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项羽本纪》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63762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3.png)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参阅。
《愚公移山》阅读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阅读题目1.课文选自《》,作者是_______时______,文体是_______2.解释加点的词(1)且 (2)惩(3)迂(4)诸(5)焉(6)反3.用原文填空(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3)愚公移山的方式是:(4)愚公移山时的土石放置在哪里?(5)反映移山辛苦的句子是:(6)写出了挖山的艰难和决心的坚定的语句是:(7)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的一个典型细节是: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 )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聚室而谋曰/今其室十无一焉C.杂然相许/遂许先卒以驱驰D.其妻献疑曰/时而献焉(2)( )A.达于汉阴/阴风怒号/佳木秀而繁阴B.其妻献疑曰/其一犬坐于前/其真不知马也C.以君之力/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D.杂然相许/满坐寂然/吴广以为然5.翻译下列句子(1)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6.站在今天的角度,就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做法,谈谈你的看法.7.选文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寓言2.1)将近况且2)苦于3)绕远4)"之于" 5)哪里6)同"返"往返3.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渤海之尾,隐士之兆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6)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焉,邻人……助之4.1)B 2)C5.1)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2)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着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6.愚公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但做法不合乎今天快速,速反应高效的发展要求.7.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时愚公移山。
文言文《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练习及答案(长春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
![文言文《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练习及答案(长春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https://img.taocdn.com/s3/m/324246dc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3.png)
4.长春市北师大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
项王欲听之。
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
”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
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
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
”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愿赐骸骨归卒伍。
”项王许之。
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
”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
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
”楚军皆呼万岁。
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
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信曰:“汉王已出矣。
”项王烧杀纪信。
汉王之出荥阳,南走宛、叶,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复入保成皋。
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
汉王逃,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渡河走修武,从张耳、韩信军。
楚遂拔成皋,欲西。
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
是时,彭越渡河击楚东阿,杀楚将军薛公。
项王乃自东击彭越。
汉王得淮阴侯兵,欲渡河南。
郑忠说汉王,乃止壁河内。
使刘贾将兵佐彭越,烧楚积聚。
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
汉王则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
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项王令壮士出挑战。
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B.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C.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D.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牢,古代帝王祭祀天地时,以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以示尊崇之意。
愚公移山阅读以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以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bdf2aa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7.png)
【文言文阅读答案】《愚公移山》阅读附答案愚公移山(节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小题1】表述以下划线的词。
(4分后)⑴固不可彻()⑵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⑶何苦而不平()⑷河曲智叟亡以应当()【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⑵甚矣,汝之不惠!【小题3】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就是()。
(3分后)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b.以其境过明。
《小石潭记》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以君之力,曾无法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小题4】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答案【小题1】⑴通,变通⑵穷尽⑶愁⑷通“无”评分标准:每处1分,第⑷题直接写“无”,也不扣分,共4分。
【小题2】(1)他们运土石,每年冬夏换季,就可以来往一次。
(2)你太不聪明了!【小题3】d【小题4】不愚。
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评分标准:表明态度,得1分;不怕艰难、坚持不懈,得1分(只写到了‘坚持不懈”也给1分);具有长远的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⑴通在,变通,不要认知为全盘。
⑵诸般,匮也就是诸般的意思。
⑶恨⑷通在“并无”通假字【小题1】试题分析: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句注意赋分的两个点:一是“易”――变换、“一反”――往返一次两个词语的解释,二是整体意思。
(2)“甚矣,汝之别列兹尼基!”特别注意消音的句式:“甚矣”就是谓语,“汝之别列兹尼基”就是主语,“惠”的认知:精明,这就是赋分的两个点。
《愚公移山》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
![《愚公移山》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370f7c02b4daa58da0114a5c.png)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愚公移山《列子》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B. 甚矣,汝之不惠惠:“惠”同“慧”,聪明C . 虽我之死虽:即使D. 惧其不已也已:停止9.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面山而居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守宴也B. 河曲智叟亡以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 其妻献疑曰其真无妈邪D.汝心之固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c9140e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a.png)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愚公移山》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A.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穷且益坚B.始一反焉举一反三反客为主C.汝之不惠小惠未遍小恩小惠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不化1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翻译: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理解:愚公的妻子认为,仅凭愚公一个人的力气很难把太行山、王屋山挖平,应该大家团结起来一起挖平大山。
[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理解:愚公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认识到人力是无穷的,只要世代坚持,就能移走大山,从而有力地反驳了智叟。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84500d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2f.png)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理解及答案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① 年且九十()② 寒暑易节()③ 杂然相许( ) ④ 甚矣,汝之不惠( )15.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
(2分)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② 面山而居。
16.将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3分)译文:17.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2分)18.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答案】14.① 将要② 改变、变换③ 答应、赞同④ 聪明15.① 山之一毛(“之”作助词的句子)(1分)② 聚室而谋(或:笑而止之)(1分)16.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除掉,又能把这些土石怎样呢?(“以、曾、毛、如……何”翻译正确得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1 7.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1分)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分)。
18.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
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a7a6e2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9.png)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愚公移山《列子》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B.甚矣,汝之不惠惠:“惠”同“慧”,聪明C.虽我之死虽:即使D.惧其不已也已:停止9.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守宴也B.河曲智叟亡以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其妻献疑曰其真无妈邪D.汝心之固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愚公移山》选择、翻译、简答、阅读习题
![《愚公移山》选择、翻译、简答、阅读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6c63ab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1.png)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 22 课】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A. 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 . .C. 而山不加增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解析】 A 凭;因为。
B 他;的。
C 都是“却、可是”表转折。
D 向;比。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 . C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 . 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解析】 A 到;向。
B 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
C 主谓之间; D 凭借;因为。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 .C 、其妻献疑曰 既出,得其船…… . .【解析】 A 将要;况且。
B 凭;连词,来。
C 都是代词,他的。
D 助词;代词。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 :苦于) C .冀之南、汉之阴 (阴: 〈汉水的〉北岸) ..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D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 .D 、投诸渤海之尾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B 、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 .. .B . 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 .D.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羊补牢 【解析】 C “阴”指江河的南岸。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 .惧其.不已也/ 其.真无马邪 B . 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D .已而之细柳军/辍耕之垄上 【解析】 A 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 连词,表转折;连词, 表顺承。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c868e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9.png)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且焉置土石无陇断焉B.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C.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1分)答: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答: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24课《愚公移山》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24课《愚公移山》](https://img.taocdn.com/s3/m/f44d68f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86.png)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24课《愚公移山》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A.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B. 杂然相许(赞成)C.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D.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簸箕,箩筐)【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为宫室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 达于汉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 而山不加增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 河曲智叟亡以应臣以王吏之攻宋也【小题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从中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 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 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用智叟来突出愚公的形象。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饱含了对愚公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的颂扬。
[知识点]列子(约前649-前606)[答案]【小题1】D【小题2】C【小题3】A[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愚公移山》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七)
![《愚公移山》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七)](https://img.taocdn.com/s3/m/b38f251558fb770bf78a55f7.png)
(二)阅读《愚公移山》,完成12┄15题。
(17分)《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杂然相许(3)何苦而不平(4)河曲智叟亡以应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达于汉阴/阴风怒号B.其妻献疑曰/其一犬坐于前C. 以君之力/以天下之所顺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悲守穷庐14.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③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15.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而言的。
(2分)16.“其妻献疑”和“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3分)答案:12. (1)苦于(2)赞同(3)愁苦,这里只担心(4)同“无”,没有13. C14.(1)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
文言文《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5c0afedd36a32d727581c6.png)
二、古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題。
甲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乙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
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丙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丁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B.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C.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D.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11. 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为寿,祝颂之辞。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515c5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d.png)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5篇)《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假设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以下加粗的字词。
〔1〕年且九十〔〕〔2〕吾与汝毕力平险〔〕〔3〕汝之不惠〔〕〔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以下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或用法一样的一组是〔〕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C、以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D、之虽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以下文字常识阐述不正确的一组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4、翻译。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假设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a3d101d15abe23482f4df9.png)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及答案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① 年且九十()② 寒暑易节()③ 杂然相许④ 甚矣,汝之不惠15.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
(2分)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② 面山而居。
16.将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3分)译文:17.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2分)18.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答案)14.① 将要② 改变、变换③ 答应、赞同④ 聪明15.① 山之一毛(“之”作助词的句子)(1分)② 聚室而谋(或:笑而止之)(1分)16.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除掉,又能把这些土石怎样呢?(“以、曾、毛、如……何”翻译正确得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1 7.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1分)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分)。
18.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
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愚公移山阅读题以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题以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4c986a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8.png)
愚公移山阅读题以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题以及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愚公移山阅读题以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愚公移山阅读题以及答案篇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选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更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真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阅读题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惩山北之塞_______(2)且焉置土石_______(3)何苦而不平_______(4)无陇断焉_______2.翻译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原文语句回答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表明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拥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5)表现愚公驳斥智叟胜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6)太行、王屋两座山被移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有人说这个故事的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03ef63524de518974b7d5e.png)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1)年且九十()(2)吾与汝毕力平险()(3)汝之不惠()(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C、以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D、之虽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下列文字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组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4、翻译。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a9ad4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31.png)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含答案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含答案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含答案篇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迭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予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1)年且九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与汝毕力平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C.以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之虽我之死,有子有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下列文学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愚公移山》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30985e284ac850ac0242f3.png)
《愚公移山》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愚公移山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方.七百里(古代计量面积用语,方圆)虽.我之死(虽然)B年且.九十(将近)达于汉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C惩.山北之塞(惩罚)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D杂然相许.(允许)寒暑易.节(更替)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屠惧,投以.骨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康肃笑而.遣之3 .对下列句子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文: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样呢?B 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C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D 杂然相许。
译文:纷纷表示允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项羽本纪》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14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6-10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②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选自司马迁《项羽本纪》,有改动)
【注】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
②项梁;项羽叔父。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汝之不惠
②何苦而不平
③惧其不已也
④不足学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山不加增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辍耕之垄上
C.以残年余力何以战
D.其如土石何屠自后断其股
8.下列各项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忌不自信。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南冥者,天池也。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0.简析愚公成功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并谈谈启示。
答案:
【分析】【参考译文】
【甲】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
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
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
项梁很生气。
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
我要学习能敌得过万人的本事。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
后来,刘邦和项羽打仗,刘邦智斗,而项羽则以蛮力力取,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
这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之境的!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你真的太愚蠢了!惠:同“慧”,聪明。
②句意:还怕挖不平吗?苦:愁。
③句意: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已:停止。
④句意:不值得学。
足:值得。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而:表转折关系/而:表承接关系;
B.之:的/之:到,去;
C.以:凭借/以:凭借;
D.其:表反问语气/其:它(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
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A.倒装句;
B.倒装句
C.倒装句
D.判断句。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固,顽固。
彻,改变。
句意: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②重点词:略,一点。
竟,结束。
句意: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
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甲】文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在定下目标之后,能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最终移山成功。
【乙】文中的项
羽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这为他后面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结合他们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得出我们所受的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答案:
(1)①同“慧”,聪明;②愁;③停止;④值得。
(2)C
(3)D
(4)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②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5)愚公能不怕困难,坚持不懈;项羽他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
示例: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