蛇夫座、巨蛇座、盾牌座、天鹰座、武仙座、北冕座等等。
二十八宿分成四大星区,称作四象,以动物命名之: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等七宿。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等七宿。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等七宿。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等七宿。
二十八宿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汉代天文学家曾形容为:“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踞于右,朱雀奋飞于前,灵龟圈首于后”。
实际上这描述了我国中原地区初春季节黄昏不久后的天象。
二十八宿中最大的为井宿,赤经跨度约有33度左右,而最小的觜宿和鬼宿,仅只2—4度。
我国的恒星命名系统大约形成于公元270年,三国时代吴国太史令陈卓编成了一本包含283个星官、共1464颗恒星的星表。
其中很多都是以封建皇朝帝王将相的官名来命名的。
西方的星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以前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巴比伦人。
到公元二世纪时,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大体上已把北天区域的星座确定了下来,而南天区域的星座的确定则是在环球航行成功之后、十七世纪的事了。
1603年,根据德国天文学巴耶(J·Bayer)的建议,恒星命名按星座分区,即在每个星座内根据亮度顺序,以希腊字母表示之。
但是希腊字母仅只24个,星座中的恒星一般远不止24颗,如大熊星座内肉眼可见的恒星有125颗之多。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英国的弗兰斯提德(J·Flamsceed)于1712年发表了一个星表,其中的恒星都按星座中的赤经次序编号,因此,目前除星座中24颗亮星已有希腊字母表示之外,都以星表中的号数加上星座名命名的,如天鹅座61星、大熊座81星等等。
中国战国时期天文历法:“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中国战国时期天文历法:“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天文学体系。
在星体坐标系的建立、阴阳历法的建立、宇宙结构与演化理论的形成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春秋时期,为了观察和研究各种天体现象以及太阳、月亮和五星在天空中的运动,人们对天空现象(恒星)有了较为准确的划分,即恒星的分布。
由此,丰富了“星官”的知识,形成了“三垣”、“四象” 、“二十八宿”的星坐标系。
“星官”在现代被称为“星座”或“星”。
为了了解星星,观察天体现象,中国古代人把天空中相邻的星星结合起来,分别命名为星官。
星官的名字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古人的生产和生活,以及神话和传说,比如营室、壁、箕、毕、井、斗。
它们代表阳谷的房屋、墙壁、垃圾桶、捕兔的小网、水井和盛酒的容器等。
像牵牛星和织女星这样的名字来自于神话。
此外,一些星官的名字是将阶级阶层的社会结构映射到星空的反映。
例如,北极星附近的宫殿就是“太常居”。
中心是皇星(小熊座β),周围有许多星星,如太子(小熊座:γ)、正妃(勾陈一,小熊座a)等。
还有对应帝车的北斗七星和代表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和司禄的六星组成的作为天府的文昌宫等。
据古代文献统计,战国前中国的星官约有38人,其中包括200多颗星,公元前2世纪司马迁的《史记·天宫书》也有这样的记载。
在“天书”中,约有500颗恒星92座星官全部被系统地记录下来。
中国古代最常见的恒星是三垣、四象和二十八宿,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天文空间划分体系。
这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的说法是在战国时期或战国之后形成的。
三垣的每一垣都有东西两藩的诸星围成墙垣的样子,所以就叫三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位居北天中心地位,故被称为中宫或紫宫、紫垣等,意为皇宫;它约莫相当于当今所谓“恒见圈”的拱极星区,包含现代所说的小熊、大熊、天龙、猎犬、牧夫、英仙、仙王、仙后、武仙、鹿豹等星座。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阶地,位于北斗星以南紫微垣的东北方向。
古代星空如何划分?三垣、四象、二十八宿,隐藏着流传千年的神话
古代星空如何划分?三垣、四象、二十八宿,隐藏着流传千年的神话展开全文每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都会看到天空中闪耀的群星,不由想到:星空是如此浩瀚,在这片仿佛没有尽头的星空中,又隐藏着怎样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呢?古代观星在遥远的古代,古人们的科学技术并不足以支撑他们去更多的了解星空的秘密。
他们根据星星表象、运动轨迹、位置的规律变化等特征,将这些它们分成了若干个区域,于是古代天文学就产生了。
早在商代的时候,古人就将赤道附近的恒星划分成了28个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十八星宿”。
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人们开始对天上的星星进行详细的分类和命名,只不过因为各个国家文化背景与学说的影响,这些星域和星星的名字各成一体,不尽相同。
直到西汉,古人对星空的划分和命名才趋向统一,形成了后来的“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
“三垣”是北边天空比较大的三块区域,分别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之所以被称为“垣”,是因为这三块区域的边界上有许多繁星间隔,就像墙垣一样。
北天中间位置是紫微垣,紫薇代表着皇权,所以紫微垣被认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太微垣位于紫微垣的东北,被认为是天帝和大臣们办公的地方,所以太微垣星名多与官名有关。
天市垣位于紫微垣的东南,被认为是天上的集市,星名多用商品、货物、星具等命名。
古人把天空的东、南、西、北四方天上的星星想象成了四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分别是:东方为青龙象、西方为白虎象、南方为朱雀象、北方为玄武象,也就是“四象”。
四象又称“四灵”或者“四神”,在天文阴阳学中与四季天象对应,即少阳、太阳、少阴和太阴;在五行学说中,“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又与“东方木、西方金、北方水、南方火”对应。
为了观察日、月、金、木、水、火、土七颗星辰的运动,古人在南中天里选择了二十八颗星星作为对照的标记,并将这二十八颗星星称为“二十八宿”。
后来,二十八宿逐渐演变成了二十八天区的主体,古人更是用28种动物将二十八宿神格化,比如角木蛟、亢金龙、昂日鸡等等。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与十二星座
什么是黄道十二星座星座与「黄道十二宫」星座相信大部分人对星座的认识,只限于在消闲杂志中看到的十二星座。
其实这十二星座只是全天八十八个星座的一部分。
黄道十二宫全天共有八十八个星座,这个标准星座数目是国际天文联会在1930年确立的。
而大家在消闲杂志看到的星座,就是著名的「黄道十二宫」。
这些星座正位于太阳在天空中必经的路线「黄道」之上,因此称为「黄道十二宫」。
而你们所属与哪个星座,就是决定于你出生时太阳正位于哪个星座。
不过这一切而现时二千多年前的事了。
经过二千多年,十二星座的日期与天象已经不吻合。
并由于地轴以二万六千年的周期摆动,黄道在天空的位置亦因此出现变动。
这种地轴周期摆动的运动,称为「岁差」。
结果,每隔二千多年,太阳到达每一宫的时间便会推此约一个月。
现时的春分点并不在白羊座,已经退到双鱼座了。
此外,黄道现在不只经过十二星个星座,还夸过第十三个星座蛇夫座。
按下左边的对照图,你便可以找出现在太阳在你出生时所经过的星座与传统星座的分别。
星座的起源远古时候的人们为了从畜牧、农耕,必须详细了解季节的变化。
他们注意到季节不同,天上的星星排列也不同,为方便一记忆及把这些知识流传,于是运用幻想力把天上杂乱无章的星星串连起来,这就是星座的起源了。
西方的星座西方星座源于古希腊,提及星座的最早文猷,见载于一首公元前270年希腊诗人Aratus 所著之诗歌Phaenomena中。
诗中可见,还在Aratus之前,星座一词已为人类所知晓。
Aratus所提及之星座,完全没有近南天极上空之星体。
这大概是因为这些星体,皆位于星座命名人当年所处地域的地平线之下。
从这些未经测缯的天域范围,我们可以推断,当年为星座命名的人们大概都居住在北纬36°左右,即希腊以南,埃及以北的地方,亦即古巴比伦及Sumer所在。
由于地球自转时的岁差现象,地球南北极与南北天极会随着时间作周期性偏离。
据推算,这片未经测缯的天域,正好处于公元前2000年的南天极之上,而这时亦正好是古巴比伦人和Sumerians所身处的年代。
中国古代星宿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中国古代星宿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中国古代的星宿划分历史久远,自成一体。
以北天极为中心,将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配合在一起,每个组合取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叫做星官。
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便是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指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三垣成为三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也以三垣的名称命名。
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概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四象古人把全天二十八星宿依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划分成四区,每一区包含七个星宿,并依据各部分中七个星宿组合的形状,用四种与之相似的动物来命名,称为四象或四陆,对应关系如下: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夏末秋初夜空的蛇、龟,故称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越出深秋初冬,称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寒冬早春出现在天空中的朱雀,故称南官朱雀。
苍龙、玄武、白虎、朱雀统称为“四象”。
另外,二十八宿还可以与二十八种动物一一匹配:东官苍龙:角木蛟,亢金龙,氐土骆,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北官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貐。
西官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南官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与二十八宿密切联系的词语,如参商。
《左传·昭公元年》里有这样的故事:高辛氏帝喾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阏伯,小的名实沈。
弟兄俩关系很不和睦,天天打仗。
高辛氏没有办法,只好把阏伯安排到商丘去,那儿是归商星(也就是心宿)主管的;把实沈安排到大夏去,那儿是归参星(参宿)主管的。
参和商在天空中正好遥遥相对,一个升起,另一个便会落到地平线以下,他俩从此再也不能相见了。
他们死后,成为参商二神,还是永远不便相见。
现今形容意见不合,叫做“意见参商”;又形容不好相见,如“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诗),就是依据这个故事和参商二星此起彼落的现象而来的。
四象二十八宿
四象二十八宿四神即是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镇守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神兽,其顺序是东南西北:青龙、朱雀、白虎、玄武。
二十八星宿在夏朝初期就有记载,每一个星宿都由数颗恒星所组成,在《诗经》以及《尚书》中都有部份名称出现。
而根据二十八星宿出现的方位,又把它们分为青龙七宿、朱雀七宿、白虎七宿、玄武七宿,具体名称如下:青龙七宿: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朱雀七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白虎七宿: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玄武七宿: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每一宿各由不同数目的恒星组成,有的星宿包含十几颗至几十颗星,如奎宿和翼宿;有的宿只由两三颗星组成,如角宿、心宿。
古人把构成每一宿的的星用假想线连接起来,就构成了各种形状不同的图形。
二十八宿中的箕宿由四颗星构成,像畚箕形;斗宿由六颗星构成,像古代舀酒的器具「斗」;井宿由八颗星构成,像水井的形状等等.....。
较为著名的有昴宿,位于金牛座,又称为七姐妹;以前的水手,常藉由数这区域内的星星数目,来测量视力。
还有参宿,其实就是猎户座;而心宿,又称为商宿,是天蝎座;「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指的就是这两处,天蝎与猎户。
而俗称“积尸气”的鬼宿,则位于巨蟹座。
二十八星宿以七宿为一象,共分四象。
二十八宿与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是古代中国划分天区的标准,而古代的西方也将太阳运行的轨道分为十二个区域,这一点与东方不谋而合,西方的黄道十二宫就是所谓的十二星座,只不过西方以人文为主,所以发展出耐人寻味的浪漫故事,而东方则与自然相结合,发展出与动物有密切关系的十二生肖文化。
古人用二十八星宿来作为量度日月五位置和运动的标志,因此古书上所说的「月离于毕」〔即月亮依附于毕宿〕,「荧惑守心」〔即火星居心宿〕,「太白食昂」〔即金星遮蔽住昂宿〕等关于天象的话就不难理解。
二十八星宿不仅是观测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标,其中有些星宿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如在先秦时代,古人认为初昏时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参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等。
中国的二十八宿、十二分野与黄道十二宫,俯察中国天文地理
中国的二十八宿、十二分野与黄道十二宫,俯察中国天文地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但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观测天空的感受却并非如此,而是看到太阳用了一年的时间在天空中转动了一圈,这一圈太阳运动的轨迹,就是我们所经常说道的黄道(黄道原名天赤道,唐代改为黄道)。
古希腊人将这条黄道均匀分成了十二段,因其崇拜太阳神阿波罗,故而在每一段上都“建造”了一座宫殿,这也就是所谓的“黄道十二宫”。
是的,真实的传说和《圣斗士》里不一样,黄道十二宫守卫的不是女神雅典娜,而是他哥男神阿波罗。
黄道十二宫的名称与黄道附近的12个星座类似,即白羊宫、金牛宫、双子宫、巨蟹宫、狮子宫、室女宫、天秤宫、天蝎宫、人马宫、摩羯宫、宝瓶宫和双鱼宫。
这些事情是大家都已经很清楚的了,这里,也就无需赘言了。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同样也将黄道的区域均匀的分成了十二段,称为十二次或十二星次,也有人称作十二分星。
其名称依次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与古希腊不同,中国的周天十二星次,是先民观测岁星运动而确定的。
岁星即木星,古人很早就发现,木星大约十二年绕天空一周,便据此而创立了十二星次,以木星所在次来纪年。
先秦典籍中记载说:“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可见至少在商代末期,岁星纪年法已经广泛使用。
古代先民普遍认为,天上的形象可以象征人间的祸福,因此根据这十二星次,将地上的州国相对应,同样划分了十二个区域,使天地相对应,并据此来预测相应地域的吉凶灾祥,这一划分,称为十二分野。
其对应情况为:星纪(扬州,吴越)、玄枵(青州,齐)、娵訾(并州,卫)、降娄(徐州,鲁)、大梁(冀州,赵)、实沈(益州,晋)、鹑首(雍州,秦)、鹑火(三河,周)、鹑尾(荆州,楚)、寿星(兖州,郑)、大火(豫州,宋)、析木(幽州,燕)。
参阅《周礼·春官·保章氏 ●》郑玄注。
《周易·系辞》中说:“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详细解读二十八星宿对应十二地支图
详细解读二十八星宿对应十二地支图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
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最初是古人为比较太阳、太阴、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
“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是星座表之意,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
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
二十八宿的名称: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宿与十二地支对应关系地支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最核心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重要的符号。
地支来源古代二十八星宿另一种一年的表达方式。
地支创建的方法是采用二十八星宿部分星象符号。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东方称青龙: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南方称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西方称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北方称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貐*。
北方第七宿根据明代张岱编纂的《夜航船》为壁水貐(猰貐)(反犬偏旁,右边一个俞),音为“雨”观测方法古代观测二十八宿出没的方法常见的有四种:第一是在黄昏日落后的夜幕初降之时,观测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星宿,称为“昏见”;第二是此时观测南中天上的星宿,称为“昏中”;第三是在黎明前夜幕将落之时,观测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星宿,称为“晨见”或“朝觌”;第四是在此时观测南中天上的星宿,称为“旦中”。
中国古代的星官与现代星座
中国古代的星官与现代星座中国古代的星官与现代星座古人们为了认识星星、研究天体,很早便人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区域,中国称之为星官,西方唤之为星座。
中国古代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最早的完整文字记录见诸于《史记·天官书》中。
三垣者,北天极附近的三个区域: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垣的分划并不太严格明确,紫微垣大致包括小熊座、天龙座、鹿豹座、仙王座、仙后座、大熊座、牧夫座、猎犬座、御夫座等。
太微垣则相当于以下几个星座的区域:狮子座、后发座、室女座、猎犬座、大熊座、小狮座等。
天市垣则相对更近夏秋的银河区域,即包括了蛇夫座、巨蛇座、盾牌座、天鹰座、武仙座、北冕座等等。
二十八宿分成四大星区,称作四象,以动物命名之: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等七宿。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等七宿。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等七宿。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等七宿。
二十八宿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汉代天文学家曾形容为:“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踞于右,朱雀奋飞于前,灵龟圈首于后”。
实际上这描述了我国中原地区初春季节黄昏不久后的天象。
二十八宿中最大的为井宿,赤经跨度约有33度左右,而最小的觜宿和鬼宿,仅只2—4度。
我国的恒星命名系统大约形成于公元270年,三国时代吴国太史令陈卓编成了一本包含283个星官、共1464颗恒星的星表。
其中很多都是以封建皇朝帝王将相的官名来命名的。
西方的星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以前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巴比伦人。
到公元二世纪时,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大体上已把北天区域的星座确定了下来,而南天区域的星座的确定则是在环球航行成功之后、十七世纪的事了。
1603年,根据德国天文学巴耶(J·Bayer)的建议,恒星命名按星座分区,即在每个星座内根据亮度顺序,以希腊字母表示之。
但是希腊字母仅只24个,星座中的恒星一般远不止24颗,如大熊星座内肉眼可见的恒星有125颗之多。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英国的弗兰斯提德(J·Flamsceed)于1712年发表了一个星表,其中的恒星都按星座中的赤经次序编号,因此,目前除星座中24颗亮星已有希腊字母表示之外,都以星表中的号数加上星座名命名的,如天鹅座61星、大熊座81星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黄道十二星座星座与「黄道十二宫」星座相信大部分人对星座的认识,只限于在消闲杂志中看到的十二星座。
其实这十二星座只是全天八十八个星座的一部分。
黄道十二宫全天共有八十八个星座,这个标准星座数目是国际天文联会在1930年确立的。
而大家在消闲杂志看到的星座,就是著名的「黄道十二宫」。
这些星座正位于太阳在天空中必经的路线「黄道」之上,因此称为「黄道十二宫」。
而你们所属与哪个星座,就是决定于你出生时太阳正位于哪个星座。
不过这一切而现时二千多年前的事了。
经过二千多年,十二星座的日期与天象已经不吻合。
并由于地轴以二万六千年的周期摆动,黄道在天空的位置亦因此出现变动。
这种地轴周期摆动的运动,称为「岁差」。
结果,每隔二千多年,太阳到达每一宫的时间便会推此约一个月。
现时的春分点并不在白羊座,已经退到双鱼座了。
此外,黄道现在不只经过十二星个星座,还夸过第十三个星座蛇夫座。
按下左边的对照图,你便可以找出现在太阳在你出生时所经过的星座与传统星座的分别。
星座的起源远古时候的人们为了从畜牧、农耕,必须详细了解季节的变化。
他们注意到季节不同,天上的星星排列也不同,为方便一记忆及把这些知识流传,于是运用幻想力把天上杂乱无章的星星串连起来,这就是星座的起源了。
西方的星座西方星座源于古希腊,提及星座的最早文猷,见载于一首公元前270年希腊诗人Aratus 所著之诗歌Phaenomena中。
诗中可见,还在Aratus之前,星座一词已为人类所知晓。
Aratus所提及之星座,完全没有近南天极上空之星体。
这大概是因为这些星体,皆位于星座命名人当年所处地域的地平线之下。
从这些未经测缯的天域范围,我们可以推断,当年为星座命名的人们大概都居住在北纬36°左右,即希腊以南,埃及以北的地方,亦即古巴比伦及Sumer所在。
由于地球自转时的岁差现象,地球南北极与南北天极会随着时间作周期性偏离。
据推算,这片未经测缯的天域,正好处于公元前2000年的南天极之上,而这时亦正好是古巴比伦人和Sumerians所身处的年代。
据此,我们大有理由相信希腊人的星座实源于古巴比伦和Sumer。
有关星座的知识,后来辗转传至埃及,令当时居住在该处的一些希腊学者得以知晓。
公元150年,希腊科学家托勒玫(Ptolemy)编写了一本名为「天文学大成」(Amagest)的天文书藉,书中撮要介绍了当时希腊人的天文知识,包括列出48个星座和其内1022颗星体的名称,及对它们的光度的估计。
中国的星宿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相似的星座观念。
中国古代是以星宿及星官来划分,其中较重要的是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中国古代为了方便观测与记录日、月、五星的运动及其它特殊天象,将北天极和近头顶天空分为三个区域称为「三垣」,他们分别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而在黄道和天球赤道近旁一周分为四个星区,以动物来命名称为四象,它们分别是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至于为何取此四种图象则众说纷云,有谓与原始部落之图腾有关,有谓代表季节,有谓古人将亮星相连想象成动物形状而以吉祥动物命名,至于四种颜色,似与古代盛行之五行(金、木、水、火、土)有关,四象的方位古代取春分前后在初昏所见之星象为依据,此时朱雀之象在南方天空,东边为青龙,西边为白虎,北方地平附近则为玄武。
由于四象各区涵盖范围太广阔,因此后来各区再细分成七宿,即为二十八宿,部分宿名系取四象之部位命名,如角、心、尾分别指龙角、龙心与龙尾。
二十八宿由角宿自西向东宿名依次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每宿跨越范围不一。
位于宿内的星星,就会以这宿的名字来命名,例如天蝎座的心宿二就是位于心宿内,猎户座的参宿四就位于参宿内。
二十八宿的名称首见于「周礼」,而全部二十八宿的宿名则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二十八宿是经过漫长的发展才形成完整的体系,其宿名及范围经过历代多次的演变与调整,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发掘出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有个漆箱盖上写有古代二十八宿的宿名,以此推断,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应比战国初期要早得多。
现代星座的数目在南北半球上空经天文学家正式命名的星座共有88个。
这是在1930年国际天文联会上确立的。
这些星座的名称,包括14个人名,9种雀鸟,2种昆虫,29种水陆动物及一些神话与传说中的异兽及一些无生命物体。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星座的形状与它们的名称根本亳不相似。
大概古人在为星座命名时,多倾向于用象征方法,把星座定名为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动物或神话人物。
还有,同一星座内之星体,相互之间极少有甚么关系,只是视觉上他们靠近一起,他们与我们之距离亦极不相同。
星座的形状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虽然过去3000年来,这些星体都看似是固定在不变的位置上,但实际上相对于太阳,它们一直都在移动,且速度快达每秒十数公里。
由于它们距离我们太远,非有三数万年时间,我们是难以觐察到它们的位置的变化。
由于这样的移动,50000年后,北斗七星之斗柄将较今天更臀曲。
虽然随着时间的变迁,星座的形状会起变化,但大概我们不会因此而要更改星座的名称。
四季星座另外,按照不同季节及个别星座升上中天的时刻,八十八个星座亦粗略分为四组,分别是春季星座、夏季星座、秋季星座及冬季星座。
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星空的变化呢?这是因为当地球环绕太阳公转时,背对太阳那面就是我们当晚当季可见的星空。
随着地球绕着太阳公转逐渐改变位置,因此背景的星空也就慢慢有所变化。
举个例子2月1日我们去观星,黄昏之后在西方地平在线看到的星座有宝瓶座、飞马座与双鱼座,而英仙座、白羊座、御夫座、金牛座及腊户座则高挂在中天。
到五月初,我们在同一地方观星,黄昏之后在西方地平在线的星座已经变成是英仙座、金牛座及腊户座等星座,在中天的星座是巨蟹座、狮子座及长蛇座。
八月初,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巨蟹座、狮子座及长蛇座已经沉到西方地平在线。
在中天的星座已经换成牧夫座、北冕座、巨蛇座及武仙座。
连续观察数个月后,你会发觉每隔三月,中天的星座便会移到西面的地平在线。
一般而言,一个晚上可以见到三季星空,例如在仲夏的黄昏,我们可以看到春季的星座在西方的地平在线徘徊,夏季的星座则高挂在中天,天色破晓时,秋季的星空在天顶了。
在八十八个星座中,我们只能够看到其中一部分,其它的一些星座是永远不会升上地平线的,要看这些星座必须去到赤道以南的地方才可以看到。
太阳在黄道上自西向东运行,每年环“天”一周。
在黄道两边的一条带上分布着12星座,它们是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和双鱼座。
地球上的人在一年内能够先后看到它们。
太阳在黄道上自西向东运行,每年环“天”一周。
在黄道两边的一条带上分布着12星座,它们是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和双鱼座。
地球上的人在一年内能够先后看到它们。
古巴比伦人对这些星座进行了长期观测,通过观测定出了黄道,又把黄道分成12等份,每等份30度,称为1段。
太阳在12个月内绕黄道运行1周,因此它在黄道上每月运行1段。
在古人看来,太阳是阿波罗神,它休息的地方定然是金碧辉煌的宫殿,因此,他们就把黄道上的1段叫做1宫。
这样,黄道上的12段便成了“黄道十二宫”。
黄道十二宫的名称与黄道附近的12个星座相同,即白羊宫、金牛宫、双子宫、巨蟹宫、狮子宫、室女宫、天秤宫、天蝎宫、人马宫、摩羯宫、宝瓶宫和双鱼宫。
虽然黄道十二宫的名称与黄道附近的12个星座的名称相同,但它们有本质的差别。
黄道十二宫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宫与宫的大小是固定的。
都是30度,太阳进入每一宫的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现在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来到春分点,进入双鱼宫;6月22日左右来到夏至点,进入双子宫;9月21日前后来到秋分点,进入室女宫;12月22日左右来到冬至点,进入人马宫。
但是,2000年前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因为在太阳和月亮的吸引下,地球自转轴在天空不是固定地指向同一位置,而是在天空转圈子。
这种现象叫做岁差。
由于岁差的原因,2000年前的上述4个时间太阳分别在白羊宫、巨蟹宫、天秤宫和摩羯宫。
与黄道十二宫不同,黄道附近的12个星座的大小不相同,例如双鱼座的宽度达49度,而巨蟹座的宽度只有21度;12个星座也不一定位于黄道上,而是分布在黄道两边各8度的区域岁差岁差(equinoxes,precession of)什么是岁差通俗地说,众所周知,地球类似于陀螺,绕地轴自转。
陀螺旋转时不一定精确地平行于地面转动。
由此陀螺两边所受重力不平衡而摇动甚至停下。
地球也是如此,这就造成了“岁差”。
岁差即为地球自转轴的进动引起春分点位移的现象[1]。
在日、月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的空间指向并不固定,呈现为绕一条通过地心并与黄道面垂直的轴线缓慢而连续地运动,大约25800年顺时针向(从北半球看)旋转一周,描绘出一个圆锥面。
此圆锥面的顶角等于黄赤交角(23.5°26′21″)。
于是天极在天球上绕黄极描绘出一个半径为23. 5°的小圆,也使春分点沿黄道以与太阳周年视运动相反的方向每25800年旋转一周,每年西移约50.3 ″。
这种由太阳和月球引起的地轴的长期进动(或称旋进)称为日月岁差。
此外,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不断地改变位置,这不仅使黄赤交角改变,还使春分点沿赤道产生一个微小的位移,其方向与日月岁差相反,这一效应称为行星岁差。
行星岁差使春分点沿赤道每年东移约0.13″。
日月岁差和行星岁差的综合作用使天体的坐标如赤经、赤纬等发生变化,一年内的变化量称为周年岁差。
此外,根据广义相对论,旋转物体的自转轴会在空间产生相对论性进动,称为测地岁差。
地球的测地岁差为1.98″/世纪,方向为逆时针向。
地球赤道与其公转的轨道“黄道”并不重合,他们所在的面的交点就是春分点和秋分点。
太阳从春分点回到春分点的时间叫做回归年,地球公转一年所需时间叫做恒星年。
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约20分钟,为地球运动时收其他天体引力作用使地轴发生周期性变化所致岁差影响了什么岁差和章动引起天极和春分点位置相对恒星的变化。
因为岁差,北极星随时间变动。
古北极星为天一星、太乙、帝星、天枢。
宋之后到如今勾陈一成为北极星。
一万年以后,织女星将成为北极星。
因为岁差,古希腊时期的黄道十二星座已增加到十三个(增加的为蛇夫座)。
太阳历中的隔年置闰也和岁差有关。
谁发现了岁差1.东方:虞喜公元四世纪,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在分析古星图和星空时,发现星星的位置略有偏移,进而发现岁差,并定出冬至点每50年后退1°。
《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
’”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
2.西方:喜帕恰斯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编制一本包含1,022颗恒星的星表时,把他测出的星位与150多年前阿里斯提留斯和提莫恰里斯测定的星位进行比较,发现恒星的黄经有较显著的改变,而黄纬的变化则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