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重点难点复习14
2020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热点题型专题14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学生版)
2020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热点题型专题14—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题型一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基本应用题型二碰撞模型问题“滑块—弹簧”碰撞模型“滑块—木板”碰撞模型“滑块—斜面”碰撞模型题型三“人船”模型问题题型四“子弹打木块”模型问题题型一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基本应用【例题1】(2019·江苏卷)质量为M的小孩站在质量为m的滑板上,小孩和滑板均处于静止状态,忽略滑板与地面间的摩擦.小孩沿水平方向跃离滑板,离开滑板时的速度大小为v,此时滑板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
A.m vM B.M vmC.m vm M+D.M vm M+【例题2】(2018·湖北省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期末联考)如图所示,A、B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m A∶m B=1∶2,它们原来静止在平板车C上,A、B两物体间有一根被压缩了的水平轻质弹簧,A、B两物体与平板车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水平地面光滑.当弹簧突然释放后,A、B两物体被弹开(A、B两物体始终不滑出平板车),则有()A.A、B系统动量守恒B.A、B、C及弹簧整个系统机械能守恒C.小车C先向左运动后向右运动D.小车C一直向右运动直到静止题型二碰撞模型问题1.碰撞遵循的三条原则(1)动量守恒定律(2)机械能不增加E k1+E k2≥E k1′+E k2′或p122m1+p222m2≥p1′22m1+p2′22m2(3)速度要合理①同向碰撞:碰撞前,后面的物体速度大;碰撞后,前面的物体速度大或相等.②相向碰撞:碰撞后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可能都不改变.2.弹性碰撞讨论(1)碰后速度的求解根据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 m 1v 1+m 2v 2=m 1v 1′+m 2v 2′ ①12m 1v 12+12m 2v 22=12m 1v 1′2+12m 2v 2′2 ② 解得v 1′=(m 1-m 2)v 1+2m 2v 2m 1+m 2 v 2′=(m 2-m 1)v 2+2m 1v 1m 1+m 2(2)分析讨论:当碰前物体2的速度不为零时,若m 1=m 2,则v 1′=v 2,v 2′=v 1,即两物体交换速度. 当碰前物体2的速度为零时,v 2=0,则:v 1′=(m 1-m 2)v 1m 1+m 2,v 2′=2m 1v 1m 1+m 2, ①m 1=m 2时,v 1′=0,v 2′=v 1,碰撞后两物体交换速度.②m 1>m 2时,v 1′>0,v 2′>0,碰撞后两物体沿同方向运动.③m 1<m 2时,v 1′<0,v 2′>0,碰撞后质量小的物体被反弹回来.【例题1】(2019·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一质量为m 1的物体以v 0的初速 度与另一质量为m 2的静止物体发生碰撞,其中m 2=km 1,k <1。
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 专题14 机械振动 光学 实验15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 变式 (2021年郑州模拟)(1)几位同学做“用插针法测定玻 璃折射率”实验,图示直线aa′、bb′表示在白纸上画出的 玻璃砖的两个界面.几位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 A.甲同学选定的玻璃砖两个光学面aa′与bb′不平行, 其他操作正确
• 4.玻璃砖越宽,光线在玻璃砖内的传播方向越容易确定, 测量结果越准确.故应选用宽度大的玻璃砖来测量.
• 例题 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某同学经正确 操作插好了4枚大头针,如图甲所示.
甲
乙
• (1)在甲图中画出完整的光路图.
• (2)对你画出的光路图进行测量和计算,求得该玻璃砖的 折射率n=________(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 【解析】(1)甲同学选定的玻璃砖两个光学面aa′和bb′ 不平行,不会影响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乙同学将玻璃砖 向aa′方向平移了少许,直线aa′、bb′之间的距离仍然等 于玻璃砖的厚度,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不变,丙同学在白 纸上画aa′和bb′间距比平行玻璃砖两光学面的间距稍微大 些,使画出的入射点向左移,出射点向右移,所画的折射角 比实际值大,算得的折射率将偏小.
•在bb′界面发生全反射,故C错误.
课后提能演练
• (2)在用插针法测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中,已确定好入射 方向AO,插了两枚大头针P1和P2,如图所示(①②③是三条直 线).在以下的操作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填选项前的 字母).
• A.在bb′侧调整观察视线,另外两枚大头针P3和P4可能 插在③线上
• B.保持O点不动,减小入射角,在bb′侧调整观察视线, 另两枚大头针P3和P4可能插在①线上 • C.保持O点不动,增大入射角,在bb′侧调整观察视线, 看不清P1和P2的像,这可能是光在bb′侧面发生全反射 • 【答案】(1)AB (2)B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4章 近代物理初步 第1节 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性教案(含解析)
第1节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一、光电效应1.光电效应现象: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2.光电效应的四个规律(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
(2)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
(3)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
(4)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遏止电压与截止频率(1)遏止电压:使光电流减小到零的反向电压U c。
(2)截止频率: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做该种金属的截止频率(又叫极限频率)。
不同的金属对应着不同的极限频率。
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1.光子说在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的能量子,简称光子,光子的能量ε=hν。
其中h=6.63×10-34J·s(称为普朗克常量)。
2.逸出功W0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
3.最大初动能发生光电效应时,金属表面上的电子吸收光子后克服原子核的引力逸出时所具有的动能的最大值。
4.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1)表达式:E k =hν-W 0。
(2)物理意义:金属表面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hν,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的逸出功W 0,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12m e v 2。
三、光的波粒二象性与物质波1.光的波粒二象性(1)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
(2)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3)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2.物质波(1)概率波:光的干涉现象是大量光子的运动遵守波动规律的表现,亮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暗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小的地方,因此光波又叫概率波。
(2)物质波: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宏观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其波长λ=h p,p 为运动物体的动量,h 为普朗克常量。
1.思考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光子说中的光子,指的是光电子。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100个归纳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100个归纳基础篇难点1 运动图像的区别与联系难点2 运动图像的分析与运用难点3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灵活选用难点4 追及和相遇问题的分析难点5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分析难点6 杆上弹力方向的分析难点7 绳上死结和活结问题的分析难点8 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难点9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难点10 力的矢量三角形的灵活应用难点11 整体法和隔离法在多物体平衡问题中的运用难点12 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问题的分析难点13 与牛顿第二定律相关的临界问题的分析难点14 与超重、失重相关联的问题的分析难点15 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图像问题的分析难点16 整体法和隔离法在连接体类问题中的运用难点17 牛顿运动定律在滑块—滑板类问题中的运用难点18 牛顿运动定律在传送带类问题中的运用难点19 小船渡河类问题的分析与求解难点20 绳或杆相关联物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难点21 平抛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难点22 圆锥摆模型问题的分析难点23 类圆锥摆模型的分析难点24 轻绳或内轨道模型在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难点25 轻杆或管模型在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难点26 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难点27 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难点28 卫星稳定运行中线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和加速度a与轨道半径r的关系难点29 卫星的变轨问题难点30 人造卫星和宇宙速度难点31 万有引力定律和其他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难点32 双星问题的分析难点33 三星(质量相等)问题的分析难点34 机车启动问题的讨论——以恒定功率启动难点35 机车启动问题的讨论——以恒定加速度启动难点36 变力做功的计算难点37 动能定理在多过程问题中的运用难点38 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难点39 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难点40 动能定理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比较与运用难点41 对功能关系的理解难点42 传送带模型中的能量问题难点43 碰撞结果可能性问题的分析难点44 动量守恒在子弹打木块模型中的应用难点45 动量守恒在“人船模型”(反冲问题)中的应用难点46 动量守恒在弹簧类问题中的运用难点47 动量守恒在多体多过程问题中的运用电磁学篇难点48 电场线和等势面的特点难点49 对电场性质的理解与应用难点50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做直线运动问题的分析难点51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偏转问题的分析难点52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其他运动问题的分析难点53 电容器充电后断开电源类问题的分析难点54 电容器充电后始终与电源相连类问题的分析难点55 电路动态问题的分析难点56 与电功、电功率、电热相关的问题的综合分析难点57 含容电路问题的综合分析难点58 伏安特性曲线的理解与运用难点59 安培力作用下导体在磁场中运动问题的分析难点60 安培力作用下通电导体平衡与加速问题的分析难点61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分析难点62 画轨迹、定圆心、求半径、求时间难点63 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临界问题难点64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多解问题分析难点65 带电粒子在含磁场的组合场中运动问题的分析难点66 带电粒子在含磁场的叠加场中运动情况的分析难点67 带电粒子在含磁场的叠加场中运动时粒子重力问题难点68 对楞次定律的理解与应用难点69 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与应用难点70 电磁感应中图像问题的分析难点71 电磁感应中电路问题的分析难点72 电磁感应中力学问题的综合分析难点73 交变电流的产生与表达难点74 交流电“四值”的理解及运用难点75 变压器的分析与计算——基本规律难点76 变压器的分析与计算——动态问题分析难点77 输电电路的基本分析难点78 远距离高压输电问题的分析实验篇难点79 秒表的使用与读数难点80 游标卡尺的使用与读数难点81 螺旋测微器的使用与读数难点82 打点计时器的使用难点83 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与读数难点84 多用电表的使用与读数难点85 传感器的简单使用难点86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难点87 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难点88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难点89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难点90 探究动能定理难点91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难点92 力学经典演示实验难点93 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设计难点94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难点95 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难点96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难点97 实验原理的迁移设计难点98 实验方案的创新设计难点99 实验方法的迁移设计难点100 数据处理的迁移设计。
2025高考物理备考复习教案 第十四章 第2讲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第十四章 光 学第2讲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01考点1 光的干涉现象02考点2 光的衍射和偏振现象03练习帮 练透好题 精准分层课标要求1.观察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条件,知道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光是横波,会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2.通过实验,了解激光的特性.能举例说明激光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核心考点五年考情光的干涉现象2023:山东T5,北京T2,上海T15,浙江6月T15,浙江1月T15,辽宁T8;2022:山东T10,浙江6月T4;2021:山东T7,湖北T5,江苏T6,浙江6月T16;2020:北京T1核心考点五年考情光的衍射和偏振现象2023:天津T4;2020:上海T9;2019:北京T14,江苏T13B(2),上海T4核心素养对接1.物理观念:理解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进一步增强物质观念,认识光的物质性和波动性.2.科学思维:通过光的干涉、衍射等论证光具有波动性,增强证据意识及科学论证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了解激光的性质,认识波动性.4.科学态度与责任: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和激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命题分析预测高考主要考查光的干涉、衍射与偏振现象的理解和应用.题型多为选择题,难度较小.预计2025年高考可能会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的理解与结论的应用.考点1 光的干涉现象1. 光的干涉(1)定义:在两列光波叠加的区域,某些区域相互加强,出现[1]条纹,某些区域相互减弱,出现[2]条纹,且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相互[3] 的现象.(2)条件:两束光的频率[4]、相位差[5] .亮 暗 间隔 相同 恒定 2. 双缝干涉(1)双缝干涉图样的特点:单色光照射时,形成明暗相间的[6]的干涉条纹;白光照射时,中央为[7]条纹,其余为[8] 条纹.(2)条纹间距:Δx =λ,其中l 是双缝到[9] 的距离,d 是[10]间的距离,λ是入射光的[11].等间距 白色亮 彩色 屏 双缝 波长 3. 薄膜干涉(1)利用薄膜(如肥皂液薄膜)[12]反射的光叠加而形成的.图样中同一条亮(或暗)条纹上所对应薄膜厚度[13] .(2)形成原因:如图所示,竖直的肥皂薄膜,由于重力的作用,形成上薄下厚的楔形.光照射到薄膜上时,从膜的前表面AA'和后表面BB'分别反射回来,形成两列频率[14]的光波,并且叠加.前后表面 相同 相同 (3)明暗条纹的判断方法:两个表面反射回来的两列光波的路程差Δr 等于薄膜厚度的[15]倍,光在薄膜中的波长为λ.在P 1、P 2处,Δr =n λ(n =1,2,3,…),薄膜上出现[16]条纹.在Q 处,Δr =(2n +1)2(n =0,1,2,3,…),薄膜上出现[17]条纹.(4)应用:增透膜、检查平面的平整度.2 明 暗 1.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光的颜色由光的频率决定. ( √ )(2)频率不同的两列光波不能发生干涉. ( √ )(3)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双缝的作用是使白光变成单色光. ( ✕ )✕(4)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双缝的作用是用“分光”的方法使两列光的频率相同.( √ ) (5)薄膜干涉中,观察干涉条纹时,眼睛与光源在膜的同一侧. ( √ )命题点1 光的干涉的理解和明暗条纹的判断1. [2024安徽芜湖模拟]如图,利用平面镜也可以实现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 光屏上的条纹关于平面镜M上下对称B. 相邻亮条纹的间距为Δx=+λC. 若将平面镜向右移动一些,相邻亮条纹间距不变D. 若将平面镜向右移动一些,亮条纹数量保持不变[解析] 根据双缝干涉原理,单色光源和单色光源在平面镜中的像相当于双缝,在光屏上的条纹与平面镜平行,由于明暗条纹是由光源的光和平面镜的反射光叠加而成,在平面镜所在平面的上方,并非关于平面镜M上下对称,故A错误;根据双缝干涉的相邻亮条纹之间的距离公式Δx=λ,类比双缝干涉实验,其中d=2a,L=b +c,所以相邻两条亮条纹之间的距离为Δx=+2λ,故B错误;若将平面镜向右移动一些,不影响光源的像的位置和L的大小,相邻亮条纹间距不变,故C正确;若将平面镜向右移动一些,射到平面镜边缘的两条光线射到屏上的位置向下移动,宽度减小,而条纹间距不变,亮条纹数量减少,故D错误.易错提醒研究干涉现象时的三点注意1. 只有相干光才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光的干涉是有条件的.2. 单色光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白光形成彩色条纹.3.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Δx=λ,其中l是双缝到光屏的距离,d是双缝间的距离,λ是入射光波的波长.命题点2 薄膜干涉2. [2023山东]如图所示为一种干涉热膨胀仪原理图.G为标准石英环,C为待测柱形样品,C的上表面与上方标准平面石英板之间存在劈形空气层.用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上方石英板,会形成干涉条纹.已知C的膨胀系数小于G的膨胀系数,当温度升高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劈形空气层的厚度变大,条纹向左移动B. 劈形空气层的厚度变小,条纹向左移动C. 劈形空气层的厚度变大,条纹向右移动D. 劈形空气层的厚度变小,条纹向右移动[解析] 由于C的膨胀系数小于G的膨胀系数,所以当温度升高时,G增长的高度大于C增长的高度,则劈形空气层的厚度变大,且同一厚度的空气膜向劈尖移动,则条纹向左移动,A正确,BCD错误.考点2 光的衍射和偏振现象1. 光的衍射(1)定义:光绕过障碍物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称为光的衍射.(2)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只有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18]光的波长或比光的波长还要小时能产生明显的衍射.对同样的障碍物,波长越[19]的光,衍射现象越明显;相对某种波长的光,障碍物越[20],衍射现象越明显.说明 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发生衍射现象,只是明显与不明显的区别.接近 长 小 2. 光的偏振(1)自然光:包含着在垂直于传播方向上沿[21]振动的光,而且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23] .(2)偏振光:在[23] 于光的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只沿着某个[24] 的方向振动的光.(3)偏振光的形成:①让自然光通过[25]形成偏振光.②让自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发生反射和[26],反射光和折射光可以成为部分偏振光或完全偏振光.一切方向 相同 垂直 特定 偏振片 折射 (4)偏振光的应用:加偏振滤光片的照相机镜头、液晶显示器、立体电影、消除车灯眩光等.横 (5)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一种[27]波.2. 我们经常看到交通信号灯、安全指示灯、雾灯、施工警示灯等都是红色的信号灯,这除了红色光容易引起人们的视觉反应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原因红光波长较长,比其他可见光更容易发生衍射现象 是.3. 当阳光照射较厚的云层时,日光射透云层后,会受到云层深处水滴或冰晶的反射,这种反射在穿过云雾表面时,在微小的水滴边缘产生衍射现象.试判断下列现象的成因与上面描述是(√)否(×)相同.(1)雨后的彩虹.( ✕ )(2)孔雀羽毛在阳光下色彩斑斓.( √ )(3)路面上的油膜阳光下呈现彩色.( ✕ )(4)阳光照射下,树影中呈现一个个小圆形光斑.( ✕ )✕✕✕命题点1 干涉、衍射图样的比较3. [2023天津南开中学校考]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A. 四个实验产生的条纹均为干涉条纹B. 甲、乙两实验产生的条纹均为等距条纹C. 丙实验中,产生的条纹间距越大,该光的频率越大D. 丁实验中,适当减小单缝的宽度,中央条纹会变宽[解析] 甲、乙、丙实验产生的条纹均为干涉条纹,而丁实验是光的衍射条纹,故A 错误;甲实验产生的条纹为等距条纹,而乙是牛顿环,空气薄层不均匀变化,则干涉条纹间距不相等,故B错误;根据干涉条纹间距公式Δx=λ,丙实验中,产生的条纹间距越大,则波长越长,频率越小,故C错误;丁实验中,产生的明暗条纹间距不相等,若减小单缝的宽度,中央条纹会变宽,故D正确.易错提醒1. 光的干涉与衍射的比较2. 图样不同点3. 图样相同点干涉、衍射都属于光的叠加,都是波特有的现象,都有明暗相间的条纹。
高中物理-14 变压器中动态变化--含二极管、电容器和电动机电路—高中物理三轮复习重点题型考前突破
含二极管的变压器问题在理想变压器问题中,偶尔在副线圈的电路中存在二极管,该类问题在高考中也时有出现,应加以重视.(1)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正向导通,反向截止.(2)先假设二极管不存在,分析副线圈的电流,再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对副线圈的电流进行修正.(3)结合能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1.(2019·西安八校联考)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 1∶n 2=22∶5,电阻R 1=R 2=25 Ω,D 为理想二极管,原线圈接u =2202sin (100πt ) V 的交流电,则( )A .交流电的频率为100 HzB .通过R 2的电流为1 AC .通过R 2的电流为 2 AD .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为200 W 答案:C 解析 由原线圈交流电瞬时值表达式可知,交变电流的频率f =1T =ω2π=50 Hz ,A 项错;由理想变压器变压规律U 1U 2=n 1n 2可知,输出电压U 2=50 V ,由理想二极管单向导电性可知,交变电流每个周期只有一半时间有电流通过R 2,由交变电流的热效应可知,U 22R ·T 2=U 2R·T ⇒U =22U 2=25 2 V ,由欧姆定律可知,通过R 2的电流为 2 A ,B 项错,C 项正确;电阻R 2的功率P 2=UI =50 W ,而电阻R 1的电功率P 1=U 22R 1=100 W ,由理想变压器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可知,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为P =P 1+P 2=150 W ,D 项错.2.(2019·河南六市一联)如图甲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5∶1,原线圈接入如图乙所示的正弦交流电,副线圈与二极管(正向电阻为零,相当于导线;反向电阻为无穷大,相当于断路)、定值电阻R 0、热敏电阻R t (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及报警器P (电流增加到一定值时报警器P 将发出警报声)组成闭合电路,电压表、电流表均为理想电表.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变压器线圈输出交流电的频率为25 HzB.电压表的示数为22 2 VC.R t 处温度减小到一定值时,报警器P 将发出警报声D.报警器报警时,变压器的输入功率比报警前小答案:B 解析 由题图乙可知f =1T=50 Hz ,而理想变压器不改变交流电的频率,A 项错误.由题图乙可知原线圈输入电压的有效值U 1=220 V ,则副线圈两端电压有效值U 2=n 2n 1U 1=44 V ,设电压表示数为U ,由于二极管作用,副线圈回路在一个周期内只有半个周期的时间有电流,则由有效值定义有U 22R 总·T 2=U 2R 总·T ,解得U =U 22=22 2 V ,B 项正确.由题给条件可知,R t 处温度升高到一定值时,报警器会发出警报声,C 项错误.因报警器报警时回路中电流比报警前大,则报警时副线圈回路的总功率比报警前大,而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相等,D 项错误.3.(多选)图甲为某恒温装置的电路原理图,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5∶1,原线圈接正弦式电流,R 0为定值电阻,R 为半导体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D 为理想二极管,R 1为电阻恒定的电热丝,AB 间电压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
高考物理重难点专练—重难点14近代物理初步
高考物理重难点专练重难点14 近代物理初步【知识梳理】一、氢原子光谱、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1.原子的核式结构(1)电子的发现: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2)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进行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2.光谱(1)光谱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
(2)光谱分类有些光谱是一条条的亮线,这样的光谱叫做线状谱。
有的光谱是连在一起的光带,这样的光谱叫做连续谱。
(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巴耳末线系是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1λ=R ⎝⎛⎭⎫122-1n 2,(n =3,4,5,…),R 是里德伯常量,R =1.10×107 m -1,n 为量子数。
3.玻尔理论(1)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能量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2)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 m -E n 。
(h 是普朗克常量,h =6.63×10-34 J·s )(3)轨道: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在不同的圆周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4.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1)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图如图所示(2)氢原子的能级和轨道半径①氢原子的能级公式:E n=1n2E1(n=1,2,3,…),其中E1为基态能量,其数值为E1=-13.6 eV。
2025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4章 实验十八: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考点一 实验:测量玻璃的折射率
(7)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并查出其正弦值sin θ1和sin θ2。 (8)改变入射角,重复实验。
考点一 实验:测量玻璃的折射率
4.数据分析 (1)计算法 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并查出其 正弦值sin θ1和sin θ2。算出不同入射角时的n
sin θ1 =__si_n_θ_2__,并取平均值。
考点一 实验:测量玻璃的折射率
(2)图像法
改变入射角θ1,测出对应的折射角θ2,作sin θ1-
sin
θ2的图像,由n=ssiinn
θ1 θ2
可知图像应是过原点的
直线,如图所示,其_斜__率__为折射率。
考点一 实验:测量玻璃的折射率
(3)“单位圆”法 以入射点 O 为圆心,以一定的长度 R 为半径画圆,如图所示,sin θ1= EOHE,sin θ2=EO′EH′′,OE=OE′=R,则 n=ssiinn θθ12=_E__′E__HH_′__。只要用 刻度尺量出 EH、E′H′的长度就可以求出 n。
考点一 实验:测量玻璃的折射率
(4)在白纸上放上玻璃砖,使玻璃砖的一条长边与直线aa′对齐,并画出 另一条长边的对齐线bb′。 (5)眼睛在bb′的一侧透过玻璃砖观察两个大头针并调整视线方向,使P1 被P2挡住,然后在眼睛这一侧插上大头针P3,使P3挡住__P_1、__P__2的__像___, 再插上P4,使P4挡住_P_1_、__P_2_的__像__和__P_3_。 (6)移去玻璃砖,拔去大头针,由大头针P3、P4的针孔位置确定出射光线 O′B及出射点O′,连接O、O′得到线段OO′。
考点一 实验:测量玻璃的折射率
为了使作图误差更小,应选用两光学表面间距大的玻璃砖,A正确; 根据折射定律可知,如果两个光学面不平行,不影响入射角与折射角 的值,所以对折射率的测定结果不产生影响,B错误; 为了准确测量光路图,应选用较细的大头针来完成实验,若选用粗的 大头针完成实验,容易出现观察误差,从而造成测量误差,C错误; 插在玻璃砖同侧的两枚大头针之间的距离应适当大些,引起的角度误 差会减小,D正确。射率
高考物理总复习 14.第1讲 分子动理论 内能
考点二 分子热运动 1.布朗运动: (1)研究对象:悬浮在液体、气体中的小颗粒. (2)特点:①永不停息地运动;②无规则地运动;③颗粒越小,现象 越明显;④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⑤用肉眼无法直接看到,需要用
显微镜进行观测.
2.扩散现象、布朗运动、分子热运动的比较:
答案:B
角度2 物体的内能 1.分析物体内能问题的四点提醒 (1)内能是对物体的大量分子而言的,不存在某个分子内能的说法. (2)内能的大小与温度、体积、分子数和物态等因素有关. (3)通过做功或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4)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相同温度的任何物体,分子的平均
动能相同.
2.内能和热量的比较
项目
分子力F
分子势能Ep
随分子间距变化 图像(r0=10-10 m)
项目
随分 子间 距的 变化 情况
r<r0
r>r0 r=r0 r>10r0
分子力F
分子势能Ep
F引和F斥都随距离的增大而 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
大,F引<F斥,F表现为斥力
r增大,分子力做正功, 分子势能减小;r减小, 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 增加
内能
热量
是状态量,状态确定,系统的内 是过程量,它表示由于热
区别 能随之确定.一个物体在不同的 传递而引起的内能变化过
状态下有不同的内能
程中转移的能量
联系
在只有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情况下,物体内能的改变量在 数值上等于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例2 [2022·陕西省宝鸡市质检](多选)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例1 如图所示,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乙分子位于x轴上,甲分 子对乙分子的作用力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F>0表 示斥力,F<0表示引力,A、B、C、D为x轴上四个特定的位置,现把 乙分子从A处由静止释放,下列选项中的图像分别表示乙分子的速度、 加速度、势能、动能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其中大致正确的是 ()
2025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第14章光实验18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课件
(2)实验原理。已知双缝间距d=0.3 mm,双缝到屏的距离l=1.2 x6-x1d
m,由计算式λ=____5_l _____,可得所测光的波长为___6_._5_×__1_0_-_7__m(计 算式用题中出现的字母表示,波长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误差分析。在其他操作都正确的前提下,下列操作中一定会使测 量结果偏小的是___C___。
实验十八 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
实验知识 · 自主回顾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波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的条件。 2.观察白光和单色光的双缝干涉图样。 3.测量单色光的波长。 二、实验原理
相邻两条明条纹间距 Δx 与入射光波长 λ,双缝 S1、S2 间距 d 及双缝 与屏的距离 l 满足的关系式为 Δx=dl λ。
(3)干涉条纹的宽度是指一个明条纹与一个暗条纹的宽度的和,为两 个相邻的明条纹(或暗条纹)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故题图C是正确的,题图 A、B、D错误。
(4)由题图甲、乙可知,第一次得到的条纹间距较小,根据 Δx=dl λ 可知,单缝与双缝的缝距对条纹间距无影响,选项 A 错误;光的强度对 条纹间距无影响,选项 B 错误;光源离双缝的距离对条纹间距无影响, 选项 C 错误;双缝离光传感器的距离 l 较小,则条纹间距较小,选项 D 正确。
(2)第 3 条亮条纹中心到第 12 条亮条纹中心的间距为 22.78 mm,则 相邻亮条纹间距为 Δx=22.7182×-130-3 m≈2.53×10-3 m,等效双缝间的距
离为 d=2h=0.30 mm=3.0×10-4 m,根据双缝干涉条纹间距 Δx=Dd λ, 则有 λ=Dd Δx=3.0×10-4×1.22.53×10-3 m≈6×10-7 m。
(3)根据双缝干涉条纹间距 Δx=Dd λ 可知,仅增大 D、仅减小 d 或仅 增大波长 λ 都能够增大光屏上相邻两条亮条纹之间的距离,所以 A、C 正确。
高三物理重难点知识点梳理(高中)
高三物理重难点知识点梳理(高中)高三物理重难点学问点梳理(高中)高三物理重难点学问点梳理怎么写?看看吧。
物理考题的基本命题趋势是注意基础考查,考查学问点全面,注意物理方法考查,注意考查同学力量。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三物理重难点学问点梳理,期望大家喜爱!高三物理重难点学问点梳理1.分子动理论(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一般是10-10m。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章热运动。
①集中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可以彼此进入对方中去。
温度越高,集中越快。
②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微小颗粒的无规章运动,是液体分子对微小颗粒撞击作用的不平衡造成的,是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章运动的宏观反映。
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物体的内能(1)分子动能: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在热现象的讨论中,单个分子的动能是无讨论意义的,重要的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打算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分子势能随着物体的体积变化而变化。
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
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
对实际气体来说,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增加;体积缩小,分子势能减小。
(3)物体的内能:物体里全部的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4)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有着本质的区分。
物体具有内能的同时可以具有机械能,也可以不具有机械能。
3.转变内能的两种方式(1)做功:其本质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热传递:其本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3)做功和热传递在转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有本质的区分。
2023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练考点14 电磁感应的应用
2023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练考点14 电磁感应的应用电磁感应的应用考点2.1 由于磁场变化产生电动势类问题【例题】(多选)如图所示,不计电阻的光滑U 形金属框水平放置,光滑、竖直玻璃挡板H 、P 固定在框上,H 、P 的间距很小.质量为0.2 kg 的细金属杆CD 恰好无挤压地放在两挡板之间,与金属框接触良好并围成边长为1 m 的正方形,其有效电阻为0.1 Ω.此时在整个空间加方向与水平面成30°角且与金属杆垂直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变化规律是B =(0.4-0.2t ) T ,图示磁场方向为正方向.框、挡板和杆不计形变.则( )A .t =1 s 时,金属杆中感应电流方向从C 到DB .t =3 s 时,金属杆中感应电流方向从D 到CC .t =1 s 时,金属杆对挡板P 的压力大小为0.1 ND .t =3 s 时,金属杆对挡板H 的压力大小为0.2 N1.如图甲所示线圈的匝数n =100匝,横截面积S =50 cm 2,线圈总电阻r =10 Ω,沿轴向有匀强磁场,设图示磁场方向为正,磁场的磁感应强度随时间作如图乙所示变化,则在开始的0.1 s 内( )A .磁通量的变化量为0.25 WbB .磁通量的变化率为2.5×10-2 Wb/sC .a 、b 间电压为0D .在a 、b 间接一个理想电流表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5 A2.(多选)用均匀导线做成的正方形线圈边长为l ,正方形的一半放在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如图所示,当磁场以ΔB Δt 的变化率增强时,则( )A .线圈中感应电流方向为acbdaB .线圈中产生的电动势E =ΔB Δt ·l 22C .线圈中a 点电势高于b 点电势D .线圈中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ΔB Δt ·l 223.如图甲所示,一个电阻值为R、匝数为n的圆形金属线圈与阻值为2R的电阻R1连接成闭合回路.线圈的半径为r1,在线圈中半径为r2的圆形区域内存在垂直于线圈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图线如图乙所示.图线与横、纵轴的截距分别为t0和B0,导线的电阻不计.求0至t1时间内:(1)通过电阻R1上的电流大小和方向;(2)通过电阻R1上的电荷量q及电阻R1上产生的热量.【补】.如图甲所示,一匝数N=10、总电阻为R=2.5 Ω、边长L=0.3 m的均质正三角形金属线框静置在粗糙水平面上,线框的顶点正好是半径r=L3的圆形磁场的圆心,磁场方向竖直向下(正方向),磁感应强度大小B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a、b是磁场边界与线框的两交点,已知线框与水平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0.6 N,取π=3,则()A.t=0时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为0.06 Wb B.线框静止时,线框中的感应电流大小为0.6 AC.线框静止时,a、b两点间电压为118V D.经时间t=0.8 s,线框开始滑动考点2.2 杆切割类之单杆问题【例题】如图所示,足够长平行金属导轨倾斜放置,倾角为37°,宽度为0.5 m,电阻忽略不计,其上端接一小灯泡,电阻为1 Ω.一导体棒MN垂直于导轨放置,质量为0.2 kg,接入电路的电阻为1 Ω,两端与导轨接触良好,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在导轨间存在着垂直于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0.8 T.将导体棒MN由静止释放,运动一段时间后,小灯泡稳定发光,此后导体棒MN的运动速度以及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分别为(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sin 37°=0.6)()A .2.5 m/s 1 WB .5 m/s 1 WC .7.5 m/s 9 WD .15 m/s 9 W1.(多选)如图所示,平行金属导轨与水平面成θ角,用导线与固定电阻R 1和R 2相连,匀强磁场垂直穿过导轨平面.有一导体棒ab ,质量为m ,两导轨间距为l ,导体棒的电阻与固定电阻R 1和R 2的阻值相等,都等于R ,导体棒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导体棒ab 沿导轨向上滑动,当上滑的速度为v 时,有( )A .棒中感应电流的方向由a 到bB .棒所受安培力的大小为B 2l 2v 23RC .棒两端的电压为Blv 3D .棒动能的减少量等于其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与电路上产生的电热之和2.如图所示,处于匀强磁场中的两根足够长.电阻不计的平行金属导轨相距lm ,导轨平面与水平面成θ=37°角,下端连接阻值为R 的电阻.匀强磁场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质量为0.2kg .电阻不计的金属棒放在两导轨上,棒与导轨垂直并保持良好接触,它们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求:(g =10rn/s 2,sin37°=0.6,cos37°=0.8)(1)求金属棒沿导轨由静止开始下滑时的加速度大小;(2)当金属棒下滑速度达到稳定时,电阻R 消耗的功率为8W ,求该速度的大小.3.如图两根足够长的光滑平行直导轨MN 、PQ 与水平面成θ角放置,两导轨间距为L ,M 、P 两点间接有阻值为R 的电阻.一根质量为m 的均匀直金属杆ab 放在两导轨上,并与导轨垂直.整套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于导轨平面向上,导轨和金属杆接触良好,它们的电阻不计.现让ab 杆由静止开始沿导轨下滑.(1)求ab 杆下滑的最大速度v max .(2)ab 杆由静止释放至达到最大速度的过程中,电阻R 产生的焦耳热为Q ,求该过程中ab 杆下滑的距离x 及通过电阻R 的电荷量q .4.如图甲所示,足够长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MN、PQ竖直放置,其宽度L=1 m,一匀强磁场垂直穿过导轨平面,导轨的上端M与P之间连接一阻值为R=0.40 Ω的电阻,质量为m =0.01 kg、电阻为r=0.30 Ω的金属棒ab紧贴在导轨上.现使金属棒ab由静止开始下滑,下滑过程中ab始终保持水平,且与导轨接触良好,其下滑距离x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图象中的OA段为曲线,AB段为直线,导轨电阻不计,g取10 m/s2(忽略ab棒运动过程中对原磁场的影响)。
高考总复习 物理14章末
第六模块 选修3-4
物理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新课标
7.“刮风”法 设“风”沿波的传播方向刮,则“风”吹的地方,
“草”被刮倒向下运动,背“风”的地方“风”刮不倒
“草”则向上长,即向上运动. 以上几种方法,我们只需要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 熟练掌握即可,千万不要贪多求全,正所谓“千招会,不 如一招熟”.
图4
第六模块 选修3-4
物理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新课标
A.甲为Q点的振动图象 B.乙为Q点的振动图象
C.丙为P点的振动图象
D.丁为P点的振动图象
图5
第六模块 选修3-4
物理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新课标
解析:所有质点的起振情况一定与波源S的起振情况 相同(从平衡位置竖直向上),λ=vT=0.8 m,=3.25λ,=
第六模块 选修3-4
物理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新课标
【例1】
一列简谐横波在x轴上传播,某时刻的波形
图如图3所示,a、b、c为三个质点,a正向上运动.由此 可知 A.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 B.c正向上运动 ( )
C.该时刻以后,b比c先到达平衡位置
D.该时刻以后,b比c先到达离平衡位置最远处
图3
第六模块 选修3-4
波源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并依次引起更远
质点的振动,且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相同的时间内带动相同 距离的质点振动.根据上述波的形成机理,即可画出波形 图.
第六模块 选修3-4
物理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新课标
2.根据波形“三要素”确定波形 确定机械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通常需要三个要素,这
就是波长λ、振幅A和由一些特殊点的位置确定的波的走
第六模块 选修3-4
物理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4篇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4篇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4篇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
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1.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g/cm32.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①同一液体②液体静止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0.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2.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3.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重力14.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V物15.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21.磁场(1)磁场:磁场是存在于磁体、电流和运动电荷周围的一种物质。
永磁体和电流都能在空间产生磁场。
变化的电场也能产生磁场。
(2)磁场的基本特点:磁场对处于其中的磁体、电流和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
(3)磁现象的电本质:一切磁现象都可归结为运动电荷(或电流)之间通过磁场而发生的相互作用。
(4)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在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即分子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成为微小的磁体。
(5)磁场的方向:规定在磁场中任一点小磁针N极受力的方向(或者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就是那一点的磁场方向。
2022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十四 牛顿运动定律与连接体问题
2022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十四牛顿运动定律与连接体问题一、单选题1.(2分)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2m和3m的三个木块,其中质量为2m和3m的木块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轻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F T.现用水平拉力F拉质量为3m的木块,使三个木块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质量为2m的木块受到四个力的作用B.当F逐渐增大到F T时,轻绳刚好被拉断C.当F逐渐增大到1.5F T时,轻绳还不会被拉断D.轻绳刚要被拉断时,质量为m和2m的木块间的摩擦力为23F T2.(2分)质量分别为2Kg、1Kg、1Kg的三个木块a、b、c和两个劲度系数均为500N/m的相同轻弹簧p、q用轻绳连接如图,其中a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
开始时p弹簧处于原长,木块都处于静止。
现用水平力缓慢地向左拉p弹簧的左端,直到c木块刚好离开水平地面为止,g取10m/s2。
该过程p弹簧的左端向左移动的距离是()A.4cm B.6cm C.8cm D.10cm3.(2分)如图所示,小车上有一定滑轮,跨过定滑轮的绳上一端系一重球,另一端系在弹簧秤上,弹簧秤固定在小车上.开始时小车处在静止状态.当小车匀加速向右运动时()A.弹簧秤读数及小车对地面压力均增大B.弹簧秤读数及小车对地面压力均变小C.弹簧秤读数变大,小车对地面的压力不变D.弹簧秤读数不变,小车对地面的压力变大4.(2分)如图所示,质量都为m 的A、B两物体叠放在竖直弹簧上并保持静止,用大小等于mg的恒力F向上拉B,运动距离h 时B与A分离.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和A刚分离时,弹簧为原长B.B和A刚分离时,它们的加速度为gC.弹簧的劲度系数等于mg ℎD.在B与A分离之前,它们作匀加速运动5.(2分)如图所示,置于水平地面上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物体甲、乙用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连接,在物体甲上施加水平恒力F,稳定后甲、乙两物体一起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对两物体间弹簧的形变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地面光滑,则弹簧的形变量等于F kB.若地面光滑,则弹簧的形变量等于m1F (m1+m2)kC.若物体甲、乙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则弹簧的形变量等于μm2g kD.若物体甲、乙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则弹簧的形变量等于m2F (m1+m2)k6.(2分)如图所示,A,B两小球由绕过轻质定滑轮的细线相连,A放在固定的光滑斜面上,B、C 两小球在竖直方向上通过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相连,C球放在水平地面上。
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提升核心素养14
14.4实验: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1.实验目的(1)了解光波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的条件。
(2)观察白光和单色光的双缝干涉图样。
(3)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2.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光源发出的光,经过滤光片后变成单色光,再经过单缝S时发生衍射,这时单缝S相当于一个单色光源,衍射光波同时到达双缝S1和S2之后,S1、S2双缝相当于两个步调完全一致的单色相干光源,相邻两条亮(暗)条纹间的距离Δx与入射光波长λ,双缝S1、S2间距离d及双缝与屏的距离l有关,其关系式为:Δx=ldλ,因此,只要测出Δx、d、l即可测出波长λ.图1两条相邻亮(暗)条纹间的距离Δx用测量头测出.测量头由分划板、目镜、手轮等构成,如图2所示.图23.实验步骤(1)观察双缝干涉图样①将光源、遮光筒、毛玻璃屏依次安放在光具座上,如图3所示.图3②接好光源,打开开关,使灯丝正常发光.③调节各器件的高度,使光源灯丝发出的光能沿遮光筒轴线到达光屏.④安装单缝和双缝,尽量使缝的中点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使单缝与双缝平行,二者间距约为5~10 cm.⑤在单缝和光源间放上滤光片,观察单色光的干涉条纹.(2)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①安装测量头,调节至可清晰观察到干涉条纹.②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齐某条亮条纹的中央,如图4所示,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将该条纹记为第1条亮条纹;转动手轮,使分划板中心刻线移动至另一亮条纹的中央,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将该条纹记为第n 条亮条纹,测出n 条亮条纹间的距离a ,则相邻两亮条纹间距Δx =an -1.图4③用刻度尺测量双缝到光屏间距离l (d 是已知的). ④重复测量、计算,求出波长的平均值. 4.数据处理(1)条纹间距的计算:转动测量头的手轮,分划板中心刻线在第1条亮条纹中央时读数为a 1,在第n 条亮条纹中央时读数为a n ,则Δx =a n -a 1n -1.(2)根据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Δx =l d λ得λ=dl Δx ,其中d 为双缝间距,l 为双缝到光屏的距离.(3)测量时需测量多组数据,求λ的平均值. 5.注意事项(1)调节双缝干涉仪时,要注意调整光源的高度,使它发出的光束能够沿着遮光筒的轴线把屏照亮.(2)放置单缝和双缝时,缝要相互平行,中心大致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3)调节测量头时,应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和亮条纹的中心对齐,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转动手轮,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和另一亮条纹的中心对齐,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两次读数之差就表示这两条亮条纹间的距离.(4)不要直接测Δx ,要测多条亮条纹的间距再计算得到Δx ,这样可以减小误差. (5)白光的干涉观察到的是彩色条纹,其中白色在中央,红色在最外层. 6.误差分析(1)双缝到屏的距离l 的测量存在误差。
高考物理十四题相关知识点
高考物理十四题相关知识点高考物理是一门考察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科目。
在高考物理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题型被广泛考察。
本文将对高考物理中的十四个重要题目进行分析,并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阐述。
第一题是关于电流的方向和电子流动方向的问题。
在电路中,实际电流的方向是由正极流向负极,即从高电压到低电压。
而电子的流动方向则相反,从负极流向正极。
这个问题考察了学生对电流方向和电子流动方向的理解。
第二题涉及到电阻的计算。
根据欧姆定律,电阻的大小与电流和电压的比值有关。
当电流和电压为已知时,可以通过欧姆定律计算电阻的大小。
这个问题考察了学生对欧姆定律的应用能力。
第三题是关于电容器的问题。
电容器是一种能够储存电荷的装置,其容量大小取决于电容器的结构和材料。
在电容器充电和放电的过程中,电容器的电荷量和电压会发生变化。
这个问题考察了学生对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的理解。
第四题是关于力的平衡问题。
力的平衡是指物体在受到多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在力的平衡条件下,合外力等于零。
这个问题考察了学生对力的平衡条件的理解。
第五题是关于机械波的传播和反射的问题。
机械波是由物质的震动引起的,可以传播和反射。
在波的传播和反射中,波的频率和波长保持不变,而波速和传播介质有关。
这个问题考察了学生对机械波传播和反射的理解。
第六题涉及到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它需要通过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
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这个问题考察了学生对声音传播速度的了解。
第七题是关于电磁波的问题。
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波动现象。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
这个问题考察了学生对电磁波种类和特点的认识。
第八题涉及到光的折射问题。
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传播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光线在两种介质交界面上折射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物理重点难点14 含电容电路的分析策略将电容器置于直流电路,创设复杂情景,是高考命题惯用的设计策略,借以突出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适应高考选拔性需要.应引起足够关注.1.(★★★★)在如图14-1电路中,电键S 1、S 2、S 3、S 4均闭合.C 是极板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板间悬浮着一油滴P ,断开哪一个电键后P 会向下运动A.S 1B.S 2C.S 3 D.S 4图14—1 图14—2 2.(★★★)(2000年春)图14-2所示,是一个由电池、电阻R 与平行板电容器组成的串联电路.在增大电容器两极板间距离的过程中A.电阻R 中没有电流B.电容器的电容变小C.电阻R 中有从a 流向b 的电流D.电阻R 中有从b 流向a 的电流 ●案例探究 [例1](★★★★★)如图14-3所示的电路中,4个电阻的阻值均为R ,E 为直流电源,其内阻可以不计,没有标明哪一极是正极.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间的距离为d .在平行极板电容器的两个平行极板之间有一个质量为m ,电量为q 的带电小球.当电键K 闭合时,带电小球静止在两极板间的中点O 上.现把电键打开,带电小球便往平行极板电容器的某个极板运动,并与此极板碰撞,设在碰撞时没有机械能损失,但带电小球的电量发生变化.碰后小球带有与该极板相同性质的电荷,而且所带的电量恰好刚能使它运动到平行极板电容器的另一极板.求小球与电容器某个极板碰撞后所带的电荷.命题意图:考查推理判断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B 级要求.错解分析:不能深刻把握该物理过程的本质,无法找到破题的切入点(K 断开→U 3变化→q 所受力F 变化→q 运动状态变化),得出正确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与技巧:由电路图可以看出,因R 4支路上无电流,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无论K 是否闭合始终等于电阻R 3上的电压U 3,当K 闭合时,设此两极板间电压为U ,电源的电动势为E ,由分压关系可得U =U 3=32E ①小球处于静止,由平衡条件得dqU=mg②当K 断开,由R 1和R 3串联可得电容两极板间电压U ′为图14-3U ′=2E ③ 由①③得U ′=43U④U ′<U 表明K 断开后小球将向下极板运动,重力对小球做正功,电场力对小球做负功,表明小球所带电荷与下极板的极性相同,由功能关系mg2d -q212='U mv 2-0 ⑤因小球与下极板碰撞时无机械能损失,设小球碰后电量变为q ′,由功能关系得 q ′U ′-mgd =0-21mv 2⑥联立上述各式解得 q ′=67q 即小球与下极板碰后电荷符号未变,电量变为原来的67. [例2](★★★★)如图14-4所示,电容器C 1=6 μF ,C 2= 3 μF ,电阻R 1=6 Ω,R 2=3 Ω,当电键K 断开时,A 、B 两点间的电压U AB =?当K 闭合时,电容器C 1的电量改变了多少(设电压U = 18 V )?命题意图:考查理解、推理、分析综合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B 级要求.错解分析:没有依据电路结构的变化分析求出电容器充放电前后的电压变化,使问题难于求解.解题方法与技巧:在电路中电容C 1、C 2的作用是断路,当电键K 断开时,电路中无电流,B 、C 等电势,A 、D 等电势,因此U AB =U DB =18 V ,U AB =U AC =U DB =18 V ,K 断开时,电容器C 1带电量为Q 1=C 1U AC =C 1U DC =6×10-6×18 C =1.08×10-4 C.当K 闭合时,电路R 1、R 2导通,电容器C 1两端的电压即电阻R 1两端的电压,由串联的电压分配关系得:U AC =211R R UR +=12 V此时电容器C 1带电量为:Q 1′=C 1U AC =7.2×10-5 C电容器C 1带电量的变化量为:ΔQ =Q 1-Q 1′=3.6×10-5 C所以C 1带电量减少了3.6×10-5 ●锦囊妙计电容器是一个储存电能的元件,在直流电路中,当电容器充、放电时,电路有充电、放电电流,一旦电流达到稳定状态,电容器在电路中就相当于一个阻值无限大(只考虑电容器是理想不漏电的情况)的元件,电容电路可看作是断路,简化电路时可去掉它,简化后若要求电容器所带电量时,可在相应的位置补上.分析和计算含有电容器的直流电路时,关键是准确地判断并求出电容器的两端的电压,其具体方法是:1.确定电容器和哪个电阻并联,该电阻两端电压即为电容器两端电压.2.当电容器和某一电阻串联后接在某一电路两端时,此电路两端电压即为电容器两端电图14-4压.3.对于较复杂电路,需要将电容器两端的电势与基准点的电势比较后才能确定电容器两端的电压.●歼灭难点训练1.(★★★)(1997年全国)如图14-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恒定,要想使灯泡变暗,可以A.增大R1B.减小R1C.增大R2D.减小R22.(★★★)一平行板电容器C,极板是水平放置的,它和三个可变电阻及电源联接成如图14-6所示的电路.今有一质量为m的带电油滴悬浮在两极板之间静止不动.要使油滴上升,可采用的办法是A.增大R1B.增大R2C.增大R3D.减小R23.(★★★★)如图14-7所示,E=10 V,R1=4 Ω,R2=6 Ω,C=30 μF,电池内阻可忽略.(1)闭合开关K,求稳定后通过R1的电流;(2)然后将开关K断开,求这以后通过R1的总电量.图14—7 图14—84.(★★★★)如图14-8所示的电路,已知电池电动势E=90 V,内阻r=5 Ω,R1=10 Ω,R2=20 Ω,板面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M、N相距d=3 cm,在两板间的正中央有一带电液滴,其电量q=-2×10-7 C,其质量m=4.5×10-5kg,取g=10 m/s2,问(1)若液滴恰好能静止平衡时,滑动变阻器R的滑动头C正好在正中点,那么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 m是多大?(2)将滑动片C迅速滑到A端后,液滴将向哪个极板做什么运动?到达极板时的速度是多大?5.(★★★★)如图14-9所示.两根相距为L的竖直金属导轨MN和PQ的上端接有一个电容为C的电容器,质量为m的金属棒ab可紧贴竖直导轨无摩擦滑动,且滑动中ab始终保持水平,整个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磁场中,不计电阻,求最后通过C的充电电流.图14—9图14-5 图14-66.(★★★★★)图14-10所示,金属棒ab质量m=5 g,放在相距L=1 m的光滑金属导轨MN、PQ上,磁感应强度B=0.5 T,方向竖直向上,电容器的电容C=2μF,电源电动势E=16 V,导轨距地面高度h=0.8 m.当单刀双掷开关先掷向1后,再掷向2,金属棒被抛到水平距离s=6.4 cm的地面上,问电容器两端的电压还有多大?参考答案图14-10[难点磁场] 1.C 2.BC[歼灭难点训练] 1.AD 2.CD3.电容器稳定后相当于断路,K断开前电容器相当于和R 2并联,K 断开前,电容器相当 于直接接到电源上,K 断开前后通过R 1的电量即为前后两状态下电容器带电量之差. 电容器稳定后相当于断路,则: (1)I1=I总=)64(1021+=+R R E A =1A (2)断开K 前,电容器相当于和R 2并联,电压为I2R 2,储存的电量为Q 1=CI 1R 2 断开K 稳定后,总电流为零,电容器上电压为E ,储存电量为Q 2=CE 所以通过R 1的电量为:ΔQ =Q 2-Q 1=C (E -I 1R 2)=1.2×10-3 C4.滑动变阻器R 的滑动触头C 正好在AB 正中点时对液滴进行受力分析知,重力G 与电场力Eq 平衡,从而求得电容器两极电压,也就是BC 间电压,然后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得R BC ,从而求得R m .将滑片C 迅速滑到A 端后,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求得AB 间电压,即电容器两板间电压UAB =UMN ′=159090+×90即UMN ′=77 V 大于C 在中央时电压,对液滴分析受力知电场力大于重力,所以向M 板运动,由动量定理便可求得速度.(1)滑片C 在AB 中央时,对带电液滴由平衡条件得mg =qdU MN所以UMN =q m gd =7241021031045---⨯⨯⨯⨯ V =67.5(V ) 由题意知U MN =UBC =67.5 V 由欧姆定律得21mR R r E ++=UBC即21590mR +2m R ⨯=67.5 所以R m =90 Ω(2)滑片滑到A 时,UMN ′=m 1m R R r ER ++15909090+⨯V =77(V )>67.5 V所以液滴向M 板运动,设达M 板时速度为v由动能定理得q ·mg U MN -'2·2d =21mv 2 所以v =0.2 m/s5.经分析知最终ab 棒做匀加速下滑,设最终充电电流为I ,在Δt 内电量、速率、电动势的变化量分别为ΔQ 、Δv 和ΔE则有I =t Q ∆∆=C ·t E ∆∆=CBL ·t v∆∆=CBLa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 -BIL =ma 解得I =CL B m mgCBL22+6.电容器充电后电量为Q =CE .开关掷向位置2时,电容器通过ab 放电,其放电电量为ΔQ ,则通过棒中电流为I =tQ∆∆ 金属棒受安培力F =BIL =BLtQ∆∆ ① 据动量定理F Δt =mv -0② 由平抛运动可知v =s/hgsg h 22=③由式①、②、③得BLt Q ∆∆·Δt =m shg 2 所以ΔQ =hg BL m s 2=1.6×10-5C电容器所余电量Q ′=Q -ΔQ =CE -ΔQ =1.6×10-5 C 所以电容器两端电压为U′=CQ '=8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