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化学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化学溶液的形成附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中考化学培优易错难题(含解析)之化学溶液的形成附答案解
析
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
1.有w 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若要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A.蒸发掉溶剂的1/2 B.加入3w/20克的硝酸钾
C.蒸发掉w/2克溶剂D.加入3w/14克的硝酸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y,(Wg-y)×20%=Wg×10%,y= W
2
g,应将溶剂蒸发掉溶
液质量的一半,而不是溶剂质量的一半,故选项采用的方法错误。
B、设需要再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x,(Wg+x)×20%=Wg×10%+x,x= 2W
25
g,故选项
采用的方法错误。
C、由A选项的分析,应蒸发掉W
2
(g)溶剂,故选项采用的方法正确。
D、由B选项的分析,应加入2W
25
(g)的硝酸钾,故选项采用的方法错误。
故选:C。
2.向一定量稀盐酸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下列图像中不正确
...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A.由于盐酸溶液呈酸性,反应开始溶液的PH应该小于7,故A错误;B.盐酸和NaOH反应生成盐和水,另外添加的NaOH溶液中也有水,则反应后溶液中水的质量不断增多,故B正确;C.盐酸和NaOH反应生成NaCl和水,刚开始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
由0逐渐增大,完全反应后,随着添加的NaOH溶液增多,NaCl的质量分数由逐渐变小,故C正确;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反应过程中溶液中的氯元素的质量始终不变,故D 正确;答案为A。
3.下列有关溶液性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C.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食盐水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D.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
【答案】C
【解析】A、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不是混合物,不是溶液,错误;B、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带有颜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错误;C、食盐水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所以能导电,正确;D、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溶液温度降低,错误。
故选C。
4.下列有关汽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汽水呈碱性
B.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减小
C.喝了汽水常有打嗝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胃酸过多的人要多喝汽水
【答案】B
【解析】A、汽水中含有碳酸,显酸性,错误;B、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减小,正确;C、喝了汽水常有打嗝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错误;D、胃酸过多即胃液酸性过强,汽水中含有碳酸,显酸性,不能过多摄入,错误。
故选B。
5.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将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75g饱和溶液
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答案】D
【解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正确;B、t2℃时,甲
的溶解度是50g,t2℃时,100g的水中最多溶解50g的甲,将30g甲放入50g水中,只能够溶解25g,得到溶液的质量为75g,正确;C、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D、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降低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错误。
故选D。
点睛: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6.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①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烧杯①的溶液是硝酸钾溶液
C.t1℃时烧杯②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 %
D.若烧杯①和烧杯②的溶液都升温到t2℃时,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D
【解析】A、烧杯①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剩余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错误;
B、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①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②的底部有固体剩余,说明在t1℃时,①的溶解度大于②的溶解度,所以烧杯①的溶液是氯化钾溶液,烧杯②的溶液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错误;
C、根据B选项的分析可知,烧杯②的溶液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烧杯②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
数=×100%=20%,错误;D、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烧杯②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1℃时烧杯①物质的溶解度,烧杯①中的物质在t1℃时完全溶解,所以在t2℃时,两烧杯中的物质全部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故选D。
7.向一定量的锌粉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下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某种物质的质量m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则m不可能表示()
A.溶液总质量B.消耗锌粉的质量
C.生成ZnCl2的质量D.生成H2的质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
A、不是溶液总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总质量应一直增加,故A错误;
B、消耗锌粉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消耗锌粉的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消耗完,故B 正确;
C、生成ZnCl2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生成的ZnCl2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达一定值,故C正确;
D、生成H2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达一定值,故D正确。
故选A
8.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A的饱和溶液65 g中含有溶剂50 g
B.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C.在t2℃,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D.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答案】A
【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的溶解度为3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A 物质。
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15gA物质,形成65gA的饱和溶液,正确;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错误;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A、B 两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不确定,因此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同,错误;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故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错误。
故选A。
9.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与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
B.t2℃时,30g甲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80g溶液
C.甲属于易溶物质
D.乙中混有少量甲时,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答案】C
【解析】A、没有确定溶液的质量,无法确定溶液中的溶质质量,错误;B、t2℃时,甲的溶解度是50g,t2℃时,100g的水最多能溶解50g的甲,30g甲溶解于50g水中最多溶解25g 的甲,形成75g溶液,错误;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0℃时,甲的溶解度是10g,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10g,甲属于易溶物质,正确;
D、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乙中混有少量甲时,应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错误。
故选C。
的是
10.下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
..
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等质量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
C.将t3℃的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降温到t2℃时都会析出晶体
D.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答案】C
【解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正确;B、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在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质量相同,正确;C、没有确定降温前溶液的状态,无法判断降温是否会析出晶体,若降温后仍然是不饱和溶液,则无晶体析出,错误;D、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当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正确。
故选C。
11.将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A.泥沙B.面粉C.酒精D.植物油
【答案】C
试题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泥沙、面粉以固体颗粒和水分子混合,植物油以液滴的形式和水分子混合,形成的都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都不是溶液。
酒精以分子形式和水分子混合,形成的是均以稳定,是溶液。
故选C。
考点:溶液
12.如图是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50℃时,把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能得到100g溶液
B.A中混有少量的B,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
C.将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可采用升高温度或加水的方法
D.将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50℃,A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答案】B
【解析】
A、50℃时,A的溶解度是80g,把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能得到溶液的质量
=40g+50g=90g,不是100g溶液,故A错误;B、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B大,A 中混有少量的B,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故B正确;C、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将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可采用降低温度或加水的方法,故C错误;D、将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50℃,A、B的溶解度变大,无溶质析出,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升温前相等,C的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
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即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20℃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50℃时C的溶解度,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将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50℃,B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不是A,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13.在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搅拌并冷却到原来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剂质量不变B.溶质质量增加
C.溶液浓度不变D.Ca(OH)2的溶解度增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因为氧化钙与饱和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而使溶液因此减少了水,饱和溶液的溶剂减少,故
B、因为氧化钙与饱和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而使溶液因此减少了水,饱和溶液的溶剂减少会造成溶质析出;溶液的溶质、溶剂都在减少,故B错误;
C、饱和溶液随溶剂水的减少,溶质相应析出,变化后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且溶液温度没有改变,根据相同温度下的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受温度的影响,因为溶液的温度不变,因此,溶质的溶解度也不变,故D 错误;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14.溶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配制5%的医用葡萄糖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取、量取、溶解和转移
B.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C.10mL98%的硫酸溶液加入到10mL水中得到49%的硫酸溶液
D.消除路面上的积雪可以撒些盐,这样可以使雪较快地融化
【答案】C
【解析】A、配制5%的医用葡萄糖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葡萄糖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葡萄糖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故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故正确;
C、10mL98%的硫酸溶液加入到10mL水中,由于微粒之间有间隔,总体积会小于20mL,故错误;
D、溶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消除路面上的积雪可以撒些盐,凝固点降低,这样可以使雪较快地融化,故正确。
点睛: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是这样的,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操作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签。
15.右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与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
B.乙中混有少量甲时,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C.甲属于易溶物质
D.t2℃时,30g甲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80g溶液
【答案】C
【解析】
A.溶质的质量由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决定,t1℃时,甲与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关系不确定,因而溶质质量关系不确定;B.乙相对于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乙中混有少量甲时,应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C.20℃时,溶解度大于10g的物质为易溶,甲属于易溶物质;D.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50g水中只能溶解25g甲,形成75g溶液。
选C
16.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点睛∶分子基本性质⑴分子质量非常小、分子的体积很小。
⑵、分子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总是在不断的运动。
⑶、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相同。
酸碱盐溶液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17.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50℃时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50℃时把50gA放入100g水中能得到A的不饱和溶液
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方法
D.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A的晶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判断结晶的方法。
【详解】
A、50℃时A、
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故A正确;
B、50℃时A的溶解度为50g,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所以50gA放入10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故B不正确;
C、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所以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采取降温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加溶质的方法,故C正确;
D、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A的晶体,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溶液,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降温结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的溶液,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18.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可用于冷敷的是
A.氯化钠B.氢氧化钠C.硝酸铵D.浓硫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氯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故错。
B、氢氧化钠溶水时放出热量;故错。
C、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故对。
D、浓硫酸稀释过程中放出热量;故错。
故选C。
19.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A.注意固体氢氧化钠遇水会放出大量热,干扰检验;
B.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C.无法验证铜和银的金属的活动性;
D.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会生成碳酸。
【详解】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会放出热量,故A错误;
B.肥皂水在软水中产生的泡沫较多,故B错误;
C.将两根铁丝分别伸入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两根铁丝上均有固体附着只能证明金属的活动性铁大于铜、铁大于银,但是不知道铜和银的金属的活动性,故C错误;
D.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会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可以证明CO2与H2O发生了化学反应,故D正确。
答案选D。
20.将下列四种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纯碱B.葡萄糖C.大豆油D.苛性钠
【答案】C
【详解】
A、纯碱是碳酸钠,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选项错误;
B、葡萄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选项错误;
C、大豆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C选项正确。
D、苛性钠是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选项错误。
21.控制变量法是初中学习的重要思想方法,下列实验中没有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
A.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B.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C.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D.探究燃烧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需要多次实验,改变拉力及其力臂,是采用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的方式进行的,符合题意。
B.溶解速率可能与溶剂、溶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所以探究影响固体溶解速率因素的实验应使用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C.在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在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D.燃料的燃烧与温度、可燃物种类及氧气浓度都有关系,探究燃烧的条件,需要保持其中两个物理量一定,改变一个物理量,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故选:A。
22.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是()
A.水B.酒精C.汽油D.苯
【答案】C
【分析】
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则碘污渍能溶于溶剂中。
【详解】
A、碘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不是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故A不正确;
B、碘在酒精可溶,能除去碘污渍,但不是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故B不正确;
C、碘在汽油中易溶,是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故C正确;
D、苯有毒,不能做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溶剂,故D不正确。
故选C。
2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都是混合物
C.饱和溶液都是浓溶液
D.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项,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错误;
B项,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正确;
C项,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错误;
D项,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错误。
故选B。
24.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一滴水中大约有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B.石油气加压后可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C.水沸腾时可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湿衣服晾在太阳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和大小体积不变,但是分子间的间隔可以随温度高低而改变,引起物质的体积改变。
考点: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现象
25.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至t1℃,仍为饱和溶液
B.t1℃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C.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蒸发溶剂方法提纯甲
D.t2℃时,N点表示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甲物质仍然是饱和溶液,乙物质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B、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是25g,故甲乙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20%,故正确;
C、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故错误;
D、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小于25g,故t2℃时N点表示乙物质的饱和溶液,故错误。
故选B。
26.关于溶液有如下说法:①溶质只能是固体;②溶剂一定是水;③一种溶液中只含一种溶质;④溶质一定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溶剂中;⑤5g某溶质溶解在100g溶剂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
其中错误的是( )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①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溶质,错误;②水是常用的溶剂,除水外,酒精、汽油也可作溶剂,错误;③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质,错误;④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溶剂中,错误;⑤5g某溶质溶解在100g溶剂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4.76%,错误。
①②③④⑤错误,故选D。
27.下列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稀硫酸除铁锈
C.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D.用盐酸除去水垢
【答案】C
【解析】
A、用汽油清洗油污不是利用乳化原理,是溶解.故选项错误;
B、用稀硫酸清除铁锈不是利用乳化原理,是利用稀硫酸能和铁锈反应.故选项错误;
C、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对油污的乳化作用.故选项正确;
D、盐酸除去水垢,是盐酸和水垢反应,故选项错误.答案: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28.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纯碱B.蔗糖C.酒精D.花生油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纯碱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碳酸钠易溶于水,可以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B、蔗糖易溶于水,可以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C、酒精易溶于水,可以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D、花生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符合题意;
29.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蔗糖 B.牛奶 C.酒精 D.白醋
【答案】B
【解析】A、蔗糖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错误;B、牛奶不易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溶液,正确;C、酒精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错误;D、白醋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错误。
故选B。
点睛: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30.下列各组物质充分混合后能得到溶液的是:
A.泥沙加入水中 B.酒精加入水中
C.花生油加入水中 D.冰加入水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为溶液,酒精加入水中得酒精溶液。
选B
考点:溶液的形成。