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鹤亭记的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含5篇)

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含5篇)

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含5篇)第一篇: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读书是一架梯子,他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读书是一叶小舟,带你遨游汉字王国;读书是在品尝营养面包,它能让人充满了精神粮食。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放鹤亭记

放鹤亭记

《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漫上)其半扉。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造)亭于其上。

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

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

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四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

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山人养两只鹤,非常驯服而且善飞。

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sù)1、面向,向着2、平常,平素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绕东山飞回,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易》上说:…鸣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因为那种东西(指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

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

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

周公作《酒诰gào》,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放鹤亭记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放鹤亭记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放鹤亭记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放鹤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徙知徐州时所作,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的一番问答及讨论,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放鹤亭记》原文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放鹤亭记》翻译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

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

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

放鹤亭记节选翻译

放鹤亭记节选翻译

放鹤亭记辛弃疾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扇.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亻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

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

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

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

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

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南歌子这首词写别情,是作者少有的不用典故的作品之一。

上片写行客即将乘舟出发,正与伊人依依话别。

这时正当初夏,窗前槐树绿叶繁茂,室外榴花竞放,红艳似火,耀人双眼,这与室内昏暗的气氛恰好形成强烈对比。

室内黯淡的气氛来曲折地反映话别者的心情。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

玉人邀我少留行。

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

别时不似见时情。

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时当初夏,窗前槐树绿叶繁茂,室外榴花竞放,红艳似火,耀人双眼。

伊人挽留,行客自己也是迟迟不愿离开。

江上烟雨凄迷,轻舟挂帆待发。

佳人蹙眉而歌,梨花般的脸庞也泪如雨倾。

离别的愁苦不似相见的欢愉。

半夜酒醒,唯见月色皓洁,江水悠悠。

秋冬雪月,千里一色;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秋冬雪月,千里一色;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秋冬雪月,千里一色;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秋冬雪月,千里一色;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秋冬雪月,千里一色;出自宋代苏轼的《放鹤亭记》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高中文言文阅读】《放鹤亭记 苏轼》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放鹤亭记  苏轼》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放鹤亭记苏轼》阅读答案及翻译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十一月初八日记。

[注]①?(sù):朝、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5.B(“和”读hè,应和,跟着唱。

放鹤亭记

放鹤亭记

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①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俸②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③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18I拓展阅读《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初学习•拓展阅读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选自《古文观止译注》,李梦生、史良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昭等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释】①熙宁十年:公元1()力年。

熙宁,宋神宗年号。

②傣:向着,沿着。

③挹:通“揖”,作揖。

④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据《左传•鲁闵公二年》载,卫懿公好鹤,封给鹤各种爵位,让鹤乘车而行。

狄人伐卫,卫国兵士发牢骚说:“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哉?”卫因此亡国。

郑之惠曾这样评价《放鹤亭记》:“他人记此亭,拘于题目,必极其所以摹写隐士之好鹤有何意思,公乃于题外酒上说入好鹤,隐然为天下第一快活固在言外矣。

《放鹤亭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放鹤亭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放鹤亭记熙宁十年秋,彭城①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②其所如③,或立于陂田④,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选自《苏轼文集》)【注释】①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

②纵:任凭。

③如:到,往。

④陂(bēi)田:水田。

⑤傃(sù):沿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明年..春,水落()(2)迁于故.居之东()(3)作.亭于其上()(4)故名.之曰“放鹤亭”()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2)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彭城山势的特点。

4.将亭子取名为“放鹤亭”的原因是什么?请引用原文语句回答。

1.(1)第二年(2)原来的,旧的(3)建造(4)命名2.(1)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2)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

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沿东山飞回。

3.山冈丘陵四周围合,隐隐约约如一个巨大的环,只是单单缺了它西边的一面。

(扣住原义“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回答)4.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破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译文】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

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

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

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隐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时着那个缺口。

春夏之交,草木接天;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

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放鹤亭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放鹤亭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放鹤亭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苏轼的《放鹤亭记》,完成下列小题。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B.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C.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D.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11. 结合所学课文,下列各项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和“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中的“适”意义相同,都可解释为“恰好、正巧”。

苏轼《放鹤亭记》“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轼《放鹤亭记》“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轼《放鹤亭记》“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B.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C.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D.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熙宁”,是北宋时宋神宗一个年号,共计十年,因王安石在此期间变法而闻名。

《放鹤亭记》

《放鹤亭记》

放鹤亭记作者:苏轼原文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注释1.放鹤亭;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2.傃:(sù)向,向着,沿着3.晦明:昏暗和明朗4.挹:(yì)通“揖”,作揖5.扉:门6.适:恰好7.纵:到,往8.陂(bēi):水田9.彭城:古地名,今江苏徐州10.名:给……命名11.明年:第二年12.升:登上13.狎(xié):亲近14.阴:北面15.及:漫上翻译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

(宋)苏东坡《放鹤亭记》译文

(宋)苏东坡《放鹤亭记》译文

(宋)苏东坡《放鹤亭记》译文放鹤亭记苏东坡放鹤亭位于建昌东南山上,山势险峻,湖水回环,岛屿争奇,从亭上四顾,极目远眺,景色幽深,文思被激,从而下笔为文。

一代文豪秦观尝尽人间荣辱,喜怒哀乐无处不在。

于此极目远眺,不由得感叹人生真似放鹤亭中的一片湖水,人生起落,如同湖水波涛一般,一阵风起便会荡漾,坐看水清澈,风景怡人,心中充满感慨。

正是如此,作者对凤凰山上、白鹤亭旁的各种不幸、悲戚之事,也不由怀忧感慨。

不过,要想让人们得到新生,我们应该怀着激情与勇气,不畏艰险挑战自我,勇往直前。

让我们勇敢地向着光明前进,创造人生,让人生变得精彩绝伦。

在放鹤亭之上,清风徐来,晨曦照耀,苏东坡的心被湖光山色所感染,驻足站立的眼前,竟是一幅清新的山山水水画卷:曲水临城隅,桥影入池底;树杉掩山腰,花翠垂瀑布。

让人心怀祥和,思虑飘升,仿佛置身于野趣非凡的江南之地,融入了自然的灵气之中。

山峦低峻而连绵不断,遥望群峰,云出岛屿如琼带,雾凝蒸腾,是为画中之胜景。

湖水静谧无波,荫草丛生,鸟啼声生动可爱,可谓优美无际、庄重沉静。

来此静心凝思,化身为一只写意的鹤鸟,展翅飞翔,超脱尘世的牵扯。

这样的“恬淡人间”,唤起了作者有关寻常者与不寻常者之间的探查,探寻衣食住行中隐藏的无限之奥。

从放鹤亭中可看到周遭群山、湖水、岛屿的幽美景色,同时心中也产生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感想。

在神奇的自然环境下,只有心态端正,内心清净,才能欣赏到那绚丽多彩的花谷、奇特的白云、晨露之珠和晚霞之彩,从而达到心灵的丰富。

放鹤亭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地方,也是一个表达作者思想境界和人生哲理的伟大之作。

苏东坡把环抱放鹤亭的景致,比作生命的轨迹、飘扬的帆船、人生的风浪、恒久的善行……。

它激励了几代人追求人生中的美好与意义,启迪了无数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

在放鹤亭的魅力中,人们得到了最深刻、最持久的心灵慰籍和启示。

放鹤亭的背后,是苏东坡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所积累的一切阅历和哲学思考。

《放鹤亭记》原文翻译习题

《放鹤亭记》原文翻译习题

《放鹤亭记》原文|翻译|习题《放鹤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谪贬徐州时所作,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的一番问答及讨论,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放鹤亭记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放鹤亭记》原文宋代: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

《放鹤亭记》译文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

苏轼《放鹤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放鹤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放鹤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放鹤亭记作者:苏轼【作品介绍】《放鹤亭记》①这篇记有明显的出世思想。

文章指出,好鹤与纵酒这两种嗜好,君主可以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全真。

作者想以此说明: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

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原文】熙宁十年秋②,彭城大水③,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④。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⑤,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陂田⑥,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⑦,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

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释】①放鹤亭;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张天骥建。

张天骥也就是文中的“云龙山人”。

②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

古文观止卷十一:放鹤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文观止卷十一:放鹤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文观止卷十一:放鹤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放鹤亭记宋代: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

译文及注释译文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

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

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

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赏析这篇记有明显的出世思想。

经典文言苏轼:放鹤亭记

经典文言苏轼:放鹤亭记

经典文言苏轼: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扇。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旦:早晨。
纵:听凭。
陂(bēi)田:水边的田地。
傃(sù):向,向着,沿着。
名:给······命名。
挹(yì):通“揖”,作揖。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鹤在北坡鸣叫,小鹤与之应和(见《易经·中孚·九二》)。阴,北面。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鹤鸣》)。
元丰元年:即1078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赏析
这篇记有明显的出世思想。文章指出,好鹤与纵酒这两种嗜好,君主可以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全真。作者想以此说明: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正文共四段。
文章开头,作者用直叙的方法。简练的文笔,交待了山人迁居和建亭的原由,把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经过写得一清二楚。“升高而望,得异境焉。”是何意境,先留一个“悬念”,然后从容着笔,再述其“异”。“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四合”与“大环”,似实非实,似虚非虚;“隐然”,既状其膝陇。又透出并非是绝对“合”与“环”的徽意。这是异境,也是美景;然而美中不足,独缺其西。亭子正好建在这里,岂非天工不足人巧补。或谓山人慧眼,依乎于自然。建亭的地理位置选得好,四周的风景更美。作者用一组节奏明快,语势刚劲的排比句来描述这里的景色,随着季节的转换,景物各异:春夏之交,草木齐夭,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随着风雨晦明的气候变化,景色瞬息百变,写得最文并茂,很是精美。到此为止,主要写一个“亭”字。
狎(xiá):亲近。
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据《左传·鲁闵公二年》,卫摊公好鹤,封给鹤各种爵位,让鹤乘车而行。狄人伐卫,卫国兵士发牢骚说:“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哉?’’卫因此亡国。
《酒诰》:《尚书》篇名。据《尚书·康浩》序,周武王以商旧都封康叔,当地百姓皆嗜酒,所以周公以成王之命作《酒浩》以戒康叔。
《抑戒》:《抑戒》是《诗·大雅》中的篇名。相传为卫武公所作,以刺周厉王并自戒。其中第三章:“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荒湛于酒即过度逸乐沉俪于酒。
刘伶、阮籍:皆西晋“竹林七贤”中人。皆沉醉于酒,不与世事,以全身远害。
“翻然”二句:指鹤转身敛翅,恍惚将要止歇。
黄冠:道士所戴之冠。
导语:《放鹤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谪贬徐州时所作,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的一番问答及讨论,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放鹤亭记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放鹤亭记
宋代: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弟三段主要写一个“乐”字。上文用描述,这一段用议论。“子之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自问自答,文意抑扬,饶有情趣,说出自己的看法,树立了论点。接着用主客映衬的手法加以论证。“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意思是鹤在隐蔽处鸣叫,它的同类便应声唱和。“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意思是鹤在水边高坎上鸣叫,声音洪亮传得又高又远。《诗经》、《易经》是儒家经典著作,引用来说明’‘清远闲放”的鹤,可以比着贤人、君子,是无可非议的,具有绝对权威,增加了论证的力量。高洁祥瑞如鹤,虽贵为天子,却爱而不敢好,否则,就会像卫懿公一样,闹个亡国的下场。只有隐居而且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好而无伤,独得其乐。到此已经证明了论点,隐居之乐,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但是,作者并未就此而止,又进一步用主客映衬的写法,用“好酒”来陪衬“好鹤”。这并非是节外生枝,繁文累赘,而是“借客形主,回旋进退,使文情摇曳生姿”(王水照《论苏轼散文的艺术美》)。周公是周朝的开国元勋,他为了告诫康王不要酗酒误国,写了《酒浩》。春秋时代的卫武公,为了警戒自己不贪杯,写了《抑戒》这首诗。这些说明贵为帝王,不仅不能好鹤,也不能好酒。但隐逸之士的刘伶、阮籍等,虽酗酒狂放,不仅无害,而且还因此保全了自己的纯真,为后世留下了美名。在主客对论之后,又作一个交错给合的结论:“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感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鹤乎!”进一步说明了由于地位不同,为乐迥异。这从另一面歌颂了隐士之乐赛过了君王。这一段是从主到客,由客回到主,从鹤到酒,由酒回到鹤,回环复沓,反复论证,使文意更加深刻,文情更加流转动人。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
“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释
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熙宁,宋神宗年号。
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北宋徐州治所所在地。
及:漫上。
扉:门。
明年:第二年。
升:登上。
作:造。
适:恰好。
晦明:昏暗和明朗。
俯仰百变:俯视仰视之间,气象有许多变化。
第四段,用放鹤、招鹤之歌,对隐士之乐加以咏叹。既补充了前文写放鹤、招鹤之处的简略,又是对隐士好鹤之乐的教染。不仅如此,作者还借招鹤为名,行招仕之实。“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妆饱。”这是对隐士生活的素描,流露出歌赞、羡慕的感情,“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这表面上是招鹤,实际上却在招仕。本文的东山为隐居之庐,喻隐居。西山为鹤出所至,且与东山相反,所以西山是喻出仕为官。不可久留,是说仕途维艰,吉凶难于预料,不可迷恋,应该及早猛醒,亡途而知返。这表明了这时的苏轼已经滋生厌倦仕途的意念,萌发了羡慕隐居之乐的情丝。
第二段主要写鹤。山人养鹤、为求其乐。“甚驯’,指早放晚归,顺从人意;“善飞”指纵其所如,时而立在田里,时而飞上云天。写得文理清晰,错落有致,“纵其所如”是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明状鹤飞,也暗喻隐士之乐。隐士爱鹤,故以鹤名其亭。紧承上文,由亭及鹤,又由鹤回到亭。文理回环,构思巧妙,点题自然,耐人品味。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全文主要通过活泼的对答歌咏万式与出了隐逸者信然自适的生活图景和不为时事所囿的自由心境,表现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神往。文中写景形象生动,主要着笔于“鹤”,借鹤的“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表现山人超尘出世之姿。写鹤亦是在写人。但思想性较差,消极避世,不鼓励人进取。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放鹤亭记》。
译文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